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出血患者 38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杨玉先;罗伟文;李水彬;涂碧芳

关键词:脑出血, T淋巴细胞亚群
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 21、 28、 35、 42天的外周血 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天周围血 CD4+、CD8+细胞和 CD4+ /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P< 0. 01),而第 35、42天的 CD4+、 CD8+ 细胞和 CD4+ /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第 7、 14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 21天开始逐渐恢复,第 35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出血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 35 d之内.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寻找治疗 FD的有效途径.方法: 138例 FD患者随机分为 3组:西沙必利组 46例;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 46例;达吉组 46例. 3组均连续用药 4周.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后进行 B超胃排空功能检测.结果: 3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80.4%、 95.7%、 76.1%, 3组比较,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较西沙必利组、达吉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0.05、 P< 0.01);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胃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结论: 3组治疗 FD的方法均有效,而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治疗 FD的效果好.

    作者:刘剑文;黄元熹;蔡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湖北和深圳两家医院低血钾瘫痪的不同特点

    目的:探讨湖北和深圳两地低血钾瘫痪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分析两地 264例低血钾患者在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临床表现及补钾疗效的不同特点.结果:两地患者均有四肢瘫痪,但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轻重不同,疗效不一.结论:两地低血钾瘫痪在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因上有很大差异,并因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补钾疗效也有很大差异.

    作者:陶静;晏洁影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成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 IL- 4、 GM- CSF和 TNF-α培养 7~ 9 d成为 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的鉴定.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 MHC- II类抗原和 CD86共刺激分子以及多种表面标志,在 MLR中能有效地刺激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 DC.

    作者:张蓉;刘莉;张岩实;张清萍;梅其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阿司匹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合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预后的影响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 116例 AMI伴心力衰竭 (心衰 )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 253 d)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 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ACEI与 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和 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或 ACEI组、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组病死率分别是 89. 3%、 62. 2%、 35. 3%,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比单用更有助于降低 AMI病死率.

    作者:肖骅;周建庆;葛世俊;高丛光;赵维庆;陈文采;柳俊平;沈文均;周军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临床研究显示,约 70%以上的 RA患者存在关节侵蚀性改变,其中约 90%发生在病程的前 2年, 35%左右的患者在发病 3年半时停止工作.国内外风湿病学专家达成了对 RA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这一共识.但是否对所有 RA患者都必须采取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才是好的选择 ?联合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近二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GSH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5例

    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复杂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容易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及畸形的发生.自 2000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间,我们采用 GSH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3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振;李利昕;王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骨折后应用大仑丁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1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首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颅骨与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 ICU的及时治疗、严密监测及骨专科护理,该患者皮疹消失,皮肤生长良好,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防止感染是关键,应加强患者皮肤创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急性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林惠盈;陈凤葵;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磁共振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进而形成血管翳,血管翳自滑膜折返处向关节软骨表面延伸侵蚀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纤维软骨、韧带、肌腱等亦可同时受累,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其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多发生在起病的前两年内,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作者:林庆衍;周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微量肝素和中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 (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56例确诊为 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 30例, MLDH组 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12~ 25 mg,分 2次静脉滴注; 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50~ 100 mg,分 2~ 4次静脉滴注,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及出血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愈率 53%, MLDH组治愈率 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微量肝素组的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没有加重; MLDH组 5例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加重,发生率 19%,显著高于微量肝素治疗 DIC组(P<0. 05).结论:微量肝素治疗 DIC较中小剂量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陈玲珍;尹松梅;谢双锋;聂大年;马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Foley管法取食管异物的临床观察

    为取食管内的异物,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硬式操作 (即硬直食管硬镜法 ),但其常可造成上消化道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失血、肿胀、瘀血及裂伤等,有时甚至可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及大出血等,或因其机械性压迫可致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若已明确为外形规则、表面光滑的食管异物 (如硬币、纽扣、围棋子,不带尖锐扣针的徽章等 ),且病人又无明显的禁忌证 (如极其严重的感染或嵌顿等 )时,可以采用 Foley食管法取出及硬直食管镜法取出异物.笔者对两种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清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卡那霉素致豚鼠耳蜗细胞凋亡及 caspase- 3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与豚鼠耳蜗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耳蜗细胞凋亡是否与凋亡蛋白酶 caspase- 3信号转导有关.方法:取 50只豚鼠随机分为 5组,实验组连续 14 d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 200 mg/(kg* d),分别对健康对照组及停药 1、 3、 7、 14 d组处死豚鼠,处死前检测其 ABR的变化,并利用 TUNEL法检测耳蜗细胞凋亡情况及免疫组化法测定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豚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随停药时间延长, ABR阈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同时耳蜗细胞的凋亡数增多,且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 caspase- 3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1). 结论:卡那霉素耳慢性损害与耳蜗细胞的凋亡有关;耳蜗细胞的凋亡过程中有 Caspase- 3的激活.

