彭艳斌;李汉贤
目的:探讨超声刀在腹腔镜脾切除术(LS)中的应用.方法:对15例有脾切除指征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使用超声刀施行LS,术前使血小板计数提高达30×109/L以上,术中使用高流量的人工气腹,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 mmHg之间,术后常规应用止血.结果:15例均成功完成腔镜下切脾,手术平均时间为213min,住院时间平均为5 d,血小板术后1~3 d即上升至(87~228)×109/L.结论:应用超声刀进行LS是可行的,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提高手术安全性和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刘强 刊期: 2007年第20期
随着微电子技术、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系统已广泛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军事、医疗设备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设备升级改造通过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可更加智能化.以往静脉麻醉常采用分次静注或恒速滴注,血药浓度、麻醉深度很难控制,TIAC-Ⅰ型静脉麻醉控制仪[1]就是为了克服以上两种静脉麻醉方法的缺点,通过以控制器为核心的嵌入式系统,按药代动力学参数给药,通过调节血浆或效应室目标药物浓度控制麻醉深度[2-4].
作者:陈宇珂;谢炽明;卢育华;张兴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讨闭合性跟腱断裂的超声表现特点及超声检查对跟腱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例跟腱断裂患者进行纵向和横向扫查和动态探测.结果:21例均经手术证实,术中所见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与超声诊断相符.结论:超声能直接显示跟腱的结构变化并提供丰富的信息,能辅助提高对跟腱断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志杰;王海;高伟阳;杨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和单纯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行肩关节或髋关节手法复位的病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采用单纯异丙酚静注1.8~2.5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B组:采用静推1~1.5 μg/kg瑞芬太尼后,静注异丙酚1.5~2 mg/kg,麻醉效果欠佳者追加单纯异丙酚.观察SpO2、HR、MAP变化,异丙酚总用量和体动.结果:A组异丙酚总用量明显高于B组(P<0.05),苏醒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术中循环变化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肩关节和髋关节手法复位术具有肌松好、苏醒较快、镇痛效果满意等优点,是较好的麻醉方法之一.
作者:罗中兵;陈利民;张燕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吸入剂(舒利迭)辅助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92例确诊为COPD的65岁以上患者,分为3组,一组吸入舒利迭,一组吸入氟替卡松(辅舒酮),一组吸入安慰剂.根据圣·乔治(St.George)呼吸疾病问卷(SGRQ)的方法对临床症状问卷调查及体征检查评分.结果: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氟替卡松组在6个月的治疗后,均使患者的SGRQ分值显著下降(P=0.000).沙美特罗/氟替卡松和氟替卡松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较单用氟替卡松下降更为明显(P=0.005).与安慰剂组相比,沙美特罗/氟替卡松组明显降低了每位患者每年的急性发作次数(P=0.001).氟替卡松组未见类似的作用.结论:舒利迭可辅助治疗COPD,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魏声泓;杨岚;任亚娟;徐灵彬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电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以其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等优点,深受高龄患者的欢迎,我院腹腔镜治疗中心1996年2月至2005年12月成功实施LC 45 000余例,其中高龄患者10 020例,占LC的1/4,其中70岁以上1 580例,60岁以上8 440例.针对高龄患者年龄大、并发症多、病史长、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多等特点,我科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冯晶;袁静;谢春玲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总结187例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手术的治疗方法及体会.方法:自1986年1月至2006年12月,187例病人接受了再次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18例,心脏不停跳69例.其中二尖瓣置换165例,主动脉瓣置换9例,双瓣膜和三瓣膜置换13例.结果:手术早期死亡8例(4.2%),随访存活病人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围术期的心功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主要决定因素.
