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吡斯的明对人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及增殖信号通路的影响

卢小丽;沈贵林;张婧;王国付;沈利水

关键词:吡斯的明, 转化生长因子β, 胶原Ⅰ型,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摘要:目的 探讨吡斯的明(PYR)对人心肌成纤维细胞(HCF)增殖、Ⅰ型胶原纤维(COL1)表达及增殖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HCF.根据HCF的干预情况分为四组:对照组、PYR组、TGFβ组(TGFβ10 ng/ml)及TGFβ+PYR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羟脯氨酸法检测COL1含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法(RT-PCR)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Smad3的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测定CTGF、Smad3及pSmad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GFβ组的S/G2期细胞比例、COL1合成量、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pSmad3蛋白表达量均增高(P均<0.05).采用TGFβ10 ng/ml与不同浓度PYR处理HCF后发现PYR 100μmol/L可使S/G2期细胞比例低.与TGFβ组相比,TGFβ+PYR组(TGFβ10 ng/ml+PYR 100μmol/L)的S/G2期细胞比例(30.8%±1.4%比48.6%±3.5%)、COL1合成量(0.95±0.15比1.25±0.18)、CTGF mRNA(1.73±0.10比2.92±0.12)及CTGF蛋白表达量(1.23±0.42比2.36±0.62)均下降(P均<0.05).两组的Smad3 mRNA及Smad3、pSmad3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YR可减轻TGFβ诱导的HCF增殖和COL1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TGF的表达有关.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中英文)杂志相关文献
  • 心脏淋巴管在心肌肥厚中的发展变化

    目的 研究心脏淋巴管在心肌肥厚中的发展变化.方法 将20只8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其中14只小鼠行主动脉弓缩窄术(TAC),6只小鼠作为对照组,术后2只TAC组小鼠因胸腔出血死亡.于TAC术后第7天(TAC7d)对所有小鼠行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大小及功能.并随机在TAC组中选择6只小鼠、在对照组中选择3只小鼠,测量体重(BW)后麻醉,留取颈动脉血标本后,行心脏取材,测量心脏重量(HW)及胫骨长度(TL),并将心脏组织部分制成冰冻切片,部分保存于-80℃冰箱中.在TAC术后第14天(TAC14d),对剩余的6只TAC组小鼠、3只对照组小鼠进行上述相同处理.对所制冰冻切片进行染色处理.用实时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冰冻心脏组织内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同源转录因子-1(PROX-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及脑钠肽(BNP)的mRNA表达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冰冻心肌组织和颈动脉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结果 超声结果显示,尽管在TAC7d两组小鼠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明显差异(P>0.05),TAC组小鼠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壁(LVAWd)和后壁(LVPWd)已较对照组明显增厚[LVAWd(1.18±0.12)mm比(0.90±0.05)mm,P=0.007;LVPWd(0.89±0.20)mm比(0.65±0.05)mm,P=0.040];至TAC14d,TAC组小鼠的LVEF水平也较对照组明显提高[(79.26±5.35)%比(63.68±3.23)%,P<0.0001].以HW/TL和HW/BW作为心室肥厚程度指标,发现TAC组小鼠在术后第7天、第14天HW/TL、HW/BW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麦胚凝集素染色提示TAC组小鼠心肌细胞膜横截面积在术后第7天、第14天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免疫荧光染色发现,两组的心脏淋巴管分布在术后第7天时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术后第14天TAC组心脏淋巴管分布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34).在RT-PCR试验中,TAC组心肌组织中BNP mRNA水平于TAC7d即较对照组明显增加[(1.99±0.83)ng/μl比(1.00±0.72)ng/μl,P<0.05],而LYVE-1、PROX-1、VEGFR-3的mRNA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TAC14d时,TAC组BNP 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提高,同时LYVE-1、VEGFR-3的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LYVE-1(3.25±1.64)ng/μl比(1.00±0.59)ng/μl,P=0.041;VEGFR-3(2.75±1.78)ng/μl比(1.00±0.25)ng/μl,P=0.040].在ELISA检测中,TAC组小鼠的心肌组织VEGF-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TAC7d(1.15±0.02)μg/μl比(3.21±0.33)μg/μl,P=0.009;TAC14d(1.09±0.05)μg/μl比(3.34±0.22)μg/μl,P=0.01],而两组的血清VEGF-C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随着心肌肥厚的不断进展,心脏出现大量新生淋巴管,增加组织液吸收以维持回心血量.

