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英姿;甄建壮
恶性嗜铬细胞癌以便秘、肠梗阻为突出表现临床少见.笔者曾遇 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铉立国;马飞雕;王岩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唇腭裂修复术病人 56例,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进行诱导和麻醉维持.观察(1)术中 BP、 HR变化,并与麻醉前对比;(2)麻醉时间和麻醉药用量,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 ;(3)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 O2,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术中 BP、 HR平稳,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时间(1. 6± 0. 4) h,麻醉药用量异丙酚(195± 96) mg,氯胺酮(125± 48) mg;停药至拔管时间(24± 2. 9) min.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 6例,无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氧现象.结论:异丙酸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
作者:冯清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行 DSA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的 32例支气管扩张性咯血病人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支扩咯血患者供血动脉的数量每例由 1到 8支不等,平均 2. 5支 /例;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者占 84. 4%(27/32),其中单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占 65. 6%(21/32);有 NBSA供血者占 34. 4% (11/32),其中 NBSA为主要供血源者占 15. 6%(5/32).供血动脉来源与病灶所在解剖位置、累及范围和胸膜增厚粘连密切相关.结论:了解支扩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对快速和准确找到咯血责任血管,避免漏栓,保证咯血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东;陈胜利;赵子文;黄子诚;黄齐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为探讨脑梗死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并协助治疗,现将我科自 1993年 3月至 2002年 3月住院并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 1 674例,继发癫痫的 104例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作者:赫庆兰;林运智;刘继烈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简化的 Nijmegen法在诊断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 APTT测定、 APTT交叉试验、 APTT孵育交叉试验以及 FVⅢ: C活性、 FIX: C活性测定对可疑患者进行初步诊断;采用简化的 Nijmegen法对 4例初步诊断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患者进行抑制物的定量测定.结果: 4例患者 APTT均延长; APTT交叉试验和 APTT孵育交叉试验结果:加 1/10正常血浆及等量正常血浆均不能使延长的 APTT恢复正常,而且加入等量正常血浆的 APTT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延长; 4例患者中有 1例为甲型血友病并发 FVⅢ抑制物,其血浆 FVⅢ: C活性及 FVⅢ抑制物的测定结果分别为 1. 0%和 320 BU/mL; 2例为获得性甲型血友病患者,其血浆 FVⅢ: C分别为 0. 6%和 1. 3%,其血浆 FVⅢ抑制物分别为 92 BU/mL和 192 BU/mL;另外 1例为乙型血友病并发 FIX抑制物,其血浆 FIX: C活性及 FIX抑制物的测定结果分别为 1. 2%和 100 BU/mL.结论:简化的 Nijmegen法适合于对血友病患者或者获得性血友病患者产生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分析评价;对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郑卫东;曾淑燕;范小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活性 T细胞浸润引起滑膜血管增殖及血管翳形成,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的破坏, 30%和 70%分别在发病的 1年和 2年内出现关节的侵蚀 [1]. 40%以上在诊断 RA 4年内丧失劳动力 [2].近年来,以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 1(IL- 1) 及 T、 B淋巴细胞为靶向的生物治疗,使部分难治性 RA患者得到了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就国外目前广泛使用且疗效肯定、相对安全的几种生物制剂简介如下.
作者:孙凌云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比较微量肝素与中小剂量肝素 (MLDH)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 56例确诊为 DIC患者按肝素治疗剂量不同分为两组,微量肝素组 30例, MLDH组 26例.微量肝素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12~ 25 mg,分 2次静脉滴注; MLDH组每天普通肝素量为 50~ 100 mg,分 2~ 4次静脉滴注,两组其他治疗原则相同,观察两组的治愈率及出血情况.结果:微量肝素组治愈率 53%, MLDH组治愈率 2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微量肝素组的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没有加重; MLDH组 5例患者用肝素后出血情况加重,发生率 19%,显著高于微量肝素治疗 DIC组(P<0. 05).结论:微量肝素治疗 DIC较中小剂量肝素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陈玲珍;尹松梅;谢双锋;聂大年;马丽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疗效确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2月的 8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 56例,对照组 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再给予注射型凯西莱治疗 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注射型泰特治疗 1个月,治疗前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组间比较除白蛋白和球蛋白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 14%和 78. 13%,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凯西莱针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龙列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 1)的变化.结果:川芎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血 NO升高、 ET- 1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 ET- 1而增加 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作者:黄美杏;陈学远;谭玉萍;龙学明;韦思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为取食管内的异物,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硬式操作 (即硬直食管硬镜法 ),但其常可造成上消化道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失血、肿胀、瘀血及裂伤等,有时甚至可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及大出血等,或因其机械性压迫可致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若已明确为外形规则、表面光滑的食管异物 (如硬币、纽扣、围棋子,不带尖锐扣针的徽章等 ),且病人又无明显的禁忌证 (如极其严重的感染或嵌顿等 )时,可以采用 Foley食管法取出及硬直食管镜法取出异物.笔者对两种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清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不同血糖浓度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大鼠的心肌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 64只,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NC组) 32只,实验组(DM组) 32只. DM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55 mg/kg诱发 DM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又随机分为 4组,每组 8只.分别观察病程 2周、 4周、 6周、 8周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另取 SD大鼠 40只,随机分出 8只作为对照组(NC),其余用上述方法造模,并按后一次血糖浓度分为 3组: 16. 7~ 21. 6 mmol/L(DM1组), 21. 7~ 26. 6 mmol/L(DM2组), 26. 7 mmol/L以上(DM3组).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 NC组比, DM大鼠第 4周心肌 LVEDP、-dp/dtmax、 MDA含量,第 6周除 CK外各项指标、第 8周心肌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不同血糖浓度 DM大鼠各项指标与 N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1组比, DM2组 LVEDP、-dp/dtmax、 t-dp/dt、 CK、 SOD、 MDA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 DM3组各项指标除 LDH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2组比, DM3组 LVSP、 LVEDP、+ dp/dtmax、 SOD差异有显著性(P< 0. 01~ 0. 05).结论: DM大鼠从第 4周开始出现心肌舒张受限,第 6周开始出现心肌收缩障碍,心肌组织酶明显改变,随病程延长、血糖浓度升高而逐渐加重.
