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荔玮;吴玉琼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泵及相关编码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23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情况,应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外排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利血平和氰氯苯腙)后环丙沙星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低抑菌浓度,检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外排表型,应用PCR和DNA测序技术检测主动外排泵的编码基因.结果:2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对3种或以上抗茵药耐药有22株.22株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中,经氰氯苯腙、奥美拉唑、利血平筛选,外排表型阳性16株(73%),PCR阳性16株(73%),其中11株为经氰氯苯腙筛选的阳性菌株,经测序分析,扩增片段证实为主动外排泵编码adeB基因.氰氯苯腙、奥美拉唑、利血平的筛选阳性率分别为73%(16/22)、18% (4/22)、9% (2/22).结论:主动外排机制可能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其基因型主要为AdeB型.氰氯苯腙、利血平和奥美拉唑对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均有抑制作用,氰氯苯腙更适合作为筛选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的抑制剂.
作者:邓思健;伍晓峰;钟海波;彭双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拔甲术联合抗真菌药物治疗甲癣所致嵌甲甲沟炎的疗效.方法:43例甲癣所致嵌甲甲沟炎患者,均伴有疼痛和(或)化脓性感染,采用全部拔甲或部分拔甲手术,同时予以口服及局部抗真菌药物治疗.结果:43例患者拔甲后疼痛明显缓解,术后仅1例发生感染,随访12 ~36个月,新生趾(指)甲长出后,痊愈率为72% (31/43);嵌甲复发8例;甲癣复发6例.结论:对于甲癣引起的嵌甲甲沟炎患者,若存在明显疼痛及化脓性感染,行拔甲术治疗效果良好,且安全可行,并无增加术后感染的风险.
作者:朱政和;杨清水;檀谊洪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沐浴相关性头痛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检索1966 -2011年Pubmed收录的有关沐浴相关性头痛的文献报道,统计分析38例沐浴相关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报道作者收治的沐浴相关性头痛典型病例1例.结果:沐浴相关性头痛为霹雳样头痛的一种变体.患者大多为50-60岁的中老年东方妇女,头痛多为搏动性和程度剧烈,在几分钟内头痛即达到高峰,在急性期洗澡能反复诱发头痛;多数为良性自限性病程,少数患者有时会伴有脑血管痉挛或脑损害.结论:沐浴相关性头痛的诊断为临床诊断,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确诊需排除蛛网膜下隙出血、脑出血、未破裂的血管畸形、夹层动脉瘤和垂体卒中等;急性治疗部分止痛药有效,预防治疗则尼莫地平、普萘洛尔、托吡酯等可作为选择性治疗的药物,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作者:黄焰;朱凯云;陈俊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9岁,已婚.因上腹痛、胸闷、呕吐、排血便于2010年3月17日收入本院.患者1d前进食“中药”后出现持续性上腹痛、胸闷,腹痛无向他处放射,胸闷非压榨性,恶心、呕吐非咖啡样物1次,量约300 ml,非喷射性,排黄色水样便3次,共约900 g,无凝血块、鲜血,呕吐、排便后胸闷无缓解,无伴胸痛、心悸、气促.曾于当地医院就诊,住院期间排鲜红色血便3次,共约100 ml;查心电图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血ALT 2 516 U/L,AST 6 902 U/L,血清钾6.4mmol/L,肌酐186 mmoL/L,肌酸激酶同工酶211U/L,血淀粉酶1 256 U/L,血常规白细胞19.6×109/L,血小板39×109/L,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予硝酸酯类扩冠状动脉、抑酸、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无好转,遂来我院行进一步诊疗.
作者:张秋波;黄开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该文报道1例以急性胰腺炎发病的成人小肠旋转不良,此例患者以急性持续性上腹痛伴呕吐2h急诊住院,经化验血、尿淀粉酶等检查符合急性胰腺炎诊断,治疗1周血、尿淀粉酶正常.患者从幼时起至今有间歇性上腹痛,肠蠕动波等不全肠梗阻表现,该次经腹部B超、胰腺CT、X线消化道钡餐、电子胃镜等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不完全性高位肠梗阻,合并左肾缺如.该例提示应加深对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思维能力,以防延误诊治.
