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明;田丰莲;赵庆国;黄晓晖;江雪芳
目的: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再造心导管术病人护理服务流程,即按学习、设计、实施及评价和完善等阶段,结合病人就医、治疗过程实际情况,将病人需求和规范的临床护理行为制成流程图,实施有形展示.结果:应用导向型流程图护理工作模式,护士行为更加规范化,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护理服务愈加到位,增进了医护配合,增强了医疗安全性,提高了病人满意率.结论:护理工作流程图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整体服务质量,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作者:张明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早期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方法:采用α-干扰素加抗纤汤(柴胡、郁金、鳖甲、丹参、桃仁、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联合治疗经病理确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8例,并以同期 58例慢性乙肝患者作对照,疗程均为 6个月.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血清 ALT、 BIL、 A/G、γ球蛋白(γ- G)和肝纤维化指标(如 HA、 P3P、 LN)等水平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 A)水平有不同程度升高( P< 0.01或 0.05); B超示肝内光点粗、三级血管走行欠清和分布不均影等异常声像图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此外,治疗组 HBeAg阴转率为 61.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36.3%( P < 0.01).结论 :α-干扰素和中药抗纤汤联合应用,对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抗肝纤维增生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等有显著疗效.
作者:陈凤钦;林小田;彭吉力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足坏疽的细菌学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取 30例糖尿病足坏疽患者足部坏疽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本组 30例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获阳性结果 28例 ,阴性结果 2例.共检出需氧菌 10种 ,菌株 42株 , 革兰阳性 (G+ )球菌 19株,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8株、表皮葡萄球菌 5株、粪肠球菌 6株.革兰阴性 (G- )杆菌 22株,其中变形杆菌 5株、大肠埃希氏菌 8株、产气肠杆菌 4株、肺炎克雷伯杆菌 2株、铜绿假单胞菌 2株、聚团假单胞菌 1株,酵母菌 1株.其中有 8份标本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与其他革兰阴性杆菌混合存在.结论:糖尿病足坏疽感染以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 ,分别对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敏感.重视糖尿病足坏疽感染的细菌学特点及耐药性 ,合理使用抗生素 ,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雷国大;唐雄修;何以鉴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通过测定婴幼儿肺炎患儿血清总胆汁酸( TBA)水平及其变化,探讨 TBA在婴幼儿肺炎肝损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 2001年 5月至 2003年 8月住院的婴幼儿肺炎 66例,其中普通肺炎 38例(肺炎组),肺炎合并心力衰竭 28例(心衰组),对照组 32例,观测 3组 TBA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结果:心衰组 TBA和 ALT值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P< 0.01), TBA值较 ALT值升高更为显著.肺炎组 TB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1), ALT值在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05).两组治疗后 TBA值明显下降( P< 0.01),治疗后 ALT值在心衰组下降明显( P< 0.01),在肺炎组 ALT值则无明显下降( P >0.05).结论:婴幼儿肺炎尤其是肺炎合并心衰患儿往往存在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TBA是反映肝损伤的敏感性指标,较 ALT更为灵敏.婴幼儿肺炎出现 TBA升高时,建议及时予必要的护肝治疗.
作者:闫晓勤;楼文勇;姚欢银;董传昌;刘淑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构建含人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热休克蛋白 A( heat shock protein A,HSPA)编码基因的重组质粒,测定、分析其核酸序列,并在 E.coli 中表达 ,研究其抗原性.方法 :应用 PCR技术从 Hp DNA染色体中扩增 HSPA编码基因片段,将其 T- A克隆和测序,并与 GenBank公布的其他 Hp菌株基因序列比较,再将目的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 pGEX- 4T- 1上进行表达和纯化,用 Western blot 检测产物的抗原性并用 ELISA法对 29株小鼠抗 Hp全菌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HSPA基因全长 351 bp( GenBank登录号为 DQ141574) ,核酸同源性为 96%~ 98%,表达的 HSPA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 41 ku,表达产物可被 Hp感染患者血清识别, 29株抗小鼠 Hp全菌单克隆抗体中有 4株是针对 HSPA抗原的.结论:重组 HSPA具有较好的抗原性,为 Hp疫苗的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宁云山;龙敏;董文其;李明 刊期: 2006年第09期
患者 28岁,已婚,放环 3年.因阴道不规则流血 2个月,突发下腹痛 1 h于 2004年 4月 25日急诊抬入病房.末次月经为 2004年 2月 24日, 11 d干净,量少,间歇 8 d阴道又流血,反复发作,至昨日血止,偶有下腹痛及肛门下坠感,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 1 h前性生活后突感下腹剧痛,持续性,肛门下坠感,无昏厥史,遂由家人抬入急诊室.查体:体温不升,脉搏 104次 /min,细数,呼吸 24次 /min,血压 25/0 mmHg,脸色苍白,神志淡漠,四肢厥冷,心率 104次 /min,律齐无杂音,双肺无异常,腹部膨隆,全腹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不凝血 2 mL.妇科检查:外阴正常,阴道畅,后穹窿饱满,触痛,宫颈举痛,子宫前位,略大,压痛,右附件压痛,触诊不满意,左附件未及明显肿块.尿妊娠试验弱阳性.拟诊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立即在抗休克同时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大量新鲜血 1 200 mL,血块 500 g,探查子宫前位,略饱满,右输卵管壶腹部管腔黏膜内翻,表面约 3 cm× 3 cm肿块,活动性出血,右卵巢正常,左输卵管近端较细,左卵巢正常.术中行右输卵管切除术.病理诊断:输卵管妊娠伴出血.术中、术后输血 800 mL,抗炎治疗 7 d治愈出院.
