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营养性吸吮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32例

姜赤晓

关键词:婴儿, 早产, 非营养性吸吮, 喂养不耐受
摘要: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早产儿6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两组入院后48h经胃肠喂养,不能吸吮者口饲;对照组开奶同时,用小剂量红霉素静滴,治疗组在饲奶间歇期进行NNS.了解两组早期经胃肠喂养耐受情况,并对两组恢复至出生时体质量时间、自行吸吮喂养时间、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等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体质量增长、自行吸吮喂养时间好于对照组.结论:NNS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之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高龄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0岁以上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45例,ASA Ⅰ~Ⅲ级,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24例)和芬太尼组(F组,21例),诱导时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1.5μg/kg,记录诱导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血压.结果:全麻诱导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R组心率变化与F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时,瑞芬太尼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具明显抑制作用.

    作者:纪维;胡乃琴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安装胰岛素泵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安装胰岛素泵糖尿病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4例安装胰岛素泵胆总管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系统护理.结果:14例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安装胰岛素泵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结石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术前合理准备,术后正确配合治疗为手术成功奠定了基础、保证了安全.

    作者:冯晶;谢春玲;李莉;袁静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舒芬太尼对布比卡因腰麻的影响,确定能否改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宫外孕患者45例,分为B组、S组、G组3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在L2-3处穿刺行布比卡因15mg腰麻(B组为对照组、S组腰麻液中加舒芬太尼5μg、G组病人腰麻15min后行气管插管全麻).若术中血压高于麻醉诱导前的20%或心率快于100次/min、患者自诉不适及体动时静脉追加丙泊酚.记录基础值,注腰麻药后5、15min,切皮时,气腹后0、10、20、30min,放气时,术毕各时点的SBP、DBP、H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 3级的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静脉追加丙泊酚的总用量、镇静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腰麻后15min内SBP下降,气腹后回升并高于基础值,放气后可回至近基础值;S组、G组HR在气腹后比较平稳,B组患者HR在气腹后增快,放气后下降并回复至原基础水平.S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 3级的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比B组和G组短(P<0.05):S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比B组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增强布比卡因腰麻阻滞效应,减少术中丙泊酚静脉用量.

    作者:王琼;佘守章;张永福;李煜;金宇林;肖丽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晚期肿瘤患者全身灌注热疗的麻醉处理

    目的:探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全身热疗的麻醉处理.方法: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20例,ASA Ⅱ或Ⅲ级,在静吸复合麻醉下采用红外线辐射体表加热实施全身热疗(WBH),包括升温期(食管下段温度达41.5℃),恒温期(维持41.5℃1h)及降温期(开舱自然降温,体温降至38.5℃)、有创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肺氧合指标,并测定脑电双频指数(Bis).结果:升温期和降温期心率、中心静脉压和气道峰压升高,平均动脉压和Bis下降,降温期逐渐恢复,恒温期和降温期低血压和肺水肿发生率较高.结论:采用对循环干扰较小的静吸复合全麻,有创监测血流动力学,呼吸支持,根据热疗过程调节全麻深度,降低代谢,及时纠正内环境失衡,维持心肺功能稳定,保护心、肺、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是WBH麻醉处理关键.

    作者:楼京;孙倩;胡壮文;陈本林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葛根素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枢性眩晕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发作时间较持续,可达数周、数月甚至与原发病同始终.我们采用葛根素联合小剂量纳洛酮治疗34例中枢性眩晕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松鹤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硫必利伍用丁丙诺啡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的疗效

    目的:比较硫必利伍用丁丙诺啡用于术后患者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疗效.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手术患者200例,分成两组,A组100例,镇痛药液为丁丙诺啡0.75 mg,首剂为丁丙诺啡0.15 mg;B组100例,镇痛药液硫必利300mg加丁丙诺啡0.75 mg,首剂为丁丙诺啡0.15 mg+硫必利50 mg;所有患者均采用100 mL上海怡新一次性PCEA泵,持续用药剂量2 mL/h,实施PCEA后24 h专人巡视评估镇痛效果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尿潴留、呼吸抑制等).结果:不良反应,A、B组出现不同程度头晕、恶心、呕吐,分别为10%、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0~10)评分,两组患者镇痛当天评为0~3分的分别为60%、90%.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硫必利可明显减少丁丙诺啡术后镇痛的不良反应,增强镇痛效果.

