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原位肝移植术中应用羟乙基淀粉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陈湧鸣;王祥瑞;曹瑜;张建军;夏强

关键词:肝移植, 羟乙基淀粉, 液体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术中输注贺斯和万汶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361例ASAⅡ~Ⅳ级晚期肝病患者分成非重症肝炎组(Ⅰ组)和重症肝炎组(Ⅱ组),同时根据患者输注不同胶体液分为贺斯亚组(Ⅰh组,Ⅱh组)和万汶亚组(Ⅰv组,Ⅱv组).分别纪录各组患者术前,术毕,术后3、7和14d血浆白蛋白、血糖、肌酐、尿量和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患者术中心跳骤停、术后14 d内感染、肺水肿等并发症和血液透析、死亡等情况的病例数.结果:Ⅱ组术中心跳骤停、术后感染、肺水肿和14 d内病死率均显著高于Ⅰ组(P<0.01).Ⅱ组肌酐、尿量、PT水平与Ⅰ组比较均分别在不同时段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Ⅱh组从术毕以后血糖指标显著高于Ⅰh组(P<0.01或P<0.05).Ⅰ组中,Ⅰh组肌酐水平、PT从术毕至术后3d均显著高于Ⅰv组(P<0.01);从术毕至术后7d,Ⅰh组尿量显著低于Ⅰv组(P<0.01).Ⅱ组中,Ⅱh组肌酐水平从术毕至术后3 d显著高于Ⅱv组(P<0.01);Ⅱh组PT水平术毕时高于Ⅱv组(P<0.01);Ⅱh组血糖从术毕至术后7 d,显著高于Ⅱv组(P<0.01).结论:在白蛋白和血浆等的联合配伍下,贺斯和万汶在原位肝移植术中均能提供良好的液体治疗,万汶对原位肝移植患者的肾脏保护和凝血机制更有利,并可能对重症肝炎患者术后的血糖控制有益.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拔药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近年来应用拔药罐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0~59岁,病程1~92 d,起病前72例有受凉史.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邱继忠;周辰光;万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真菌性角膜炎

    真菌性角膜炎(mycotic keratitis)是一种由致病真菌引起的、致盲率极高的感染性角膜病,严重者甚至丧失眼球.近年来其在我国发病率明显增加,主要与农业性角膜外伤及角膜异物,或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广泛应用,或长期配戴角膜接触镜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关[1].

    作者:应佳;施天严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血管移植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移植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18条)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体大隐静脉(11条)和人工血管(7条)移植进行治疗.结果:死亡1例,其余移植血管均通畅.远端肢体血液循环良好,肢体无肿胀.随访5~24个月,血管通畅率100%.结论:掌握好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时机和熟练的血管外科吻合技术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成功救治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于晋;黄保堂;窦云轲;李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恒速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恒速输注异丙酚4mg/(kg·h)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及麻醉费用的差异.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各30例.两组均快速诱导插管,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恒速输注异丙酚4mg/(kg·h),B组持续吸入异氟醚.记录麻醉时间,唤醒时间,各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计算麻醉费用.术后24h随访,了解有无术中知晓.两组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生命体征差异无显著性.BIS值A组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患者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的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按照4mg/(kg·h)的剂量恒速输注异丙酚,能够满足麻醉需求,并未增加麻醉费用,可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陶蕾;孙绪德;杨永慧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检查在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对33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经腹超声进行对比.结果: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检查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检查.结论: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检查明显提高了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诊断率,是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旭;赛西亚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对有产时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的新生儿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必要性及合理方法.方法:将连续两年两个时间段出生的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分为普遍预防组(1 127例)及选择预防组(1 237例),对普遍预防组新生儿生后均给予抗生素3d以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对选择预防组必须有C-反应蛋白(CRP)≥4 mg/L的条件才预防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的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并作统计检验.结果:普遍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2.33%,选择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1.88%(χ2=0.074 0,P>0.05).选择预防组的抗生素使用率(23.69%)及平均使用时间[(1.21±0.47)d]均小于普遍预防组[99.56%,(2.96±0.27)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1).结论:推荐仅对CRP≥4mg/L的易感高危新生儿预防应用抗生素,因为此方法优于普遍预防法,其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确保了医疗安全,又可明显降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及用药时间,避免了滥用抗生素.

