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智明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不同机制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96例高血压患者分成福辛普利组 31例,伊贝沙坦组 31例,对照组 34例,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 3组患者用药前后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和喷硝酸甘油的反应.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下降至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福辛普利组和伊贝沙坦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较对照组增高(P< 0. 01);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频超声能无创、准确地观察福辛普利和伊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有益于临床药效的评估.
作者:许少兰;孙花;肖敏;田相亭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 IL- 4、 GM- CSF和 TNF-α培养 7~ 9 d成为 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的鉴定.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 MHC- II类抗原和 CD86共刺激分子以及多种表面标志,在 MLR中能有效地刺激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 DC.
作者:张蓉;刘莉;张岩实;张清萍;梅其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 1)的变化.结果:川芎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血 NO升高、 ET- 1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 ET- 1而增加 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作者:黄美杏;陈学远;谭玉萍;龙学明;韦思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不同血糖浓度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大鼠的心肌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 64只,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NC组) 32只,实验组(DM组) 32只. DM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55 mg/kg诱发 DM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又随机分为 4组,每组 8只.分别观察病程 2周、 4周、 6周、 8周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另取 SD大鼠 40只,随机分出 8只作为对照组(NC),其余用上述方法造模,并按后一次血糖浓度分为 3组: 16. 7~ 21. 6 mmol/L(DM1组), 21. 7~ 26. 6 mmol/L(DM2组), 26. 7 mmol/L以上(DM3组).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 NC组比, DM大鼠第 4周心肌 LVEDP、-dp/dtmax、 MDA含量,第 6周除 CK外各项指标、第 8周心肌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不同血糖浓度 DM大鼠各项指标与 N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1组比, DM2组 LVEDP、-dp/dtmax、 t-dp/dt、 CK、 SOD、 MDA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 DM3组各项指标除 LDH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2组比, DM3组 LVSP、 LVEDP、+ dp/dtmax、 SOD差异有显著性(P< 0. 01~ 0. 05).结论: DM大鼠从第 4周开始出现心肌舒张受限,第 6周开始出现心肌收缩障碍,心肌组织酶明显改变,随病程延长、血糖浓度升高而逐渐加重.
作者:马善峰;关宿东;汪思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利用中药增髓汤解决乳腺癌化疗后常见的骨髓抑制现象.方法:治疗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口服增髓汤,对照组患者口服利血生、鲨肝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含量优于西药组,血红蛋白含量两组无显著意义.结论:口服增髓汤对于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有保护作用,能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宏;李国康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男, 58岁,因患 2型糖尿病 2年,近 2周由于血糖升高口服优降糖 5 mg, 1日 2次,服药第 14天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症状,遂来我医院就诊.查体:面部潮红,呼吸急促,颈软,双肺呼吸粗,可闻及少量的湿罗音;心率 110次 /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季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弱;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 8. 6× 109/L,中性细胞 0. 84;急查血糖为 2. 1 mmol/L,诊断为低血糖昏迷.遂给予 10%葡萄糖液 500 mL静脉滴注, 20 min后患者转醒.
作者:曹江乐;单文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我国城镇发病率为 2.85%,其中确诊高血压 0.9% [1]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程度高血压与脑卒中呈明显相关 [2] .目前,世界公认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3].我院进行社区血压普查发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欠缺,有鉴于此,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 2004年 3月至 2004年 6月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何(戈口)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 女,35岁,因鼻外伤后右侧鼻塞3个月,于2003年4月26日来院就诊.病人于3个月前因鼻外伤于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右侧鼻腔通气差,后渐加重,至完全堵塞.
作者:张燕;亓召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首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颅骨与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 ICU的及时治疗、严密监测及骨专科护理,该患者皮疹消失,皮肤生长良好,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防止感染是关键,应加强患者皮肤创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急性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林惠盈;陈凤葵;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原因,探讨有关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 :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92年 12月至 2004年 12月收治的 136例儿童杀鼠剂中毒的临床资料 ,总结多种因素对儿童杀鼠剂中毒的影响.结果 : 中毒高发年龄为 2~ 4岁,全年以 3~ 4月及 12月多发,因误服鼠饵中毒占 66.9%,地点多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84.6%),中毒者大部分是来自农民、城市外来暂住人口家庭的散居儿童.治疗上血液净化组较非血液净化组恢复快、预后好.结论 :儿童杀鼠剂中毒多发生在春季和秋冬季,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文化素质较低的家庭.强调加强儿童监管,加强杀鼠剂和环境卫生管理,早期诊治,提倡血液净化治疗.