    作者:王蓉;王杰;舒清;王筱梅;李汇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力衰竭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建议

    前言容量超负荷是急、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 心衰时心输出量降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脏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致代偿性液体潴留和再分布,中心静脉压和心室充盈压增高,组织间隙液体潴留,继而出现淤血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外周水肿等,是心衰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1-4].

    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肥厚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呈扩张型与限制型心肌病样改变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对比肥厚型心肌病(HCM)心力衰竭呈扩张型样与限制型心肌病样改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合并症和住院转归.方法 回顾性入选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阜外医院住院的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的HCM心力衰竭患者176例临床资料,依据超声心动图所示心脏结构特征将入选患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样组(112例)和限制型心肌病样组(64例).结果 与限制型心肌病样组相比,扩张型心肌病样组患者男性比例较高[73.2%(82/112)比51.6%(33/64),P=0.025],年龄较小[(49±16)岁比(59±19)岁,P<0.001],全心衰竭的比例较少[41.1%(46/112)比76.6%(49/64),P=0.001],合并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比例较高[19.6%(22/112)比9.4%(6/64),P=0.045],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的比例较高[30.4%(34/112)比6.3%(4/64),P=0.011],而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比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比例、合并胸腔和(或)腹腔积液患者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48.2%(54/112)比87.5%(56/64),P<0.001;12.5%(14/112)比23.4%(15/64),P=0.044;8.9%(10/112)比32.8%(21/64),P=0.006].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心脏移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2/112)比1.6%(1/64),P=0.608;17.9%(20/112)比12.5%(8/64),P=0.056].结论 HCM心力衰竭呈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的患者更易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HCM心力衰竭呈限制型心肌病样改变的患者更常发生心房颤动、脑梗死、全心衰竭、胸腔积液和(或)腹腔积液,二者的住院转归相似.

    作者:韦丙奇;翟玫;黄燕;叶蕴青;王运红;周琼;张宇辉;张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心脉隆注射液对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 入选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我院心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83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1例退出)和心脉隆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类药物治疗,联合采用吸氧、限盐、控制液体输入量及原发性疾病对症治疗等措施.心脉隆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4 ml+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溶液200 ml静脉滴注,20~30滴/min,1次/d,共15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24 h尿量、PR间期(ms)、QT间期(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于用药前、用药后第5天、第10天及第15天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记录6 min步行距离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经15 d治疗,对照组和心脉隆组有效率分别为67.5%和88.1%(P<0.05).对照组和心脉隆组的心率、24 h尿量、PR间期、QT间期、LVED、LVEF、hs-CRP、6 min步行距离、NT-proBNP及AngⅡ水平等指标比较,治疗15 d后均有改善;心率、24 h尿量、LVEF、hs-CRP、6 min步行距离、NT-proBNP及AngⅡ心脉隆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而LVED、QT间期及PR间期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NT-proBNP及AngⅡ水平在3个时间点测量值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脉隆注射液能进一步降低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负荷,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改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

    作者:苏文华;梁莉雯;周秀莉;霍倩;王茜;张宏;赵燕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吡斯的明对人心肌成纤维细胞增殖、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及增殖信号通路的影响

    目的 探讨吡斯的明(PYR)对人心肌成纤维细胞(HCF)增殖、Ⅰ型胶原纤维(COL1)表达及增殖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HCF.根据HCF的干预情况分为四组:对照组、PYR组、TGFβ组(TGFβ10 ng/ml)及TGFβ+PYR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分布;羟脯氨酸法检测COL1含量;反转录酶-聚合酶链锁反应法(RT-PCR)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Smad3的mRNA表达量;免疫印迹法测定CTGF、Smad3及pSmad3的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GFβ组的S/G2期细胞比例、COL1合成量、CT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pSmad3蛋白表达量均增高(P均<0.05).采用TGFβ10 ng/ml与不同浓度PYR处理HCF后发现PYR 100μmol/L可使S/G2期细胞比例低.与TGFβ组相比,TGFβ+PYR组(TGFβ10 ng/ml+PYR 100μmol/L)的S/G2期细胞比例(30.8%±1.4%比48.6%±3.5%)、COL1合成量(0.95±0.15比1.25±0.18)、CTGF mRNA(1.73±0.10比2.92±0.12)及CTGF蛋白表达量(1.23±0.42比2.36±0.62)均下降(P均<0.05).两组的Smad3 mRNA及Smad3、pSmad3蛋白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YR可减轻TGFβ诱导的HCF增殖和COL1表达,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TGF的表达有关.

