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之高龄患者麻醉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纪维;胡乃琴

关键词:麻醉, 全身, 硬膜外, 老年人, 瑞芬太尼
摘要: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的高龄患者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70岁以上择期胸腹部手术患者45例,ASA Ⅰ~Ⅲ级,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24例)和芬太尼组(F组,21例),诱导时R组用瑞芬太尼1μg/kg、F组用芬太尼1.5μg/kg,记录诱导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血压.结果:全麻诱导后两组心率、血压均较诱导前明显下降(P<0.05),R组心率变化与F组无明显差异(P>0.05),R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F组(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时,瑞芬太尼对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具明显抑制作用.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分流术在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中的应用与护理

    目的:了解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分流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临床效果,评价护理工作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对23例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患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联合脾-腔分流、脾-肾分流、肠-腔侧侧分流,手术前后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PP),观察术后肝功能、再出血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门静脉血流,胃镜了解曲张静脉缓解情况.围手术期予以恰当的专科护理措施,落实护理工作重点.结果:手术前后比较,术后FPP有明显下降(P<0.01),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较术前下降,尽管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门静脉仍然维持有效向肝血供,术后胃镜提示曲张静脉消失情况满意,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3年肝功能稳定,无再出血病例.围手术期细致的护理工作提高了患者的手术耐受力,促进了患者的近远期康复.结论:该术式具有良好的近远期治疗效果,对于肝功能分级为Child A、B级的患者可以考虑行联合手术.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手术顺利实施,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手术成功功率和近远期疗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严锦;刘育蕾;褚静茹;赵妮娜;吴建中;杨晓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10%芒硝冰袋冷敷治疗急性四肢创伤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索急性四肢创伤早期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60例早期急性四肢创伤病人按入院顺序编号,单号为观察组,双号为对照组,在相同治疗条件下对照组用普通冰袋,观察组用自制10%芒硝冰袋局部外敷,持续72 h,观察肿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肿胀、疼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10%芒硝冰袋制作简便,止血、消肿、消炎、止痛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10%芒硝冰袋冷敷

    作者:倪冬梅;柏亚妹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对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合理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研究

    目的:探讨对有产时高危因素(胎膜早破、羊水污染、窒息)的新生儿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必要性及合理方法.方法:将连续两年两个时间段出生的有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分为普遍预防组(1 127例)及选择预防组(1 237例),对普遍预防组新生儿生后均给予抗生素3d以预防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对选择预防组必须有C-反应蛋白(CRP)≥4 mg/L的条件才预防应用抗生素,统计两组的感染率、抗生素使用率及使用时间,并作统计检验.结果:普遍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2.33%,选择预防组的感染率为11.88%(χ2=0.074 0,P>0.05).选择预防组的抗生素使用率(23.69%)及平均使用时间[(1.21±0.47)d]均小于普遍预防组[99.56%,(2.96±0.27)d],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P<0.01).结论:推荐仅对CRP≥4mg/L的易感高危新生儿预防应用抗生素,因为此方法优于普遍预防法,其不增加感染的发生率,确保了医疗安全,又可明显降低预防性抗生素使用率及用药时间,避免了滥用抗生素.

    作者:倪岫云;阮芳菁;田媛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误诊原因,探讨提高术前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例病人中食管上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中段贲门双原发癌7例,食管下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病变均为鳞癌,贲门病变腺癌10例.鳞癌1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胃超声检查完成,术前确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5例,诊断率45%.结论:提高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关键是要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胃超声检查能有效发现贲门病变.

    作者:尤振兵;韩学东;李东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四肢重要动脉血管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探讨四肢重要动脉血管损伤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组32例34条损伤的动脉,血管修补8条,对端吻合11条,自体静脉移植8条,手术解除骨折压迫1条,切开减张清除血栓4条,血管内液压注射解痉2条.结果:所有患者随访4~60个月,平均30个月,无死亡病例.肢体存活28例,截肢4例,3例腕关节离断,1例小腿离断,随访肢体皆存活,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挽救生命、提高治愈率和降低肢体坏死率的关键.

