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癌症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

郭建荣;崔健君

关键词:晚期癌症疼痛, 神经介入治疗, 有效缓解, 癌症患者, 晚期肿瘤患者, 顽固性疼痛, 诊疗观念, 癌痛, 资料表, 镇痛, 演变, 循环, 统计, 疗法, 调查
摘要:1 引言据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约有700多万,其中30%~50%伴有程度不同的疼痛.我国每年新增160~200万晚期肿瘤患者.国内新的调查资料表明,在各期癌症患者中,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者占51.1%,仅有41%得到有效缓解,而晚期癌症疼痛(癌痛)仪有25%得到有效缓解.过去的癌痛诊疗观念认为,在其他疼痛疗法均不能有效镇痛时才考虑进行神经介入治疗,但往往要进行神经介入治疗时,疼痛的恶性循环已形成,疼痛多演变为顽固性疼痛,神经介入治疗也难以奏效.
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成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高,治疗效果多不理想,成体干细胞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对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有特殊的优势.随着干细胞的发现和对其研究的日益深入,应用成体干细胞治疗卒中前景广阔.该文查阅了近年来的国内外文献,主要综述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金星;杨子超;张惊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致过敏性紫癜1例

    患者女,30岁.因下腹部及双下肢散在淤点、淤斑13 d于2008-10-27入院.患者53 d前被犬咬伤左下肢,分别于咬伤当日、咬伤后第3、7、14、28日在右上臂三角肌肌内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 (辽宁产,批号S20043089)0.5 mL.第5次接种后第12 d出现双下肢淤点、淤斑,呈对称性散在分布,无瘙痒感、关节痛.出现淤点、淤斑前无特殊食物进食史和用药史.

    作者:楚修林;王红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胸闷、心悸、多汗——查房选录(327)

    1 病历摘要患者女,41岁,已婚.因反复胸闷、心悸、多汗2年,加重2周于2008-06-09入院.患者于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发作性胸闷、心悸、多汗,无伴胸痛、咳嗽、咯痰、发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约10 min,发作时面色苍白、有便意,休息后可好转,未行特殊检查及治疗.2周前受凉后症状加重,在外院门诊检查,初步诊断:心肌炎?给予对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稍有好转;4 d前上述症状复发,给予美托洛尔12.5 mg,2次/日,口服后疗效不佳,为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就诊.

    作者:赵新卫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的改变及意义——附10例报告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在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血液透析前后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10例符合K/DOQI专家组标准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分别于血液透析治疗前在未流经透析器的动脉端、透析后回输血液前静脉端采血,检测其血清NGAL、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tive protein,hsCRP),同时与15名健康人(对照组)的血清NGAL水平作对比,并分析血液透析前后血清NGAL水平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hsCRP的相关性.结果:血液透析前观察组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透析后观察组血清NGAL水平比血液透析前有所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后观察组的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均比血液透析前明显下降(P<0.01),胱抑素C则略有升高(P<0.05),hsCRP无明显改变(P>0.05).血清NGAL与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胱抑素C、hsCRP均无关(均为P>0.05).结论:ESRD患者血清NGAL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血清NGAL值明显升高有望作为血液透析适应证指标之一.经单次、普通血液透析后,血清NGAL水平明显下降,其下降幅度可作为评估血液透析充分性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姚于泓;何小洁;王琳;杨毅华;陈慎仁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与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的疗效比较——附128例报告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与无水乙醇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方法:128例单纯性肾囊肿患者采用随机配对分组法分为2组,分别采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医用生物蛋白胶组,64例)或注射无水乙醇(无水乙醇组,64例)治疗,每组中囊肿直径小于7 cm者、囊肿直径等于或大于7 cm者各占32例.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医用生物蛋白胶组的治愈率为78%,总有效率88%,无水乙醇组则分别为73%、86%.2组囊肿直径小于7 cm者的治愈率均为100%,医用生物蛋白胶组囊肿直径小于7 cm者的治愈率为56%,总有效率为75%,无水乙醇组分别为47%、72%.医用生物蛋白胶组发生并发症14例(22%),程度较轻;无水乙醇组发生并发症43例(67%),其中4例囊肿直径大于7 cm者症状严重,考虑为无水乙醇严重外渗所致.无水乙醇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医用生物蛋白胶组(P<0.05).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与无水乙醇治疗单纯性肾囊肿的疗效相近,但注射医用生物蛋白胶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注射无水乙醇,可供临床选用.

