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频超声观察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许少兰;孙花;肖敏;田相亭

关键词:高血压, 老年人
摘要: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不同机制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96例高血压患者分成福辛普利组 31例,伊贝沙坦组 31例,对照组 34例,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 3组患者用药前后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和喷硝酸甘油的反应.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下降至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福辛普利组和伊贝沙坦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较对照组增高(P< 0. 01);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频超声能无创、准确地观察福辛普利和伊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有益于临床药效的评估.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折后应用大仑丁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1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首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颅骨与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 ICU的及时治疗、严密监测及骨专科护理,该患者皮疹消失,皮肤生长良好,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防止感染是关键,应加强患者皮肤创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急性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林惠盈;陈凤葵;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疗效确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2月的 8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 56例,对照组 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再给予注射型凯西莱治疗 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注射型泰特治疗 1个月,治疗前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组间比较除白蛋白和球蛋白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 14%和 78. 13%,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凯西莱针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龙列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增髓汤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改善骨髓抑制的研究

    目的:利用中药增髓汤解决乳腺癌化疗后常见的骨髓抑制现象.方法:治疗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口服增髓汤,对照组患者口服利血生、鲨肝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含量优于西药组,血红蛋白含量两组无显著意义.结论:口服增髓汤对于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有保护作用,能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宏;李国康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湖北和深圳两家医院低血钾瘫痪的不同特点

    目的:探讨湖北和深圳两地低血钾瘫痪患者的临床差异.方法:分析两地 264例低血钾患者在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临床表现及补钾疗效的不同特点.结果:两地患者均有四肢瘫痪,但其病因不同,临床表现也轻重不同,疗效不一.结论:两地低血钾瘫痪在流行病学特点和病因上有很大差异,并因病因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补钾疗效也有很大差异.

    作者:陶静;晏洁影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寻找治疗 FD的有效途径.方法: 138例 FD患者随机分为 3组:西沙必利组 46例;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 46例;达吉组 46例. 3组均连续用药 4周.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后进行 B超胃排空功能检测.结果: 3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80.4%、 95.7%、 76.1%, 3组比较,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较西沙必利组、达吉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0.05、 P< 0.01);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胃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结论: 3组治疗 FD的方法均有效,而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治疗 FD的效果好.

    作者:刘剑文;黄元熹;蔡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CENTAU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评价

    目的:评价 CENTAU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方法 :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甲状腺激素 (T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甲胎蛋白 (AFP)含量的测定,对仪器进行精密度、灵敏度、干扰、回收试验.结果 :批内 CV均小于 4%,批间 CV均小于 5%; T4、 HCG、 AFP回收率分别为 98. 7%~ 103. 5%、 100. 5%~ 103. 4%、 97. 8%~ 104. 1%,灵敏度分别为 3. 4 nmol/L、 2. 7 mIU/mL、 1. 4 ng/mL;无样品间的交叉污染. 结论 :该仪器主要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干扰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作者:周强;张文;黄宪章;丁海明;徐宁;庄俊华;张秀明;梁伟雄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磁共振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进而形成血管翳,血管翳自滑膜折返处向关节软骨表面延伸侵蚀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纤维软骨、韧带、肌腱等亦可同时受累,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其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多发生在起病的前两年内,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作者:林庆衍;周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脑出血患者 38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 21、 28、 35、 42天的外周血 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天周围血 CD4+、CD8+细胞和 CD4+ /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P< 0. 01),而第 35、42天的 CD4+、 CD8+ 细胞和 CD4+ /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第 7、 14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 21天开始逐渐恢复,第 35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出血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 35 d之内.

    作者:杨玉先;罗伟文;李水彬;涂碧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及防治的探讨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对 28例产前孕母已诊断梅毒并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与 30例产后才诊断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前治疗组与产前未治疗组的新生儿在孕周、体重、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胎盘异常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01).宫内规则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无症状,不治疗娩出的出现临床症状,不规则治疗、宫内治疗时间不足的可有可无症状.结论:对娩出时有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盘异常、窒息等新生儿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做梅毒确诊试验和母婴传播性疾病的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均应治疗,青霉素治疗有效,规则治疗预后良好.建议孕期常规做梅毒筛查,使确诊者胎儿在宫内便进行早期驱梅治疗.

    作者:吴迅;袁淑燕;郭小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 7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脑部症状病因依次为:失衡综合征(42. 3%),低血压(12. 8%),高血压脑病(12. 8%), TIA(9. 0%),脑梗塞(10. 3%),脑出血(6. 4%),低血糖反应(5. 1%),透析脑病(1. 3%).死亡原因主要是脑部严重器质性损害.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是多种因素引起,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应采取个体化的防治措施.