作者:姚桂仙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是一种多效性细胞因子,是由 NAKAMURA等于 1984年从部分肝切除大鼠血清中分离得到,因其能刺激原代培养肝细胞生长和合成,将其命名为 HGF.自从 HGF发现至今,国内外对其做了许多研究,对它的来源、结构、功能乃至基因序列都有了较为全面、透彻的了解.近年来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活化肝星状细胞 (hepatic stellate cell, HSC) c- met/HGFmRNA和蛋白质合成增加,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 HGF水平升高.因此 HGF与肝纤维化可能有着密切关系.现就 HGF与肝纤维化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作者:张爱;蔡立勉;章丽金 刊期: 2006年第09期
在 20世纪 80年代左右,有人推测心脏组织中存在具有利尿、利钠和扩血管作用的肽类生理活性物质. 1985年此生理活性物质经 DEBOLD等鉴定,并将其命名为心房利钠肽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其后在 1988年由 SUDOH等首先从猪脑中分离纯化了一种新的利钠肽,称为脑钠素又称脑利钠肽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而后又发现了 C-型利钠肽 (C-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CNP),这三种肽组成了循环利钠肽家族. BNP主要由心室分泌,起到利尿、利钠、降压和舒张平滑肌等作用,调节体液环境. BNP是反映左室舒张末压的一项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可以准确地反映左心室功能的变化,与急慢性心衰、原发性高血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等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与 ANP相比 ,BNP具有体内半衰期长,体外较稳定等特性,以及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长远;王晶;孙长怡;秦俭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人子宫颈鳞癌组织中 CD44v6、热休克蛋白( HSPs) 60的表达状态,并探讨它们与宫颈鳞癌的关系.方法:应用 LS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50例宫颈鳞癌组织、 15例宫颈癌旁组织及 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 CD44v6、 HSP60的表达.结果: CD44v6、 HSP60蛋白定位于宫颈鳞癌细胞的胞质中,在正常宫颈组织、癌旁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 20.0%、 33.3%、 74.0%和 33.3%、 46.7%、 88.0%. CD44v6、 HSP6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较癌旁组织及正常宫颈组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 (P< 0.01).结论: CD44v6、 HSP6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作者:熊正文;王静波;黄勇;李宏伟;胡海霞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糖尿病 (DM)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急剧增加. DM患者中 95%以上为 2型 DM患者,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慢性病.因此,如何使患者在疾病状态下保持良好的健康水平,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护理工作.搞好 DM教育,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主动配合是 DM治疗成功的关键, DM教育已成为 DM防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1].做好健康教育是指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对 DM以及相关知识的认识水平,掌握科学合理的自我监测、自我护理的方法.这对稳定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作者:陆月宋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抗乙肝病毒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者 60例,按 2 ∶ 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联合组 40例用苦参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照组 20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联合组 HBeAg阴转率、抗 HBe阳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01), HBV- DNA阴转率亦高于对照组( P< 0.01).结论:苦参素与拉米夫定联用可显著提高抗乙肝病毒的疗效,并减少乙肝病毒的变异.
作者:王卫卫;赵亚刚;钟武装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全身性血管性疾病 [1],其基本病变是广泛的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及渗出性出血和水肿.临床上以皮肤紫癜多见,可伴胃肠道、关节、肾脏等器官的损害,其中肾脏的损害为常见,而神经、胰腺、胆囊受累相对少见.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具有特殊临床表现的过敏性紫癜 6例加以分析,并总结过敏性紫癜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作者:陈丽琼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肝脏损害的关系.方法:对 135例腹泻患儿用金标法检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做肝功能检测.并按照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结果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阳性组 )与对照组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阴性组 )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 ALT升高与临床脱水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05).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肝脏损害,所致的肝脏损害程度与患儿脱水的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年龄越小肝功能异常发生率越高.
