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明;江先娣;黎朝茂;洗明健
老年病人手术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表现为精神错乱、焦虑、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手术后人格、社交能力及认知能力和技巧的变化称为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POCD),另有学者认为 POCD表现为手术后记忆力和集中力下降的智力功能的退化,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障碍等临床类型.
作者:冯丽;田玉科;王鹏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儿男,5岁.因睡眠打鼾 4年余于 2005年 9月入院.患儿 4年余前开始出现睡眠打鼾,伴张口呼吸,睡眠多汗,遗尿.
作者:谭宗瑜;刘大波;陈倩;钟建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分析患者的年龄、基础病及抗生素的使用等多因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病原菌的影响,为 CAP经验治疗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 78例住院的 CAP患者进行痰细菌学检测,78例患者中 60岁以上 39例,33例合并有 1种或 1种以上基础疾病,35例入院前应用过β-内酰胺类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果:检出病原菌 118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 28株,革兰氏阴性杆菌 71株,真菌 19株,2种以上细菌的混合感染有 21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老年组的混合感染和真菌感染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 0.05,P< 0.001);用药组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未用药组(P< 0.05);有基础病组的真菌感染率明显高于无基础病组(P< 0.01).进一步通过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影响革兰氏阳性菌的检出(χ 2=4.358,P=0.037),年龄的大小与真菌感染和混合感染为相关(χ 2=20.591,P=0.0001;χ 2=5.923,P=0.015).结论:对 CAP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因素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作者:刘一;何晓峰;刘舸;王东;樊再雯;张波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通过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为组织工程皮肤修复提供理想种子细胞.方法:用差速黏附法分离获得人表皮干细胞(human epithemal stem cells,hESCs),以 TRAPeze ELISA法分别检测新鲜的不同传代次数的 hESCs端粒酶活性(RTA),同时把含外源性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质粒导入 hESCs,比较转染细胞与非转染细胞体外培养时端粒酶活性及生存情况.结果:非转染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多 RTA逐渐减弱,到 12- 16PD时出现细胞衰老、死亡、增殖停止;转染细胞到 26PD时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继续生长,RTA仍未减弱.结论:人表皮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仍具有端粒酶活性,但不足以抑制该细胞的衰老.重建端粒酶活性可延长人表皮干细胞寿命并维持自我更新,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作者:谢晓繁;贾赤宇;陈璧;郝晓凤;胡大海;韩军涛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巨大肠息肉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内镜治疗方法及内镜治疗效果,以提高巨大肠息肉内镜治疗成功率.方法:对 83例直径 》3.0 cm的巨大肠息肉的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特征与癌变关系及内镜治疗方法、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巨大肠息肉的发好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直肠,占 81.93%(68/83),形态表现为山田Ⅳ型 49.39%(41/83),山田Ⅱ型 40.96%(34/83);病理诊断以腺瘤性息肉 85.54%(71/83)多,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为 19.72%(14/71); 83例巨大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其中单纯高频电凝电切组 25例,单纯尼龙圈套扎组 12例,联合治疗组 46例,术中渗血 3例,均为蒂粗 》1.0 cm的息肉,未有穿孔发生.结论:巨大肠息肉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主要表现为山田Ⅳ型,85.54%巨大息肉属于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并随腺瘤大小、绒毛的成份及不典型增生而递增;内镜治疗巨大肠息肉是一种简便、可行、有效及相对安全的方法.
作者:苏凯华;冯伟勋;刘坤平;梁凤玲;张小娟;简莉琴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克拉霉素治疗内窥镜鼻窦手术(ESS)术后鼻窦炎持续症状的疗效及其治疗时限.方法:48例成人慢性鼻窦炎 ESS术后持续鼻窦炎症状的病人随机分为 3组,A组 18例服药周期 3个月,B组 16例服药周期 6个月,C组 14例服药周期 12个月,全部病例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250 mg,每日 1次,口服)治疗,治疗结束后继续观察随访 6个月以上,分别在治疗开始前、治疗结束后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分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 A、 C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1),B、 C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克拉霉素是治疗 ESS术后持续鼻窦炎症状的有效方法,服药时限以 6个月为宜.
作者:郑涛;邓明朝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LDL- C/HDL- C)和载脂蛋白 B100与载脂蛋白 A1的比值(ApoB100/ApoA1)的影响.方法:168例高胆固醇患者每晚顿服辛伐他汀 10 mg 共 8周,比较服药前后胆固醇(CH)、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载脂蛋白 B100(ApoB100)、载脂蛋白 A1(ApoA1)水平变化,以及 LDL- C/HLD- C及 ApoB100/ApoA1比值的变化.结果:用药后 TC、 TG分别下降 15.2%和 11.4%(P< 0.01),LDL- C和 ApoB100分别下降 26.2%和 19.5%(P< 0.01),HDL- C和 ApoA1分别升高 6.2%(P< 0.05)和 15.5%(P< 0.01),LDL- C/HDL- C和 ApoB100/ApoA1比值明显下降(P< 0.01).结论:辛伐他汀能明显降低 LDL- C/HDL- C和 ApoB100/ApoA1比值,降低冠心病风险.