    作者:卢小丽;沈贵林;张婧;王国付;沈利水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力衰竭起搏治疗进展

    心力衰竭(心衰)已成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的一大挑战. 近几十年来,心衰的发病逐年增加[1]. 尽管心衰的药物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其再住院率、死亡率仍然很高,尤其是重症心衰患者. 因此临床医师需要寻求药物治疗以外的方法 来治疗心衰.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衰的起搏治疗可有效逆转左心室重构、改善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华伟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体重管理对上海浦东地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体重管理对上海浦东地区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住院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级CHF患者350例,随机分为体重干预组(实验组)和体重非干预组(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体重管理指导,根据体重变化指导患者利尿药物的应用;对照组出院时给予常规健康宣教.观察6个月后评估患者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评分(MLHFQ)、6 min步行距离及NYHA心功能分级的改善情况.结果 随访6个月后有12例患者退出研究,33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验组169例,对照组169例.实验组6个月后的MLHFQ[(28.8±12.4)分]明显降低,6 min步行距离[(438.6±93.3)m]明显升高(P均<0.01),而对照组患者6个月后的MLHFQ及6 min步行距离较前无明显变化(P均>0.05).6个月后实验组心功能改善为NYHAⅠ级或Ⅱ级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71.6%(121/169)比21.9%(37/169),P<0.01].结论 体重管理可以改善CHF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富文;史俊;施静;杨军卫;叶耘;汪寨红;叶建红;朱海润;刘炎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抗肿瘤药物所致心功能异常的防治

    目前的抗肿瘤药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应用抗肿瘤药物可导致多种心血管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高血压和心包疾病等. 其中心功能异常和心衰是常被关注的事件,被认为是心脏毒性的代名词. 本文对抗肿瘤药物引起心功能异常的诊断、监测及防治做一综述.

    作者:安涛;张宇辉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诊治现状

    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 , ACM)是一种以纤维脂肪组织替代心室心肌、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 sudden cardiac death , SCD )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 既往称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发育不良( 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 /Dysplasia,ARVC/D). 晚近的研究显示,双心室受累的情况达50%,少部分患者表现为以左心室受累为主,第十版《Braunwald心脏病学》采用ACM替代了ARVC/D的命名更为合理[1]. 本文就ACM的诊治进展做一论述.

    作者:杨鹏;张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儿童心肌病的精准诊治现状

    心肌病是以心脏增大和急慢性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异质性很强的心肌疾病[1]. 儿童心肌病的发病情况缺乏可靠的数据,美国新英格兰和西南部地区儿童心肌病注册数据库资料显示其年发病率为1. 13/10 万[2] ,澳大利亚1987~1996年10岁以下人群中原发性心肌病的年发病率为1. 24/10万[3]. 国内缺乏儿童心肌病的流行病学资料,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心血管学组儿童心肌病精准诊治协作组调查了国内16家医院2006~2016年1823例心肌病住院患儿,发现儿童心肌病占同期儿科住院患儿的0. 1%. 儿童心肌病的精准诊治对其预后尤其重要.

    作者:李自普;杜军保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肥厚型心肌病基因检测的新研究进展及应用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较为常见的孟德尔显性遗传性心脏类疾病,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厚,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是否存在梗阻可将其进一步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1]. 但目前对于两种类型的HCM患者,其预后是否存在差异,各研究结果 仍无法达成一致.

    作者:殷昆仑;马懿;曾小玲;朱昌盛;王水云;周洲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再认识

    心力衰竭因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治疗费用而逐渐成为全球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容量超负荷导致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淤血症状,如呼吸困难、外周水肿,是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因而去除容量负荷是心力衰竭容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面临的容量管理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作者:张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 初心如磐弘毅致远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018年第1 期《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与大家见面了. 我代表编辑委员会的各位专家以及编辑部的全体工作人员向关注、关心、关爱和支持《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杂志》的各界朋友、同仁致以新年诚挚的问候!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达、阖家安康、吉祥如意!

    作者:张健 刊期: 2018年第01期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中英文)杂志

中华心力衰竭和心肌病(中英文)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