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胆囊并胆囊息肉腹腔镜切除术1例

秦红波;曹浩强;倪全法;俞清江

关键词:双胆囊, 胆囊息肉, 先天性畸形, 胆囊切除术, 诊治特点, 有价值, 腹腔镜, 形态, 位置, 病因, 变异
摘要:胆囊的先天性畸形较多,包括位置、形态和数量的异常,后者包括缺如或双胆囊、三胆囊,术前充分认分这些变异很有价值,但较困难.因此,我们报道一例腹腔镜双胆囊切除术,并讨论双胆囊的病因及诊治特点.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超高倍直接镜检法检测男性加德纳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检测男性阴道加德纳茵(GV)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对122例男性尿道分泌物进行GV的平行检测.结果: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与免疫荧光法结果比较,符合率89.3%,敏感度98.7%,特异度73.3%.结论:超高倍显微镜直接镜检法可作为检测男性GV感染的筛查实验,且具有方便快捷,敏感度高,不易漏诊的特点,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倪少娟;陶春凤;闫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严重烧伤小鼠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在严重烧伤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表达及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中的作用,明确SGB可否成为改善严重创伤后的GR功能、抑制炎性反应过度的手段.方法:20%TBSAⅢ度烧伤小鼠分为单纯严重烧伤组(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颈部SGB治疗组(单侧SGB组)、严重烧伤后双侧颈部SGB治疗组(双侧SGB组),另设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巨噬细胞GR水平及巨噬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差异.结果: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烧伤组,单侧及双侧SGB组腹腔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1β、IL-6的作用均显著低于烧伤组.严重烧伤后单侧SGB组及双侧SGB组间巨噬细胞GR蛋白水平及TNF-α、IL-1β、IL-6的表达释放无明显差异.结论:单侧或双侧颈部SGB均可成为改善严重烧伤巨噬细胞GR功能、抑制其过度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手段.

    作者:陆建华;施冲;屠伟峰;张兴安;粟永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纤维支气管镜用于麻醉插管的观察

    2002年1月至2007年1月,对我院需全麻手术的25例颈椎疾病患者,直接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引导下行气管内插管,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狄华君;官正东;李雪芳;彭从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非转流肝移植手术中血管外肺水、肺血管通透性及死腔/潮气容积比的变化

    目的:探讨非体外静脉转流下原位肝移植手术中血管外肺水(EVLW)、肺血管通透性和死腔/潮气容积比(VD/VT)的变化及原因.方法:对15例晚期肝病行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患者行全身麻醉,术中全凭静脉靶控输注麻醉药维持,气管插管后经右颈内静脉和右股动脉放置PiCCO导管,通过PiCCO监护仪测定EVLW和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左桡动脉穿刺行动脉压监测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手术开始30 min(T1)、无肝期前15min(T2)、无肝期15 min(T3)、无肝期45 min(T4)、新肝期15 min(T5)、新肝期60 min(T6)、关腹(T7)时的EVLW、PVPI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与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结果:T4的EVLW明显低于T5,T3、T4的PVPI明显高于T5、T6和T7,T3、T4的VD/VT明显高于其他5个时刻.结论:非转流肝移植手术无肝期应当控制补液和EVLW,新肝期血管开放后可适当应用降低EVLW的药物,避免新肝期血管开放后引起肺水肿,无肝期的肺增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有隐性肺损伤的可能,要注意采取适当的肺保护措施,无肝期的VD/VT高于其他两期,应当适当地减少通气量,以保持肺通气和血流的匹配.

