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

张旭;赛西亚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经阴道超声
摘要: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检查在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对33例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经腹超声进行对比.结果: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检查对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明显高于经腹超声检查.结论:彩色多普勒腔内超声经阴道检查明显提高了输尿管下段结石的显示率、诊断率,是诊断输尿管下段结石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眼部爆炸伤20例临床分析

    眼部爆炸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外伤[1].近年来,眼部爆炸伤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有完整资料的眼部爆炸伤20例30眼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桃红四物汤联合强的松治疗声带小结、小型息肉4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桃红四物汤联合强的松治疗声带小结、小型息肉的临床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小型息肉的优势.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声带小结、小型息肉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桃红四物汤联合强的松治疗组(治疗组),桃红四物汤每天1剂口服,强的松10 mg,1日3次,1周后减半,2周后停药;单纯强的松治疗组(对照组),强的松10 mg,1日3次,1周后减半,2周后停药.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和失访率比较.结果:经等级资料的Ridit分析发现,治疗组声带小结、小型息肉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U=2.019 8,P<0.05);治疗组失访5例,对照组失访14例,两组失访率比较,治疗组失访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4.269 8,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强的松治疗声带小结、小型息肉的疗效确切,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声带小结、小型息肉的优势,尤其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作者:文凤妮;陈舒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低挂输液瓶对再次穿刺头皮静脉成功率的影响

    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由于小儿血管细、好动,易发生药物渗漏[1].发生液体渗漏后,临床常关闭调节器后再往前段静脉进针少许,失败后重新穿刺.为了更好地减轻患儿的痛苦,笔者采用低挂输液瓶后再往前段静脉进针少许,失败后重新穿刺的方法,发现该方法拥有较高的再次穿刺头皮静脉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华;林慧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腹部创伤后急性阑尾炎2例

    本院2006年共收治2例腹部创伤后急性阑尾炎患者,现将其病因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田浩;吴良平;张玉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热应激预处理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热应激预处理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胆总管结扎组开腹分离并结扎大鼠的胆总管,假手术组只开腹分离但不结扎大鼠的胆总管,热应激预处理组在胆总管结扎手术前12h对大鼠行热应激预处理.术后1周处死大鼠穿刺心脏取血,检测各份血液标本的肝功能及胆红素含量.结果:胆总管结扎后1周,大鼠血胆红素明显升高,AST与ALT也随之明显升高,但热应激预处理组的AST与ALT升高幅度较小,与胆总管结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应激预处理可减轻梗阻性黄疸对大鼠肝脏的损害.

    作者:毛盛名;张百萌;关晓东;李坚;贾英斌;潘海燕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拔药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近年来应用拔药罐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0~59岁,病程1~92 d,起病前72例有受凉史.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邱继忠;周辰光;万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C反应蛋白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1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血清CRP及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并与30例健康患者(对照组)比较,分析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级高血压组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级高血压组CRP浓度明显高于1级高血压组(P<0.05),3级高血压组也明显高于1级、2级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检出血尿酸增高69例,占44.2%,对照组检出血尿酸增高4例,占1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血压组中血尿酸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结论:CRP及血尿酸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关,炎症反应参与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

    作者:宋燕;贺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我科76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纵隔肿瘤切除手术的经验,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在纵隔肿瘤切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组76例,男47例,女29例,年龄16~70岁,平均42.5岁,其中确诊胸腺瘤14例,胸腺囊肿9例,皮样囊肿5例,神经源性肿瘤14例,食管囊肿8例,气管支气管囊肿5例,心包囊肿9例,淋巴管样囊肿5例,浸润性胸腺瘤3例,其他3例.均采用全麻双腔插管,健侧卧位或患侧抬高30~45°位,健侧单肺通气.胸腔镜置于腋前线至腋后线的第6~8肋间套管,操作套管2~3个,如术中探查肿瘤直径过大,或因粘连严重显露困难等原因,可辅助小切口完成肿物切除.结果:41例经胸腔镜完成肿物切除,28例附加5~8cm小切口完成手术,4例中转开胸手术,3例行活检,全组病人术后恢复好,无围手术期死亡发生.结论:电视胸腔镜手术适合于部分纵隔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安全有效,对大多数纵隔良性肿瘤、特别是大部分囊性病变及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切除较传统的开胸手术具有明显优势.

    作者:周海榆;陈刚;肖朴;唐继鸣;贲晓松;谢亮;吴一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膀胱移行细胞癌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TCC)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留取49例TCC患者、10例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成人的新鲜尿液,离心收集脱落细胞,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检测TCC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表达,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有41例检测出survivin表达,而10例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者和8例正常健康成人的尿脱落细胞中均未检测出survivin的表达.以RT-PCR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方法敏感性为83.7%,特异性为100%.结论:初步的试验结果显示,RT-PCR法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脱落细胞中survivin的方法可以作为诊断膀胱癌的无创性方法.

    作者:黄力;陈立新;张孝斌;姚启盛;王晓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定量多重PCR技术在缺失型与重复型迪谢内肌营养不良患者和携带者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定量多重PCR技术检测缺失型与重复型迪谢内肌营养不良(DMD)患者和携带者.方法:采用定量多重PCR方法(18对引物:exon1、3、4、6、8、12、13、17、19、43、44、45、47、48、50、51、52、60)对80例DMD患者及其母亲和20例正常成年男性进行DMD基因分析.结果:检出率为62%,52%(42/80)的患者为DMD基因缺失,其中40%(17/42)的DMD基因缺失患者的母亲为携带者;9%(7/80)的患者为DMD基因重复,100%(7/7)的DMD基因重复患者的母亲为携带者.结论:定量多重PCR是一种准确、快速、简便检测缺失型和重复型DMD患者及携带者的方法.

