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前瞻性地进行双侧一次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患者围手术期系统康复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02年3月-2002年8月住院治疗TKR患者21例,所有入选病例均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实施双侧一次性TKR的患者,入院后即开始实施系统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术前)、第二阶段(术后0-20天)、第三阶段(出院后),康复治疗内容包括:肌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功能、本体感觉及步态训练,术后康复治疗从术后第1天开始.结果:病例随访6-12个月,总共42个膝关节.膝关节活动度:出院时(术后10-20天):膝关节屈曲:100°-120°,平均101°±11.3°;伸直:10°-30°,平均10.4°±8.6°;膝关节周围肌力达到4级以上;术后半年复查,按照HSS膝关节评分标准:优:18例,良:3例,优良率100%,患者能够脱离拐杖行走及上下楼梯,生活完全自理.结论:双侧TKR患者术后早期系统康复治疗可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早期系统的康复训练对于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对人工关节的磨损、延长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必需的,对双侧TKR患者更为重要.
作者:闫汝蕴;张大成;彭英;张洪 刊期: 2003年第09期
溶栓疗法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发病6h内实施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大多数病人却不能尽早得到该种治疗[1].其主要原因是从病人出现症状至到达医院这段时间的延迟,即院外延迟,而病人自身造成的延迟即病人延迟占据其中的主要部分[2].
作者:王丽姿;李亚洁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oplasty,TKA)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术后优良率>90%,但只把手术成功寄托在手术技术上,而不进行术后早期康复训l练,则不能达到手术应有的疗效.如何进行术后早期康复,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是我们康复医学界值得研究的问题,而膝关节手术的普及和发展也迫切需要一个全面可靠的临床功能评定标准.现通过对国内外各相关资料的搜索,对其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李建华;陈文君;寿依群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膝关节替代和置换病损或损伤的关节.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数量成倍增长.80年代,在美国约50,000病人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90年代,增长达约144,000例[1].
作者:王宁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 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东;赵斌;张金海;余征;汪爱媛;卢世璧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分析住院脑性瘫痪患儿的听力水平同脑性瘫痪类型、语言发育状况及康复训练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比较74例在脑性瘫痪科住院并接受语言训练的患儿的首诊和康复训练后的条件定向反射测听(COR)检查值,同脑性瘫痪类型及语言障碍之间的关系.结果:康复训练前后患儿的COR反应阈平均提高20dB;初诊脑性瘫痪患儿COR异常者占全部患儿的25.67%;COR异常者多合并语言发育异常,多见于痉挛型双瘫(双重瘫或双侧瘫)的儿童.结论:脑性瘫痪患儿的听力反应异常多为听觉发育迟缓所致,语言康复训练有效,COR可以作为语言和听力发育的有效评价手段.
作者:张庆苏;李胜利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近50年来,社会发展和基础科学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使医学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WHO已将医学分为保健医学、预防医学、治疗医学(curative medicine)和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四个领域.
作者:关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多发病,牵引治疗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非手术疗法之一,为了减轻患者频繁奔波去医院之苦,医学专家提倡开展家庭牵引治疗[1],但能方便患者家庭正规牵引治疗的装置很少.本研究应用具有牵引、磁疗和远红外线功能的国家专利产品磁疗型腰椎牵引器,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家庭牵引治疗,通过和医院中牵引治疗的比较,观察其疗效.
作者:段翔;郑淑慧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利用残端假体增加下肢截肢后骨残端的横截面积,降低负重时截肢残端皮肤单位面积上的压强,减少由于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重建离断肌肉的下位附着点,使之保持肌肉的合适初长和原有肌力,并维持肌力平衡,防止关节挛缩畸形,以保持截肢平面上位关节的正常活动,提高截肢肢体穿戴假肢后的功能.方法:山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左小腿膝下截肢后,分为对照组和假体放置组.假体采用超高分子聚乙烯材料制成,呈蘑菇状外观.术后穿戴假肢开始负重.观察站立和行走的时间,残端皮肤情况,并进行骨残端组织学检查.结果:假体放置组羊能在截肢术后较早穿戴假肢,负重站立和行走,无残端皮肤溃疡.假体与残端骨接合紧密,肌腱与假体连接良好,坚固.未发现任何假体放置后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截肢后骨残端安放假体能明显增加骨残端横截面积,很好保持残肢末端的圆锥形,加之假体材料的缓冲作用,明显减少截肢骨残端与假肢接受腔间软组织单位面积上的压强,使之能较早安装假肢,减少穿戴假肢所引起的并发症,增加假肢穿戴后的肢体功能.
