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松;季淑玲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我院采用分段分离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34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祝晓波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我们应用巳字汤加减治疗内痔出血86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晓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为观察碳酸利多卡因鞍麻对老年人肛肠病手术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我们选取80例各类肛肠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局麻和极小剂量重比重的碱化利多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简称小鞍麻),发现小剂量鞍麻组较局麻组麻醉效果确切且并发症极少,没有血流动力学波动,认为小鞍麻是老年肛肠病手术的首选麻醉方法.
作者:穆作振;曹永;王为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我科采用保留齿线分段剥离缝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24~65岁;病程3~28年.
作者:王文锐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环状混合痔术后肛门狭窄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笔者治疗环状混合痔55例,男39例,女16例.结扎痔核6枚37例,5枚18例,全部病例均行后正中纵行切开并切断内括约肌及外括约肌皮下部,横行缝合;部分病例同时行前正中纵切横缝.55例术后排便功能正常,无1例狭窄,且肛门外观平整光滑.
作者:彭玉章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采用连环结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3例,男9例,女4例;年龄22~65岁,平均46岁;病程1~10年,平均7年.
作者:王中礼;武俊霞;杨春莲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不良诱因作用于大肠,导致大肠功能紊乱产生的病症,称为药源性肠病.药源性肠病患病数呈日益增多趋势,但至今仍未能引起广泛重视.我们认为药源性肠病主要包括药源性便秘、大肠色素沉着症、药源性腹泻、肠道菌群失调症、伪膜性肠炎、真菌性肠炎等,现分述如下.
作者:胡伯虎;王京文;郭树革 刊期: 2001年第11期
近20年来,人们对痔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认为痔为一病理性结构,如今证实,痔的本质是肛管内的正常肛垫,是胚胎期就已存在的解剖学实体,只有肛垫下移出现症状,才称为病.根据痔的新概念,许多学者对痔的流行病学、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的传统观念作了重新评估,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作者:张东铭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我科自1992年以来,采用中药五苓散合八正散内服治疗肛肠病术后尿潴留96例,获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立成;于强;闫玉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采用痔洗消熏洗治疗肛门直肠疾病非手术及术后并发症80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江鱼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对32例嵌顿环状混合痔采用外剥内扎皮桥切断吻合加侧切术,术后予中药坐浴治疗.32例全部治愈,疗程平均9天.术后肛缘平整,无排便困难及肛门狭窄等后遗症.结果表明,该术式能迅速减轻病人痛苦,疗效确切,且符合肛门整形之要求,无并发症.
作者:黄国林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采用五边形皮瓣治疗肛门溃疡10例,溃疡面为(1~1.5)cm×(2~2.5)cm.均因手术激光或挫裂伤处理不当致肛门皮肤缺损形成溃疡.溃疡创面大都颜色灰白,边缘隆起增厚呈棱状或不规则形,充血,水肿,表面糜烂附有脓性粘液,坚硬,触痛明显,肛门紧缩,部分合并肛窦炎、肛乳头肥大及前哨痔.五边形皮下带蒂皮瓣移动性好,血液供应充分,抗感染能力强,在肛门特殊部位容易成活.无张力缝合以及侧切扩肛解除肛管瓶颈高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促进溃疡愈合提供了良好条件.
作者:罗家烈;陈怒戈;程阳 刊期: 2001年第11期
应用中药熏洗治疗痔术后水肿1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钱弘泉 刊期: 2001年第11期
采用改进后的皮瓣转移缝合术式治疗环状混合痔54例,此法疗效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愈合时间短,肛门功能无障碍.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曙华;康志国 刊期: 2001年第11期
痔术后早期大出血是术后24h内发生的并发症,现将12例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马志华 刊期: 2001年第11期
我科根据环状痔分叶分布规律,融齿形分段结扎、环形分段结扎和外剥内扎术于一体,对86例环状痔行改良分段结扎术,效果满意.
作者:许秀林;施超;曹华;邹海峰 刊期: 2001年第11期
为了减轻肛肠病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及术后的疼痛、便意感及肛缘水肿等不良反应,术后采用低位连续硬膜外麻醉持续镇痛.400例患者随机分为甲组(带镇痛泵)与乙组(不带镇痛泵)各200例,经临床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前者明显少于后者.
作者:陈莉莉;方法娇;徐道昆;金超 刊期: 200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