    作者:郭锐;施冲;盛恒炜;曾因明;吴群林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机械通气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患者行纤支镜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68例患者重点清除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积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以便完成纤支镜治疗.护士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作出相应的护理配合,主要包括治疗前用物、病人的准备;治疗中严密观察病情、主动密切配合医生及做好安全防护;治疗后的观察和监护以及作好相关护理.结果:68例患者的纤支镜治疗顺利进行并达到治疗目的,避免了并发症.结论:护士周全的准备、严密的观察和密切的配合在纤支镜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群燕;蓝惠兰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高牵张促进烧伤血清复合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p38磷酸化

    目的:探讨高负荷对烧伤血清复合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p38表达、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分别给予正常血清(SN组)、烧伤血清+缺氧(SH组)、烧伤血清+缺氧+10%轴向静态牵张(SHS组)3种处理,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磷酸化p38(p-p38)于心肌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SHS组较SH组p38表达、磷酸化增强,且磷酸化高峰提前,免疫荧光分析证实SH组、SHS组心肌细胞内p-p38水平明显提高.结论:高牵张上调烧伤血清复合缺氧条件下心肌细胞p38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后者可能是高负荷对心肌细胞损伤的主要方式.

    作者:范鹏举;黄跃生;黄晓元;郑军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拔药罐治疗急性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

    笔者近年来应用拔药罐疗法治疗急性面神经炎4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近年来共收治急性面神经炎患者80例,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10~59岁,病程1~92 d,起病前72例有受凉史.将8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邱继忠;周辰光;万青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白介素-11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系统性红斑狼疮常累及血液系统,其中血小板减少多见,发生率为7%~26%,其中严重血小板减少(血小板≤40×109/L)发生率为5%~10%,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死亡的重要原因.Feinglass等[1]曾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应用白介素11(IL-11)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我们曾将IL-11应用于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症,治疗有效,现将其报告如下.

    作者:朱宝玲;夏轶姿;金栗名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经口留置螺旋型鼻肠管11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经口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的可行性.方法:11例不适合经鼻置管的危重患者,给予促胃肠动力药,经口插入螺旋型鼻肠管,24 h后行床边X线腹部摄片明确管端位置,管端位于幽门后为置管成功.结果:幽门后置管成功率为73%(8/11),无呼吸道内置管或消化道穿孔等置管并发症.结论:对不适合经鼻置管的危重患者,可以采用经口留置螺旋型鼻肠管的方式替代.

    作者:陈纯波;孙诚;曾红科;叶珩;李辉;蓝惠兰;黎春常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体会

    目的:探讨无张力修补术用于腹股沟嵌顿疝治疗中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腹股沟嵌顿疝58例患者急诊行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PMTFHR)的临床资料、治疗要点,同时与既往行传统修补术组对比,分析腹股沟嵌顿疝行PMTFHR的可行性,同时总结其手术适应证及操作要点.结果:两组均随访3~36个月,PMTFHR组1例复发(2%),与传统修补术组(5%,3/60)比较术后复发率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TFHR是治疗嵌顿性腹股沟斜疝安全可靠的术式.

    作者:谭明华;曹杰;曾山崎;杨平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上尿路手术中置双J管移位的原因分析及置管技巧

    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做肾盂、输尿管切开取石,肾盂成形术66例.术后均留置双J管,其中发生双J管移位6例,现就其发生原因及处理分析如下.

    作者:邓道中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乙状结肠癌并发结肠膀胱瘘2例的诊断和治疗

    结肠膀胱瘘是结肠肿瘤少见的并发症,一般早期诊断困难,且多发生于老年体弱患者,治疗比较困难.我院收治乙状结肠癌并发结肠膀胱瘘患者2例,报告如下.

    作者:刘东斌;孙家邦;李非;方育;李嘉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室内空气消毒方法的研究进展

    经空气传播是传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所以室内空气消毒成了控制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消毒是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传统的空气消毒方法有化学消毒药物、紫外线、臭氧气体消毒等,但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协同消毒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目前我国常用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占雅静;陈清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肩胛骨骨折37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探讨手术指征及内固定物的选择.方法:对37例肩胛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参照Rowe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9个月,疗效评价优19例,良11例,可6例,差1例.结论:对于严重移位和不稳定的肩胛骨骨折早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获得良好疗效.

