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玲珍;尹松梅;谢双锋;聂大年;马丽萍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 1)的变化.结果:川芎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血 NO升高、 ET- 1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 ET- 1而增加 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作者:黄美杏;陈学远;谭玉萍;龙学明;韦思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行 DSA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的 32例支气管扩张性咯血病人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支扩咯血患者供血动脉的数量每例由 1到 8支不等,平均 2. 5支 /例;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者占 84. 4%(27/32),其中单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占 65. 6%(21/32);有 NBSA供血者占 34. 4% (11/32),其中 NBSA为主要供血源者占 15. 6%(5/32).供血动脉来源与病灶所在解剖位置、累及范围和胸膜增厚粘连密切相关.结论:了解支扩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对快速和准确找到咯血责任血管,避免漏栓,保证咯血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东;陈胜利;赵子文;黄子诚;黄齐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 1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痰液(38. 4%)、分泌物(26. 2%)、脓液(19. 5%)为分离率高的 3种标本.在 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好,耐药率低为 9. 8 %,其次为阿米卡星 19. 5%和环丙沙星 26. 8%.结论:亚胺培南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云;王惠萱;张悦;李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为取食管内的异物,长期以来,不得不采取传统的硬式操作 (即硬直食管硬镜法 ),但其常可造成上消化道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失血、肿胀、瘀血及裂伤等,有时甚至可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穿孔及大出血等,或因其机械性压迫可致呼吸困难、紫绀甚至窒息,若已明确为外形规则、表面光滑的食管异物 (如硬币、纽扣、围棋子,不带尖锐扣针的徽章等 ),且病人又无明显的禁忌证 (如极其严重的感染或嵌顿等 )时,可以采用 Foley食管法取出及硬直食管镜法取出异物.笔者对两种食管异物取出术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清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复杂骨折,常为粉碎性骨折,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容易引起膝关节功能障碍及畸形的发生.自 2000年 1月至 2003年 12月间,我们采用 GSH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 35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振;李利昕;王卫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肠道外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从血液标本中分离出本菌较少见. 2005年 1月我们从患有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的门诊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出 1株此菌.
作者:闫东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 218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 JIA)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并评价心电图(EC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在 JIA伴有心脏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1994年 6月至 2004年 8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 JIA、心血管系统资料较完整的患儿的心脏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各有 7例.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99例,占检测人数的 46. 9%;肌酸激酶同工酶 MB(CK- MB)升高 24例(占 24. 2%);发现心包炎 12例,占总例数的 5. 05%;心律失常有 69例,占检查人数的 31. 65%. 55例行 UCG检查,出现心脏结构、心包或瓣膜病变 26例,占 47. 3%.结论: JIA患儿心脏损害不少见,特别是心酶升高、心律失常及心瓣膜病变, ECG及 UCG对 JIA的心脏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覃肇源;覃有振;马建中;丘小汕;黄婷婷;沈振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1984年 O' Brien首先报告牛肺动脉及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一种可以持续收缩牛肺动脉血管活性多肽样物质,此后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培养的动物内皮细胞可释放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至 1988年,日本学者 Yanagisawa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成功分离和纯化了这种生物活性多肽,并正式命名为内皮素(endothelim, ET) [1].后续研究发现 ET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2],其血管活性作用、促有丝分裂、纤维化等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并直接促成了应用 ET受体拮抗剂干预 ET病理作用的治疗尝试.