    作者:倪岫云;阮芳菁;田媛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超高倍直接镜检法检测男性加德纳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检测男性阴道加德纳茵(G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对122例男性尿道分泌物进行GV的平行检测.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与免疫荧光法结果比较,符合率89.3%,敏感度98.7%,特异度73.3%.结论: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可作为检测男性GV感染的筛查实验,且具有方便快捷,敏感度高,不易漏诊的特点,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倪少娟;陶春凤;闫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强胰腺癌增殖和侵犯的机制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致死性肿瘤之一,由于侵袭性强,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往往已经转移,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不到6个月,预后很差[1].

    作者:余正平;曾其强;周蒙滔;韩少良;张启瑜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上尿路手术中置双J管移位的原因分析及置管技巧

    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做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肾盂成形术66例.术后均留置双J管,其中发生双J管移位6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分析如下.

    作者:邓道中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共60例脑外伤后致双侧瞳孔散大行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下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龄,(2)外伤后双侧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3)GCS运动评分,(4)生命体征,(5)CT示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下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1)双侧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2)CT示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于年龄≤40岁,双瞳散大至手术减压间隔<3h,刺痛呈肢体收缩反应,生命体征尚处于正常范围,CT未提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积极的手术救治,可能有较佳的结果.

    作者:曾令成;张平;郭东生;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严重外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11例诊治体会

    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外科危重病人常见的致命并发症之一,对ARDS的治疗是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提高危重病人治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自1992年8月至2006年8月曾治疗严重外伤并发ARDS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荣民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误诊原因,探讨提高术前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例病人中食管上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中段贲门双原发癌7例,食管下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病变均为鳞癌,贲门病变腺癌10例.鳞癌1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胃超声检查完成,术前确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5例,诊断率45%.结论:提高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关键是要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胃超声检查能有效发现贲门病变.

    作者:尤振兵;韩学东;李东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低挂输液瓶对再次穿刺头皮静脉成功率的影响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小儿血管细、好动,易发生药物渗漏[1].发生液体渗漏后,临床常关闭调节器后再往前段静脉进针少许,失败后重新穿刺.为了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笔者采用低挂输液瓶后再往前段静脉进针少许,失败后重新穿刺的方法,发现该方法拥有较高的再次穿刺头皮静脉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华;林慧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福辛普利对胞外调节蛋白激酶在糖尿病肾病中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观察福辛普利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皮质中磷酸化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2(p-ERK1/2)、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基因的表达及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探讨福辛普利对DN肾脏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3只,随机取10只为对照组(A组),其余大鼠高糖高脂饲料喂养1个月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早期DN模型,将大鼠分为模型组(B组)、福辛普利组(C组).C组在成模后2周开始给药福辛普利10g/(kg·d)灌胃;A组及B组灌服相应容量(10mL/kg)的生理盐水,1次/d,连续6周.检测血糖、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肾肥大指数,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肾皮质p-ERK1/2;用RT-PCR技术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结果:治疗后6周B组和C组血糖值均明显高于A组.C组血糖值与B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治疗6周B组和C组尿微量白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肾肥大指数和肾小球系膜细胞基质相对面积均明显高于A组(均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C组低于B组(均P<0.01).C组肾皮质p-ERK1/2、TGF-β1基因的表达均明显低于B组,肾组织病变明显减轻.结论:(1)p-ERK参与了DN的发生与发展.(2)福辛普利抑制DN大鼠肾皮质中ERK的活性,并下调TGF-β1基因的过度表达,减轻肾组织病理改变.(3)福辛普利对DN肾脏的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ERK活性有关.(4)ERK活化与DN高血糖、肾小球高滤过、TGF-β1基因的过度表达有关.

