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管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进展

陶怡;陈瑞林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病人, 血管炎, 临床表现, 诊治进展,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节滑膜炎, 外周关节, 全身性, 对称性, 特征, 进程, 交替, 复发
摘要:1 类风湿关节炎 (RA)和类风湿血管炎 (RV)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关节炎主要影响外周关节,通常呈对称性,呈交替缓解和复发的临床进程.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治疗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对病毒性肝炎重度淤胆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进行前瞻性试验. 70例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两组患者均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治疗组加用凯时,疗程 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TBil、 DBil、 ALT、 ALP、 GGT、 PAT血清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60% (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P< 0. 01或 P< 0. 05),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结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联合凯时可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合并重度淤胆.

    作者:观晓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成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体外诱导

    目的:以外周血单核细胞为前体细胞,建立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 DC)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法从健康人外周血获取单核细胞,加入 IL- 4、 GM- CSF和 TNF-α培养 7~ 9 d成为 DC,进行细胞形态学、表面标志及混和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 MLR)的鉴定.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经诱导培养后,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特征,表达高水平的 MHC- II类抗原和 CD86共刺激分子以及多种表面标志,在 MLR中能有效地刺激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外周血单核细胞可以成功地诱导为具有典型形态特征及功能的 DC.

    作者:张蓉;刘莉;张岩实;张清萍;梅其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给予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 1. 2 g静脉注射,每日 2次,体温正常或症状改善改为口服片剂,每次 0. 625 g,每日 2次,疗程 14 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变化,所有患者用药前后做尿常规,清洁中段尿培养+药敏试验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治愈 33例 (78. 6% ),无效 5例 (11. 9% ),复发 4例 (9. 5% ),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阿莫西林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作者:杨红;张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骨折后应用大仑丁致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1例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首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颅骨与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 ICU的及时治疗、严密监测及骨专科护理,该患者皮疹消失,皮肤生长良好,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防止感染是关键,应加强患者皮肤创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急性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林惠盈;陈凤葵;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2:1心房扑动2例误诊分析

    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其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容易误诊,现报告 2例.

    作者:常延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164株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 164株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和耐药性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痰液(38. 4%)、分泌物(26. 2%)、脓液(19. 5%)为分离率高的 3种标本.在 11种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好,耐药率低为 9. 8 %,其次为阿米卡星 19. 5%和环丙沙星 26. 8%.结论:亚胺培南是治疗鲍曼不动杆菌的首选药物.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李云;王惠萱;张悦;李雪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阿奇霉素静滴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女, 45岁,因咳嗽、咳痰 2 d,于 2004年 12月 2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 36. 5 ℃,脉博 65次 /min,血压 16. 0/11. 0 kPa;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及干性罗音,心率 65次 /min,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四肢正常,胸部 X线透视肺纹理增粗.

    作者:张建华;许强;刘丽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部损害32例分析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的病变特征,为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 1995-2005年收治的 32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呼吸困难有明显好转, 6例患者无明显改善, 4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作胸片、肺功能检测等,对患者加强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肺部病变的检出率,积极防治,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发生、发展的关键.

    作者:陈波;钟小劲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腮腺导管断裂误诊为颊间隙感染1例

    患者,男,50岁,因刀砍伤及右侧颊部 4 d伴右面部肿痛而来诊,于 2004年 8月 7日收住院.病人伤后立即在当地医院给予清创缝合术、肌注 TAT 1 500 IU、抗炎、止血等治疗.伤后次日,右颊部红肿、疼痛及触痛明显,张口受限,进食困难.诊断为: (1)右颊部软组织刀砍伤; (2)颊间隙感染.

    作者:李文友;宋丽芳;邵景华;王荣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临床研究显示,约 70%以上的 RA患者存在关节侵蚀性改变,其中约 90%发生在病程的前 2年, 35%左右的患者在发病 3年半时停止工作.国内外风湿病学专家达成了对 RA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这一共识.但是否对所有 RA患者都必须采取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才是好的选择 ?联合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近二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窄谱 UVB联合阿维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

