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力衰竭患者运动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运动干预

李春艳;韩立伟;余龙江

关键词:心力衰竭, 患者, 运动障碍, 病理生理机制, 有效干预措施, 心脏康复, 质量改善, 再入院率, 运动训练, 运动耐量, 运动干预, 功能康复, 病情稳定, 患病率, 病死率, 症状, 临床
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是一种常见而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近年全球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患者普遍表现运动障碍.研究认为,适宜的运动干预能使病情稳定的HF患者运动耐量、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再入院率和病死率下降,促进心功能康复[2].因此,在许多针对HF患者的康复指南里,运动训练被推荐为有利于患者心脏康复、缓解运动障碍的有效干预措施[3].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行为学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行为学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4只,2组又随机分为7d、14d和21d 3个时段进行观察,每个时段8只.训练组于造模1d后,给予Morris水迷宫训练,对照组置于普通笼中正常喂养,不给予干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时间点不同组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的变化.结果:电镜下观察到各时段电针组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后致密物(PSD)厚度、活性区宽度、突触后膜曲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行为学训练可以改善局灶性脑梗死大鼠梗死侧海马CA3区突触结构参数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改善脑梗死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作者:段小东;张雷;胥方元;郭声敏;刘曦;姜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运动训练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患.大部分中、重度患者活动能力受限,并出现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力降低,同时COPD的高患病率、高致残率使其占据了相当大的医疗资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1].因此,对于这种慢性病的康复管理和延续性护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作者:张彩虹;郭洪花;蔡小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目标细化结合游戏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脑性瘫痪是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是儿童发育过程中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痉挛性脑瘫是其常见的类型,约占脑瘫患儿的50%-70%,临床以肌张力异常,运动功能障碍等为特点[1-2].

    作者:王小燕;陈庆亮;曾丽云;黄伍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电针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及LINGO1表达的穴位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督脉取穴法(人中-百会穴)与督脉取穴法联合背俞取穴法(人中-百会穴+肝俞-肾俞穴)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治疗效果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91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A组(电针人中-百会穴)、治疗B组(电针人中-百会穴+肝俞-肾俞穴),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电针刺激在造模成功90min后开始,30min/d.分别选取缺血第1、3、7及14天共4个时间点,运用Longa评分对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RT-PCR及免疫组化测定缺血侧皮质LINGO 1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障碍.治疗A组和治疗B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5);LINGO1 mRNA和蛋白表达在模型组中缺血第1天时明显增强第3-14天表达逐渐下降,但第14天时仍较假手术组高(P<0.01);治疗A组和治疗B组在第7-14天时其LINGO1 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低(P<0.05),并且,治疗B组在7-14天时的LINGO1蛋白表达较治疗A组低,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缺血侧脑皮质LINGO1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上调,在脑梗死急性期给予电针刺激后能下调其表达水平,促进轴突再生,加速神经功能恢复;联合取穴法与单一取穴法比较,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钟艺华;李光勤;唐显军;黄浩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常规针刺和针刺配合腰腹肌训练治疗非特异性腰痛的临床对比研究

    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NLBP)是指腰痛症状的产生既不能通过临床检查探明其原因,也不能通过实验室检查观察到组织病理学改变的一类腰痛( low back pain,LBP)[1-3],占总LBP的85%以上[4].临床上通常将病程<12周的称为急性NLBP,病程>12周的称为慢性NLBP.现代医学认为NLBP的病因错综复杂,在临床工作中,其治疗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并没有特定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而且患者治疗后较易复发,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和社会经济负担.