    作者:关欣;郑红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晚期大肠癌应用多通道编程泵时辰化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晚期大肠癌应用多通道编程泵时辰化疗的临床疗效与副作用,为时辰化疗应用于晚期大肠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60例晚期大肠癌患者分为时辰组与常规组,每组30例.两组的化疗药物剂量均为5-氟尿嘧啶(5-Fu)500 mg/(m2·d),醛氢叶酸(CF)60 mg/(m2·d),草酸铂(L-OHP)30 mg/(m2·d).时辰组予输液泵控制L-OHP、5-Fu/CF大速度和给药浓度高峰时间为16:00、04:00,采用正弦曲线给药.连用4d为1个周期,间隔28d进行下一个周期化疗.常规组予每日静脉滴入,连用4 d为1个周期.间隔28 d进行下一个周期化疗.两组均在连续4次化疗结束后4周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疗效评价标准和不良反应评价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与不良反应评价,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时辰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两组间近期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时辰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除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之外,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Ⅲ~Ⅳ度不良反应.结论:应用于晚期大肠癌时,时辰化疗与常规化疗方式比较能增加疗效,减少毒副反应,可以普及推广,能为广大晚期大肠癌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途径.

    作者:李文志;冯汝就;林大任;陈文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控制性降压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在鼻窦内窥镜手术(FES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全麻FESS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为普通全麻组,Ⅱ组为控制性降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血压、心率变化.结果:Ⅰ组与Ⅱ组比较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Ⅱ组显著小于Ⅰ组(P<0.05).Ⅱ组降压效果良好(P<0.05).结论:硝酸甘油降压可明显减少FESS术中出血量,且手术时间较短,是安全有效的控制性降压方法.

    作者:刘克猛;周少宇;李卫红;谢广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广东省健康男性婴幼儿G6PD/6PGD酶活性直接比值法正常值建立的探讨

    目的:探讨广东省健康男性1~6月婴幼儿的G6PD酶活性、6PGD酶活性以及G6PD/6PGD酶活性比值(紫外法UVST),建立年龄在1~6月龄内的健康男性婴幼儿的UVST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对60例1~6月龄的男性婴幼儿采用UVST法检测G6PD酶活性、6PGD酶活性以及G6PD/6PGD的比值.结果:A组19例的G6PD活性为12.73±3.10,6PGD活性为9.67±2.94,G6PD/6PGD比值为1.36±0.26;B组28例的G6PD活性为13.29±2.67,6PGD活性为10.00±2.07,G6PD/6PGD比值为1.35±0.23;C组13例的G6PD活性为11.85±2.63,6PGD活性为10.26±2.44,G6PD/6PGD比值为1.19±0.08.结论:(1)1~6月内男性婴幼儿的G6PD与6PGD活性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2)1~3月内的男性婴幼儿G6PD/6PGD比值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3月内与4~6月的男性婴幼儿G6PD/6PGD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3)建立1~6月内G6PD/6PGD正常值对诊断G6PD缺乏症是十分重要的,能积极配合临床排除婴幼儿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可减少因G6PD缺陷而造成婴幼儿溶血,甚至死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葛艳芬;陈和平;陈冬;龚彩平;谢红东;梁玲;庄顺告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乳腺纤维腺瘤彩超声像图特征及误诊漏诊分析

    目的:对乳腺纤维腺瘤的2-D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探讨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方法:对8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的2-D声像图及CDF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基本上表现为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形态较规则,边界光整有包膜,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增强的椭圆形或类圆形肿块;35例表现为非典型的声像图,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匀,部分有液化或钙化现象;3例未能探查到明显肿块.CDFI大多数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血流稀少或无血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价值较高,认真总结以前误诊、漏诊病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刘德林;张珍东;沈修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10%芒硝冰袋冷敷治疗急性四肢创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急性四肢创伤早期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早期急性四肢创伤病人按入院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对照组用普通冰袋,观察组用自制10%芒硝冰袋局部外敷,持续72 h,观察肿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10%芒硝冰袋制作简便,止血、消肿、消炎、止痛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10%芒硝冰袋冷敷

    作者:倪冬梅;柏亚妹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剪除疣体加疣体根部注射聚肌胞治疗尖锐湿疣

    我院自1987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剪除疣体加疣体根部注射聚肌胞配合局部涂药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 00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巨大型湿疣患者避免了手术植皮的痛苦,节约了治疗费用,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巨大型尖锐湿疣185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唐云志;彭学标;李军;刘学军;肖春明;张慧芳;刘际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