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山;张忠其;邵晓刚;袁友红;刘永峰
1病例患者,女,21岁,自幼发现心脏杂音,于2010年5月21日入院.病例特点:患者20年前因发育差在当地医院诊查时发现心脏杂音,未予治疗,自幼发育及平时活动较同龄人稍差,活动量大时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等不适,伴口唇紫绀,无晕厥及蹲踞.当日为行手术治疗而入院.查体:T 36.5℃,P 108次/分,R 23次/分,BP 90/60 mm Hg,口唇紫绀,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律齐,L2-4可闻及Ⅲ/6 SM,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王国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75%酒精及0.5%碘伏用于鼻窦内窥镜手术面部皮肤消毒效果及对鼻腔术后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1850例经鼻内窥镜下行鼻窦手术患者,采用随机分为75%酒精消毒为实验组(A)和0.5%碘伏消毒对照组(B),每组各925例,观察两组皮肤存菌、术后鼻腔感染情况.结果 两种消毒方法皮肤除菌率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手术部位感染A组为1例,B组为3例,均为轻度感染,经消炎换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两种消毒液均安全可靠,75%酒精可用于鼻内镜鼻窦手术面部皮肤消毒,替代传统的碘伏消毒方法.
作者:陈信芝;徐燕娇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麻醉给药前深呼吸对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低氧血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80例无痛胃镜受检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麻醉前2 min经鼻导管吸氧,并在麻醉给药前嘱咐患者进行3~5次的深呼吸,对照组仅在麻醉前2 min经鼻导管吸氧.记录受检者术前、吸氧后麻醉前、术中、术后的呼吸次数和SpO2.结果 麻醉后受检者SpO2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多数在麻醉后2 min内达低值,此时实验组组的SpO2值较对照组高(P<0.05);实验组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方面(P<0.05).结论 麻醉药物注入前进行鼻导管吸氧和深呼吸预处理,能提高机体氧储备,减少低氧血症发生,是无痛胃镜检查中预防低氧血症的简易、可行的方法.
作者:詹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多型支架介入术的病情观察与护理要点.方法 收集2004年5月至2012年3月我科收治的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个体化地使用多种支架介入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重点及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病情监测,有效控制血压和心率,做好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监测病情,防治并发症及做好健康指导等.结果 1例患者腔内修复术后发生1型内漏,再次放置支架后进展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而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放弃治疗,其余26例均手术顺利出院,CTA随访近中期疗效较好.结论 严密的病情观察和行之有效的护理,可增加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提高其生存率.
作者:鲁婷婷;王雪梅;茅春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虹桥社区2011年意外伤害发生情况.方法 根据意外伤害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意外伤害发生率为0.4964%,65岁及以上人群高于65岁以下人群,女性高于男性(P<0.05).结论 应加强意外伤害的防护和健康教育,以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庄叶清;揭婉霞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异体外周血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恶性肿瘤的中西医护理干预.方法 抽取患者外周抗凝血培养出CIK,根据患者病情需要采取静脉输注的方法输注,输注前后做好患者的中西医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结果 76例患者顺利完成CIK输注治疗疗程,无护理原因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恶性肿瘤CIK细胞治疗的中西医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完成治疗计划,保证CIK输注治疗手段的顺利进行.
作者:肖舒静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在稳定转染Real-time PCR筛选出的高表达CCR7的胰腺癌细胞株PANC-1的基础上,探讨人CCL21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的作用.方法 采用R T2ProfilerTMPCR芯片检测与肿瘤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凋亡、黏附、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等有关因子的84个基因,深入分析基因变化趋势,Western blot验证,探讨人CCL21基因对PANC-1细胞株侵袭转移的作用.结果 通过RT2Profile rMPCR芯片筛选出8个明显变化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个,分别为:ATM,BRCA1;下调基因6个,分别为:AKT1,CASP8,FOS,IL8,ITGA2,JUN.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阳性实验组MMP-9的表达量比阴性对照、空白对照组增加.结论 hCCL21基因稳定转染胰腺癌细胞株PANC-1引起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中某些基因的变化;其中MMP-9基因上调与TIMP1基因下调表明Lenti-hCCL21转染胰腺癌细胞株PANC-1可能增强其侵袭转移能力,为进一步研究体内实验奠定基础.
