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智慧;张心男;诸靖宇;倪庆节
目的:探讨内镜下行乳头切开术(EST)治疗因胆总管下端由结石、蛔虫引起嵌顿及缩窄性Vater乳头炎等所致急性胰腺炎的价值.方法:本组56例由上述病因起病,患者于入院6~12h行内镜ERCP证实后,同时行EST及网篮取石、蛔虫,同时置鼻胆管引流术(ENBD),使胰液及胆汁引流通畅,从而解除梗阻,达到胰胆管减压.结果:本组47例急诊I期治愈,9例结石较大或不能耐受I期取石,行II期取石,无严重并发症.结论:EST是一种有效治疗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微创方法.针对病因治疗,对病人创伤轻,易恢复,治疗效果确切.
作者:许超贵;陈赞雄;吴振华;胡宾;任伟旺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比较腹腔镜术与剖腹术两种方法行良性卵巢囊肿手术的效果.方法:将妇科手术治疗的101例良性卵巢囊肿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48例和剖腹术组53例,对两组患者的特征及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在年龄、剖腹术史、囊肿大小、病理类型、手术时间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术后发热率、对镇痛药的需求、术后住院日及恢复时间,腹腔镜组显著减少(P<0.01,或P<0.05).结论:在严格选择病例的前提下进行腹腔镜下卵巢囊肿的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优于传统的剖腹手术,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作者:顾立芳;何群双;李艳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建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的方法.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分离纯化大鼠骨髓MSCs,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比较两种分离培养法的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大鼠MSCs在12.5%二甲亚砜(DMSO)保护下放入液氮冻存,6个月后复苏,测其成活率及观察生长增殖情况.结果: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均能有效地分离大鼠骨髓MSCs,细胞活力好,增殖能力强.大鼠MSCs可用液氮保存,且复苏后细胞生长增殖旺盛,形态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及贴壁培养法成功地建立了大鼠骨髓MSCs体外分离和培养体系;采用液氮冻存大鼠MSCs的方法十分有效可行.
作者:杨亚冬;张文元;房国坚;贺晨;陈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方式选择.方法:总结和分析1997年1月至2004年1月期间7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早期采取非手术治疗,其中46例症状明显好转,分别在4~6周后择期手术解除结石病因,只有6例转化为重型胰腺炎并按重型方式治疗.24例重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采取ERCP、EST鼻胆管引流后均有不同程度缓解,胰腺炎症状明显改善,6周后再行择期手术.结论: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采取非手术治疗,后择期手术治疗;重型胆源性胰腺炎早期应尽早行ERCP、EST,后采用延期与个体化相结合处理.
作者:梁培明;张玉龙;刘宇斌;冼志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核因子κB在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建立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角膜移植术后植片中核因子-κB表达,并以植片排斥反应指数(RI)及病理学表现作参照.结果:同基因移植组角膜植片中的角膜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有核因子-κB的微弱表达;同种异体移植组角膜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基质层细胞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表达增强.各组间核因子-κB的表达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核因子-κB的表达强度与排斥反应指数(RI)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r=0.883,P<0.01).结论:核因子-κB可能通过调控免疫和炎症相关基因的表达,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角膜移植免疫中起着中心调控者的作用.
作者:郑鲜娜;余洪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儿童大面积皮肤撕脱伤的治疗措施.方法:38例儿童大面积皮肤撕脱伤,22例采取皮片移植修复,16例应用皮瓣修复.结果:皮片一期成活率达82%(18/22),皮瓣成活率达94%(15/16).结论:对于儿童大面积皮肤撕脱伤,应根据损伤程度和血供情况,采取皮片移植和皮瓣修复,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作者:张培华;罗少军;汤少明;梁杰;左强;李瑾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美克尔憩室溃疡出血、穿孔的病理与临床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6年来57例小儿美克尔憩室,经病理证实.结果:证实57例美克尔憩室中31例含有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26例无异位胃、胰腺组织.结论:57例经外科手术切除憩室,无并发症,无死亡.