作者:赵鸿卫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指示仪在心脏呼吸骤停时进行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8例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心肺复苏指示仪组和普通心肺复苏组各24例.运用浙江义乌市中心医院自制的心肺复苏指示仪对患者行标准心肺复苏,普通心肺复苏组采用普通徒手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方法依照2005年国际复苏指南的推荐方法.比较两组心肺复苏0、10、30 min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心肺复苏效果.结果:两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两组复苏前的体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1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的PaO2、实际碳酸氢盐、SaO2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复苏30 min后,心肺复苏指示仪组PaO2、PaCO2、实际碳酸氢盐和心肺复苏有效率优于普通心肺复苏组(P<0.05).结论:采用心肺复苏指示仪指导心肺复苏可以为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提供更好的呼吸功能支持,提高心肺复苏有效率.
作者:姜昌浩;丁国强;朱延华;宗金波;倪市毛;骆高江;陈智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引 言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EMT)是育龄妇女常见病,其发病机制不清,易于浸润和复发.疼痛是其主要症状,约20%~80%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是EMT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和重要的评价指标.深入研究EMT与疼痛的关系,解读其相应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更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张怡;谭智慧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引 言EMT患者中20%~90%表现为盆腔疼痛,有50%以上的EMT患者合并不孕症,而不孕症患者中约20%~50%诊断为EMT,可见其关系十分密切.目前,EMT与不孕症存在相关性已有初步的认识,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对其治疗还存在一定的争议,笔者就EMT导致不孕症可能的发病机制及治疗作一介绍.
作者:王苏;张晓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抢救中的地位.方法:6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在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戊乙奎醚1 ~4 mg肌内注射,发生心室颤动者给予非同步电除颤,复律后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轻度中毒54例,重度中毒6例)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烦躁、亢奋,其余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轻度中毒患者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仅1 mg,重度中毒患者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不超过4 mg.结论: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早期及时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加用利多卡因等可提高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
作者:张阳;沈丽娟;王长谦;刘金保;杨光筠;李晓红;叶兴丽;史纯莲;李国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白花蛇舌草总黄酮(FOD)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鼻咽癌细胞株CNE1,使用不同质量浓度的FOD作用24、48 h,分别使用CCK-8测定法检测细胞存活率,Annexin V-FITC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FOD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具有抑制增殖作用,24h的半数抑制量(IC50)为(27.0±2.5)mg/L,48 h的IC50为(12.1±1.3) mg/L,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呈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FOD可诱导CNE1细胞凋亡,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和时间-效应关系.结论:FOD对鼻咽癌细胞株CNE1有显著的抑制增殖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作者:邓雪清;刘汝青;肖勇梅;苏晓梅;魏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Brugada综合征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两者临床表现相似,均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和猝死.该文就Brugada综合征和ARVC在临床表现、心电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两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简单介绍.
作者:张颖轩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在现今的诱导器官移植免疫耐受实验研究中,共刺激通路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有着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近年来这些通路的研究成果作一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器官移植的科研和临床.
作者:李鹏;胡明道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调查ICU深部抽吸痰病原茵的流行菌株分布、耐药情况及其耐药性变化趋势,为危重患者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该院ICU 2007年1月-2010年12月深部抽吸痰标本的病原茵分离株及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离病原菌1 31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16株(54.6%),革兰阳性球菌494株(35.5%),真菌102株(7.8%);前5位病原茵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茵、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茵和肺炎克雷伯茵.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为72.4%.MRSA对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以外的常用抗茵药物均高度耐药;3株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耐药;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超过90%,其中l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耐药.大肠埃希茵和肺炎克雷伯茵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率分别为63%和68%,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8%,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29%.结论:ICU病原菌以非发酵茵、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为主,病原茵耐药情况严重,监测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有助合理选择抗感染方案.