作者:薛德文;崔凯;庞增粉;李胜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预防性应用头孢替唑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90例行剖宫产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术后注射头孢替唑钠;观察组术中脐带结扎后即静脉应用,给予生理盐水100 mL+头孢替唑钠2.0 g静脉滴注.结果 观察组体温正常时间、感染发生率、白细胞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费用和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剖宫产术中预防性应用头孢替唑钠具有较佳疗效,缩短疗程,优于术后多次用药.
作者:张丽萍;黄桂芳;林秀玲;汪周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2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三组,分别应用膦甲酸钠、喷昔洛韦、阿昔洛韦治疗,比较各组的临床疗效及止痛、水疱消退、结痂、脱痂时间.结果 膦甲酸钠组总有效率为96.0%,喷昔洛韦组为91.4%,阿昔洛韦组为74.3%,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膦甲酸钠组与喷昔洛韦组止痛、水疱消退、结痂、脱痂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阿昔洛韦组(P<0.05).结论 膦甲酸钠治疗带状疱疹具有起效快、疗效好的特点.
作者:丁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及研究强直性脊柱炎在性别方面的差异.方法 对经临床确诊的45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有骶髂关节平片,另外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片各4例,骶髂关节CT扫描45例.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0级患者有0例,I级患者有4例,Ⅱ级患者有15例,Ⅲ级患者有20例,Ⅳ级患者有6例;累及骶髂关节的,男性32例,女性11例;累及髋关节的,男性18例,女性4例;累及腰椎的,男性30例,女性13例;累及外周关节的,男性12例,女性10例.AS侵犯脊柱时影像学表现为椎体呈方形,椎旁韧带骨化,脊柱呈“竹节状”;AS侵犯外周关节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女性患者具有症状轻、病情发展慢、致残率低、髋关节受累轻而周围小关节受累重的特点.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各期的强直性脊柱炎都有肯定的意义,而且强直性脊柱炎在发病率、发病位置、累及部位以及致残率等方面在性别中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作者:田欧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盐酸利托君在先兆早产临床治疗中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收集和整理我院2009至2011年先兆早产的住院患者120例,其中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盐酸利托君治疗,对照组以硫酸镁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有效用药时间、总治疗时间、药物的起效时间、延长妊娠时间及孕足月分娩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保胎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平均有效时间和平均延长妊娠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盐酸利托君临床治疗先兆早产的效果显著,且对孕产妇和围生儿的治疗效果较理想,适用于先兆早产的延长妊娠治疗.
作者:张丽英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栓疗效和出血危险性.方法 140例非瓣膜病性AF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74例,服用华法林服用从1.5 mg开始,1次/d,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调整华法林剂量,INR达标为2.0~3.0,持续服药,并随访1年;对照组66例,持续服安慰剂,并随访1年.观察两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2.7%,对照组栓塞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5%和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性AF患者,华法林抗凝目标INR值在2.0~3.0是安全有效.
作者:陈冠瑶;林宇彪;宁观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统计分析医院感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检出的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结果 共检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87株,主要来源是痰液(82.8%),其次胸(腹)腔穿刺液(8.1%);临床分布则以呼吸科(25.3%)、神经外科(17.2%)和ICU(13.8%)多见.该菌对左旋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敏感率高,均大于75%.结论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应严格根据CLSI要求选择进行药敏试验的抗菌药物,并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邱厚匡;张智;张珍;李亚红;李泽泳;严芳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两种洗胃法治疗新生儿咽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抽取4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和改良纽各20例,比较两种不同洗胃法的总有效率.结果 改良纽疗效90%,明显优于常规组的70%.结论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洗胃时插管长度为:发际至剑突长度且以胃管后一个侧孔为始点;洗胃液每次为20 ml,温度为35~37℃;洗胃时更换体位,洗胃后抬高上半身取右侧卧位;做好心理护理可使家长更易接受,减轻患儿痛苦,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刘娴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破伤风抗毒素皮试结果判断标准中局部痒感的应用.方法 通过对142例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患者采用皮丘硬结和红晕大小加局部痒感作为判断标准,注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阴性病例:135例,一次性肌肉注射全量破伤风抗毒素,注射后无一例过敏意外反应;阳性病例:7例,6例注射后无过敏反应,1例出现延缓过敏反应,经治疗后痊愈.结论 应用局部痒感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假阳性率较低,也易于判断掌握.
