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复合能治疗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穆剑玲;侯振江;刘振栋

关键词:肠易激综合征, 治疗仪, 疗效观察
摘要:观察肛肠腔内导人复合能治疗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125例IBS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肛肠腔内导入复合能治疗仪和药物进行治疗,20d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导入复合能治疗仪治疗IBS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P<0.01).结果表明,肛肠腔内导入复合能治疗仪治疗IBS,安全、无毒副作用,治疗周期短,疗效显著,远期效果较好.
中国肛肠病杂志相关文献
  • 骶尾部藏毛窦22例

    我院2003~2007年共收治骶尾部藏毛窦患者22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王正亮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双吻合器联合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效果观察

    为了探讨双吻合器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TME)在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应用双吻合器联合TME治疗低位直肠癌97例的临床资料.97例中,癌肿下缘距肛缘4.5~7.0cm,其中4例为4.5cm.Dukes A期9例,B期67例,C期21例.所有病例肿瘤浸润肠周1/4~3/4,均无远处转移.术后发生吻合口漏4例,其中直肠阴道瘘2例,吻合口狭窄4例,吻合口出血3例,术后切口裂开1例,切口感染3例,术后肛门坠胀不适21例.85例获得1~3年的随访,局部吻合口周围复发7例,肝脏转移4例,腹腔广泛转移3例.结果表明,双吻合器联合TME是治疗低位直肠癌保肛有效、安全的术式,能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生存期和保肛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茆家定;吴佩;黄鹤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复合能治疗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观察肛肠腔内导人复合能治疗仪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125例IBS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肛肠腔内导入复合能治疗仪和药物进行治疗,20d后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导入复合能治疗仪治疗IBS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P<0.01).结果表明,肛肠腔内导入复合能治疗仪治疗IBS,安全、无毒副作用,治疗周期短,疗效显著,远期效果较好.

    作者:穆剑玲;侯振江;刘振栋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门坠胀80例疗效观察

    我科自2003年12月采用TRM-Ⅲ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门坠胀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弋才剑;魏照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乙状结肠扭转13例治疗体会

    笔者自2002年收治乙状结肠扭转13例,经治疗后,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顾国中;杜新刚;田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在老年大肠癌患者术后化疗的临床应用

    评价希罗达联合奥沙利铂方案(Xelox方案)在老年大肠癌患者术后化疗的疗效与毒副反应.31例老年大肠癌患者术后第5周均采用Xelox方案治疗,希罗达片1250mg/m2,每日2次,第1~14d口服,休息7d,奥沙利铂注射剂130mg/m2,第1天静脉滴注,维持2h.21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31例除1例均接受了6个疗程的化疗,随访1年,其中无复发或转移26例,复发或转移4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83.8%.治疗过程中,主要毒副反应有厌食恶心(39%)、手足综合征(48%)、皮肤色素沉着(65%)等,但症状较轻,均可耐受,只有16%的患者出现Ⅰ度骨髓抑制.结果表明,Xelox方案用药方便,疗效肯定,副作用低,特别适用于对其他化疗药物耐受性较差的老年患者.

    作者:徐道绲;钱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直肠癌外科治疗的体会(附126例分析)

    为探讨直肠癌术前、术中、术后操作细节的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2月至2007年9月收治的126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施行根治切除术或单纯探查或仅行肠道减压术.结果显示,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吻合口漏及人工假肛造口狭窄、小肠炎、肺炎、冠状动脉栓塞、败血症患者共12例,占9.5%.术后1个月死亡3例,占2.3%.结果表明,正确处理直肠癌手术过程中的各相关细节,能够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兴治;顾国中;杜新刚;李长勇;田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V字切口皮瓣搭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25例

    采用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痔核不能一次性切除,常造成肛缘水肿.笔者采用内扎外剥V字皮瓣搭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125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邱钢林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结直肠癌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与环氧化酶-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结直肠癌组织的表达及其与肿瘤生物学特征、微血管生成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取64例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微血管形成及淋巴管生成,分析其相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显示,COX-2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期(P=0.003)和组织学类型(P=0.004)相关;结直肠癌组织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均与结直肠癌的组织学类型、分期和浸润深度相关(P<0.05);COX-2高表达组MVD和LVD均高于COX-2低表达组(P<0.05).结果表明,COX-2的表达、微血管和淋巴管生成与结直肠癌组织的分期、浸润深度和组织学类型相关.COX-2可能通过促进结直肠癌组织淋巴管及微血管生成参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作者:赵士彭;赵发;卞红磊;桂林;蔡建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糖尿病合并肛周脓肿感染性休克2例

    [例1]患者男,48岁,因肛门坠胀,疼痛10d入住我院.患者于10d前无明显原因自觉肛门不适,直肠内有坠胀感,近3d加重,肛门胀痛,排便困难,小便不利,伴有发热、周身不适等症状.病情呈持续性加重.