    作者:王继昌;黄海;董文;许可慰;郭正辉;黄健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膝前痛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1 引言膝前痛是指膝前方或前下部疼痛,是临床常见的膝关节症状,引起该症状的疾病较多且相互之间容易混淆,需仔细鉴别,对症治疗.本文着重介绍容易引起膝前痛的常见疾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作者:向孝兵;彭思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检测高原地区胃溃疡良恶性病变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临床意义——附232例分析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溃疡型胃癌、胃溃疡与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的关系,以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其的影响.方法:应用日立7170S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测定经胃镜和病理学检查确诊的97例溃疡型胃癌和135例胃溃疡患者的血清PG(包括PG Ⅰ、PGⅡ)水平,并与39名胃黏膜正常的对照组比较,同时观察Hp感染对不同组别血清PG水平的影响.结果:胃溃疡组、溃疡型胃癌组和对照组Hp感染率分别为86%、80%、79%,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对溃疡型胃癌组、胃溃疡组和对照组血清PG Ⅰ、PGⅡ水平和PG Ⅰ/PGⅡ均无影响(均为P>0.05).溃疡型胃癌组和胃溃疡组的血清PG 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0.01),而溃疡型胃癌组又明显低于胃溃疡组(P<0.05);溃疡型胃癌组PG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胃溃疡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溃疡型胃癌组的PG Ⅰ/PGⅡ明显低于对照组和胃溃疡组(P<0.05~0.01),而胃溃疡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PG水平有助于鉴别诊断胃良、恶性溃疡,血清PG Ⅰ水平和PG Ⅰ/PGⅡ可作为高原地区溃疡型胃癌的早期预测指标.Hp感染对高原地区胃良、恶性溃疡患者血清PG水平影响不大,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相英花;杨永耿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检测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的意义——附46例报告

    目的:探讨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T波峰末间期(Tpeak-Tend interval,Tp-Te间期)的意义.方法:分析46例发生室速(室速组)和23例无室速(非室速组)的冠心病患者的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测量2组的Tp-Te间期并进行比较.结果:室速组的Tp-Te间期为(114±26)ms,非室速组为(96±15)ms,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Te间期改变是冠心病并发室速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数比为0.95,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检测其Tp-Te间期的改变,可识别冠心病患者是否易诱发室速.

    作者:卢喜烈;汪剑锋;李智;朱金秀;徐勇;陈韵岱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恶性肿瘤皮肤转移23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3例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化分析.结果:23例中,4例以皮肤损害为首发症状,其余19例为肿瘤切除术后手术切口附近出现皮肤转移.临床表现为结节性损害19例、炎症性损害3例和硬皮病样损害1例.恶性肿瘤病理类型以肺癌和乳腺癌多见,17例患者行手术、局部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治疗.发现皮肤转移至患者死亡时间3~26个月,中位生存期8个月,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未接受治疗者中位生存期为3.5个月.结论:恶性肿瘤皮肤转移患者预后差,对发现皮肤结节的肿瘤患者应高度怀疑为皮肤转移,宜及时活检明确诊断,尽早积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生命.

    作者:丁长锐;徐羽龙;张昕;李恒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的影响——附45例报告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ACS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的影响.方法:9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杭州产)20 mg,每日1次.2组均连续服药8周.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RP和血清LDL-C水平.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8周后血清超敏CRP和血清LDL-C水平分别为(1.4±0.7)mg/L和(2.2±0.5)mmol/L,常规治疗组相应为(5.8±1.6)mg/L、(3.3±0.7)mmol/L,辛伐他汀组治疗后的血清超敏CRP和血清LDL-C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均为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辛伐他汀组超敏CRP水平降低与LDL-C降低无关(r=0.04,P>0.05).结论:辛伐他汀能降低ACS患者血清超敏CRP水平,这种作用可能独立于调脂作用之外.