作者:马善峰;关宿东;汪思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索基因表达谱技术在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及其诊断方法研究的应用.方法:应用含 8 192个人体 cDNA的微阵列芯片和来自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标记 cDNA,分析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各 15例基因表达谱.通过 GenePix4000B扫描芯片仪和 ImaGene 3. 0软件分析 Cy3、 Cy5两种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比值.结果:在 8 192个基因中, 2组中筛选出有差异的基因 60个,占 0. 73%,其中主要是炎症、凋亡基因、细胞外基质蛋白基因、细胞生长调节基因,占 71. 6%.结论:基因表达谱技术可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其诊断研究提供大量有益的生物学信息.
作者:刘心亮;熊益群;晏雪生;徐绍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舒利迭 (氟替卡松加沙美特罗 )治疗成人中重度哮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吸入舒利迭 50/250(每泡含沙美特罗 50 μ g,氟替卡松 250 μ g), 1泡 /次,每日 2次,连续用 3个月,自身对照观察大呼气峰流速值 (PEF)、第 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日间症状和夜间症状的评分、夜间憋醒次数、全天无症状天数、速效β 2受体激动剂使用次数的变化和生命质量 (AQLQ)问卷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48例患者吸入舒利迭治疗 1、 4、 8、 12周后, PEF分别增加 11.4%、 24.6%、 25.7%、 26.4%; FEV1分别增加 15.7%、 17.9%、 18.7%、 19.6%;日间症状评分分别减少 58.3%、 64.6%、 78.4%、 79.1%;夜间症状评分分别减少 51.0%、 59.9% 、 67.2%、 68.6%; 夜间憋醒次数分别减少 62.1%、 77.2%、 75.7%、 76.5%;全天无症状天数分别增加 42.4%、 68.3%、 71.3%、 72.3%;使用速效β 2受体激动剂 (喘乐宁 )的次数分别减少 61.4%、 73.9%、 75.1%、 75.9% ;生命质量综合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舒利迭能够控制大多数成人中重度缓解期哮喘患者的症状,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作者:谢娟;邓星奇;高育瑶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给予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 1. 2 g静脉注射,每日 2次,体温正常或症状改善改为口服片剂,每次 0. 625 g,每日 2次,疗程 14 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变化,所有患者用药前后做尿常规,清洁中段尿培养+药敏试验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治愈 33例 (78. 6% ),无效 5例 (11. 9% ),复发 4例 (9. 5% ),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阿莫西林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作者:杨红;张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 1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痰液(38. 4%)、分泌物(26. 2%)、脓液(19. 5%)为分离率高的 3种标本.在 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好,耐药率低为 9. 8 %,其次为阿米卡星 19. 5%和环丙沙星 26. 8%.结论:亚胺培南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云;王惠萱;张悦;李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女, 45岁,因咳嗽、咳痰 2 d,于 2004年 12月 2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 36. 5 ℃,脉博 65次 /min,血压 16. 0/11. 0 kPa;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及干性罗音,心率 65次 /min,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四肢正常,胸部 X线透视肺纹理增粗.
作者:张建华;许强;刘丽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 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单独采用 NB- UVB照射、单独应用阿维 A酸治疗及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 95例,并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 在(27. 15± 4. 28) d、(28. 52± 5. 31) d、(18. 75± 3. 24) d治疗后,窄谱 UVB照射组、阿维 A酸治疗组、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治疗前后 PAS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 (78. 54± 23. 65)%、 (79. 16± 22. 89)%、 (89. 48± 25. 34)%;与阿维 A酸治疗组比较,窄谱 UVB照射组与其疗效相当(P >0. 05),而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则在更短的治疗时间(P< 0. 05)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 0. 05).结论: 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冬云;葛文娱;刘平;王永贤;彭振辉;谭升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肠道外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从血液标本中分离出本菌较少见. 2005年 1月我们从患有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的门诊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出 1株此菌.
作者:闫东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1984年 O' Brien首先报告牛肺动脉及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一种可以持续收缩牛肺动脉血管活性多肽样物质,此后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培养的动物内皮细胞可释放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至 1988年,日本学者 Yanagisawa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成功分离和纯化了这种生物活性多肽,并正式命名为内皮素(endothelim, ET) [1].后续研究发现 ET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2],其血管活性作用、促有丝分裂、纤维化等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并直接促成了应用 ET受体拮抗剂干预 ET病理作用的治疗尝试.
作者:潘云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利用中药增髓汤解决乳腺癌化疗后常见的骨髓抑制现象.方法:治疗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口服增髓汤,对照组患者口服利血生、鲨肝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含量优于西药组,血红蛋白含量两组无显著意义.结论:口服增髓汤对于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有保护作用,能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宏;李国康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