    作者:杨俊慧;刘兆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我国城镇发病率为 2.85%,其中确诊高血压 0.9% [1]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程度高血压与脑卒中呈明显相关 [2] .目前,世界公认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3].我院进行社区血压普查发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欠缺,有鉴于此,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 2004年 3月至 2004年 6月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何(戈口)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肾活检患者805例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 805例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患者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对 805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 2± 17. 6)岁.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构成比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80.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18. 8%,小管间质性疾病占 1.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1. 16∶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0.3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 15~ 34岁.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 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占第二位.肾小球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次为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论: 805例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常见的肾脏疾病,青年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青年女性多发.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作者:黄萍萍;梁东;唐德燊;陈孝文;许勇芝;黄志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疗效确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2月的 8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 56例,对照组 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再给予注射型凯西莱治疗 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注射型泰特治疗 1个月,治疗前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组间比较除白蛋白和球蛋白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 14%和 78. 13%,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凯西莱针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龙列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川崎病1例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40例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 40例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临床表现、内分泌功能、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 11例,女 29例;平均病程 7. 1年;席汉综合征 16例,垂体瘤 15例,颅咽管瘤 2例,特发性垂体功能减退 3例,空泡蝶鞍 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 1例, 生殖细胞瘤 1例; 75%以上患者有性腺功能低下表现,甲状腺功能低下占 60%,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不足 50%, 严重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者较少,发生低血压、低血钠和低血糖者在 10%以下.结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在临床是少见病、疑难病,以靶腺的激素缺失为首要临床表现, 需要用相应激素替代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作者:杨伟;粱彦芳;王立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及防治的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对 28例产前孕母已诊断梅毒并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与 30例产后才诊断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前治疗组与产前未治疗组的新生儿在孕周、体重、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胎盘异常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01).宫内规则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无症状,不治疗娩出的出现临床症状,不规则治疗、宫内治疗时间不足的可有可无症状.结论:对娩出时有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盘异常、窒息等新生儿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做梅毒确诊试验和母婴传播性疾病的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均应治疗,青霉素治疗有效,规则治疗预后良好.建议孕期常规做梅毒筛查,使确诊者胎儿在宫内便进行早期驱梅治疗.

    作者:吴迅;袁淑燕;郭小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治疗颈淋巴结核60例

    目的:通过猫爪草胶囊治疗加用抗结核药物对颈淋巴结核的研究,寻找一条治疗浅表淋巴结核的新途径.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颈淋巴结核 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 2DL2ZS/4DL2抗结核治疗.治疗组给予 2DL2ZS/4DL2和猫爪草胶囊, 4粒,每天 3次,用 6 d停 3 d为 1周期,共 10周期 (90 d).所有病例每个月对包块变化情况进行测量 (查体及 B超 )和登记,所有的病例均随访 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为 100%,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3. 3%,对照组 78. 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随访 1年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5. 1%,对照组 83. 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对照组 94. 5%,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有 3例复发,复发率 5. 5%,治疗组无复发.结论: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对颈淋巴结核临床治愈率高,无复发,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新途径.

    作者:韩其峰;万洪强;张梅;李广中;张金贵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吸入舒利迭治疗哮喘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舒利迭 (氟替卡松加沙美特罗 )治疗成人中重度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吸入舒利迭 50/250(每泡含沙美特罗 50 μ g,氟替卡松 250 μ g), 1泡 /次,每日 2次,连续用 3个月,自身对照观察大呼气峰流速值 (PEF)、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的评分、夜间憋醒次数、全天无症状天数、速效β 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的变化和生命质量 (AQLQ)问卷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48例患者吸入舒利迭治疗 1、 4、 8、 12周后, PEF分别增加 11.4%、 24.6%、 25.7%、 26.4%; FEV1分别增加 15.7%、 17.9%、 18.7%、 19.6%;日间症状评分分别减少 58.3%、 64.6%、 78.4%、 79.1%;夜间症状评分分别减少 51.0%、 59.9% 、 67.2%、 68.6%; 夜间憋醒次数分别减少 62.1%、 77.2%、 75.7%、 76.5%;全天无症状天数分别增加 42.4%、 68.3%、 71.3%、 72.3%;使用速效β 2受体激动剂 (喘乐宁 )的次数分别减少 61.4%、 73.9%、 75.1%、 75.9% ;生命质量综合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舒利迭能够控制大多数成人中重度缓解期哮喘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作者:谢娟;邓星奇;高育瑶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的观察及机制初探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不同血糖浓度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大鼠的心肌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 64只,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NC组) 32只,实验组(DM组) 32只. DM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55 mg/kg诱发 DM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又随机分为 4组,每组 8只.分别观察病程 2周、 4周、 6周、 8周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另取 SD大鼠 40只,随机分出 8只作为对照组(NC),其余用上述方法造模,并按后一次血糖浓度分为 3组: 16. 7~ 21. 6 mmol/L(DM1组), 21. 7~ 26. 6 mmol/L(DM2组), 26. 7 mmol/L以上(DM3组).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 NC组比, DM大鼠第 4周心肌 LVEDP、-dp/dtmax、 MDA含量,第 6周除 CK外各项指标、第 8周心肌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不同血糖浓度 DM大鼠各项指标与 N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1组比, DM2组 LVEDP、-dp/dtmax、 t-dp/dt、 CK、 SOD、 MDA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 DM3组各项指标除 LDH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2组比, DM3组 LVSP、 LVEDP、+ dp/dtmax、 SOD差异有显著性(P< 0. 01~ 0. 05).结论: DM大鼠从第 4周开始出现心肌舒张受限,第 6周开始出现心肌收缩障碍,心肌组织酶明显改变,随病程延长、血糖浓度升高而逐渐加重.

    作者:马善峰;关宿东;汪思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