作者:裴家强;肖颖彬;王学锋;陈林;钟前进;陈柏成;郝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探索一种新的异位心脏移植的大动物模型,以供心脏移植进行药物研究、抗排斥反应等相关研究应用.方法:6对杂种犬,其中6只供体,6只受体.将供心取出后,保留肺动脉全长至左右肺动脉分支和升主动脉,结扎上下腔静脉和肺静脉.将左或右肺动脉(选长度合适者)与髂外静脉和主动脉或其分支无名动脉与髂外动脉行端-侧吻合,排出心腔及各血管内气体,开放阻断钳,恢复心脏供.血结果:6只犬心中5只自动复跳,1只10瓦秒电击1次后复苏,均为窦性心律,其中2只因吻合口出血在术后4 h内停跳,2只在术后第2、3天停跳,1只活到第5天,1只活到第7天.病理检查心脏均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表现为淋巴细胞聚集、心肌纤维断裂、空泡变化等.存活时间越久,排斥反应越重.结论:该模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异位心脏移植模型.可用于免疫反应的观察,抗排斥治疗的效果以及各种药物的研究.
作者:姬尚义;季军;刘希伶;王小雷;杨晓涵;张艳辉;姜禹慧;刘志红;杨建安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c reperfusion injury,IRI)作为一种急性组织损伤病变刺激兴奋先天性免疫系统,使其中的抗原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激活产生炎症应答反应是已经明确的,近年来研究发现经典的适应性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参与介导了肝肾IRI,被认为是连接先天性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重要桥梁[1-2],其中以肾脏和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实验模型居多.现就肝肾IRI与T淋巴细胞相关性的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令勋;苏泽轩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对老年人上腹部手术后呼吸和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例ASAⅡ~Ⅲ级择期行胆囊切除、胆道切开取石手术的65岁以上、自愿实施镇痛治疗的老年患者为试验组(R组),镇痛液为0.125%罗哌卡因+0.000 3%芬太尼,共100 mL;选择同期同类手术未实施镇痛治疗的65岁以上、ASAⅡ~Ⅲ级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C组).R组镇痛治疗开始后每隔4 h专人进行随访,观察并记录患者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脉搏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舒适评分(BCS)以及不良反应;同时点观察记录C组的各项指标.结果:R组取得了良好的镇痛效果,其VAS分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BC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R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呼吸、循环功能均无显著性改变;C组患者术后呼吸变浅增快,心率增快,收缩压升高,且脉搏血氧饱和度在术后8 h左右有明显的降低.结论:老年人腹部手术后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硬膜外持续输注镇痛,镇痛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有利于老年人术后早期康复.
作者:黎笔熙;陈敏;冯露敏;黄蓉;陈利民 刊期: 2007年第20期
重型颅脑损伤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1],病房主管护士应积极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全面评估,迅速果断,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操作步骤,运用系统理论知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抢救生命争取时间.我科在近10年护理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注重积极协调,管理规范,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汪莉华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单臂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技术或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小切口行骨折复位有限内固定或透视下闭合复位,再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结果:42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解除外固定器时间平均4.5个月.结论:外固定支架生物学固定技术或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胫腓骨骨折,骨折愈合快,无骨不连,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快,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查庆林;张鸿程;李朝晖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分析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中直回切除对记忆功能的影响,并监测术后记忆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用韦氏记忆量表对13例切除直回患者、11例保留直回患者及12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记忆功能的测试.结果:3个月时切除直回组、保留直回组与对照组相比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及记忆商(MQ)均明显降低,10个月后保留直回组与对照组相比记忆功能无明显差异,而切除直回组的短时记忆与对照组相比仍有明显差异.结论:直回切除对短时记忆有明显影响,10个月后短时记忆仍存在障碍.
作者:王正锋;陈劲草;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近年来,对喉结高位、颈项短粗、颈部肿块、气管移位,行气管内麻醉的特殊病例,选择了清醒状态下气管插管,为减轻喉镜暴露和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笔者采用喉上神经阻滞下气管插管术,减轻了心血管反应,效果良好,现回顾总结如下.