作者:严文波;祝明洁;施诚仁;潘伟华;金惠明;余世耀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白内障术后复视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办法.方法:采用眼球后局部麻醉,进行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对术后出现复视的患者21例进行全身检查;眼科常规视力、矫正视力、裂隙灯及眼底检查;眼位及眼肌功能检查,屈光、眼肌运动和复视像检查.结果:在双眼复视中,13例斜视性复视,2例融合无力性复视;斜视性复视包括眼肌运动障碍(10例)及间歇性外斜视(3例),眼肌运动障碍主要是术眼眼外肌麻痹8例,其中下直肌麻痹3例、上直肌麻痹1例、外直肌麻痹2例、上直肌+下直肌麻痹1例和下直肌+外直肌麻痹1例;单眼复视6例均为术后人工晶体偏位所致.结论:白内障术后复视可有多种原因引起,如麻醉和固定缝线的副损伤、局麻药对眼肌的毒性作用、人工晶体位置异常、既往有斜视病史等,应采取多项措施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徐敏;许美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我科救治的严重胸部创伤为主的多发伤复合伤 84例,其中同时应用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和胸腔闭式引流管16例,现将三管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君;王雪芹;张青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FRIII矫治轻度骨性三类错牙合所产生的硬组织变化特征.方法:选择31例替牙期轻度骨性三类错牙合患者,使用FRIII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SNA、ANB显著性增大(P<0.001);Cd-A显著性增大(P<0.01);SNB、Cd-Gn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2)U1-SN显著性增大(P<0.01)、IMPA显著性减小(P<0.01).(3)OP-SN显著性增大(P<0.001)、PP-FH治疗后变化无显著性.(4)FMA、Y轴角显著性增大(P<0.05).(5)N-Me、ANS-Me显著性增大(P<0.05),N-ANS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使用FRIII治疗骨性三类错牙合能使上颌骨前向生长量明显增加,下颌骨产生一定的向下向后旋转;治疗后上前牙唇倾、下前牙舌倾,牙合平面产生一定的顺时针旋转而腭平面无明显变化;患者前面高在治疗后增大且主要表现为前下面高增加.
作者:冯忠;梁国谦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在老年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8例老年颅内动脉瘤病人择期在全麻下行动脉瘤夹闭术,术中持续吸入1.5%~2.0%异氟醚,在切开硬脑膜前即用微量泵从静脉注入硝酸甘油,直至MAP降至8.7kPa左右,动脉瘤夹闭成功后,停用硝酸甘油.记录麻醉前、诱导后、切皮时、控制性降压期间、及手术结束时血压、心率值.结果:术中控制性降压期间血压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麻醉术中各期间血压、心率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降压既减少了每种药的剂量,又充分发挥了两药的协同作用,副作用也明显减少,故这种联合降压的方法特别适用于老年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作者:秦成名;向勇;刘菊英;肖峰;何顺厚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分析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5月至2004年5月以来共收治的1916例阑尾炎当中的294例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5例术前诊断为腹痛查因,有129例误诊,共294例术后才证实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术后的病理结果为化脓性阑尾炎196例,坏疽性阑尾炎71例,单纯性阑尾炎10例;72例术后出现了并发症.结论:对非典型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诊断依据、手术特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非典型急性阑尾炎应尽早手术,对于难于确诊又不能除外的急腹症,应尽早剖腹探查为宜.
作者:徐可强;谈瑞芳;谢广文;刘明建;冯朝毅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临床确诊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采用美国Rigiflex球囊扩张器,扩张压力10~15psi,平均扩张次数3~4次.结果:扩张后临床效果良好,近期疗效100%,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有效、安全且创伤小,治愈率高,治疗周期短的方法.