作者:郭秀红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稀释联合尿激酶胸腔注入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于本院采用胸腔积液稀释联合尿激酶胸腔注入法进行治疗的31例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采用地塞米松胸腔内注射法进行治疗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胸膜厚度、胸膜粘连发生率、积液吸收时间、抽液次数及抽液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胸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胸膜粘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积液吸收时间<10 d比例大于对照组,抽液次数少于对照组,抽液量大于对照组,P均<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腔积液稀释联合尿激酶胸腔注入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疗效较好,显效快,并且可显著控制不良情况的发生.
作者:武俊乔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的矫治效率.方法 选择成年患者36例,其中隐形矫治和固定矫治患者各18例,对比观察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与固定矫治技术对倾斜牙与扭转牙的矫治效率,以及两种矫治方法的治疗时间.结果 固定矫治技术在倾斜牙扶正治疗、扭转牙扭正治疗和矫治总时间与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对比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固定矫治技术仍是正畸治疗效率较高的方法,而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亦是正畸治疗项目的重要补充.
作者:蔡超雄;张继平;施亮;张宇红;陈烈金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手术治疗的预后及影响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总结我院近4年手术治疗的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例117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7例17~70岁年龄段外伤性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手术治疗患者有44例恢复良好,总的恢复良好率为37.6%,死亡57例(48.7%).其中,25例61~70岁年龄段患者中,恢复良好仅5例(20.0%),手术前双侧瞳孔散大的脑疝患者预后良好率仅为6.0%.结论 有适应症的外伤性特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应尽早手术;老年患者以及手术前双瞳散大的脑疝患者预后差,少数恢复良好者仅见于年轻患者.
作者:严建松;薛元峰;丁俊宏;杨平来;张源源;周立田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比较美皮贴和凡士林油纱用于甲床创面换药的效果.方法 对160例(197指/趾)甲床损伤后患者进行创面换药护理,将创面使用美皮贴护理的设为观察组,使用凡士林油纱护理的设为对照组,并按常规治疗护理程序,对两种敷料揭去容易程度、揭去敷料时患者的疼痛程度、总换药时间、总费用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共计108指/趾中,创面敷料易揭去的为79指/趾,较易揭去的为25指/趾,不易揭去的为4指/趾;对照组共计89指(趾)中,创面敷科易揭去的为7指/趾,较易揭去的为19指/趾,不易揭去的为63指/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12.25,P<0.05);观察组共计108指/趾中,创面敷料揭去时Ⅰ~Ⅱ疼痛的为83指/趾,Ⅲ疼痛的为20指/趾,Ⅳ疼痛的为5指/趾;对照组共计89指/趾中,创面敷料揭去时Ⅰ~Ⅱ疼痛的为4指/趾,Ⅲ疼痛的为51指/趾,Ⅳ疼痛的为34指/趾,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05.99,P<0.05).观察组换药对间为(11.50±4.80)min,明显少于对照组时间(29.60±7.60)min,有统计学意义(t=-22.81,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158.10±13.40)元,少于对照组(183.60±42.10)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8,P>0.05).结论 美皮贴用于甲床创面换药显著优于凡士林油纱,值得推广和应用.
作者:蒋晓红;叶泽兵;李晓锋;杨俏兰;郝建志 刊期: 2012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213例,对其痰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3例小儿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共检出致病菌11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8.75%(77/112),革兰阳性菌占31.25%(35/112),以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较为常见,三者的耐药性具有一定的差异.结论 小儿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常见病原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不同病原菌的耐药性不同,临床上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生素,以提高治疗疗效,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作者:邓湘婷 刊期: 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