作者:金超 刊期: 2007年第20期
手术病人的快速康复日益受到重视.以手术为中心,全面了解病情,制定周密的治疗计划,优选手术方案并准确实施,作好手术前后的相关治疗,防止术中意外,预防术后并发症,以确保手术成功是围手术期处理的重要内涵.营养支持与重症监护、器官移植、抗生素的发展以及麻醉学的进步并列为20世纪医学重大进展,推动了外科手术的拓展.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脏器、组织和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器官组织的修复,利于病人术后快速康复.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全肠外营养开始应用于临床之际,在国外围手术期营养支持已应用得较广[1].
作者:陈志强;曹立幸;盖娟娟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老年病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32例择期腹部手术老年病人,分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E组)和单纯丙泊酚靶控输注组(G组),每组各16例.GE组于T8-9间隙硬膜外穿刺后注入1%利多卡因8~10 mL,麻醉平面满意后开始全麻诱导.全麻诱导均予丙泊酚靶控输注,血浆靶浓度设定为2.5 μg/mL.分别监测和记录入室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即刻(t3)及插管后3 min(t4)时的MAP及HR,记录病人意识消失的时间及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效应部位浓度.结果:GE组MAP、HR较G组稳定,t1时GE组MAP下降明显,t2时两组MAP和HR均明显降低,t3时G组MAP和HR有明显升高,而GE组较平稳,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GE组病人意识消失所需的时间明显比G组短,意识消失时的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也明显比G组低(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老年病人全麻诱导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的不良应激反应,能维持循环功能相对稳定.
作者:过伟;胡毅平;吴硕雄;刘林汉;顾正峰 刊期: 2007年第20期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及交通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创伤的发生日益增多,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70%以上,其中闭合性皮肤撕脱伤占创伤的20%左右,闭合性皮肤脱套伤较易漏诊或延期诊断,如不及时处理,将会发生皮肤坏死、液化、感染、骨髓炎,甚至导致截肢,严重影响伤肢的愈合和功能康复.我院于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闭合性皮肤脱套伤30例,均予以应用闭式引流负压吸引脱套皮下积液,获得满意效果,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伟富;马毅;洪正华;陈海啸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老年人常因脑萎缩,易发生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因其操作简单、安全成为治疗硬膜下积液的常用手术.回顾性总结我科近5年来手术的21例患者,在传统钻孔引流的基础上稍加改进,有效地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
作者:隋强波;宁同波;苘辉斌 刊期: 2007年第20期
脑脊液鼻漏是鼻内镜术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妥善处理,继发严重的颅内感染,可危及患者生命.我科近年经治2例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内镜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经术中修补及术后积极治疗,避免了严重后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贺;汪静波;陈晓云;廖志苏;陈建福 刊期: 2007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应用康斯特心肌保护液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冠脉搭桥及瓣膜置换术成人患者术中灌注5~8 ℃康斯特液30~40 mL/kg.观察心脏自动复跳率、体外循环期间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结果、停止体外循环后2 h多巴胺及肾上腺素用量、术后当日心电图及术后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情况、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及ICU滞留时间.结果:开放升主动脉阻断后心脏自动复跳率48%(24/50).转流中动脉血pH<7.35者16例,剩余碱低于-3 mmol/L者43例,红细胞比积15%~28%(20.38±3.32)%.停止体外循环后2 h 39例(78%)应用多巴胺3~10 μg/(kg·min),12例(24%)应用肾上腺素0.006~0.06 μg/(kg·min).术后当日心电图除1例术中因右冠状动脉急性栓塞再次搭桥患者示ST段弓背抬高外其余患者均正常.12例(24%)因左心室功能不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32.72±29.81)h,ICU滞留时间(93.86±58.36)h.结论:心脏直视手术应用康斯特液,单次灌注方法简便,心肌保护效果好.使用时注意监测血气电解质,出现紊乱及时处理,避免大量回收晶体液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叶晓青;黄小蝶;张莉莉;王辉;翟宇佳 刊期: 2007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