作者:赵文汝;Gregory A.Zych D.O;王秀汝;周庆芬;索广文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膝关节创伤后行内固定或/及外固定均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功能障碍,尤其是屈膝功能障碍.传统的康复治疗方法是理疗,尤其是传导热治疗结合膝关节屈曲功能持续载荷牵伸并结合股四头肌肌力训练.笔者通过对一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再配合膝关节松动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万里;王国新 刊期: 2003年第09期
化脓性肉芽肿是在皮肤穿通性损伤后,于该处的水肿性基质内新生毛细血管所形成的息肉状损害[1].作者于1998年4月-2002年10月应用微波治疗41例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俊礼;杨常运;柴洪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针刺与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对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接受针刺与康复治疗的假性延髓性麻痹的吞咽障碍治疗组(71例)和对照组34例进行观察比较.采用自订评定标准进行治疗效果评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5%,对照组有效率38.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与康复训练方法结合作为假性延髓性麻痹吞咽障碍4周后的主要治疗手段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孔江;李继英;承颖亮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骨科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论从康复医学的发展历史,还是从治疗对象来看,康复医学与骨科都有着较其他学科更为密切的关系.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康复医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壮大起来的,这与二战后伤病员的增多及骨科治疗的发展不无关系.在我国随着各家医院康复科的建立,骨科康复在许多医院得以开展.但是,与骨科技术的迅速发展相比,骨科康复,尤其是手术后的康复明显滞后.而笔者认为目前正是发展骨科康复的良好时机,原因如下:
作者:周谋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膝关节运动创伤常导致膝关节本体感觉的缺失,神经肌肉控制减弱,引起关节不稳.恢复神经肌肉控制是运动员大限度地恢复关节稳定、重返赛场必需的先决条件.因此,本体感觉康复训练方面的研究,成为国外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作者:黄红拾;周谋望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小组工作模式对中风后吞咽障碍的评价及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摄食吞咽评价表评价40例有摄食吞咽障碍的患者.根据患者存在的问题,以包括医生、OT治疗师、ST治疗师、护士、护理员(助护、家属)等成员共同参与的小组工作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间接和直接训练,经训练2周-1个月后再作评价.结果:40例吞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重视吞咽障碍的早期评价,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以小组工作模式进行干预,包括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的处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整体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作者:万桂芳;窦祖林;丘卫红;李俊樱;胡昔权;李奎;郑金利 刊期: 2003年第09期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折危险性升高为特点的一种全身性骨病,它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和继发性骨质疏松两类.骨质疏松严重的并发症是骨折,通常引起髋部骨折、腰椎压缩性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
作者:孟增东;裴福兴 刊期: 2003年第09期
胶原酶溶解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上已经取得满意疗效,我院目前已经完成700余例,经过临床观察远期治愈率达89%(6个月以上),但是多数患者注射后1-2周内常有腰背痛、酸胀、僵硬,臀部、下肢酸胀痛等症状,影响近期疗效.我们从2001年10月-2002年2月用多功能整体治疗仪(complex and systematic electrotherapy apparatus,CSEA)辅助治疗胶原酶溶解术后残留痛,临床效果满意.
作者:王平;刘延青;李东莺;张莹;张鸿斌 刊期: 2003年第09期
目的:运用等张肌力测定系统对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及重建术后患者进行肌力评定,了解其变化规律,指导术后康复治疗.方法:膝ACL断裂患者15例,膝ACL重建术后康复3个月患者20例,术后康复12个月患者20例.使用EN-Tree M Explosive pulley等张肌力测试系统测试双侧伸、屈肌肌力.对照比较各项肌力参数.结果:膝ACL断裂后患膝伸肌及屈肌大输出功率、大收缩速率、大力量较健侧有显著差异(P<0.05);疲劳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3个月屈肌肌力大部分参数与健侧无显著差异;伸肌除耐力外,各项参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康复12个月患膝伸、屈肌肌力大部分参数与健侧无显著差异.结论:等张肌力测定可以提供多项量化的肌力参数,是一项实用的功能性肌力评定方法.膝ACL断裂后膝关节屈伸肌力下降,重建术后经康复治疗屈肌肌力首先恢复,伸肌于12个月逐渐恢复.
作者:周谋望;葛杰;于长隆;吕铮;张京;贾凤荣;丛晓东;陈文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