作者:钟桴;高岩;李颖杰;叶红;邓颖敏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 116例 AMI伴心力衰竭 (心衰 )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 253 d)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 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ACEI与 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和 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或 ACEI组、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组病死率分别是 89. 3%、 62. 2%、 35. 3%,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比单用更有助于降低 AMI病死率.
作者:肖骅;周建庆;葛世俊;高丛光;赵维庆;陈文采;柳俊平;沈文均;周军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百草枯 (paraquat, PQ),又名克芜踪、对草快.化学名称是 1, 1′-二甲基- 4, 4′- 联吡啶阳离子盐 (1, 1′- dimethy1- 4, 4'- bipyridylium),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有机杂环类速效触杀型脱叶剂及除草剂,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2003年国内登记厂家有 20余家. PQ 对人畜有较强毒性,急性中毒死亡率极高.目前, PQ中毒无特效解毒剂,笔者试就近年来国内外 PQ中毒救治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邵春风;周志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评价 CENTAUR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性能.方法 :通过对不同浓度样品甲状腺激素 (T4)、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甲胎蛋白 (AFP)含量的测定,对仪器进行精密度、灵敏度、干扰、回收试验.结果 :批内 CV均小于 4%,批间 CV均小于 5%; T4、 HCG、 AFP回收率分别为 98. 7%~ 103. 5%、 100. 5%~ 103. 4%、 97. 8%~ 104. 1%,灵敏度分别为 3. 4 nmol/L、 2. 7 mIU/mL、 1. 4 ng/mL;无样品间的交叉污染. 结论 :该仪器主要指标结果准确,精密度好、灵敏度高、干扰小,具有较好应用前景.
作者:周强;张文;黄宪章;丁海明;徐宁;庄俊华;张秀明;梁伟雄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对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 7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凯时,疗程 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Bil、 DBil、 ALT、 ALP、 GGT、 PAT血清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60% (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P< 0. 01或 P< 0. 05),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结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
作者:观晓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临床研究显示,约 70%以上的 RA患者存在关节侵蚀性改变,其中约 90%发生在病程的前 2年, 35%左右的患者在发病 3年半时停止工作.国内外风湿病学专家达成了对 RA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这一共识.但是否对所有 RA患者都必须采取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才是好的选择 ?联合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近二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对行 DSA血管造影和栓塞治疗的 32例支气管扩张性咯血病人的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支扩咯血患者供血动脉的数量每例由 1到 8支不等,平均 2. 5支 /例;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者占 84. 4%(27/32),其中单纯由支气管动脉供血者占 65. 6%(21/32);有 NBSA供血者占 34. 4% (11/32),其中 NBSA为主要供血源者占 15. 6%(5/32).供血动脉来源与病灶所在解剖位置、累及范围和胸膜增厚粘连密切相关.结论:了解支扩咯血的动脉血供特点对快速和准确找到咯血责任血管,避免漏栓,保证咯血栓塞的效果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国东;陈胜利;赵子文;黄子诚;黄齐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 7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脑部症状病因依次为:失衡综合征(42. 3%),低血压(12. 8%),高血压脑病(12. 8%), TIA(9. 0%),脑梗塞(10. 3%),脑出血(6. 4%),低血糖反应(5. 1%),透析脑病(1. 3%).死亡原因主要是脑部严重器质性损害.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是多种因素引起,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应采取个体化的防治措施.
作者:陈英姿;甄建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 (continous blood purification)抢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效果及体会.方法:用百特公司 Accura CRRT机,碳酸氢盐置换液(采用南京军区总院配方), 12例 MODS患者接受日间 CBP治疗, 8~ 16 h/d,透析液 50 mL/min,后稀释补充置换液 3~ 4 L/h,平均治疗时间为 116. 8 h.结果: 12例患者存活 7例 ,死亡 5例; 9例患者治疗前需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治疗 1 h后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心率显著下降 (P< 0. 05),血清 BUN、 Cr、 K+、 AST、 ALT显著下降.结论: CBP能有效改善肝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用于 MODS的治疗.
作者:沈波;李艳;张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mt, ELBWI)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并与 20例未用 PS及 CPAP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给予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其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9. 5± 6. 9) d, (2. 6± 3. 8) d 和 (80. 8± 17. 8) d .而对照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13. 1± 6. 5) d, (4. 3± 3. 2) d 和 (98. 8± 27. 8)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S预防性给药并联合鼻塞 CPAP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激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杰;刘瑛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