    作者:王敬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皮质旁型肋骨软骨瘤1例

    患者男,17岁.无任何症状因健康体检发现左肺块状影半个月余入院.查体:胸廓无畸形,第5、6肋间隙增宽,第7肋间隙变窄,无压痛,未触及明显的肿块,余无异常.实验室和B超检查未见异常.X线胸片示左第6肋骨见一大小约6.0cm×4.0cm卵圆形块影,边界清楚,密度不均匀,边缘光整略呈分叶状.其内散在较多大小不等的斑片状钙化灶,挤压第5、7肋骨并使其移位.与右侧对比,左侧第4肋骨有轻度的变形.侧位胸片肿块位于后方与脊柱相重(图1).术前诊断:左侧肋骨包块性质待查.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拔药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近年来应用拔药罐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0~59岁,病程1~92 d,起病前72例有受凉史.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邱继忠;周辰光;万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10%芒硝冰袋冷敷治疗急性四肢创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急性四肢创伤早期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早期急性四肢创伤病人按入院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对照组用普通冰袋,观察组用自制10%芒硝冰袋局部外敷,持续72 h,观察肿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10%芒硝冰袋制作简便,止血、消肿、消炎、止痛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10%芒硝冰袋冷敷

    作者:倪冬梅;柏亚妹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恒速输注异丙酚全凭静脉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比较恒速输注异丙酚4mg/(kg·h)全凭静脉麻醉和静吸复合麻醉的效果及麻醉费用的差异.方法:选择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各30例.两组均快速诱导插管,术中按需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维持肌松.A组恒速输注异丙酚4mg/(kg·h),B组持续吸入异氟醚.记录麻醉时间,唤醒时间,各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及脑电双频指数(BIS)值.计算麻醉费用.术后24h随访,了解有无术中知晓.两组间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两组患者观察过程中生命体征差异无显著性.BIS值A组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A组患者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两组患者的麻醉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结论:按照4mg/(kg·h)的剂量恒速输注异丙酚,能够满足麻醉需求,并未增加麻醉费用,可以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陶蕾;孙绪德;杨永慧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辣椒素诱导人胃癌MKN-45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辣椒素诱导人胃癌MKN-45细胞的凋亡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MTT法检测MKN-45细胞生长情况.荧光光镜、透射电镜、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内Bcl-2、Bax和C-myc蛋白表达.结果:辣椒素对MKN-45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并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光镜与电镜下可见到明显的凋亡细胞.DNA凝胶电泳显示出特征性凋亡梯状带.蛋白印迹法表明辣椒素可使Bax表达升高,Bcl-2和C-myc表达下降.结论:辣椒素能明显抑制人胃癌MKN-45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并主要通过调节Bax、Bcl-2和C-myc等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作者:唐忠志;李军尧;陈晓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超高倍直接镜检法检测男性加德纳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检测男性阴道加德纳茵(G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对122例男性尿道分泌物进行GV的平行检测.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与免疫荧光法结果比较,符合率89.3%,敏感度98.7%,特异度73.3%.结论: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可作为检测男性GV感染的筛查实验,且具有方便快捷,敏感度高,不易漏诊的特点,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倪少娟;陶春凤;闫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利用小腿内侧逆行皮瓣修复跟腱损伤1例

    患者男,67岁,用中药蒸脚时因癫痫发作致意识丧失,左足伸入中药液体中(水温约100℃) 约数分钟,当时无人在家,1 h后家人发现其右足肿胀、脱皮、麻木,对当时经过不能完整记忆,自行在家中涂药,4 h后送入我院.查体:左足肿胀,腐皮脱落,基底苍白,质韧,触痛减退,诊断:左足、左小腿4%Ⅲ度烫伤.