作者:陈素钻;钟敏;曾少敏;李悦虹;郭光华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甙(GPs)对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肾组织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及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采用UUO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GPs组、缬沙坦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标准饲料30g,GPs组和缬沙坦组于术前3d至术后9d每天分别给予GPs200mg/(kg·d)、缬沙坦24mg/(kg·d)灌胃,第9天处死各组大鼠.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肾组织CTGF、转换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T-PCR方法检测各组CTGFmRNA含量;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结果:模型组CTGF、TGFβ1、α-SMA的表达及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而GPs组和缬沙坦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GPs组与缬沙坦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项指标作相关分析,CTGF与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r=0.756,P<0.01)、TGFβ1(r=0.879,P<0.01)、α-SMA(r=0.892,P<0.01)为正相关关系.结论:GPs可以抑制肾纤维化时CTGF表达,从而遏制肾纤维化的进展.
作者:张永;丁国华;张建鄂;肖厚勤;吴平勇;乐发国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不同病理类型的术式选择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手术治疗的158例腮腺肿瘤患者其手术方式与疗效的关系.结果:不同的术式其术后肿瘤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不同,并与疗效密切相关.结论:腮腺肿瘤患者术前应综合分析判断其性质并采用适宜的手术方式,首次手术和术式选择至关重要.良性肿瘤应采用保留面神经、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叶)摘除术.对于局限、表浅者可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不宜采用.恶性肿瘤应行腮腺全叶摘除术,必要时联合颈淋巴清扫术.术后配合放、化疗可提高疗效.
作者:杨长湖;李三军;何三虎;何家秀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孤立性蝶窦病变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月经鼻内窥镜治疗的21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12个月,18例治愈,3例好转.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CT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鼻内窥镜结合切割吸引器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有明显的优越性.
作者:李界;程容荃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arde cholagiopanceratog raphy, ERCP)术后胰腺炎防治的方法和技巧.方法:对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04年7月施行ERCP术的262例患者预防和治疗术后胰腺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疾病行ERCP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106例,确诊为术后胰腺炎6例,胰腺疾病行ERCP术后出现一过性淀粉酶升高36例,确诊为术后胰腺炎4例,所有术后胰腺炎均为急性水肿型胰腺炎,治疗后痊愈.结论:防治ERCP术后胰腺炎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成;安东均;杨兴武;王超峰;马富平;王旗 刊期: 2005年第16期
目的:研究IL-1β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以及与Graves眼病激素治疗的关系.方法:取健康成人的单核细胞,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A组:IL-1β刺激组;B组:正常对照组;C组:SB203580+IL-1β组;D组:SP600125+IL-1β组;E组:PD98059+IL-1β组;F组:SB203580+SP600125+IL-1β组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改变情况.结果:IL-1β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D98059+IL-1β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B203580+IL-1β组、SP600125+IL-1β组分别和IL-1β刺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B203580+IL-1β组、SP600125+IL-1β组分别和SB203580+SP600125+IL-1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L-1β刺激组和PD98059+IL-1β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SB203580+IL-1β组和SP600125+IL-1β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正常对照组和SB203580+SP600125+IL-1β组比较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IL-1β可以引起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减少,这种作用是通过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JNK/SAPK信号转导通路作用,并且2者有协同作用.而ERK信号转导通路在此过程中基本不起作用.并由此推测:在Graves眼病炎症早期预先使用信号转导通路特异性阻滞剂可能会减少激素的用量,增加治愈率.
作者:魏民;薛耀明;沈洁;张燕 刊期: 2005年第16期
新生儿筛查是指通过采集新生儿足跟血对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酸酮尿症等危害严重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及内分泌病进行群体过筛,从而检出尚未出现症状的早期患儿,使新生儿早期诊断率提高[1],减少智残人,减少小儿病死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作者:郭智勇 刊期: 2005年第16期
雷诺氏征病因不明,多见于青年女性,在寒冷和精神刺激等因素作用下引起指(趾)小动脉阵发性痉挛收缩或闭塞,肢体远端皮肤出现对称性、阵发性的苍白-紫绀-潮红的临床症群,本病初认为发病机制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过去常用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自1999年开始,开展典型病例手术治疗,采用指(趾)动脉周围交感神经末梢切除术进行治疗[1],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刘也;姜守忠;付东军;刘丽 刊期: 2005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