作者:潘云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原因,探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年 12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136例儿童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 ,总结多种因素对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影响.结果 : 中毒高发年龄为 2~ 4岁,全年以 3~ 4月及 12月多发,因误服鼠饵中毒占 66.9%,地点多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84.6%),中毒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城市外来暂住人口家庭的散居儿童.治疗上血液净化组较非血液净化组恢复快、预后好.结论 :儿童杀鼠剂中毒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强调加强儿童监管,加强杀鼠剂和环境卫生管理,早期诊治,提倡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钟桴;高岩;李颖杰;叶红;邓颖敏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 ICU病房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 2001年 1月至 2004年 10月 ICU 124例院内肺部感染者取深部痰液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 138株病原菌,其中 G-菌 104株占 75. 4%, G+菌 24株占 17. 4%,真菌 10株占 7. 2%.前两位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 36株,阴沟肠杆菌 17株.药敏试验显示: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高达 83. 3%,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敏感率高达 100%.结论: 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以 G-菌为主,应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樊最末;张立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 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单独采用 NB- UVB照射、单独应用阿维 A酸治疗及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 95例,并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 在(27. 15± 4. 28) d、(28. 52± 5. 31) d、(18. 75± 3. 24) d治疗后,窄谱 UVB照射组、阿维 A酸治疗组、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治疗前后 PAS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 (78. 54± 23. 65)%、 (79. 16± 22. 89)%、 (89. 48± 25. 34)%;与阿维 A酸治疗组比较,窄谱 UVB照射组与其疗效相当(P >0. 05),而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则在更短的治疗时间(P< 0. 05)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 0. 05).结论: 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冬云;葛文娱;刘平;王永贤;彭振辉;谭升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 PEG干扰素α- 2a(40 ku), 180 μ g,肌注,每周 1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 1 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 48周.分别于治疗中 12周、 24周、 48周及治疗结束后 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 12周时有 13/15例出现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早期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时有 13/15例患者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完全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后 24周有 3/13例患者出现 ALT升高,血清 HCV- 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 76. 9%,复发率为 23. 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 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甄沛林;谢仕斌;麦强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头颅 CT确诊,以 65~ 90岁脑梗死患者 68例为观察组,并设<60岁中年人脑梗死患者 7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多个梗死灶为 51. 5%,双侧脑梗死为 42. 7%,与对照组比较, P< 0. 01.结论:高血压、高血压伴冠心病或 (和 )糖尿病是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该年龄组脑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多脏器损害严重,致残率、病死率高.
作者:周旭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对 28例产前孕母已诊断梅毒并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与 30例产后才诊断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前治疗组与产前未治疗组的新生儿在孕周、体重、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胎盘异常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01).宫内规则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无症状,不治疗娩出的出现临床症状,不规则治疗、宫内治疗时间不足的可有可无症状.结论:对娩出时有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盘异常、窒息等新生儿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做梅毒确诊试验和母婴传播性疾病的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均应治疗,青霉素治疗有效,规则治疗预后良好.建议孕期常规做梅毒筛查,使确诊者胎儿在宫内便进行早期驱梅治疗.
作者:吴迅;袁淑燕;郭小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活性 T细胞浸润引起滑膜血管增殖及血管翳形成,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的破坏, 30%和 70%分别在发病的 1年和 2年内出现关节的侵蚀 [1]. 40%以上在诊断 RA 4年内丧失劳动力 [2].近年来,以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 1(IL- 1) 及 T、 B淋巴细胞为靶向的生物治疗,使部分难治性 RA患者得到了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就国外目前广泛使用且疗效肯定、相对安全的几种生物制剂简介如下.
作者:孙凌云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AH)主要的一种临床表现,其严重程度常使人病人难以忍受,导致躁动、失眠,以致加重高血压,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陈智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恶性嗜铬细胞癌以便秘、肠梗阻为突出表现临床少见.笔者曾遇 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铉立国;马飞雕;王岩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 女,35岁,因鼻外伤后右侧鼻塞3个月,于2003年4月26日来院就诊.病人于3个月前因鼻外伤于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右侧鼻腔通气差,后渐加重,至完全堵塞.
作者:张燕;亓召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发病因素及诊治特点.方法:对近 5年我科收治的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患者 6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外伤引起者 45例,占病例总数 72. 6%,因戴角膜接触镜 8例(12. 9%),角膜长时间暴露 4例(6. 5%),角膜软化继发细菌感染占 3例(4. 8%),眼手术后 2例(3. 2%).结论: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多由外伤引起,幼儿检查较困难.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地处理儿童化脓性角膜溃疡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史赛卿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