作者:丁宏辉;郭湖坤;陈纪平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苦参碱(matrine)对体外培养的人肺腺癌 SPC- A- 1细胞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人肺癌 SPC- A- 1细胞, 随机分为处理组和空白对照组.处理组又分为 6个小组,每小组分别加入浓度为 250、 500、 750、 1 000、 1 250和 1 500 μ g/mL的苦参碱后又分为 24、 48和 72 h 3个培养时间段组.空白对照组不加入苦参碱,也分为 24、 48和 72 h 3个培养时间段组.采用 MTT法分析苦参碱对肺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光镜及 Hoechst 33258- PI荧光染色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癌细胞凋亡率.结果 :分别用上述 6种浓度的苦参碱处理细胞 48 h后,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30± 0.22)%、(6.03± 0.08)%、(10.67± 0.22)%、(15.56± 0.24)%、(20.06± 0.26) %和(34.31± 0.31)%,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1).不同浓度的苦参碱对 SPC- A- 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均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P< 0.05).同时用光镜及倒置显微镜均检测到肺癌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征.用 500、 750和 1 000 μ g/mL的苦参碱处理细胞 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凋亡峰,且随着苦参碱浓度的增大,凋亡率升高,两者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苦参碱可抑制人肺腺癌 SPC- A- 1细胞的生长及诱导体外培养的人肺癌 SPC- A- 1细胞凋亡.
作者:龙发;王云;张永昶;李惠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65岁,因下肢风湿痛多年,就诊于个体医生.该医生给患者配制中药 1剂(蜈蚣 2条、地龙 15 g、黄柏 15 g、红花 15 g、防己 15 g、乌蛇 15 g、甘草 15 g、全蝎 6 g、木通 15 g、羌活 15 g、乌梅 15 g、防风 15 g、生川乌 5 g、生草乌 5 g、杜仲 20 g、川断 15 g),嘱浸 30度米酒 2 000 mL并将其埋入地下 7~ 10 d后饮用.每次饮 1瓦匙(约 10 mL),每日 2次.药酒埋地下 15 d后患者开始饮用.服药酒 2 d后四肢出现轻度麻痹感,未作处理,继续服至第 8天,四肢躯体麻痹、乏力感加重,呼吸紧迫,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于当晚 11时 20分送入当地医院急救.入院后,患者出现潮式呼吸,烦躁不安加重,大汗淋漓,呕吐,全身麻痹,心电图呈频发性多源性早搏,短阵性室扑.经抢救无效,3 h后死亡.
作者:吴燕山 刊期: 2006年第13期
为适应尿沉渣分析标准化的要求,UF- 100全自动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 UF- 100尿沉渣分析仪对细菌的检测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较高的假阴性和假阳性 [1-2]. UF- 100对细菌检测的低可信度也导致细菌复查域值尚无一个明确的定论.本研究分析了无菌生理盐水、健康体检人群 1(化学分析全阴性及镜下无沉渣)、健康体检人群 2(随机)、菌尿(NIT阳性及沉渣涂片细菌阳性) 4个层次细菌总数,并做统计学分析,旨在探讨寻找一个合适的细菌复查域值.
作者:李广华;罗燕飞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对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治疗的影响.方法:对 MM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系统健康教育治疗(护教组),以进行治疗前的 MM患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他们在 6个月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间歇期感染率、按时复治率、病情好转率及生活自理状况变化.结果:护教组与对照组的按时复治率、好转率、治疗后的抑郁状态率和生活自理状况分别为 95.6%、 78.6%、 28.6%、 85.7%和 82.1%、 38.5%、 69.2%、 46.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两组治疗间歇期感染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对 MM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他们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延缓病情进展.
作者:李小银;揭素铭;李碧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提高高龄患者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 36例 80岁以上老年人因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资料.结果:误诊为支气管哮喘 6例,结核性胸膜炎 2例,治疗不当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 2例.结论:认识高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是避免误诊、及时诊断、早期处理,提高左心功能不全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何瑞;初丽云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26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 3组,正常对照组、 AS模型组和缬沙坦组,观察各组实验前后血脂和 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主动脉血管内皮病理形态学观察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 1)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与 AS模型组比较,缬沙坦组血脂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 >0.05) ; CRP水平降低(P< 0.01);主动脉血管内膜斑块减少,内膜 /中膜厚度比明显降低(P< 0.01);血管内皮 VCAM- 1表达减少(P< 0.05).结论:缬沙坦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抑制作用,该作用可能与脂质代谢无关,而与抑制炎症有关.