    作者:李育鹏;吕键;郑小天;吴素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宫颈恶性腺瘤6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探讨宫颈恶性腺瘤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总结分析6例宫颈恶性腺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临床分期Ⅰ b期1例,Ⅱa期2例,Ⅱb期2例,Ⅳ期1例.结果与结论:6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白带增多2例,阴道不规则流血伴白带增多2例,阴道大出血1例,无明显症状1例.术前妇科检查见宫颈结节状或菜花状肿物2例,子宫颈糜烂2例,子宫颈光滑、未见明显外生肿物2例.首诊误诊4例,确诊2例,首诊确诊率2/6.病理特点为腺体富含黏液,形态不规则,可见乳头状突起或者鹿角形分支,细胞多单层柱状,胞核轻度异型及大小不等,可见低分化细胞.3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部分腺上皮细胞癌胚抗原(+),p53(+),Ki67(+).其中3例患者接受宫颈癌根治术,生存时间分别为32个月、33个月和40个月;另3例死于因肿瘤转移.宫颈恶性腺瘤临床可无特异临床症状,联合应用病理活检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提高恶性腺瘤早期诊断率,对早期患者应采用根治性手术治疗.

    作者:陈亮;熊樱;李俊东;王銮虹;陈晨;庄园;朱安娜;何丹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复发性多软骨炎致气道狭窄1例报告

    复发性多软骨炎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多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耳、鼻、咽喉、眼球和全身软骨反复发作性炎性破坏病变.该文报道了1例RP致气道狭窄患者,初诊为咳嗽变异型哮喘,经泼尼松治疗获缓解,后出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鼻梁塌陷,左侧耳郭萎缩,经胸部CT、肺功能通气检查、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确诊为复发性多软骨炎,予口服泼尼松,并于纤支镜下置入MTN型镍钛可扩张记忆合金气管支架至病变段气管,支架置入后展开、贴壁良好,病变段气管直径明显扩大,患者呼吸困难明显好转,肺功能指标有所改善,3个月后患者呼吸困难基本缓解,纤支镜示气道无狭窄,支架未移位,疗效良好.

    作者:刘春华;李多;杨小琼;邓述恺;王荣丽;熊瑛;李国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卡托普利致男性乳房肿大2例

    1995年1月-2004年12月,本院在应用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的过程中,发现其致男性乳房肿大2例,特报告如下.

    作者:万群;张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高血压危象的评估与处理

    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ve crisis,HC)是血压急骤升高引起的严重临床表现,常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HC分为高血压急症(hypertensive emergencies,HE)和高血压亚急症(hypertensive urgencies,HU)两大类.及时而有针对性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选择性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有助于对血压急骤升高的病人进行诊断与评估.有效控制高血压和积极处理靶器官损害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

    作者:李玉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绝经综合征妇女心率变异性的影响——附30例分析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对绝经综合征妇女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综合征患者30例,以1%利多卡因10 mL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隔日1次,两侧轮流进行,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于治疗前及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应用改良Kupperman评分评价临床症状,并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各项时域参数[24 h正常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nornaal number of intervals,SDNN)、三角指数、24 h内每5 min平均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s of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SDANN)、相邻正常窦性心搏间期之差的平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 values of the stanclarcl deviation between adjacent normal number of intervals,RMSSD)]的变化.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各种绝经期症状均有所改善,其中以心悸、胸闷、潮热和感觉异常等症状改善为明显,其改良Kupperman评分均明显下降(均为P<0.01).30例患者治疗前SDNN、SDANN、RMMSD、三角指数与正常值比较均偏低;治疗后SDNN、SDANN、三角指数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0.01),RMMSD略有上升,治疗后上述各指标均恢复正常.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除可改善绝经综合征妇女的症状外,还可改善心率变异性指标,使其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失衡状况得到改善.

