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慧;刘兆华
目的:探讨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本科室首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合并颅骨与下肢骨折患者进行专科护理.结果:经过在中心 ICU的及时治疗、严密监测及骨专科护理,该患者皮疹消失,皮肤生长良好,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药疹病人防止感染是关键,应加强患者皮肤创面的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使患者渡过急性期,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林惠盈;陈凤葵;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先天性梅毒早期诊断及防治的方法.方法:对 28例产前孕母已诊断梅毒并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与 30例产后才诊断先天性梅毒的新生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前治疗组与产前未治疗组的新生儿在孕周、体重、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胎盘异常等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0. 001).宫内规则治疗后,娩出的新生儿无症状,不治疗娩出的出现临床症状,不规则治疗、宫内治疗时间不足的可有可无症状.结论:对娩出时有皮肤损害、肝脾肿大、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胎盘异常、窒息等新生儿应高度怀疑先天性梅毒,做梅毒确诊试验和母婴传播性疾病的检查.梅毒血清学检查阳性,均应治疗,青霉素治疗有效,规则治疗预后良好.建议孕期常规做梅毒筛查,使确诊者胎儿在宫内便进行早期驱梅治疗.
作者:吴迅;袁淑燕;郭小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预后.方法:全部患者均行头颅 CT确诊,以 65~ 90岁脑梗死患者 68例为观察组,并设<60岁中年人脑梗死患者 7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多个梗死灶为 51. 5%,双侧脑梗死为 42. 7%,与对照组比较, P< 0. 01.结论:高血压、高血压伴冠心病或 (和 )糖尿病是 65岁以上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该年龄组脑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多脏器损害严重,致残率、病死率高.
作者:周旭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观察与护理.方法:对 24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进行动态观察治疗前后血 pH、氧合指数、 HCO3-,动脉血乳酸、中心静脉压、血压、 APACHE-Ⅱ评分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13例救治成功, 11例死亡,死亡率 45.8%;治疗后总体 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他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可以减少.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及早进行连续血液净化,可避免发生不可逆性脏器功能损害,可提高救治率,而在临床上仔细观察、精心的护理对感染性休克的预后起着决定性作用.
作者:陈凤葵;林惠盈;吴文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1984年 O' Brien首先报告牛肺动脉及主动脉内皮细胞分泌一种可以持续收缩牛肺动脉血管活性多肽样物质,此后多位学者的研究发现培养的动物内皮细胞可释放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物质,至 1988年,日本学者 Yanagisawa从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上清液成功分离和纯化了这种生物活性多肽,并正式命名为内皮素(endothelim, ET) [1].后续研究发现 ET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 [2],其血管活性作用、促有丝分裂、纤维化等作用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并直接促成了应用 ET受体拮抗剂干预 ET病理作用的治疗尝试.
作者:潘云峰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恶性嗜铬细胞癌以便秘、肠梗阻为突出表现临床少见.笔者曾遇 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铉立国;马飞雕;王岩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 2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家属在围手术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2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同意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更加配合治疗,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映芬;许英;黄雯;吴素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 ICU病房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 2001年 1月至 2004年 10月 ICU 124例院内肺部感染者取深部痰液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 138株病原菌,其中 G-菌 104株占 75. 4%, G+菌 24株占 17. 4%,真菌 10株占 7. 2%.前两位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 36株,阴沟肠杆菌 17株.药敏试验显示: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高达 83. 3%,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敏感率高达 100%.结论: 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以 G-菌为主,应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樊最末;张立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为探讨脑梗死与继发性癫痫的关系并协助治疗,现将我科自 1993年 3月至 2002年 3月住院并经头颅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脑梗死患者 1 674例,继发癫痫的 104例资料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作者:赫庆兰;林运智;刘继烈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不同病程、不同血糖浓度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大鼠的心肌损伤及其机制.方法: SD大鼠 64只,随机分为 2组:对照组(NC组) 32只,实验组(DM组) 32只. DM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 STZ) 55 mg/kg诱发 DM模型.实验组和对照组又随机分为 4组,每组 8只.分别观察病程 2周、 4周、 6周、 8周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另取 SD大鼠 40只,随机分出 8只作为对照组(NC),其余用上述方法造模,并按后一次血糖浓度分为 3组: 16. 7~ 21. 6 mmol/L(DM1组), 21. 7~ 26. 6 mmol/L(DM2组), 26. 7 mmol/L以上(DM3组).比较各组大鼠心功能及心肌组织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 NC组比, DM大鼠第 4周心肌 LVEDP、-dp/dtmax、 MDA含量,第 6周除 CK外各项指标、第 8周心肌各项指标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不同血糖浓度 DM大鼠各项指标与 NC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1组比, DM2组 LVEDP、-dp/dtmax、 t-dp/dt、 CK、 SOD、 MDA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 DM3组各项指标除 LDH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 0. 01~ 0. 05);与 DM2组比, DM3组 LVSP、 LVEDP、+ dp/dtmax、 SOD差异有显著性(P< 0. 01~ 0. 05).结论: DM大鼠从第 4周开始出现心肌舒张受限,第 6周开始出现心肌收缩障碍,心肌组织酶明显改变,随病程延长、血糖浓度升高而逐渐加重.