作者:陈欣;王琳;杨汉东;闵新文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处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 32例老年人心脏黏液瘤患者的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伴发病及围术期的处理等并进行分析.结果:经手术治疗无一例围术期死亡,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手术治疗是治疗老年人心脏黏液瘤的有效方法,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术前准备、围术期及伴发病的妥善处理是保证疗效的重要保障.
作者:何仁良;励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肝原性糖尿病的临床特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的方法,观察肝原性糖尿病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结果:Child- pugh分级 C级患者肝原性糖尿病发病率高;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占 3.13%,其空腹血糖平均值低于原发性糖尿病组(P< 0.05),空腹及餐后血糖、γ-谷氨酰转移酶、总胆红素平均值高于单纯肝病组(P< 0.01),白蛋白平均值低于单纯肝病组(P< 0.05),餐后 2h血糖与转氨酶呈正相关(P< 0.05);治疗上部分患者随肝病治疗的好转血糖复常.结论:肝原性糖尿病症状不典型,有加重肝损害的趋势,治疗需以肝病治疗为主.
作者:丁百静;关英慧;朴云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磷脂酰丝氨酸(PS)在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中的作用.方法:用脂质体整合的方法或用 N-乙酢马来酰胺(NEM)预处理红细胞然后整合磷脂,制备含不同凋亡信号的红细胞模型,测定巨噬细胞对整合不同磷脂信号红细胞的结合率与吞噬率.结果:单独整合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但对吞噬率没有影响.同时整合 PS和氧化 PS或用 NEM处理造成 PS外翻后再整合氧化 PS,不仅可以显著性提高巨噬细胞对红细胞的结合率,而且可显著性提高吞噬率.结论:PS外翻参与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结合,而氧化 PS促进了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吞噬,二者的协同作用参与巨噬细胞对凋亡细胞的清除.
作者:王燕群;刘尚喜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 异常脑电图(EEG) 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对 FC 进行早期分类诊断,与以后癫痫(EP) 发作、 FC 的再发及进行预防性治疗的关系.方法:记录 105例 3 个月~ 8岁患儿 FC 后 EEG .结果:首次 EEG异常率为 28.7%.随着 FC再发次数的增多,FC 患儿 EEG 异常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3岁以内 FC 的 EEG异常不明显,3岁以后 FC 的 EEG异常则逐渐增多,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 3例 FC 经过 2~ 5年的随诊,后诊断为 EP.结论:EEG 的异常率与Ⅰ级亲属的 FC 史无关,与 FC临床特征如局灶性发作、 FC的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FC再发与 EEG发作性异常、年龄有明显关系. EEG多次出现发作性异常的 FC者转变成 EP. EEG对 FC的早期分类诊断和进行预防性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宋腾菊;张汉辉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上前牙埋伏阻生的原因及导萌方法.方法:对 38例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固定矫治器配合外科手术进行矫治.结果:38例上前牙恢复理想排列,形成良好的齿龈关系,保持功能和美观,临床疗效满意.结论:固定矫治器配合外科手术进行矫治埋伏阻生上前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徐红红;庄最新 刊期: 2006年第13期
患者女,66岁,外伤性左股骨颈骨折,有支气管哮喘病史.体检 :一般情况好,常规化验:肝、肾功能,心电图、电解质未见异常,ASAⅡ级,择期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入室:静脉快速输液 500 mL后,采用联合穿刺套针(17G、 25G),经 L2~ 3间隙腰麻硬膜外联合穿刺成功,0. 75%布比卡因 1. 3 mL腰麻后,硬膜外置管发现导管有脑脊液流出,回抽证实置管入蛛网膜下隙放弃,改 L3~ 4间隙硬膜外穿刺置管顺利,腰麻阻滞平面 T10以下.
作者:侯疆驿;宋志芳;林治燕 刊期: 2006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HIV感染孕妇在孕检过程中的管理、分娩方式,新生儿的处理以及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问题,为今后同类病例积累经验.方法:自 2002年始向所有在我院产检的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对 HIV感染孕妇在高危门诊由专人提供咨询和产检并提供转介服务.结果 :共发现 HIV感染合并妊娠患者 6例,其中宫内妊娠 4例,宫外孕 2例. 2例宫内妊娠在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另外 2例在孕 36周后来我院产检,剖宫产前予奈韦拉平 200 mg口服. 4例宫内妊娠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新生儿均为人工喂养并予奈韦拉平抗病毒治疗.发生职业暴露 1例,3个月后查 HIV抗体阴性.结论:及早地向孕妇推荐 HIV抗体检测很重要,有利于孕期接受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及职业暴露的预防.选择性剖宫产术及新生儿人工喂养有利于母婴阻断.
作者:谭华霖;刘奇志;熊振玲 刊期: 2006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