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皮神经电刺激并红外线照射综合治疗带状疱疹

许雏华

关键词:经皮神经电刺激, 红外线照射, 综合治疗, 现报告如下, 带状疱疹
摘要:近两年我们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并红外线(TDP)照射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脑性瘫痪的防治重在规范化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新生儿死亡率逐渐下降,脑性瘫痪(脑瘫)的患病率反而有上升趋势,这一现象被认为与围产医学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发展有关,使一些高危新生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生机会.目前,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及脑瘫治疗成为新的热点,但建立和完善规范的诊断、评定和防治措施势在必行.

    作者:黄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性瘫痪高危儿肌张力异常情况的分析

    目的:通过对6mon以内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儿初诊时肌张力异常表现和康复治疗后转归的分析,试图为早期干预的介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55例平均月龄为(2.46±1.46)mon的脑瘫高危儿,来自新生儿或儿科ICU病房及门诊,经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发育评定,开始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将其高危病史、肌张力异常表现、康复治疗后的转归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早产、低出生体重、缺氧缺血性脑病、高胆红素血症等仍是主要的高危因素.多数患儿以肌张力升高为初诊时主要表现,小婴儿常表现为角弓反张;而肌张力低和肢体颤抖可见于2mon以内患儿,并且以后可转为张力升高.这些患儿即使在康复治疗中,也有24例曾被诊断脑瘫,终少部分遗留轻度后遗症或临界正常.以单纯踝跖屈张力高为主要表现的患儿预后较好.结论:脑瘫高危儿出现肌张力异常表现,应及时进行针对性早期康复治疗.

    作者:黄真;席宇诚;周丛乐;姜毅;汤泽中;王素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低频电疗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白鼠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的影响

    目的:应用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探讨低频电疗对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活动电位(膜电位)的影响.方法:用Sprague-Dawley雄性白鼠,制作出周围神经损伤疼痛模型作为实验组.用行动学和电生理学方法测定后腿的躲避反应和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躲避反应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实验组被机械性刺激和温度刺激所引发的脊髓后角神经细胞膜电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⑨实验组经低频电刺激10min后,其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低于低频电刺激前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P<0.01).④在实验组低频电刺激的同时静脉注射纳络酮10min后,其脊髓后角神经细胞的膜电位明显高于未注射纳络酮组(P<0.01).结论:低频电缓解周围神经损伤所致疼痛的作用机理可能与其促进分泌内啡呔等中枢鸦片样物质,作用于脊髓后角神经细胞,降低其活性有关.

    作者:崔松彪;赵和荣;吴光;金英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肌力训练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中的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luabar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LIDP)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下腰痛(low back pain,LBP)的常见病因.运动疗法对于LBP患者肌力及疼痛症状的改善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并能够降低其复发率,促进患者早日参加工作11-2].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康复措施对LIDP的疗效,证实了肌力训练对LIDP的重要意义.

    作者:仇瑶琴;李树贞;成鹏;赵杰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以脊髓损害起病的生物素酶缺乏症1例分析

    生物素酶缺乏症是先天性生物素代谢异常中的主要疾患,可于各个年龄阶段发病,临床表现复杂,死亡率、致残率极高,生物素补充治疗常有戏剧性疗效,早期发现、合理治疗是挽救患儿、改善预后的关键[1-3].据国外文献报道,本症的发病率约为1/60000[3],我国尚未见确诊病例报告.本文拟就通过1例生物素酶缺乏症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对本症进行探讨.

    作者:李朝阳;杨艳玲;方俊敏;山口清次;长谷川有纪;木村正彦;吴晔;包新华;秦炯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心理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作用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主要取决于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及时合理的康复治疗。而合理的康复治疗不仅有赖于正确科学的康复治疗方案、治疗方法,病人的心理状态及参与康复治疗的主动、积极程度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患者有效的心理疏导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李小金;王楚怀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磁处理中药对血脂异常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磁处理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方法:采用高脂膳食喂养大鼠建立高脂血症模型,28天后测量血清中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及体外对氧化LDL(ox-LDL)影响.结果:磁处理中药组ApoB、LDL-c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磁处理中药组ApoB与中药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明显延长LDL的氧化时间.结论:磁处理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优于单纯中药组.

    作者:齐素萍;张红;左云飞;沈慧英;柴梦英;吴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健康报》增设康复医学专栏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的康复评价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

    儿童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也称儿童智能低下,是指个体在整个发育期,即从出生到年满18周岁,智力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平均水平,并伴有社会适应能力缺陷.

