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晓辉
百草枯 (paraquat, PQ),又名克芜踪、对草快.化学名称是 1, 1′-二甲基- 4, 4′- 联吡啶阳离子盐 (1, 1′- dimethy1- 4, 4'- bipyridylium),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普遍使用的有机杂环类速效触杀型脱叶剂及除草剂,在我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2003年国内登记厂家有 20余家. PQ 对人畜有较强毒性,急性中毒死亡率极高.目前, PQ中毒无特效解毒剂,笔者试就近年来国内外 PQ中毒救治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邵春风;周志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1房室传导的心房扑动其心电图表现有时与窦性心动过速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相似,容易误诊,现报告 2例.
作者:常延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的病变特征,为早期发现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 1995-2005年收治的 32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呼吸困难有明显好转, 6例患者无明显改善, 4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规作胸片、肺功能检测等,对患者加强知识教育,有助于提高肺部病变的检出率,积极防治,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肺部损害发生、发展的关键.
作者:陈波;钟小劲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了解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院内分布及耐药性状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用 VITEK- 60鉴定细菌,药敏用 K- 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 ESBLs.结果: 2002-2004年 3年间共分离出 1 183株大肠埃希菌,产酶株占 27%;肺炎克雷伯菌 661株,产酶株占 25. 4%.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敏感率均在 97%以上.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和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 81. 1%和 71. 2%,而产 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不佳.结论:产 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应控制三代头孢抗生素的使用以遏止 ESBLS菌株不断上升的势头.
作者:何树洪;崔颖鹏;任斌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一种发病机制未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我国的患病率约为 0. 32%~ 0. 36%.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病理改变为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临床研究显示,约 70%以上的 RA患者存在关节侵蚀性改变,其中约 90%发生在病程的前 2年, 35%左右的患者在发病 3年半时停止工作.国内外风湿病学专家达成了对 RA患者应该积极采取联合治疗策略这一共识.但是否对所有 RA患者都必须采取联合治疗 ?如何联合才是好的选择 ?联合治疗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论.近二十年来,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
作者:古洁若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西沙必利联用达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效果,寻找治疗 FD的有效途径.方法: 138例 FD患者随机分为 3组:西沙必利组 46例;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 46例;达吉组 46例. 3组均连续用药 4周.观察临床症状变化,治疗前后进行 B超胃排空功能检测.结果: 3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为 80.4%、 95.7%、 76.1%, 3组比较,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较西沙必利组、达吉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 0.05、 P< 0.01);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胃动力学指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 0.05).结论: 3组治疗 FD的方法均有效,而西沙必利联用达吉组治疗 FD的效果好.
作者:刘剑文;黄元熹;蔡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PS) 预防超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 的有效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20例超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ely low birth weight infamt, ELBWI)气管内滴注单剂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并与 20例未用 PS及 CPAP的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结果:预防组给予预防量 PS后使用 CPAP通气方式,其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明显改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9. 5± 6. 9) d, (2. 6± 3. 8) d 和 (80. 8± 17. 8) d .而对照组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 (13. 1± 6. 5) d, (4. 3± 3. 2) d 和 (98. 8± 27. 8) d,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5) .结论: PS预防性给药并联合鼻塞 CPAP可改善早产儿临床症状及血气指标,缩短氧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减少激发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杰;刘瑛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恶性嗜铬细胞癌以便秘、肠梗阻为突出表现临床少见.笔者曾遇 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铉立国;马飞雕;王岩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病因、临床表现、脑 CT及 MRI特点及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对 197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97例患者有高血压史 155例 (78. 7% ),糖尿病 124例 (62. 9% ),冠心病 102例 (51. 8% ),高脂血症 110例 (55.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5例 (17. 8% ),烟酒嗜好 89例 (45. 2% ).按 Fisher分型标准进行分型:单纯运动性轻偏瘫 (PMH)98例, PMH变异型 12例,感觉运动性卒中 (SMS)9例,单纯感觉性卒中 (PSS)6例,构音-手笨拙综合征 (DHS)3例,腔隙状态 (LS)23例,无症状腔隙性梗塞 (ALI)35例,丘脑内囊综合征 (TICS)11例.病灶基底节区多见 121例 (占 61. 4% ),其次为内囊、侧脑室、侧脑室旁及放射冠,少见部位有丘脑、额叶、顶叶及脑干.结论: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合并症乃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CT扫描或 MRI是佳的诊断手段, MRI对腔隙性脑梗死的显示明显优于 CT.
作者:李永鸿;周庆昆;卢颖瑜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利用中药增髓汤解决乳腺癌化疗后常见的骨髓抑制现象.方法:治疗组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口服增髓汤,对照组患者口服利血生、鲨肝醇,观察两组患者的血中的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中药组提升白细胞、血小板含量优于西药组,血红蛋白含量两组无显著意义.结论:口服增髓汤对于化疗后引起的骨髓抑制有保护作用,能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作者:张宏;李国康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不同机制降压药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 96例高血压患者分成福辛普利组 31例,伊贝沙坦组 31例,对照组 34例,应用高频超声对比观察 3组患者用药前后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和喷硝酸甘油的反应.结果: 3组患者血压均下降至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福辛普利组和伊贝沙坦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较对照组增高(P< 0. 01);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百分变化率 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高频超声能无创、准确地观察福辛普利和伊贝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有益于临床药效的评估.