    作者:于俊洲;吕春利;赵丹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男性肛周尖锐湿疣58例临床特征及治疗观察

    为了解男性肛周尖锐湿疣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总结58例男性肛周尖锐湿疣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患者年龄3~74岁,主要见于20~50岁(共47例,占81.03%).肛门直肠疾病如肛门瘙痒、肛门湿疹、肛裂及痔疮等均可出现局部皮肤黏膜的破坏,而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创造条件.其中经典型尖锐湿疣54例(93.10%),扁平型尖锐湿疣4例(6.90%),合并直肠尖锐湿疣42例(72.41%).直肠尖锐湿疣选冷冻治疗,肛周尖锐湿疣应用100万U α2b-干扰素瘤体根部局部封闭,隔日1次共10次,转移因子100万U肌肉注射,隔日1次共6次.局部电凝、激光或冷冻法去除瘤体,除5例3个月后复发外,其余一次治愈.

    作者:雷百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慢性肛瘘癌变3例

    慢性肛瘘癌变是一种罕见的肛门癌.我院2002~2003年收治了3例慢性肛瘘癌变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路清波;章蓓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肛瘘术后遗留瘢痕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2005年以来,笔者采用常规肛瘘切开、肛瘘低切高挂或主管切开开放支管缝合术等方法治疗各类肛瘘228例,其中有9例术后形成不同程度瘢痕沟,现结合临床对瘢痕沟的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分析如下.

    作者:侯绪春;付佳颖;肖海燕;贺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2007年全国主要医学期刊肛肠文献题录

    binglixue bingyinxue病理学 病因学王洁等.结肠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瘤病理学诊断.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23(1):100.

    作者:董菲菲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亚甲蓝局部封闭联合中药熏洗法治疗肛周瘙痒症疗效观察

    为了探索肛门瘙痒症治疗方法,将300例肛门瘙痒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亚甲蓝加生理盐水局部封闭联合中药熏洗,对照组采用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于长强穴注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结果表明,亚甲蓝局部封闭加中药熏洗法治疗肛周瘙痒疗效确切.

    作者:陈英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内括约肌切断位置对陈旧性肛裂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探讨不同位置切断内括约肌治疗陈旧性肛裂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手术选择提供依据.将160例陈旧性肛裂患者随机分组,采用侧位与原位内括约肌切断术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表明,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具体操作中应个体化制定手术方案.

    作者:王真权;王世霞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同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33例临床分析

    为了探讨同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对33例同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病例占同期收治的原发性大肠癌患者1589例的2.1%,除1例漏诊外,其余32例均行一期手术治疗.其中根治性切除29例,姑息性切除3例;一并切除18例,分段切除14例.手术后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4.6%、46.3%.结果表明,手术前行全大肠纤维镜检查,手术中全大肠探查及仔细检查切除的大肠标本是提高本病诊断的主要手段.通过积极正确的手术治疗,同时性多原发性大肠癌的预后与普通原发性大肠癌基本相同.

    作者:孙哲;陈为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切除缝合法治疗直肠舟状窝瘘与阴道瘘9例

    笔者近10年采用切除缝合法治疗直肠舟状窝瘘与直肠阴道瘘9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昱;杜继明;鞠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大肠癌中RECK基因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探讨RECK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大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6例大肠癌组织及20例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RECK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RECK基因在136例大肠癌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为36.8%,在20例大肠正常黏膜中的阴性表达率为0(P<0.01);在Ⅰ+Ⅱ期与Ⅲ+Ⅳ期的低表达率为65.9%和88.0%(P<0.01);在Τ1+Τ2期与Τ3+Τ4期两组的低表达率分别为68.3%和91.8%(P<0.01);在N0期与N1+N2期两组的低表达率分别为61.4%和90.2%(P<0.01);在M0与M1两组的低表达率为77.8%和100%(P<0.05);RECK基因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37.3%)较高表达组(5年生存率为69.2%)预后差(P<0.01).结果表明,RECK基因在大肠癌中的低表达与肿瘤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器官转移有关,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范伟;李先强 刊期: 2008年第02期

  • 肛肠疾病术后舒芬太尼硬膜外自控镇痛120例

    笔者近2年对120例肛肠疾病患者行低位硬膜外麻醉术后留管用于自控镇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佳春;刘丽芹;王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中国肛肠病杂志

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山东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