    作者:沈抒;孙启良;谢欲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神经康复机器人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 脑神经康复机器人研究进展近些年来,国外的一些偏瘫康复研究机构另辟蹊径,尝试将机电设备引入偏瘫康复训练中,相继研制出一些偏瘫康复训练设备--治疗机器人(therapy robot),也称脑神经康复机器人(neuro-rehbilitation robot),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作者:王耀兵;季林红;王广志;黄靖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康复医学的新领域--工伤康复

    1 工伤康复的概念由于工伤康复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工伤康复的概念.

    作者:唐丹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康复

    目的:探讨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的康复方法.方法:对1992年-1999年间收治的30例43侧严重风湿病下肢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康复治疗,针对这些严重的风湿病患者制订-系列康复措施,并针对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后的病例特点进行康复.结果:术前术后对比,髋关节术后总活动度平均提高93.7°,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提高45分.膝关节活动度平均较术前提高44°,HSS平均较术前提高46.5分.全部患者经过平均5.2年的随访.随访期内,1例1膝患者复发屈膝挛缩,1例1膝出院后家庭康复时不慎摔倒致左股骨干骨折,经手术治疗后骨折愈合.其余患者均对患肢功能主观评价满意,术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出院时所有患者的不扶拐行走距离均超过100m.结论:同侧髋膝关节同时置换术患者的康复应在术前详细制订康复计划,针对病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康复措施,严格遵守循序渐进、因人而异、随时调整的原则.

    作者:周殿阁;吕厚山;寇伯龙;袁燕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针刺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改善中风后临床功能的疗效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从1999年8月-2002年7月在烟台市中医医院中风病房患者212例,随机分为针刺加康复组(Ⅰ)和单纯针刺组(Ⅱ).Ⅰ组113例,其中男60例,女53例;年龄39-72岁;病程1周-4年;脑出血42例,脑血栓形成60例,脑栓塞11例;恢复期61例,后遗症期52例.

    作者:吴长岩;倪瑞军;张美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选择与应用

    自1929年Qgbun[1]开始研究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以来,七十余年里,生存质量的研究经历了不同时期.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的研究备受重视.本文旨在介绍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研究的量表及其研究状况.

    作者:王于领;黄东锋;梁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神经科门诊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按CCMD-2-R的诊断标准[1],参考ICD-10标准[2]入组抑郁症患者218例,发病年龄15-78岁,病史1个月-20年.病程(8±7)个月.性格:拘谨内向93例,争强外向41例,中间型84例.合并躯体疾病148例.各种负性生活事件诱发183例,无诱因35例.心理精神疾病家族史28例.受教育情况见表1.

    作者:许兰萍;张冬梅;吴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老年人中风急性期体温、血压的变化与康复效果的关系

    为了探讨老年人中风急性期体温、血压的变化与康复效果的关系,我们收集了广州市老人院1997年11月至2001年11月住院老人中发生中风的104位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这些患者在急性期的体温、血压的变化与康复效果的关系作了研究,报道如下:

    作者:黄绍宽;林俩宏;张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运动疗法对男性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AMI)住院患者32例,自发病至入院时间为在0.5-16.5(平均3.4±1.78)h,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6-65(平均52.4±9.78)岁;梗死部位:前间壁9例,前壁8例,广泛前壁1例,下壁10例,下壁合并正后壁4例.

    作者:张金亮;陈庆华;路加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经皮神经电刺激并红外线照射综合治疗带状疱疹

    近两年我们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并红外线(TDP)照射综合治疗带状疱疹46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许雏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围产期脑损伤小儿康复治疗的效果及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围产期脑损伤小儿康复治疗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总结了123例新生儿期曾住院治疗,在随访中发现运动功能异常,接受康复治疗的疗效,分别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了可能影响疗效的生物学因素.结果:本组小儿接受康复治疗的起始时间:生后4个月内占81.3%,5-6个月13.01%,≥6个月5.69%.纳入阶段性总结77例,完全恢复正常者63例(81.82%),治疗至1岁半仍不正常,完全恢复较困难者14例(18.18%).影响小儿康复治疗效果的相关生物学因素是出生时的成熟程度、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新生儿期后是否遗留脑部病变以及整体智能发育水平,其中以小儿的孕周、严重的脑损伤、智能水平与治疗效果关系更为密切.结论:康复治疗对存在运动异常的小儿是有效的途径.

    作者:周丛乐;黄真;姜毅;汤泽中;席宇诚;王素环;姜凌云;侯新林;王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是出生前至出生后1个月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大脑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作者:李林;崔广利;高晶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