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62例临床分析

史赛卿

关键词:角膜溃疡, 儿童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发病因素及诊治特点.方法:对近 5年我科收治的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患者 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外伤引起者 45例,占病例总数 72. 6%,因戴角膜接触镜 8例(12. 9%),角膜长时间暴露 4例(6. 5%),角膜软化继发细菌感染占 3例(4. 8%),眼手术后 2例(3. 2%).结论: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多由外伤引起,幼儿检查较困难.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地处理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是非常重要的.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我国城镇发病率为 2.85%,其中确诊高血压 0.9% [1]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程度高血压与脑卒中呈明显相关 [2] .目前,世界公认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3].我院进行社区血压普查发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欠缺,有鉴于此,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 2004年 3月至 2004年 6月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何(戈口)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 (continous blood purification)抢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效果及体会.方法:用百特公司 Accura CRRT机,碳酸氢盐置换液(采用南京军区总院配方), 12例 MODS患者接受日间 CBP治疗, 8~ 16 h/d,透析液 50 mL/min,后稀释补充置换液 3~ 4 L/h,平均治疗时间为 116. 8 h.结果: 12例患者存活 7例 ,死亡 5例; 9例患者治疗前需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治疗 1 h后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心率显著下降 (P< 0. 05),血清 BUN、 Cr、 K+、 AST、 ALT显著下降.结论: CBP能有效改善肝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用于 MODS的治疗.

    作者:沈波;李艳;张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川崎病1例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吸入舒利迭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舒利迭 (氟替卡松加沙美特罗 )治疗成人中重度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吸入舒利迭 50/250(每泡含沙美特罗 50 μ g,氟替卡松 250 μ g), 1泡 /次,每日 2次,连续用 3个月,自身对照观察大呼气峰流速值 (PEF)、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的评分、夜间憋醒次数、全天无症状天数、速效β 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的变化和生命质量 (AQLQ)问卷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48例患者吸入舒利迭治疗 1、 4、 8、 12周后, PEF分别增加 11.4%、 24.6%、 25.7%、 26.4%; FEV1分别增加 15.7%、 17.9%、 18.7%、 19.6%;日间症状评分分别减少 58.3%、 64.6%、 78.4%、 79.1%;夜间症状评分分别减少 51.0%、 59.9% 、 67.2%、 68.6%; 夜间憋醒次数分别减少 62.1%、 77.2%、 75.7%、 76.5%;全天无症状天数分别增加 42.4%、 68.3%、 71.3%、 72.3%;使用速效β 2受体激动剂 (喘乐宁 )的次数分别减少 61.4%、 73.9%、 75.1%、 75.9% ;生命质量综合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舒利迭能够控制大多数成人中重度缓解期哮喘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作者:谢娟;邓星奇;高育瑶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经气道狭窄处放置吸氧管1例

    患者 ,男, 70岁,因咳嗽、痰血 2个月,胸闷、气短 10 d于 2003年 7月入院.胸部 CT检查报告左上肺占位性病变并肺不张、左侧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一新生物完全堵塞左上叶口,并侵犯左主支气管, 1/4左主支气管被堵塞,钳取后病检报告左上肺鳞癌.诊断明确为左上肺鳞癌并左侧胸膜转移,已无手术机会,故给予 NP方案全身化疗及胸腔内局部治疗, 2个周期化疗后患者左上肺病灶有所缩小且胸腔内无积液生成,一般情况较好,建议患者行左主支气管架植入术,但被患者拒绝.此后 10个月患者未再就诊.

    作者:阿依努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寻找治疗 FD的有效途径.方法: 138例 FD患者随机分为 3组:西沙必利组 46例;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 46例;达吉组 46例. 3组均连续用药 4周.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后进行 B超胃排空功能检测.结果: 3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80.4%、 95.7%、 76.1%, 3组比较,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较西沙必利组、达吉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0.05、 P< 0.01);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胃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结论: 3组治疗 FD的方法均有效,而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治疗 FD的效果好.

    作者:刘剑文;黄元熹;蔡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 116例 AMI伴心力衰竭 (心衰 )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 253 d)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 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ACEI与 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和 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或 ACEI组、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组病死率分别是 89. 3%、 62. 2%、 35. 3%,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比单用更有助于降低 AMI病死率.

    作者:肖骅;周建庆;葛世俊;高丛光;赵维庆;陈文采;柳俊平;沈文均;周军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鼻腔巨大木质异物存留3个月1例

    患者, 女,35岁,因鼻外伤后右侧鼻塞3个月,于2003年4月26日来院就诊.病人于3个月前因鼻外伤于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右侧鼻腔通气差,后渐加重,至完全堵塞.