    目的:观察 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单独采用 NB- UVB照射、单独应用阿维 A酸治疗及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 95例,并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 在(27. 15± 4. 28) d、(28. 52± 5. 31) d、(18. 75± 3. 24) d治疗后,窄谱 UVB照射组、阿维 A酸治疗组、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治疗前后 PAS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 (78. 54± 23. 65)%、 (79. 16± 22. 89)%、 (89. 48± 25. 34)%;与阿维 A酸治疗组比较,窄谱 UVB照射组与其疗效相当(P >0. 05),而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则在更短的治疗时间(P< 0. 05)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 0. 05).结论: 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冬云;葛文娱;刘平;王永贤;彭振辉;谭升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连柏半夏汤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连柏半夏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 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 2组, 对照组采用雷尼替丁、丽珠得乐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自拟连柏半夏汤化裁煎服,观察治疗 4周后溃疡愈合率、 HP清除率, 12周后溃疡复发率、 HP根除率.结果:治疗组 4周后溃疡愈合率 90%, HP清除率 92%;对照组分别为 58%, 60%; 12周后治疗组溃疡复发率 9%, HP根除率 69%;对照组分别为 29%, 2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 0. 01).结论:联合采用连柏半夏汤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较好.

    作者:兰小平;张松林;朱怀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6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头颅 CT确诊,以 65~ 90岁脑梗死患者 68例为观察组,并设<60岁中年人脑梗死患者 7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多个梗死灶为 51. 5%,双侧脑梗死为 42. 7%,与对照组比较, P< 0. 01.结论:高血压、高血压伴冠心病或 (和 )糖尿病是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该年龄组脑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多脏器损害严重,致残率、病死率高.

    作者:周旭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疗效确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2月的 8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 56例,对照组 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再给予注射型凯西莱治疗 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注射型泰特治疗 1个月,治疗前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组间比较除白蛋白和球蛋白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 14%和 78. 13%,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凯西莱针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龙列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在我国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全身多关节的慢性侵蚀性滑膜炎,随病情进展可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严重者可出现全身多系统损害.近十余年来,人们对 RA治疗的认识有了重要转变,早期规范化治疗及新型抗风湿药物的出现给 RA患者带来了希望.

    作者:李茹;栗占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卡那霉素致豚鼠耳蜗细胞凋亡及 caspase- 3表达的研究

    目的:探讨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与豚鼠耳蜗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耳蜗细胞凋亡是否与凋亡蛋白酶 caspase- 3信号转导有关.方法:取 50只豚鼠随机分为 5组,实验组连续 14 d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 200 mg/(kg* d),分别对健康对照组及停药 1、 3、 7、 14 d组处死豚鼠,处死前检测其 ABR的变化,并利用 TUNEL法检测耳蜗细胞凋亡情况及免疫组化法测定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豚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随停药时间延长, ABR阈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同时耳蜗细胞的凋亡数增多,且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 caspase- 3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1). 结论:卡那霉素耳慢性损害与耳蜗细胞的凋亡有关;耳蜗细胞的凋亡过程中有 Caspase- 3的激活.

    作者:杨俊慧;刘兆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 7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脑部症状病因依次为:失衡综合征(42. 3%),低血压(12. 8%),高血压脑病(12. 8%), TIA(9. 0%),脑梗塞(10. 3%),脑出血(6. 4%),低血糖反应(5. 1%),透析脑病(1. 3%).死亡原因主要是脑部严重器质性损害.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是多种因素引起,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应采取个体化的防治措施.

    作者:陈英姿;甄建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高血压病社区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高血压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我国城镇发病率为 2.85%,其中确诊高血压 0.9% [1] ,高血压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不同程度高血压与脑卒中呈明显相关 [2] .目前,世界公认治疗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3].我院进行社区血压普查发现高血压病人对高血压防治知识欠缺,有鉴于此,我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 2004年 3月至 2004年 6月在社区开展了高血压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

    作者:何(戈口)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口服优降糖致低血糖昏迷1例

    患者男, 58岁,因患 2型糖尿病 2年,近 2周由于血糖升高口服优降糖 5 mg, 1日 2次,服药第 14天患者突然出现昏迷症状,遂来我医院就诊.查体:面部潮红,呼吸急促,颈软,双肺呼吸粗,可闻及少量的湿罗音;心率 110次 /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季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弱;神经系统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 8. 6× 109/L,中性细胞 0. 84;急查血糖为 2. 1 mmol/L,诊断为低血糖昏迷.遂给予 10%葡萄糖液 500 mL静脉滴注, 20 min后患者转醒.

    作者:曹江乐;单文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鼻腔巨大木质异物存留3个月1例

    患者, 女,35岁,因鼻外伤后右侧鼻塞3个月,于2003年4月26日来院就诊.病人于3个月前因鼻外伤于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右侧鼻腔通气差,后渐加重,至完全堵塞.

    作者:张燕;亓召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