    作者:吴伟;吴士洪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ICU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重度脓毒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我院ICU病房2006年1-12月收治的75例重度脓毒症患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组Marshall评分、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01或P<0.005).随着器官功能不全的数目增加,患者28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均明显增高.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28d病死率及3个月病死率均与器官功能不全数明显相关(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症休克(P<0.005)、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0.05)、APACHEⅡ评分(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症休克(P<0.005)、器官功能不全数目(P<0.05)、患有慢性疾病(P<0.05)是重度脓毒症患者3个月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休克、APACHEⅡ评分、是否患有慢性疾病对判断ICU重度脓毒症患者的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李轶男;周立新;誉铁鸥;温伟标;方滨;毛克江;邹毅成;黎文研;黎昌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强胰腺癌增殖和侵犯的机制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高的致死性肿瘤之一,由于侵袭性强,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确诊时往往已经转移,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不到6个月,预后很差[1].

    作者:余正平;曾其强;周蒙滔;韩少良;张启瑜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乳腺纤维腺瘤彩超声像图特征及误诊漏诊分析

    目的:对乳腺纤维腺瘤的2-D声像图、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进行探讨及误诊、漏诊原因分析.方法:对80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的2-D声像图及CDFI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基本上表现为典型的乳腺纤维腺瘤声像图,形态较规则,边界光整有包膜,内部回声较均匀,后方回声增强的椭圆形或类圆形肿块;35例表现为非典型的声像图,形态不规则,分叶状,内部回声不匀,部分有液化或钙化现象;3例未能探查到明显肿块.CDFI大多数乳腺纤维腺瘤表现为血流稀少或无血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纤维腺瘤价值较高,认真总结以前误诊、漏诊病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正确率.

    作者:刘德林;张珍东;沈修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舒芬太尼复合布比卡因在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舒芬太尼对布比卡因腰麻的影响,确定能否改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宫外孕患者45例,分为B组、S组、G组3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在L2-3处穿刺行布比卡因15mg腰麻(B组为对照组、S组腰麻液中加舒芬太尼5μg、G组病人腰麻15min后行气管插管全麻).若术中血压高于麻醉诱导前的20%或心率快于100次/min、患者自诉不适及体动时静脉追加丙泊酚.记录基础值,注腰麻药后5、15min,切皮时,气腹后0、10、20、30min,放气时,术毕各时点的SBP、DBP、HR;记录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 3级的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静脉追加丙泊酚的总用量、镇静评分;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结果:3组患者在腰麻后15min内SBP下降,气腹后回升并高于基础值,放气后可回至近基础值;S组、G组HR在气腹后比较平稳,B组患者HR在气腹后增快,放气后下降并回复至原基础水平.S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达Bromage 3级的时间、达高阻滞平面的时间比B组和G组短(P<0.05):S组患者丙泊酚用量比B组少(P<0.05).结论:舒芬太尼蛛网膜下腔注射可增强布比卡因腰麻阻滞效应,减少术中丙泊酚静脉用量.

    作者:王琼;佘守章;张永福;李煜;金宇林;肖丽环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诊断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漏误诊原因,探讨提高术前诊断率的方法.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同时性食管贲门双原发癌1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1例病人中食管上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中段贲门双原发癌7例,食管下段贲门双原发癌2例.食管病变均为鳞癌,贲门病变腺癌10例.鳞癌1例.术前诊断主要通过上消化道造影、胃镜和胃超声检查完成,术前确诊食管贲门双原发癌5例,诊断率45%.结论:提高食管贲门双原发癌的术前诊断率关键是要把上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有机结合起来,胃超声检查能有效发现贲门病变.

    作者:尤振兵;韩学东;李东海 刊期: 2007年第24期

  • 尼美舒利治疗小儿高热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类抗炎药尼关舒利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退热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6个月~12岁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的儿童120例,分为3组,尼美舒利组,口服尼美舒利;赖氨匹林组,静脉滴注赖氨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组,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测定治疗前,治疗后1、4 h体温,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尼美舒利组在治疗后1 h体温下降幅度较赖氨匹林组和对乙酰氨基酚组大,且维持时间长,三药不良反应均小.结论:尼美舒利治疗儿童上呼吸道感染伴高热起效快、疗效高、维持时间长,且口感好,使用安全,值得在儿科临床推广.

    作者:魏娜 刊期: 2007年第24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