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部损害32例分析

陈波;钟小劲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环磷酰胺,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的病变特征,为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 1995-2005年收治的 32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呼吸困难有明显好转, 6例患者无明显改善, 4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作胸片、肺功能检测等,对患者加强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肺部病变的检出率,积极防治,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发生、发展的关键.
实用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窄谱 UVB联合阿维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

    目的:观察 311 nm窄谱中波紫外线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的疗效.方法:单独采用 NB- UVB照射、单独应用阿维 A酸治疗及 NB-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 95例,并以银屑病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价疗效.结果: 在(27. 15± 4. 28) d、(28. 52± 5. 31) d、(18. 75± 3. 24) d治疗后,窄谱 UVB照射组、阿维 A酸治疗组、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治疗前后 PASI评分改善率分别为 (78. 54± 23. 65)%、 (79. 16± 22. 89)%、 (89. 48± 25. 34)%;与阿维 A酸治疗组比较,窄谱 UVB照射组与其疗效相当(P >0. 05),而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组则在更短的治疗时间(P< 0. 05)取得了更好的疗效(P< 0. 05).结论: 窄谱 UVB联合阿维 A酸治疗红皮病型银屑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作者:王冬云;葛文娱;刘平;王永贤;彭振辉;谭升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类风湿关节炎研究进展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临床研究显示,约 70%以上的 RA患者存在关节侵蚀性改变,其中约 90%发生在病程的前 2年, 35%左右的患者在发病 3年半时停止工作.国内外风湿病学专家达成了对 RA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这一共识.但是否对所有 RA患者都必须采取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才是好的选择 ?联合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近二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肾活检患者805例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探讨 805例已接受肾病理活检的患者肾小球疾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间的联系.方法:对 805例肾活检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小球疾病患者行肾活检时的平均年龄(31. 2± 17. 6)岁.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构成比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80.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占 18. 8%,小管间质性疾病占 1.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1. 16∶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男女比例为 0.37∶1,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肾脏病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 15~ 34岁.本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和 IgA肾病;继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狼疮性肾炎占首位,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占第二位.肾小球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其次为尿检异常型.肾病综合征患者常见的病理类型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其次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结论: 805例接受肾病理活检患者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为常见的肾脏疾病,青年男性多发;狼疮性肾炎是常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青年女性多发.肾病综合征是常见的临床表现.

    作者:黄萍萍;梁东;唐德燊;陈孝文;许勇芝;黄志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合并川崎病1例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脑出血患者 38例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 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 21、 28、 35、 42天的外周血 CD4+、 CD8+ T淋巴细胞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第 7、 14天周围血 CD4+、CD8+细胞和 CD4+ /CD8+比值均较健康对照组低(P< 0. 01),而第 35、42天的 CD4+、 CD8+ 细胞和 CD4+ /CD8+比值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脑出血患者第 7、 14天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降低,第 21天开始逐渐恢复,第 35天基本恢复正常,提示急性脑出血后预防感染的重点时期是发病后 35 d之内.

    作者:杨玉先;罗伟文;李水彬;涂碧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 VITEK- 60鉴定细菌,药敏用 K- 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 ESBLs.结果: 2002-2004年 3年间共分离出 1 183株大肠埃希菌,产酶株占 27%;肺炎克雷伯菌 661株,产酶株占 25. 4%.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敏感率均在 97%以上.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 81. 1%和 71. 2%,而产 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不佳.结论: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应控制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以遏止 ESBLS菌株不断上升的势头.

    作者:何树洪;崔颖鹏;任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方法.方法:对 2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及家属在围手术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健康教育.结果: 28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同意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无并发症,术后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积极性,更加配合治疗,有效地预防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林映芬;许英;黄雯;吴素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ICU 病房病原菌的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 ICU病房患者下呼吸道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抗生素.方法:对我院 2001年 1月至 2004年 10月 ICU 124例院内肺部感染者取深部痰液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 138株病原菌,其中 G-菌 104株占 75. 4%, G+菌 24株占 17. 4%,真菌 10株占 7. 2%.前两位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 36株,阴沟肠杆菌 17株.药敏试验显示: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率高达 83. 3%,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敏感率高达 100%.结论: ICU病房下呼吸道感染以 G-菌为主,应合理选用抗生素.

    作者:樊最末;张立强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2型糖尿病控制治疗 120例分析

    目的:了解 2型糖尿病的控制状况,为开展 2型糖尿病干预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和帮助.方法:采用 CSSD70测评得分,分析 120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得分与年龄、性别、首发症状、病程、并发症、文化程度、随机血糖、拥有的糖尿病控制工具、糖尿病家族史等之间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普遍下降.女性在生存技能、疾病知识掌握上不如男性;文化程度较低患者除自觉症状外各方面均不如文化程度较高者.讨论: 2型糖尿病控制状况的评估,对全面了解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态,指导开展患者治疗教育,提高患者身心健康有利.

