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亮;栾淑萍;王吉波;石宗义;刘新剑;罗明玉
关节挛缩是康复医学中常遇到的问题之一,目前对挛缩关节常采用的康复措施有牵引、夹具、运动等,它们实质上都是利用生物软组织粘弹性特性的力学疗法[1].了解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粘弹性特性,对揭示其治疗机理、改善治疗手段、提高疗效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倪国新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发病急骤、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的特点,系老年期临床常见病.重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成功率低,部分生存患者大多也残留严重功能障碍.1994年以来,我们采用CT定向锥颅碎吸引流术治疗30例重型脑出血患者,并对其中抢救存活者进行早期康复干预,不仅降低了重型脑出血的死亡率,而且明显改善了存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作者:沈敏海;林锦祥;邓雪珍;卢青英;吴永红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脑外伤后因肌力失衡致膝关节不稳的情况较常见,但如何明确诊断尚缺少报道,尤其是轻度的不稳更难诊断.1998年2月,作者以等速技术诊断了1例脑外伤后轻度膝关节不稳的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李放 刊期: 1999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全部经本院住院手术确诊.男24例,女10例;年龄25~66岁,其中,25~35岁13例,36~59岁18例,60岁以上3例,病程2个月~10年.
作者:康维礼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法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经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颈性眩晕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均明显降低(P<0.05),TCD提示椎动脉痉挛或狭窄减轻或消失.结论:旋转复位手法潜伏着导致椎-基底动脉急剧供血不足或损伤椎动脉的危险.但如果选用得当,手法正确娴熟,不但能避免损伤和意外,而且能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作者:王楚怀;卓大宏;赖在文;毛玉蓉;陈颖贤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为探讨运动再学习训练方法对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本文对20例偏瘫患者进行了运动再学习的训练及临床观察,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谷爱武;吴毅;范振华;叶万钧;章健康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偏瘫是指由于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脑外伤、脑肿瘤术后引起的运动中枢受损导致对侧躯体运动障碍.许多患者有明显缺陷和畸形,表现为异常的步态、行走速度缓慢、费力、稳定性差等.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步态可以得到改善.
作者:毛国英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前进行运动训练,是否有利于小鼠脑局灶缺血后的功能恢复.方法:选雄性C57BL/6J小鼠23只,随机分两组;缺血前运动组(A, n=11)和不运动对照组(B,n=12),运动组每天跑笼训练1小时,连续14天后两组均电凝右侧大脑中动脉,制成脑梗塞模型,在其后3、7、14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变化,并在术后14天,取脑,进行尼氏染色,观察梗塞体积.结果:缺血前运动组较对照组功能恢复快(P<0.01);两组梗塞体积,运动组小于对照组(P<0.05);运动组行为变化与梗塞体积成负相关(P<0.05).结论:缺血前运动训练有助于小鼠脑局灶缺血后的功能恢复,并能减少梗塞灶.
作者:高谦;姚志彬;袁群芳;雷万龙 刊期: 1999年第03期
作者曾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9月在日本福井县立病院研修1年护理技术,其中1个月在普通外科病房,现将该病房的31例患者的术后早期康复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爱初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损评估量表中的运动功能部分(SIAS-M)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运动功能评定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应用SIAS-M对5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测,并与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FMA)及Barthel指数评定法(BI)进行相关分析比较.结果:SIAS-M总分与FMA总分显著相关(r=0.9545, P<0.001),SIAS-M上肢分与FMA上肢分显著相关(r=0.9776, P<0.001) ,SIAS-M 下肢分与FMA下肢分显著相关(r=0.9329,P<0.001),SIAS-M总分、SIAS-M上肢分、SIAS-M下肢分与BI得分均显著相关(r1=0.7694, r2=0.6301, r3=0.7552, P<0.001). 结论:SIAS-M是有效的,并且简便、实用,能敏感地反映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变化,值得在国内推广应用.
作者:郭京伟;孙启良;袁翎雁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外伤患者植物状态存活者疗效是肯定的,临床也多有报道[1~2].但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报道较少.鉴于此,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期患者早期进行综合康复治疗,发现康复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
作者:陈伟;巩尊科;王海燕 刊期: 1999年第03期
老年人因骨质疏松,股骨颈脆弱,股骨颈骨折发生率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晚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鉴于老年人体弱多病,各脏器机能衰退,骨愈合能力差等特点,若护理不当可带来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为了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做好股骨颈骨折患者康复护理指导十分重要,我科自1996年1月至1998年4月间对4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康复护理指导,收到满意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秦霞;秦瑞云 刊期: 1999年第03期
早老性痴呆病是痴呆病人中常见的,也成为当今社会公共卫生中棘手的问题.延长人体寿命是我们的愿望,而早老性痴呆则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尽管这种不可医治的病种是有别于正常人体老龄退行性的变化,但是随着寿命的延长,该病将随年龄的增长而成倍增长.西方已将其视为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建立了医疗保障网络来对该人群进行监控,从而减轻患者家庭及社会的压力.
作者:周青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使假肢业有了突破性进展.现代假肢要求负荷腔要全方位接触肢体残端,以更好发挥残端作用,所以临床医生要掌握现代假肢的特点,恰当地、科学地进行截肢,废除以往的旧式截肢术.
作者:张守亮;栾淑萍;王吉波;石宗义;刘新剑;罗明玉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烧伤、烫伤、挤压伤等原因所致皮肤疤痕增生,因疤痕挛缩致关节活动功能严重受限在门诊很常见.超声波、音频等理疗,外用疤痕敌、药膏及局部药物注射等效果不佳.在与香港职业(作业)治疗师协会的合作中,我们学会使用压力衣治疗疤痕,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现略作介绍.
作者:窦祖林;陶勤丰;胡昔权 刊期: 1999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促进技术为主,辅以高压氧、功能性电刺激、针灸等综合治疗方法对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另20例作为对照组,以 Fugl-Meyer评分法,Barthel指数进行治疗前后的功能评定.结果:康复组在肢体运动功能,ADL能力方面治疗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以促进技术为主的康复治疗,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功能.
作者:欧海宁;康健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50%~80%有运动功能障碍,25%有感觉功能缺失,30%有言语功能异常[1].临床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病证和功能障碍个体差异大,因此有学者提出脑卒中个体化治疗的观点[2].本研究旨在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周光辉;黄东锋 刊期: 1999年第03期
重度脑卒中的患者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多数只能长期卧床.恢复重度偏瘫患者的移动能力是康复医学的重要课题[1,2].本文通过21 例重度脑卒中偏瘫患者,经过早期离床站立训练程序的治疗效果,探讨重度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程序.
作者:高怀民;瓮长水;于增志 刊期: 1999年第03期
偏瘫肩是影响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原因之一[1],因为肩关节活动时患者会感到剧烈疼痛,缓解疼痛能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关节照像术显示痛性偏瘫肩与特发性肩周炎有相似的病理改变[2].局部注射类固醇激素能明显缓解特发性肩周炎的临床症状.为证实类固醇激素能否缓解偏瘫肩的疼痛,我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承晏;李涛;游兴松;聂章宪 刊期: 199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