    作者:叶小莉;魏平;冯凯;游小波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综合性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性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入住ICU的病例(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时间超过24 h)共295例,以入院诊断分类、病情评级、治疗情况、易感因素、感染前侵入性操作、手术情况、感染前使用抗生素等因素为分析因素.用SPSS 11.0 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P=0.02,OR=20.61)、病情评级(P=0.00,OR=6.77)、住院≥7 d(P=0.00,OR=50.71)、营养不良(P=0.03,OR=4.45)、使用免疫抑制剂(P=0.00,OR=67.73)、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P=0.01,OR:15.79)和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P:0.00,OR=7.23)等变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病情评级、住院≥7 d、营养不良、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碳青酶烯类抗生素和使用三代头孢类抗生素是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内源性医院感染是ICU医院感染管理重点.

    作者:何庭辉;田碧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心血管术后常见不适原因分析及护理

    目的:了解心血管手术后常见不适,分析引起患者不适的原因. 方法:通过对120例病人的问卷调查,了解心血管术后常见不适.结果:调查常见的不适为口干口渴、恶心呕吐、疼痛、焦虑紧张、咽部不适、尿路不适等,分析引起不适的原因,与麻醉、气管插管、术后低热、高代谢、低血容量、扩血管药物应用、担心预后、费用、与亲人分离、噪音、制动、自主翻身无力、尿管留置、尿液酸化、尿路损伤等因素相关.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取得较好效果.明显缓解不适,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结论:通过调查、分析,了解术后常见不适,可针对性采取相应措施,减轻痛苦,提高病员满意度,也使护患关系更为融洽.

    作者:刘英红;杨满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控制性降压在鼻窦内窥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控制性降压在鼻窦内窥镜手术(FES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00例全麻FESS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0例;Ⅰ组为普通全麻组,Ⅱ组为控制性降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血压、心率变化.结果:Ⅰ组与Ⅱ组比较手术时间延长(P<0.05),术中出血量Ⅱ组显著小于Ⅰ组(P<0.05).Ⅱ组降压效果良好(P<0.05).结论:硝酸甘油降压可明显减少FESS术中出血量,且手术时间较短,是安全有效的控制性降压方法.

    作者:刘克猛;周少宇;李卫红;谢广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脑出血后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与抑郁发生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与抑郁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住我院的445例脑出血患者在手术治疗后30d做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挑选符合匹配条件的患者(立体定向技术组57例和传统的开颅手组35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立体定向技术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后,患者的HAMD总分及5个因子评分均较传统的开颅手术显著下降,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立体定向技术颅内血肿清除有明显减轻脑出血后抑郁的发生作用.

    作者:颜文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眼部爆炸伤20例临床分析

    眼部爆炸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外伤[1].近年来,眼部爆炸伤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有完整资料的眼部爆炸伤20例30眼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妊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围产结局观察

    目的:探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ECP)的妊娠围产结局.方法:对近5年在我院住院治疗分娩的180例ICP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住院分娩正常孕妇180例对比.结果:ICP发病率3.7%,ICP组早产发生率22.2%(40/180)、胎儿宫内窘迫32.8%(59/180)、围生儿死亡4.4%(8/180)、新生儿并发症15.6%(28/18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产妇的影响主要是产后出血及增加了剖宫产率.结论:ICP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但对母儿特别是对胎儿危害极大,加强孕期保健,对ICP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适时合理终止妊娠是降低ICP围产儿病死率和产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作者:尹启萍;张丽娟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误诊原因,探讨提高术前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例病人中食管上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中段贲门双原发癌7例,食管下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病变均为鳞癌,贲门病变腺癌10例.鳞癌1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胃超声检查完成,术前确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5例,诊断率45%.结论:提高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关键是要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胃超声检查能有效发现贲门病变.

    作者:尤振兵;韩学东;李东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