作者:马善峰;关宿东;汪思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病理资料、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情况.方法:将结肠镜检出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病理资料、内镜治疗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上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有腹痛、腹部不适等,少数有便血或黏液血便;病理类型多数为增生性、炎性及腺瘤,伴绒毛状、体积较大者易发生癌变;内镜切除顺利,无并发症,随访有复发.结论:大肠息肉大部分可结肠镜检查确诊,并行镜下治疗;息肉可发生恶变,临床上需积极治疗并适时随访.
作者:梁若玲;侯俊;邱磊;蒋卫红;李静娴;冼连琴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 ,男, 70岁,因咳嗽、痰血 2个月,胸闷、气短 10 d于 2003年 7月入院.胸部 CT检查报告左上肺占位性病变并肺不张、左侧胸腔积液.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镜下见一新生物完全堵塞左上叶口,并侵犯左主支气管, 1/4左主支气管被堵塞,钳取后病检报告左上肺鳞癌.诊断明确为左上肺鳞癌并左侧胸膜转移,已无手术机会,故给予 NP方案全身化疗及胸腔内局部治疗, 2个周期化疗后患者左上肺病灶有所缩小且胸腔内无积液生成,一般情况较好,建议患者行左主支气管架植入术,但被患者拒绝.此后 10个月患者未再就诊.
作者:阿依努尔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SAH)主要的一种临床表现,其严重程度常使人病人难以忍受,导致躁动、失眠,以致加重高血压,增加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陈智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临床表现、脑 CT及 MRI特点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 197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97例患者有高血压史 155例 (78. 7% ),糖尿病 124例 (62. 9% ),冠心病 102例 (51. 8% ),高脂血症 110例 (55.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5例 (17. 8% ),烟酒嗜好 89例 (45. 2% ).按 Fisher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PMH)98例, PMH变异型 12例,感觉运动性卒中 (SMS)9例,单纯感觉性卒中 (PSS)6例,构音-手笨拙综合征 (DHS)3例,腔隙状态 (LS)23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 (ALI)35例,丘脑内囊综合征 (TICS)11例.病灶基底节区多见 121例 (占 61. 4% ),其次为内囊、侧脑室、侧脑室旁及放射冠,少见部位有丘脑、额叶、顶叶及脑干.结论: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CT扫描或 MRI是佳的诊断手段,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 CT.
作者:李永鸿;周庆昆;卢颖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与豚鼠耳蜗细胞凋亡的关系,及耳蜗细胞凋亡是否与凋亡蛋白酶 caspase- 3信号转导有关.方法:取 50只豚鼠随机分为 5组,实验组连续 14 d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 200 mg/(kg* d),分别对健康对照组及停药 1、 3、 7、 14 d组处死豚鼠,处死前检测其 ABR的变化,并利用 TUNEL法检测耳蜗细胞凋亡情况及免疫组化法测定 caspase- 3的表达.结果:豚鼠卡那霉素耳慢性中毒后,随停药时间延长, ABR阈值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同时耳蜗细胞的凋亡数增多,且愈近底回愈多,愈近顶回则愈少. caspase- 3阳性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1). 结论:卡那霉素耳慢性损害与耳蜗细胞的凋亡有关;耳蜗细胞的凋亡过程中有 Caspase- 3的激活.
作者:杨俊慧;刘兆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不同机制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96例高血压患者分成福辛普利组 31例,伊贝沙坦组 31例,对照组 34例,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 3组患者用药前后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和喷硝酸甘油的反应.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下降至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福辛普利组和伊贝沙坦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较对照组增高(P< 0. 01);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频超声能无创、准确地观察福辛普利和伊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有益于临床药效的评估.
作者:许少兰;孙花;肖敏;田相亭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简化的 Nijmegen法在诊断获得性凝血因子抑制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 APTT测定、 APTT交叉试验、 APTT孵育交叉试验以及 FVⅢ: C活性、 FIX: C活性测定对可疑患者进行初步诊断;采用简化的 Nijmegen法对 4例初步诊断存在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患者进行抑制物的定量测定.结果: 4例患者 APTT均延长; APTT交叉试验和 APTT孵育交叉试验结果:加 1/10正常血浆及等量正常血浆均不能使延长的 APTT恢复正常,而且加入等量正常血浆的 APTT随着孵育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延长; 4例患者中有 1例为甲型血友病并发 FVⅢ抑制物,其血浆 FVⅢ: C活性及 FVⅢ抑制物的测定结果分别为 1. 0%和 320 BU/mL; 2例为获得性甲型血友病患者,其血浆 FVⅢ: C分别为 0. 6%和 1. 3%,其血浆 FVⅢ抑制物分别为 92 BU/mL和 192 BU/mL;另外 1例为乙型血友病并发 FIX抑制物,其血浆 FIX: C活性及 FIX抑制物的测定结果分别为 1. 2%和 100 BU/mL.结论:简化的 Nijmegen法适合于对血友病患者或者获得性血友病患者产生凝血因子抑制物的分析评价;对凝血因子抑制物的检测有利于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作者:郑卫东;曾淑燕;范小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喜辽妥软膏的有效成分是组织性肝磷脂,属粘多糖类,具有抗凝、抗炎、抑制胶原纤维细胞增值,促进透明质酸合成的作用.我科于 1995年 6~ 12月在临床应用喜辽妥软膏,取得了明显疗效.
作者:王强;林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其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容易误诊,现报告 2例.
作者:常延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