    作者:陈英姿;甄建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心脏损害 218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 218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并评价心电图(EC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在 JIA伴有心脏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1994年 6月至 2004年 8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 JIA、心血管系统资料较完整的患儿的心脏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各有 7例.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99例,占检测人数的 46. 9%;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 MB)升高 24例(占 24. 2%);发现心包炎 12例,占总例数的 5. 05%;心律失常有 69例,占检查人数的 31. 65%. 55例行 UCG检查,出现心脏结构、心包或瓣膜病变 26例,占 47. 3%.结论: JIA患儿心脏损害不少见,特别是心酶升高、心律失常及心瓣膜病变, ECG及 UCG对 JIA的心脏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覃肇源;覃有振;马建中;丘小汕;黄婷婷;沈振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GSH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35例

    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复杂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容易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及畸形的发生.自 2000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间,我们采用 GSH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3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振;李利昕;王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 PEG干扰素α- 2a(40 ku), 180 μ g,肌注,每周 1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 1 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 48周.分别于治疗中 12周、 24周、 48周及治疗结束后 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 12周时有 13/15例出现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早期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时有 13/15例患者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完全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后 24周有 3/13例患者出现 ALT升高,血清 HCV- 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 76. 9%,复发率为 23. 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 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甄沛林;谢仕斌;麦强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微量肝素和中小剂量肝素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的比较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 (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56例确诊为 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 30例, MLDH组 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12~ 25 mg,分 2次静脉滴注; 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50~ 100 mg,分 2~ 4次静脉滴注,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及出血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愈率 53%, MLDH组治愈率 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微量肝素组的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没有加重; MLDH组 5例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加重,发生率 19%,显著高于微量肝素治疗 DIC组(P<0. 05).结论:微量肝素治疗 DIC较中小剂量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陈玲珍;尹松梅;谢双锋;聂大年;马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在我国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的慢性侵蚀性滑膜炎,随病情进展可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近十余年来,人们对 RA治疗的认识有了重要转变,早期规范化治疗及新型抗风湿药物的出现给 RA患者带来了希望.

    作者:李茹;栗占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唇腭裂修复术病人 56例,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进行诱导和麻醉维持.观察(1)术中 BP、 HR变化,并与麻醉前对比;(2)麻醉时间和麻醉药用量,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 ;(3)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 O2,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术中 BP、 HR平稳,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时间(1. 6± 0. 4) h,麻醉药用量异丙酚(195± 96) mg,氯胺酮(125± 48) mg;停药至拔管时间(24± 2. 9) min.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 6例,无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氧现象.结论:异丙酸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

    作者:冯清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脑梗死继发癫痫的临床研究

    为探讨脑梗死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并协助治疗,现将我科自 1993年 3月至 2002年 3月住院并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 1 674例,继发癫痫的 104例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作者:赫庆兰;林运智;刘继烈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Foley管法取食管异物的临床观察

    为取食管内的异物,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硬式操作 (即硬直食管硬镜法 ),但其常可造成上消化道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失血、肿胀、瘀血及裂伤等,有时甚至可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及大出血等,或因其机械性压迫可致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若已明确为外形规则、表面光滑的食管异物 (如硬币、纽扣、围棋子,不带尖锐扣针的徽章等 ),且病人又无明显的禁忌证 (如极其严重的感染或嵌顿等 )时,可以采用 Foley食管法取出及硬直食管镜法取出异物.笔者对两种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清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儿童杀鼠剂中毒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治

    目的 :了解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原因,探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年 12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136例儿童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 ,总结多种因素对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影响.结果 : 中毒高发年龄为 2~ 4岁,全年以 3~ 4月及 12月多发,因误服鼠饵中毒占 66.9%,地点多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84.6%),中毒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城市外来暂住人口家庭的散居儿童.治疗上血液净化组较非血液净化组恢复快、预后好.结论 :儿童杀鼠剂中毒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强调加强儿童监管,加强杀鼠剂和环境卫生管理,早期诊治,提倡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钟桴;高岩;李颖杰;叶红;邓颖敏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肾活检患者805例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 805例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患者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对 805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 2± 17. 6)岁.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构成比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80.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18. 8%,小管间质性疾病占 1.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1. 16∶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0.3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 15~ 34岁.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 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占第二位.肾小球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次为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论: 805例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常见的肾脏疾病,青年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青年女性多发.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作者:黄萍萍;梁东;唐德燊;陈孝文;许勇芝;黄志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