    作者:谷利民;王兆立;蔡喜传;吕永全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剪除疣体加疣体根部注射聚肌胞治疗尖锐湿疣

    我院自1987年12月至2006年12月采用剪除疣体加疣体根部注射聚肌胞配合局部涂药治疗尖锐湿疣患者1 000余例,取得良好效果,特别是巨大型湿疣患者避免了手术植皮的痛苦,节约了治疗费用,现将其中资料完整的巨大型尖锐湿疣185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唐云志;彭学标;李军;刘学军;肖春明;张慧芳;刘际虎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肩胛骨骨折37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手术指征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对37例肩胛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参照Rowe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疗效评价优19例,良11例,可6例,差1例.结论:对于严重移位和不稳定的肩胛骨骨折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吴伟;吴士洪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27例脊柱转移癌进行手术治疗,采用前路病椎切除加椎体重建内固定、后路椎板切除加内固定、单纯骶椎肿瘤切除的手术方式.结果:生存期1~21.6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3个月疼痛缓解率为85.2%,术后6个月疼痛缓解率为67.8%.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2.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6.4%.结论:只要掌握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术式,脊柱转移癌外科治疗能一定程度地减轻疼痛、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陈懿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葛根素联合纳洛酮治疗中枢性眩晕疗效观察

    中枢性眩晕是内科常见的急症,发作时间较持续,可达数周、数月甚至与原发病同始终.我们采用葛根素联合小剂量纳洛酮治疗34例中枢性眩晕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松鹤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重度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6年1-12月收治的7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组Marshall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或P<0.005).随着器官功能不全的数目增加,患者28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均明显增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8d病死率及3个月病死率均与器官功能不全数明显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休克(P<0.00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0.05)、APACHEⅡ评分(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症休克(P<0.005)、器官功能不全数目(P<0.05)、患有慢性疾病(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APACHEⅡ评分、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对判断ICU重度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誉铁鸥;温伟标;方滨;毛克江;邹毅成;黎文研;黎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2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妊娠期和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情况,探讨其高危因素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2例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近7年我院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1.79‰,剖宫产率越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越高(P<0.001).剖宫产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要比顺产后到发病的时间间隔要短,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2例病例均治愈出院,其中仅药物治疗者20例,手术和药物治疗结合者2例.结论: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妊娠期发病率明显升高,仅妊娠血液高凝状态不能独立致病,近年来剖宫产率升高是该病发病率升高的一重要因素.做好产前保健,降低剖宫产率,宣教及指导产后早期下床活动,可减少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重视抗凝药物治疗,发生股青肿者要及时手术,防止肢体坏疽.

    作者:胡洁媚;林芸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的原因与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床出血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床出血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术中因剥离胆囊床时损伤肝包膜及肝实质7例(38.9%),胆囊床渗血5例(27.8%),胆囊变异血管出血3例(16.7%),分离胆囊床时损伤胆囊穿支血管出血2例(11.1%),肝中静脉损伤出血1例(5.6%).采用明胶海绵及纱布压迫、钛夹钳夹、电凝止血等止血措施获得较好的效果.全组病例中转开腹2例,中转手术率为11.1%.术后来发生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结论:胆囊床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只要术者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及相应处理对策,均能获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刘丹峰;孙礼侠;陈玉银;孙荣能;徐庆春;刘昌阔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宫颈癌的治疗新进展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一种疾病,发病率居我国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首位.由于近40年来广泛开展防癌普查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

    作者:赵霞;孙倩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术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非脱垂子宫阴式切除手术(TVH)要点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对活动无粘连的子宫肌瘤、腺肌瘤、功血而无生殖器脱垂及恶性病变的30例患者行TVH.子宫6~14孕周大小,平均10孕周,重70~675 g,平均392 g.术中对手术方式略加改进,大子宫行对半切开,肌瘤剔除,遇前腹粘连患者采用侧入式.结果:平滑肌瘤22例,腺肌瘤4例,子宫功能性出血4例,30例均TVH成功.手术时间40~210min,平均73min,出血估计50~260 mL,平均150 mL,住院时间4~8 d,平均5.5 d,术后止痛药使用0~2次,平均0.3次.术后24~48h体温平均37.5~38.2℃12例.48h后无发热.结论:对子宫中等大小,活动,阴道宽松行TVH是安全可行的,而手术成功与术前状态,术者阴式切除的经验和技巧有关,TVH更适合基层应用.