作者:谢长江;温德良;刘卫江;熊旭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新生儿肾上腺血肿(NAH)诊治过程,提高对新生儿NAH的认识.方法:该院自2004年以来收治的新生儿NAH 22例,总结患儿出生情况、发现血肿时间、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临床处理及预后.结果:20例为顺产,2例为产前B超已发现血肿,20例为入院后常规B超检查时发现血肿,腹部体检均未扪及确切包块.22例(100%)NAH均发生在右侧,8例并发阴囊血肿.22例均接受为保守对症治疗;随访3~7个月NAH自动消失,3例患儿阴囊血肿1个月自动消失;2例出现继发性肾上腺功能减低,再次入院治疗,治疗后肾上腺皮质功能皆恢复正常,随访2年患儿发育及肾上腺皮质功能未见异常.结论:机体的应激状态为NAH发病基础,产道挤压伤为其重要诱发因素.肾上腺出血并发阴囊出血的原因不清楚,但阴囊出血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到肾上腺出血的可能.NAH很少会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保守治疗效果良好,无需手术.
作者:王勇;余家康;钟微;夏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多药耐药相关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和胸苷酸合成酶(TS)的表达与胶滴肿瘤药物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3例手术切除胃癌患者的胃癌标本,应用胶滴肿瘤药物敏感检测技术(CD-DST)检测其对4种临床常用化学治疗药物(多柔比星、依托泊苷、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的体外药物敏感性,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gp、GST-π和TS的表达,分析其与药敏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P-gp、GST-π和TS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47%和40%.P-gp阳性表达者中多柔比星及依托泊苷耐药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GST-π阳性表达者中多柔比星及奥沙利铂耐药组所占比例也明显高于敏感组(P<0.05);TS阳性表达者中氟尿嘧啶耐药组和敏感组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p、GST-π和TS高表达是胃癌对多种化学治疗药物具有耐药性的标志,结合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将有助于临床筛选有效的化学治疗药物,实现胃癌的个体化化学治疗.
作者:韩旭;谭志军;姜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阴道无张力尿道中段吊带术(TVT)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一期手术用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Ⅱ、Ⅲ度阴道前、后壁膨出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SUI合并Ⅱ、Ⅲ度阴道前、后壁膨出患者,行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及TVT、TVT-O或TVT-SE-CUR一期手术治疗.结果:16例中,行TVT 8例,TVT-O 3例,TVT-SECUR 5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同时行阴道前壁修补术11例,阴道前、后壁修补术5例.均无发生肠道损伤、膀胱损伤、大出血等严重术中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ld拔尿管后出现尿潴留,再次留置尿管3d,拔管后排尿顺畅.所有患者未出现尿频、大腿疼痛、吊带侵蚀等术后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的ICI-Q-SF评分、lh尿垫试验失尿量均比术前明显降低(P<0.05),手术前后的大尿流率、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84个月,16例患者的阴道前、后壁膨出治愈率100%,尿失禁治愈率94%.所有患者均未发现Ⅱ度或以上阴道前、后壁膨出复发.结论:TVT及阴道前、后壁修补术一期手术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合并Ⅱ、Ⅲ度阴道前、后壁膨出可行,效果好,并发症少.
作者:张忠云;瞿虎;赵云荷;吴喜链;曹明欣;梁月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先天性白血病临床罕见,该文报道3例,年龄为0~7d.1例以发热起病,1例以呼吸急促伴有轻度发绀起病,1例以皮肤淤斑、出血点起病.3例均有肝肿大,脾肿大2例.3例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均明显增高( 149 ~247.5×109/L).2例伴有先天愚型,其中1例伴有先天性心脏病.3例患儿均未接受治疗,1例于28 d死亡,2例失访.
作者:林桂真;杨秀芬;王伟鑫;林佩娜;钟银环;黄汉强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上成人斯蒂尔病( AOSD)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危象的病例少见.该文报道经积极处理AOSD、正确处理甲状腺危象成功救治该类病例1例,为日后诊疗该类疾病积累诊疗经验.
作者:方荔玮;吴玉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患者男,60岁,体质量72 kg.因胸闷憋气15 d于2009年12月10日人院.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服用硝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控制一般,痛风病史10余年,间断服用秋水仙碱治疗,肾功能异常史8年,长期服用保肾中药.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83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90/80 mm Hg(1 mm Hg =0.133 kPa).神志清,双肺底听诊呼吸音弱,未闻及干湿哕音.心脏、腹部检查无异常.
作者:张宇梅;刘洪涛;王亚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他汀类药物即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其多效性日益受到广泛重视.除普遍意义上的调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及慢性肾脏疾病等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改善心肌肥厚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丽;邵慧真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