    作者:李丽;冯雯雯;鹿海峰;李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踝内外翻肌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测试的比较分析

    目的: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运动员与非运动员踝内外翻肌进行等速向心及等速离心测试的对比分析,为进一步康复提供依据.方法:使用Biodex System-3型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对35例运动员FAI患者及21例非运动员普通人群FAI患者分别进行踝关节内,外翻等速向心及离心(角速度均为30°/s×5次;180°/s× 10次)的测试.结果:运动员FAI患者除了高角速度离心运动时,踝外翻肌群力矩低于同组健侧外,踝内、外翻肌群在低角速度向心、低角速度离心及高角速度向心的力矩均未低于健侧(P>0.05);而普通FAI患者存在踝内外翻肌群在各种角速度时普遍性肌力缺陷、关节活动度降低及I/E比值的升高(P<0.05).结论:不同人群FAI患者力矩改变特点不同,选用等速仪器中I/E比值并作动态控制率的分析,有利于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康复处方.

    作者:朱燕;陈永强;丁莹;强乙;秦蓓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面向虚拟训练的脑卒中患者康复策略

    目的: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数量日益剧增的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探讨基于虚拟现实的训练策略和方法对其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特点与联系,并结合脑卒中患者的病理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任务导向式的多模式康复训练策略.结果:在该训练策略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针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康复训练的可视化平台.结论: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脑卒中患者康复训练的策略和理论,对基于虚拟现实的康复训练系统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赵翠莲;胡世东;李成梁;范志坚;金培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明确运动训练对大鼠损伤远端脊髓及骨骼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促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采用改良Allen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损伤后1d组、1周组、训练组(术后1周开始训练,共4周)、对照组(未行训练).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第1、2、3、4及5周时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定运动功能.取损伤后1d、1周,对照组及训练组大鼠L5-S1节段脊髓及腓肠肌新鲜组织,采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测定VEGF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①对照组与训练组BBB评分均较损伤后1周、2周明显提高,但训练组较对照组增加更为显著(P<0.05);②训练组脊髓及腓肠肌VEGF mRNA及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损伤后1d、1周组显著增加(P<0.05);对照组与损伤1周组、1d组比较脊髓及腓肠肌内VEGF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1周组脊髓内VEGF较1d组表达增加(P<0.05),而腓肠肌内VEGF表达较1d组降低(P<0.05).结论:运动训练能有效诱导脊髓损伤大鼠远端脊髓及骨骼肌VEGF表达,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潘孟骁;王红星;丁晓晶;励建安;王彤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电流强度电针对兔骨骼肌钝器伤后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和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目的:观察在相同频率(2Hz)下,0.2mA、0.4mA和0.6mA电针对家兔骨骼肌钝器伤后修复过程中改善微循环、抗纤维化和抗氧化的作用效果.方法: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模型组、0.2mA组、0.4mA组和0.6mA组;建立腓肠肌急性钝器伤模型,治疗组分别以0.2mA、0.4mA和0.6mA电针刺激足三里和阿是穴,频率2Hz.15min/次,隔日1次,模型组自然愈合;在28d时检测腓肠肌表面血流灌注值;14d、28d时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分析胶原纤维和肌纤维面密度;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第ld、4d、7d、14d、28d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总抗氧化能力(T-AOC)、丙二醛(MDA)水平.结果:0.4mA组血流灌注值显著高于模型组、0.6mA组(P<0.05),0.4mA与0.2mA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0.4mA电针能促进肌纤维再生反应,在第28天时胶原纤维面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肌纤维面密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胶原纤维和肌纤维面密度整体呈负相关(r14=-0.783,P<0.01;r28=-0.839,P< 0.01);第14天和28天,0.6mA组CK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第14天,0.4mA组T-AOC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0.2mA组次之;第7天和第14天,0.6mA组MDA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0.4mA电针对骨骼肌钝器伤后改善局部微循环、减少胶原纤维面密度、增加肌纤维面密度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效果好,0.2mA次之,0.6mA电针有损害效应.

    作者:王荣国;王云亭;肖诚;段田田;仝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腰痛患者进行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的疗效研究

    急性腰痛患者大多由脊柱外伤、椎间盘突出等造成.但外伤愈合后许多患者腰痛经常复发,严重影响生存质量.有研究表明手法治疗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长期效果维持却很难[1-4].核心肌群稳定性训练法(core stabilization exercises,CSE)在缓解腰痛症状方面已得到广泛认同[5-6].