    作者:张燕;亓召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治疗颈淋巴结核60例

    目的:通过猫爪草胶囊治疗加用抗结核药物对颈淋巴结核的研究,寻找一条治疗浅表淋巴结核的新途径.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颈淋巴结核 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 2DL2ZS/4DL2抗结核治疗.治疗组给予 2DL2ZS/4DL2和猫爪草胶囊, 4粒,每天 3次,用 6 d停 3 d为 1周期,共 10周期 (90 d).所有病例每个月对包块变化情况进行测量 (查体及 B超 )和登记,所有的病例均随访 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为 100%,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3. 3%,对照组 78. 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随访 1年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5. 1%,对照组 83. 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对照组 94. 5%,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有 3例复发,复发率 5. 5%,治疗组无复发.结论: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对颈淋巴结核临床治愈率高,无复发,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新途径.

    作者:韩其峰;万洪强;张梅;李广中;张金贵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 VITEK- 60鉴定细菌,药敏用 K- 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 ESBLs.结果: 2002-2004年 3年间共分离出 1 183株大肠埃希菌,产酶株占 27%;肺炎克雷伯菌 661株,产酶株占 25. 4%.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敏感率均在 97%以上.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 81. 1%和 71. 2%,而产 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不佳.结论: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应控制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以遏止 ESBLS菌株不断上升的势头.

    作者:何树洪;崔颖鹏;任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 PEG干扰素α- 2a(40 ku), 180 μ g,肌注,每周 1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 1 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 48周.分别于治疗中 12周、 24周、 48周及治疗结束后 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 12周时有 13/15例出现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早期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时有 13/15例患者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完全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后 24周有 3/13例患者出现 ALT升高,血清 HCV- 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 76. 9%,复发率为 23. 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 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甄沛林;谢仕斌;麦强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喜辽妥软膏的临床应用探讨

    喜辽妥软膏的有效成分是组织性肝磷脂,属粘多糖类,具有抗凝、抗炎、抑制胶原纤维细胞增值,促进透明质酸合成的作用.我科于 1995年 6~ 12月在临床应用喜辽妥软膏,取得了明显疗效.

    作者:王强;林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唇腭裂修复术病人 56例,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进行诱导和麻醉维持.观察(1)术中 BP、 HR变化,并与麻醉前对比;(2)麻醉时间和麻醉药用量,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 ;(3)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 O2,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术中 BP、 HR平稳,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时间(1. 6± 0. 4) h,麻醉药用量异丙酚(195± 96) mg,氯胺酮(125± 48) mg;停药至拔管时间(24± 2. 9) min.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 6例,无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氧现象.结论:异丙酸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

    作者:冯清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临床研究显示,约 70%以上的 RA患者存在关节侵蚀性改变,其中约 90%发生在病程的前 2年, 35%左右的患者在发病 3年半时停止工作.国内外风湿病学专家达成了对 RA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这一共识.但是否对所有 RA患者都必须采取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才是好的选择 ?联合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近二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口服优降糖致低血糖昏迷1例

    患者男, 58岁,因患 2型糖尿病 2年,近 2周由于血糖升高口服优降糖 5 mg, 1日 2次,服药第 14天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症状,遂来我医院就诊.查体:面部潮红,呼吸急促,颈软,双肺呼吸粗,可闻及少量的湿罗音;心率 110次 /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季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弱;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 8. 6× 109/L,中性细胞 0. 84;急查血糖为 2. 1 mmol/L,诊断为低血糖昏迷.遂给予 10%葡萄糖液 500 mL静脉滴注, 20 min后患者转醒.

    作者:曹江乐;单文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2:1心房扑动2例误诊分析

    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其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容易误诊,现报告 2例.

    作者:常延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腮腺导管断裂误诊为颊间隙感染1例

    患者,男,50岁,因刀砍伤及右侧颊部 4 d伴右面部肿痛而来诊,于 2004年 8月 7日收住院.病人伤后立即在当地医院给予清创缝合术、肌注 TAT 1 500 IU、抗炎、止血等治疗.伤后次日,右颊部红肿、疼痛及触痛明显,张口受限,进食困难.诊断为: (1)右颊部软组织刀砍伤; (2)颊间隙感染.

    作者:李文友;宋丽芳;邵景华;王荣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脑出血患者 38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 21、 28、 35、 42天的外周血 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天周围血 CD4+、CD8+细胞和 CD4+ /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P< 0. 01),而第 35、42天的 CD4+、 CD8+ 细胞和 CD4+ /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第 7、 14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 21天开始逐渐恢复,第 35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出血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 35 d之内.

    作者:杨玉先;罗伟文;李水彬;涂碧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 1)的变化.结果:川芎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血 NO升高、 ET- 1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 ET- 1而增加 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作者:黄美杏;陈学远;谭玉萍;龙学明;韦思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嗜水气单胞菌引起透析病人菌血症1例

    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肠道外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从血液标本中分离出本菌较少见. 2005年 1月我们从患有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的门诊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出 1株此菌.

    作者:闫东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