作者:张文喜;叶金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腹膜后间隙是后腹膜与腹后壁以及盆腔后壁肌肉群之间的广阔潜在间隙,这一间隙内组织松软,有利于肿瘤生长、扩散.腹膜后间隙组织来源复杂,所发生的肿瘤称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s, PRT),绝大多数为恶性,称原发性恶性腹膜后肿瘤( primary malignant retroperitoneal tumors, PMRT),其中以恶性淋巴瘤、脂肪肉瘤和纤维肉瘤较多见 [1];此外还有一部分为转移瘤.对这一部位的肿瘤,在影像学明确后往往采取手术切除.但其中的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ML)、转移癌 (metastatic carcinoima, MC)并不适宜手术治疗,因此如能在手术前通过其它方法对腹膜后肿瘤作出组织学诊断,可使其中的不适合手术治疗者避免大的手术创伤,及时得到正确的综合治疗.
作者:耿怀成;陈龙帮;王靖华;管晓翔;褚晓源;张群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30 min再灌注 120 min的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 6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 3组 (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 EPO治疗组 ).连续监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记录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测定再灌注末心肌组织丙二醛 (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 Px)、过氧化氢酶( CAT)、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的变化.结果: EPO降低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与持续时间,使心律失常评分显著降低; EPO减少再灌注末心肌 MDA含量,提高心肌 GSH- Px、 CAT、 Na+- K+- ATP酶和 Ca2+- ATP酶的活性,对心肌 SOD活性无影响.结论: EPO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自由基及钙超载的损害有关.
作者:王砚青;江时森;刘平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神经梅毒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 9例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 9例患者中 7例男性, 2例女性,患梅毒性血管炎 6例、梅毒性脑膜炎 2例、脊髓梅毒 1例;血清和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 rapid plasma reagin, RPR)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 treponema palliadum hemagglutination assay, TPHA)均呈阳性;头颅 CT显示大脑皮质梗死 4例、基底节区梗死 2例; TCD、颈动脉超声提示多发性血管炎;脑脊液检查 2例呈炎性改变.结论:神经梅毒分型不同、发病形式多样 ,早期误诊率较高,冶游史及血清、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可协助确诊,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有效.
作者:罗成宏;朱东铭;陈庆深;冯泉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直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 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 32例 AMI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 32例患者中疼痛迅速消失 27例,明显减轻 5例 ,术后心电图均无 ST- T段改变与新的 Q波出现,患者住院 4~ 12 d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加强病情观察,术中密切配合是顺利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前提,术后精心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陈凤平;罗助荣;盖晓波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黄芪对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细胞凋亡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其对 SLE的治疗作用.方法:将 80例初发 SLE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黄芪治疗组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 Fas、 Bcl- 2抗原的表达和 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上 Fas抗原的表达下调 (P< 0.01), Bcl- 2抗原的表达以及 CD4+亚群、 CD4+ /CD8+比值上升 (P< 0.01);其中,治疗后 Fas抗原表达的下调、 CD4+亚群及 CD4+ /CD8+比值的上升在黄芪治疗组更显著 (P< 0.05).结论:黄芪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激素 /免疫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调节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和功能趋于正常,可以作为提高 SLE疗效的重要治疗措施.
作者:蔡小燕;许艳丽;林小军;傅君舟;秦曙光;李剑文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了解表皮葡萄球菌( SE)的感染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用 Vitek- 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临床分离的 114株 SE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临床分离葡萄球菌以 SE为主( 31.9%, 114/357), SE 中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MRSE)占 86.8%( 99/114), MRSE对万古霉素、呋喃妥因 100%敏感,对利福平敏感性高,对其余多种抗生素耐药率高.结论: MRSE检出率高,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应加强监测, MRSE感染的抗菌治疗应首选万古霉素.
作者:邓健康;黄义山 刊期: 2006年第09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的疗效.方法: 31例原发性 IgA肾病患者,按半定量对其进行组织学评分,用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进行治疗.每个疗程为 3个月,治疗长 14个月,分阶段观察其疗效及副作用.结果:完全缓解 7例( 22.6%),部分缓解 18例( 58.1%),无效 6例( 19.4%),临床表现为单纯发作性血尿和镜下血尿,病理积分较少者疗效较好;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者疗效较差.治疗中有 4例出现与来氟米特有关的副作用.结论:来氟米特合并小剂量激素治疗 IgA肾病有一定疗效,且副作用轻微,值得进一步前瞻性和对照性研究.
作者:张虹;朱起之 刊期: 200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