    作者:吴芙蓉;王正如;詹永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抑肽酶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兔的实验研究

    目的:建立免的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模型,并探讨抑肽酶对兔DIC的治疗作用.方法:对妊娠23~24 d的新西兰大白兔行剖宫取胎术,取胎盘组织10 g溶于无菌10 mL生理盐水,充分搅碎并离心后,取上清液,注入耳缘静脉,建立兔的产科DIC模型.然后将2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n=10),A组(抑肽酶组)注射抑肽酶3×107IU/kg+5%葡萄糖10 mL;B组(对照组)静脉注射5%葡萄糖10 mL.抽取注药前,注药后10、30、60、120 min的血液,放入标准的PT管和空白试管充分摇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和各项凝血指标.结果:注药后B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逐渐延长,纤维蛋白原逐渐降低,D-二聚体升高,并平均30 min左右剖宫产创口开始渗血,A组也出现同样的趋势,但改变较缓和,各时间点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B组IL-8与TNF-α逐渐上升,在30 min时达到高峰,60 min时有下降趋势,A组改变较B组缓和,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胎盘离心液建立兔产科DIC可行性好,早期应用抑肽酶治疗DIC模型兔可明显改善凝血功能,减少炎症介质IL-8和TNF-α的浓度.

    作者:蔡珠华;曹华妹;郑戈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5年3月至2007年6月共60例脑外伤后致双侧瞳孔散大行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方法分析继发性双侧瞳孔散大颅脑损伤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以下因素经单因素分析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1)年龄,(2)外伤后双侧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3)GCS运动评分,(4)生命体征,(5)CT示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下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1)双侧瞳孔散大至手术减压时间.(2)CT示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于年龄≤40岁,双瞳散大至手术减压间隔<3h,刺痛呈肢体收缩反应,生命体征尚处于正常范围,CT未提示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者,经积极的手术救治,可能有较佳的结果.

    作者:曾令成;张平;郭东生;雷霆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强胰腺癌增殖和侵犯的机制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致死性肿瘤之一,由于侵袭性强,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往往已经转移,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不到6个月,预后很差[1].

    作者:余正平;曾其强;周蒙滔;韩少良;张启瑜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外伤性肠道破裂157例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对外伤性肠道破裂157例外科临床分析,以提高对外伤性肠破裂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方法:本组收集1995年5月至2007年6月157例外伤性肠破裂,男134例,女23例.伤因有交通事故伤、坠落伤、刀刺伤、钝物击伤、子弹击伤.腹开放性损伤72例.腹闭合性损伤8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4 h内105例.4~8 h内50例,2周手术1例,3周手术1例.本组病例根据病史、体征及腹腔穿刺、腹透、CT或MRI等检查综合分析确立早期诊断,合并腹内出血者于剖腹探查得以早期确诊.根据肠道损伤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术式.结果:治愈152例,合并严重多发伤死亡5例.结论: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提高外伤性肠道破裂治愈率,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连愿;单仁勇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6kg以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的呼吸管理

    目的:探讨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的呼吸管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地对我科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183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体重小于6kg的先天性心脏病小婴儿进行分析,平均(38.3±11.6)d,平均体重(4.2±0.8)kg.行姑息术3例,心内畸形根治术180例.出现肺部并发症者,在外科情况稳定后转新生儿科治疗.术后采用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SIMV)或同步间歇指令式通气+容量保证(SIMV+VG)模式通气,定时记录动脉血气指标,行气道分泌物培养及积极治疗肺部并发症.结果:转回患儿中终13例死亡.其中11例死亡原因与肺部并发症有关.结论: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合并肺部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术后采用SIMV/SIMV+VG模式及低潮气量、高频率等保护性通气策略有利于氧合功能的改善.一氧化氮吸入、纤维支气管镜技术及镇静镇痛技术等的应用有助于肺部并发症的改善.

    作者:梁穗新;孙云霞;余宇晖;钟劲;张宇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眼部爆炸伤20例临床分析

    眼部爆炸伤是一种严重的致盲眼外伤[1].近年来,眼部爆炸伤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现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有完整资料的眼部爆炸伤20例30眼报告如下.

    作者:黄海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