    作者:库华义;李奇;于婧;叶伟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参加家属资源中心训练2年随访研究

    目的:探讨家属资源中心康复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根据入组标准,选择参加家属资源中心训练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2例,经过2年追踪观察,每6个月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化量表(WHOQOL-BREF)等进行评估一次.结果:3例研究对象因病情复发住院而脱落,69例完成了2年的随访.随访6个月后与随访前比较PANSS总分、CGI评分、PSP总分有统计学差异(t=2.43-3.25,P< 0.05),12个月后以上差异更显著(t=3.64-7.58,P<0.01).18个月后与随访前比较WHOQOL-BREF评分亦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结论:家属资源中心康复训练模式能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预后,稳定了病情,降低复发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改善了部分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开展.

    作者:张献强;林海程;高云;谭文艳;黄晓清;陈淑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针刺手三阴经穴结合功能训练改善脑卒中软瘫手功能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针刺手三阴经穴结合功能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手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86例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所有患者均在功能训练的基础上,治疗组予针刺手三阴经穴,对照组予针刺手阳明经穴,疗程30d,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愈显率72.09%,有效率93.02%,对照组愈显率39.53%,有效率74.42%,治疗组愈显率和有效率分别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针刺手三阴经穴能改善软瘫期患者手的运动功能,疗效优于手阳明大肠经,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和手阳明大肠经相当.

    作者:周翠侠;崔晓;倪欢欢;吴佶;史骏超;胡永善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利用动态超声波探讨年龄对于喙突肩峰韧带形变的影响

    目的:利用动态超声波评估不同年龄层的正常男性在肩关节活动时喙突肩峰韧带的形变差异性.方法:本研究将男性健康受试者依年龄分成3组:少年组、中年组及老年组,以超声波测量喙突肩峰韧带的长度以及和肱骨头间垂直短距离;行动态超声波检查,在受试者主动式肩关节活动(外展内旋)时测量喙突肩峰韧带的形变;后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基本数据以及超声波下的关于喙突肩峰韧带的各项参数.结果:在静态检查时,喙突肩峰韧带的长度以及和肱骨头间短距离在3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在主动式肩关节外展内旋活动时,喙突肩峰韧带形变在老年组比少年组小(1.8±0.4mm及2.4±0.8mm,P=0.005).但在少年组及中年组,或中年组和老年组之间,此形变差异则无显著性.结论:利用动态超声波检查发现在主动式肩关节活动时,老年的喙突肩峰韧带形变较少年小.

    作者:苏柏先;陈文翔;王亭贵;吴爵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工伤康复患者医学应对方式和心理状况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工伤康复患者医学应对方式与心理状况的相关关系.方法:应用医学应对问卷(MCMO)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738例工伤康复患者进行测评.结果:不同受伤类型工伤康复患者的应对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未婚组和已婚组在屈服和回避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患者在面对和屈服的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屈服与SCL-90各因子存在显著的相关.屈服应对方式是对工伤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预测指标.结论:工伤康复患者的医学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工伤康复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医学应对方式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很大影响,医护人员应通过心理干预改变工伤康复患者的不良应对方式,改善他们的心理状况.以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作者:黄琼;周慧玲;梁玲毓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悬吊运动训练在早期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康复中的作用

    悬吊运动训练(sling exercise therapy,SET)的理念应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的治疗,已成为康复治疗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同时SET模式仍然具有治疗关节活动障碍、肌力降低、耐力减小及涉及骨骼肌感觉运动控制失调的潜力.近几年也已用于脑卒中患者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1].