作者:许少兰;孙花;肖敏;田相亭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为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 78例临床资料.结果:发生脑部症状病因依次为:失衡综合征(42. 3%),低血压(12. 8%),高血压脑病(12. 8%), TIA(9. 0%),脑梗塞(10. 3%),脑出血(6. 4%),低血糖反应(5. 1%),透析脑病(1. 3%).死亡原因主要是脑部严重器质性损害.结论: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脑部症状是多种因素引起,针对不同患者情况,应采取个体化的防治措施.
作者:陈英姿;甄建壮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儿,男, 2岁,因皮肤出血点 2个月,于 1年前查血小板为 (20~ 60)× 109/L,骨髓穿刺确诊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给予丙种球蛋白 400 mg/(kg* d),共用 5 d;静滴地塞米松 0. 5 mg/(kg* d), 7 d后改口服强的松 1. 5 mg/(kg* d),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2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为 (40~ 70)× 109/L,小剂量 5 mg/d,维持治疗 6个月后,查血小板仍低于正常值,遂停用强地松.定期复查血小板仍低,时有皮肤少许出血点.
作者:李修贵;李淑芳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对 116例 AMI伴心力衰竭 (心衰 )病人进行随访(平均随访 253 d)以确定转归,回顾性分析 AMI病人有关病史及治疗措施,进行 Cox多因素生存分析及卡方分析.结果:阿司匹林、 ACEI与 AMI病死率独立相关.未用阿司匹林和 ACEI组、单用阿司匹林或 ACEI组、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组病死率分别是 89. 3%、 62. 2%、 35. 3%, 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阿司匹林与 ACEI合用比单用更有助于降低 AMI病死率.
作者:肖骅;周建庆;葛世俊;高丛光;赵维庆;陈文采;柳俊平;沈文均;周军波 刊期: 2005年第13期
患者,女, 45岁,因咳嗽、咳痰 2 d,于 2004年 12月 26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体温 36. 5 ℃,脉博 65次 /min,血压 16. 0/11. 0 kPa;双肺呼吸音粗,偶闻及干性罗音,心率 65次 /min,心律规整,未闻及杂音,腹部及四肢正常,胸部 X线透视肺纹理增粗.
作者:张建华;许强;刘丽丽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凯西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与疗效确切的还原型谷胱甘肽(泰特)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将我院 2003年 5月至 2004年 12月的 88例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 56例,对照组 32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再给予注射型凯西莱治疗 1个月,对照组则给予注射型泰特治疗 1个月,治疗前和结束后分别检测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肝功能、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1),组间比较除白蛋白和球蛋白外,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2. 14%和 78. 13%,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结论:凯西莱针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龙列明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通过猫爪草胶囊治疗加用抗结核药物对颈淋巴结核的研究,寻找一条治疗浅表淋巴结核的新途径.方法:收集门诊和住院颈淋巴结核 11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 2DL2ZS/4DL2抗结核治疗.治疗组给予 2DL2ZS/4DL2和猫爪草胶囊, 4粒,每天 3次,用 6 d停 3 d为 1周期,共 10周期 (90 d).所有病例每个月对包块变化情况进行测量 (查体及 B超 )和登记,所有的病例均随访 1年.结果:疗程结束时,两组总有效率为 100%,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3. 3%,对照组 78. 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随访 1年后,治疗组临床治愈率 95. 1%,对照组 83. 6%,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100%,对照组 94. 5%,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有 3例复发,复发率 5. 5%,治疗组无复发.结论:抗结核药物加猫爪草胶囊对颈淋巴结核临床治愈率高,无复发,是一条有效的治疗颈淋巴结核的新途径.
作者:韩其峰;万洪强;张梅;李广中;张金贵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川芎嗪对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肺功能与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将 6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和血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 1)的变化.结果:川芎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肺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川芎嗪治疗组治疗后血 NO升高、 ET- 1降低更为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川芎嗪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安全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选择性作用于肺血管,抑制 ET- 1而增加 NO的合成与释放,从而降低肺动脉高压,改善患者心肺功能.
作者:黄美杏;陈学远;谭玉萍;龙学明;韦思尊 刊期: 2005年第13期
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引起肠道感染,肠道外主要引起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从血液标本中分离出本菌较少见. 2005年 1月我们从患有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的门诊病人血液标本中分离出 1株此菌.
作者:闫东辉 刊期: 2005年第13期
类风湿关节炎 (RA)是活性 T细胞浸润引起滑膜血管增殖及血管翳形成,导致关节软骨和骨的的破坏, 30%和 70%分别在发病的 1年和 2年内出现关节的侵蚀 [1]. 40%以上在诊断 RA 4年内丧失劳动力 [2].近年来,以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 1(IL- 1) 及 T、 B淋巴细胞为靶向的生物治疗,使部分难治性 RA患者得到了控制,提高了生活质量.现就国外目前广泛使用且疗效肯定、相对安全的几种生物制剂简介如下.
作者:孙凌云 刊期: 2005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