    作者:王贤芳;吴文胜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附30例报告

    目的:观察周期性与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对内科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血清TNF-α、白介素-15的影响.方法:30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甲、乙2组,进行交叉的自身对照研究.在调节患者营养达目标量[125~146 kJ/(kg·d)]后,保持营养物质成分不变,甲组先行24 h持续周期性营养输注7 d,经3 d洗脱期后改为16 h周期性输注7d;乙组先行16 h周期性营养输注7 d,经3 d洗脱期后改为24 h持续输注7 d.分别于患者入组时、观察第7日(阶段1)及交叉后第7日(阶段2)测定患者血清TNF-α、白介素-6水平,并按营养输注方式将数据分为持续输注组及周期输注组,比较其差异.结果:30例入组时TNF-α水平为56~75(60)ng/L,持续输注组2个阶段合计为51~59(53)ng/L,周期输注组2个阶段合计为51~64(57)ng*/L.2组的TNF-α水平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0例入组时的白介素-6水平为33~88(64)ng/L,持续输注组2个阶段合计为19~66(47)ng/L,周期输注组2个阶段合计为28~99(57)ng/L.2组的白介素-6水平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持续输注组的TNF-α、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周期输注组(均为P<0.05).阶段1与阶段2的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阶段1与阶段2的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应用24 h持续性营养输注方式时血清TNF-α及白介素-6水平较低,24 h持续性营养输注可能有助于改善其临床预后.

    作者:关开泮;曾勉;卢桂芳;王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腰椎骨关节炎源性腰痛的诊断和治疗

    1 引言腰痛是骨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致病因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疼痛可来源于椎间盘、韧带、肌肉、骶髂关节以及腰椎小关节等部位.腰椎骨关节炎也称为小关节炎、小关节综合征、小关节病等,是腰痛较常见的原因之一,但在临床工作中多数医师更关注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腰椎骨关节炎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于2007-10-12颁布的<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在诊断、治疗、预防中均未提及腰椎骨关节炎,临床也少见报道,本文对腰椎骨关节炎的诊断和治疗作一总结,旨在为该病的规范化诊治提供参考.

    作者:戎利民;冯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合并症及治疗分析——附238例分析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nfantile hepatitis syndrome,IHS)的病因、合并症及治疗.方法:对238例IHS患儿进行病因学调查,及总结其合并症、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与结论:IHS病因复杂,明确病因215例(90.3%),其中属感染因素(血清病原体检查阳性)192例,非感染因素(血清病原体检查阴性)23例;病因未明23例(9.7%).感染性因素以病毒感染居多,占85.4%,包括巨细胞病毒感染(96例)、EB病毒感染(42例);非感染因素以遗传代谢性疾病居多,占57%.IHS合并症多种多样,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41%),其次是支气管肺炎(17.5%)和肠炎(14.8%).巨细胞病毒和EBV是IHS的主要病原体.所有患儿均接受包括对症治疗,针对病因及合并症的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治愈201例(84.5%),病情无明显好转或加重者32例(13.4%),死亡5例(2.1%).巨细胞病毒和EB病毒是IHS的主要病原体,IHS中由遗传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病例数较多,病因未明者亦较多.IHS合并症多种多样.IHS经综合治疗后大多预后良好.

    作者:李晓峰;蔡耘;窦娟;张萍萍;王清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肝移植术后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附62例分析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糖尿病(post-liver transplant diabetes mellitus,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TDM将患者分为PTDM组(62例)和非PTDM组(17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对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体重指数、术前糖耐量,治疗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类型、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使用情况等进行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PTDM组中有16例使用单药他克莫司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转换麦考酚吗乙酯或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分析转换免疫抑制方案对PTDM的影响.结果:术前糖耐量异常、使用激素、使用单药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为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单药他克莫司免疫抑制方案的16例PTDM患者,转换麦考酚吗乙酯或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后,6例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的患者中2例已停用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10例患者中,3例已停用胰岛素改用口服降糖药,6例胰岛素用量显著降低.结论:术前糖耐量异常、使用激素和采用单药他克莫司免疫抑制方案是PTDM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减少他克莫司、转换以麦考酚吗乙酯或西罗莫司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可能降低PTDM的发生率.

    作者:安玉玲;易慧敏;李敏如;蔡常洁;陆敏强;陈规划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两种用药方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早泄的疗效比较——附113例报告

    目的:比较两种用药方案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早泄的疗效.方法: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早泄患者113例,随机分为A组(63例)和B组(50例),A组63例予口服坦洛新,每次0.2 mg,每日1次;B组在口服坦洛新(用法同A组)的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 mg/d,2组均治疗8周.治疗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评分)中各项得分和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为P<0.05),其中疼痛与不适评分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的前列腺液白细胞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的患者及其配偶的性生活满意度提高,患者的阴道射精潜伏期延长,且B组优于A组.结论:坦洛新联用氟西汀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继发性早泄的疗效优于单用坦洛新.

    作者:张文;邹自灏;李育斌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新医学杂志

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