    作者:李少英;孙筱放;黎青;张慧敏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严重烧伤后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严重烧伤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24例临床烧伤患者分为rhGH治疗组(GH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对照组),分别于伤后3、10、17 d检测血清GH,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外周血IgG、IgA、IgM、CD4、CD8、CD4/CD8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变化.结果:GH组伤后第10、17天血清GH、IGF-1、IGFBP-3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各免疫指标烧伤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GH组IgG、IgA在伤后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GH组CD4值在伤后10、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CD4/CD8值在伤后17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8值两组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H组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伤后17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烧伤后应用rhGH能促进烧伤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

    作者:陈忠勇;汪仕良;叶祥柏;王锡华;沈运彪;李金玺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舒芬太尼对布比卡因腰麻的影响,确定能否改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宫外孕患者45例,分为B组、S组、G组3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在L2-3处穿刺行布比卡因15mg腰麻(B组为对照组、S组腰麻液中加舒芬太尼5μg、G组病人腰麻15min后行气管插管全麻).若术中血压高于麻醉诱导前的20%或心率快于100次/min、患者自诉不适及体动时静脉追加丙泊酚.记录基础值,注腰麻药后5、15min,切皮时,气腹后0、10、20、30min,放气时,术毕各时点的SBP、DBP、H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 3级的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静脉追加丙泊酚的总用量、镇静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腰麻后15min内SBP下降,气腹后回升并高于基础值,放气后可回至近基础值;S组、G组HR在气腹后比较平稳,B组患者HR在气腹后增快,放气后下降并回复至原基础水平.S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 3级的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比B组和G组短(P<0.05):S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比B组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增强布比卡因腰麻阻滞效应,减少术中丙泊酚静脉用量.

    作者:王琼;佘守章;张永福;李煜;金宇林;肖丽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血管移植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管移植在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13例(18条)四肢主干血管损伤患者,分别采用自体大隐静脉(11条)和人工血管(7条)移植进行治疗.结果:死亡1例,其余移植血管均通畅.远端肢体血液循环良好,肢体无肿胀.随访5~24个月,血管通畅率100%.结论:掌握好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手术时机和熟练的血管外科吻合技术及术后的正确处理是成功救治四肢主干血管损伤的关键.

    作者:于晋;黄保堂;窦云轲;李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综合性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性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入住ICU的病例(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时间超过24 h)共295例,以入院诊断分类、病情评级、治疗情况、易感因素、感染前侵入性操作、手术情况、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为分析因素.用SPSS 11.0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P=0.02,OR=20.61)、病情评级(P=0.00,OR=6.77)、住院≥7 d(P=0.00,OR=50.71)、营养不良(P=0.03,OR=4.45)、使用免疫抑制剂(P=0.00,OR=67.73)、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P=0.01,OR:15.79)和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P:0.00,OR=7.23)等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病情评级、住院≥7 d、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和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是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内源性医院感染是ICU医院感染管理重点.

    作者:何庭辉;田碧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白介素-1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累及血液系统,其中血小板减少多见,发生率为7%~26%,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40×109/L)发生率为5%~10%,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的重要原因.Feinglass等[1]曾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应用白介素11(IL-11)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曾将IL-11应用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有效,现将其报告如下.

    作者:朱宝玲;夏轶姿;金栗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超声造影在脾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脾脏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17例脾脏血管瘤患者经肘静脉团注SonoVue,采用对比脉冲系列成像技术,实时观察注射造影剂后病灶增强特征.结果:经超声造影后,17例23个病灶均在增强早期出现增强,20个病灶(87.0%)呈周边向心性增强,3个病灶(13.0%)呈整体性增强.结论:超声造影技术能动态显示病灶增强特征,有助于脾脏血管瘤的诊断.

    作者:甘科红;王煜;丛淑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剪除疣体加疣体根部注射聚肌胞治疗尖锐湿疣

    我院自1987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剪除疣体加疣体根部注射聚肌胞配合局部涂药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 00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巨大型湿疣患者避免了手术植皮的痛苦,节约了治疗费用,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巨大型尖锐湿疣185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唐云志;彭学标;李军;刘学军;肖春明;张慧芳;刘际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胃癌中p16蛋白表达和p16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中p16基因的失活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40例胃癌组织和43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研究40例胃癌组织和35例正常胃黏膜组织p16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状况.结果:23例胃癌组织的p16基因启动子发生了甲基化,甲基化发生率为58%,正常胃黏膜组织中未发现甲基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1例胃癌组织中的p16蛋白表达阴性,正常胃黏膜组织中6例表达阴性,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胃癌组织中,MSP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胃癌的发生与p16基因失活关系密切,启动子甲基化可能抑制了蛋白的表达,这种途径可能是胃癌中p16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

    作者:李铁臣;蒋大平;卢林明;赵国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重度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6年1-12月收治的7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组Marshall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或P<0.005).随着器官功能不全的数目增加,患者28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均明显增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8d病死率及3个月病死率均与器官功能不全数明显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休克(P<0.00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0.05)、APACHEⅡ评分(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症休克(P<0.005)、器官功能不全数目(P<0.05)、患有慢性疾病(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APACHEⅡ评分、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对判断ICU重度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誉铁鸥;温伟标;方滨;毛克江;邹毅成;黎文研;黎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2例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6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入院后48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对照组开奶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静滴,治疗组在饲奶间歇期进行NNS.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自行吸吮喂养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好于对照组.结论:NNS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作者:姜赤晓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