    作者:蔡琛;张智芳;曲庆明;王海明;王艳;张续恒;许光旭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超声成像技术在肌肉骨骼疾患诊治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成像技术(ultrasound imaging,USI)具有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显示方法多样的特点,尤其是对人体软组织的探查和心血管脏器的血流动力学测量有其他方法不能相比的优势,已成为现代医学中使用为广泛的诊断手段之一.超声医学已经在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监护和普查人体疾病中得了广泛应用,并且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其应用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扩大[1].

    作者:黄莹;朱毅;李凝;张志杰;郭海英;朱黎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用于筛查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比较

    目的:比较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在筛查脑血管病患者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及其主要的亚型血管性痴呆(VaD)的能力.方法:对广东省中医院神经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127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广泛的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记忆力、执行能力、注意力、视空间、语言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并进行MoCA量表和MMSE量表的评价.根据广泛的神经心理学评价结果,采用可操作性的方法诊断认知受损,由临床医生结合认知受损的结果及相应的诊断标准进一步诊断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和VaD,以此诊断结果作为相对的临床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MoCA量表和MMSE量表在筛查脑血管病患者中VCI(包括VCIND和VaD)及VaD的能力.结果:127例受试者中诊断为认知受损的共101例,进一步诊断为VaD患者55例,VCIND患者46例,诊断为认知正常的患者26例.MoCA量表、MMSE量表在筛查脑血管患者中VCI患者时曲线下面积(AUC)比较,MoCA (0.956±0.0177)> MMSE(0.920±0.0233),Z=2.339,P=0.019;而在筛查脑血管病患者中VaD患者时AUC比较,MoCA(0.945±0.0194)与MMSE(0.931±0.0248)无显著性差异,Z=1.453,P=0.146.结论:MOCA量表在筛查脑血管病患者中VCI患者时优于MMSE量表,而两量表在筛查脑血管病患者中VaD患者时能力相似.

    作者:张彦红;梁伟雄;朱磊;尤劲松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激活肌腱干细胞:启动肌腱再生的条件?

    肌腱损伤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好发于各种外伤及剧烈运动过程中,由于肌腱自身再生能力较差,由传统治疗再生的肌腱主要是由瘢痕组织构成,很难达到结构的完整性及满足生理活动所需的强度[1-2].近年来,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给肌腱损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组织工程技术包括种子细胞、支架材料和生长因子三要素,干细胞具有全能性及自我更新能力,因而是组织工程首选的种子细胞.

    作者:宋海新;陈晓;李建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超声诊断

    肌骨超声诊断和肌骨疼痛的超声引导治疗逐步成为康复医学、运动医学和疼痛医学一项重要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随着超声在肌骨疾病应用的不断进展,目前其在国外已被公认为诊断肩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一项重要检查手段.

    作者:王月香;毕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与下肢三维运动学及动力学相性分析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三维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寻找偏瘫患者步态特点,比较分析步行能力与运动学和动力学之间的关系,从运动力学角度探讨偏瘫患者异常步行的原因,寻找康复治疗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右侧偏瘫患者20例为实验组,正常健康中老年人16例为对照组.采用Vicon和AMT OR6-7进行三维步态运动学和动力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卒中患者与健康中老年人在步频、跨步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步时、离地比率、步长、跨步长和步速同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患侧离地占步态周期白分比和健侧单腿支撑时间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矢状面上同侧髋关节伸展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和踝关节背伸及跖屈角度比较差异都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侧髋关节屈伸力矩、同侧膝关节伸直力矩和患侧踝关节背伸力矩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步行能力(步速)与患侧髋关节伸展、健侧膝关节屈曲、双侧膝关节伸展、双侧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相关,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也和双侧髋关节屈伸、膝关节伸展和踝关节背伸力矩相关(P<0.01).结论:①步长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异常的重要参考指数;②髋关节和膝关节伸展,踝关节背伸和跖屈是步态异常的重要表现;③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肌群和踝关节背伸肌群的力量是影响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作者:毛玉瑢;李乐;陈正宏;肖湘;黄东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