    作者:邓之敏;赵亮;钟源乐;钟国球;谭经福;张小敏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初步评价聚乙二醇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 15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 PEG干扰素α- 2a(40 ku), 180 μ g,肌注,每周 1次,联合利巴韦林 900~ 1 200 mg/d,口服,疗程均为 48周.分别于治疗中 12周、 24周、 48周及治疗结束后 24周评价疗效,并观察药物副反应.结果:在治疗 12周时有 13/15例出现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早期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时有 13/15例患者血清 ALT正常,血清 HCV- RNA阴性 (< 80拷贝 /mL),完全应答率为 86. 6%;在治疗结束后 24周有 3/13例患者出现 ALT升高,血清 HCV- RNA阳转,持续应答率为 76. 9%,复发率为 23. 1%;副反应主要为不同程度的血 WBC、血红蛋白下降及低热、肌肉酸痛,大多不影响治疗.结论: PEG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反应较轻,患者可以耐受,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

    作者:甄沛林;谢仕斌;麦强才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阿奇霉素静滴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女, 45岁,因咳嗽、咳痰 2 d,于 2004年 12月 2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 36. 5 ℃,脉博 65次 /min,血压 16. 0/11. 0 kPa;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及干性罗音,心率 65次 /min,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四肢正常,胸部 X线透视肺纹理增粗.

    作者:张建华;许强;刘丽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磁共振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作用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其主要病理变化为滑膜充血、水肿、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进而形成血管翳,血管翳自滑膜折返处向关节软骨表面延伸侵蚀破坏关节软骨和软骨下骨质,纤维软骨、韧带、肌腱等亦可同时受累,终导致不可逆性的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丧失.其病变呈慢性、进行性,关节破坏多发生在起病的前两年内,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作者:林庆衍;周毅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腮腺导管断裂误诊为颊间隙感染1例

    患者,男,50岁,因刀砍伤及右侧颊部 4 d伴右面部肿痛而来诊,于 2004年 8月 7日收住院.病人伤后立即在当地医院给予清创缝合术、肌注 TAT 1 500 IU、抗炎、止血等治疗.伤后次日,右颊部红肿、疼痛及触痛明显,张口受限,进食困难.诊断为: (1)右颊部软组织刀砍伤; (2)颊间隙感染.

    作者:李文友;宋丽芳;邵景华;王荣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体会

    目的:观察异丙酚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唇腭裂修复术病人 56例,采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进行诱导和麻醉维持.观察(1)术中 BP、 HR变化,并与麻醉前对比;(2)麻醉时间和麻醉药用量,停药至清醒拔管时间 ;(3)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 O2,恶心呕吐等术后并发症.结果:麻醉效果良好,术中 BP、 HR平稳,与麻醉前对比差异无显著性.麻醉时间(1. 6± 0. 4) h,麻醉药用量异丙酚(195± 96) mg,氯胺酮(125± 48) mg;停药至拔管时间(24± 2. 9) min.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 6例,无呼吸抑制,上呼吸道梗阻,缺氧现象.结论:异丙酸复合氯胺酮用于唇腭裂修复术麻醉效果好,术后苏醒快,并发症少.

    作者:冯清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鼻塞 CPAP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mt, ELBWI)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并与 20例未用 PS及 CPAP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给予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其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9. 5± 6. 9) d, (2. 6± 3. 8) d 和 (80. 8± 17. 8) d .而对照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13. 1± 6. 5) d, (4. 3± 3. 2) d 和 (98. 8± 27. 8)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S预防性给药并联合鼻塞 CPAP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激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杰;刘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42例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给予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 1. 2 g静脉注射,每日 2次,体温正常或症状改善改为口服片剂,每次 0. 625 g,每日 2次,疗程 14 d.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变化,所有患者用药前后做尿常规,清洁中段尿培养+药敏试验及肝肾功能检查.结果:治愈 33例 (78. 6% ),无效 5例 (11. 9% ),复发 4例 (9. 5% ),未见不良反应.结论:阿莫西林治疗复杂性尿路感染疗效可靠,安全性好.

    作者:杨红;张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 CBP (continous blood purification)抢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的效果及体会.方法:用百特公司 Accura CRRT机,碳酸氢盐置换液(采用南京军区总院配方), 12例 MODS患者接受日间 CBP治疗, 8~ 16 h/d,透析液 50 mL/min,后稀释补充置换液 3~ 4 L/h,平均治疗时间为 116. 8 h.结果: 12例患者存活 7例 ,死亡 5例; 9例患者治疗前需用升压药维持血压, 治疗 1 h后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心率显著下降 (P< 0. 05),血清 BUN、 Cr、 K+、 AST、 ALT显著下降.结论: CBP能有效改善肝肾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可用于 MODS的治疗.

    作者:沈波;李艳;张薇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合并重度麻痹性肠梗阻的恶性嗜铬细胞瘤1例

    恶性嗜铬细胞癌以便秘、肠梗阻为突出表现临床少见.笔者曾遇 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铉立国;马飞雕;王岩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寻找治疗 FD的有效途径.方法: 138例 FD患者随机分为 3组:西沙必利组 46例;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 46例;达吉组 46例. 3组均连续用药 4周.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后进行 B超胃排空功能检测.结果: 3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80.4%、 95.7%、 76.1%, 3组比较,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较西沙必利组、达吉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0.05、 P< 0.01);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胃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结论: 3组治疗 FD的方法均有效,而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治疗 FD的效果好.

    作者:刘剑文;黄元熹;蔡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 鼻腔巨大木质异物存留3个月1例

    患者, 女,35岁,因鼻外伤后右侧鼻塞3个月,于2003年4月26日来院就诊.病人于3个月前因鼻外伤于当地医院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右侧鼻腔通气差,后渐加重,至完全堵塞.

    作者:张燕;亓召芹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实用医学杂志

实用医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卫生厅

主办:广东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