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飞;姜自胜;宋允举
我院对肛肠病术后便秘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效果显著,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2016年1月至6月,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中医医院收治肛肠病术后排便不畅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男38例,女22例;年龄30~75岁,平均52岁.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49岁.中医辨证分型:观察组热秘32例,血虚肠燥型16例,气机郁滞型12例.对照组热秘35例,血虚肠燥型14例,气机郁滞型11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中医辨证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鲁玉玲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肛瘘经明确诊断后,需要手术治疗,其手术成功的要点是正确定位并处理内口、管道坏死组织的清理和括约肌功能的保护[1],但往往临床中在确保肛瘘手术疗效和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之间存在着矛盾.怎样才能在精准找到内口、并完美处理内口及管道的前提下,又能大限度地保护肛门括约肌,维持肛门的正常功能,减少手术对肛门部位组织的损伤,是肛肠科医师和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2].近年来,肛瘘的各种微创术式越来越多,例如黏膜瓣的推移、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acellularextracelluar matrix,AEM)填塞、肛瘘栓(anal fistula plug,AFP)或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的使用、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技术(video-assisted anal fistula treatment,VA-AFT) 、括约肌间瘘管结扎(ligation of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和负压封闭辅助闭合等,尝试闭合内口而又不损伤括约肌是这些方法的一大优点[3].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肛瘘的微创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杨勇;高大勇;李辉容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慢性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肠病,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临床很常见,涉及到各个学科,与现代饮食结构、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各种心理、社会因素是分不开的.便秘病程大于6个月,称之为慢性便秘[1].流行病学显示,便秘与年龄、性别、饮食、职业、情绪等多种因素有关.美国国立卫生机构调查显示全世界便秘的患病率为2%,我国的便秘患病率高达3.7%,通常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要高于发展中国家[2].本文就慢性便秘的新研究状况综述如下.
作者:汤天旭;王贺智;李国文;刘剑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了观察生物补片对低位单纯性肛瘘创面修复的临床效果,探讨新型生物活性材料在肛瘘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二科收治的120例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生物补片瘘道内口填塞术,对照组采用肛瘘切除术.分别对2组患者术后第1、3、7、14天的疼痛及创面分泌物情况,以及术后第3、7、14天创面愈合百分比情况进行比较,并记录2组患者的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治愈率和术后肛门功能恢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试验组疼痛评分及创面分泌物的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第7、14天,试验组的创面愈合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 结果表明,生物补片瘘道内口填塞术可减轻肛瘘术后疼痛,有效地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作者:冯文哲;石鹏;雷彪;柴小琴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探讨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OC)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我科行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治疗的62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资料,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直肠前突和直肠黏膜内脱垂.腹部手术:术中均行Pfannenstiel切口(腹部横行半月状切口),均应用补片消除盆腔入口,15例患者加行网膜成形术覆盖补片,2例直肠内套叠患者加行直肠固定术,24例患者在补片下加以垂直缝合.会阴手术:29例患者行经肛门直肠前突修补和直肠黏膜内脱垂手术,16例行经阴道肛提肌成形术,17例行黏膜烧灼折叠术.结果显示,本组62例患者中,治愈47例(75.8%),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2%.术后4个月下腹不适、会阴下坠2例,为盆腔包裹性积液所致;术后第6年排尿困难、腰部不适1例,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示肾盂扩张,予以手术解除左侧输尿管因粘连而导致的狭窄,术中证实不是补片压迫所致.结果表明,经腹会阴联合手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安全可行,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作者:马林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了观察直肠黏膜多级悬吊保留齿状线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将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环状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直肠黏膜多级悬吊保留齿状线加外剥内扎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环状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疗效、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显示,2组患者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肛门狭窄、肛门失禁及复发情况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直肠黏膜多级悬吊保留齿状线加外剥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具有低并发症、低后遗症、远期疗效较好的优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飞;姜自胜;宋允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成人直肠脱垂往往以手术治疗为主.自1912年Maschowitz报道以来, 直肠脱垂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并各有其优缺点,但没有哪种方式适用于所有病例,手术方法众多反映了人们对手术疗效的不满意和发病机制上认识的差异.为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我科收治的15例成人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治疗成人直肠脱垂的手术方式.
作者:努尔波力·吐尔逊;黄明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了观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STC)患者肠黏膜中的表达,将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肛肠科接受治疗的68例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便秘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便秘组为STC患者,对照组为无便秘症状者.所有患者予结肠镜下直乙交界处取肠黏膜活检标本2块,采用ELISA法检测肠黏膜BDNF含量,借助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定每个视野PGP9.5阳性染色面积,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肠黏膜神经纤维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显示,便秘组患者肠黏膜肌间神经细胞排列紊乱,聚集成堆,分布不均,神经细胞空泡变性,炎症细胞浸润,肠黏膜大肠腺分布稀疏,杯状细胞收缩.PGP9.5阳性染色面积评分,便秘组为(2.92±0.3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91±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便秘组患者肠黏膜中BDNF为(2.23±0.72) ng/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0.74) ng/g,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结肠STC患者排便障碍可能与其肠黏膜中BDNF减少有关.
作者:杨士伟;辛学知;刘钧宁;李志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设计一种简易会阴支撑装置,探讨其在盆底松弛型便秘患者中的治疗价值.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全国肛肠医疗中心就诊的20例盆底松弛型便秘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设计一种会阴支撑装置,采用Wexner评分表评价患者使用该装置后排便困难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显示, 20例患者中,使用会阴支撑装置后8例患者排便费力症状较前改善,缓解率为40.0%(8/20),P=0.002;8例患者排便不尽感较前缓解,缓解率为40.0%(8/20),P=0.002;7例患者如厕时间缩短,有效率为35.0%(7/20),P=0.005;2例患者排便不尽感次数减少,有效率为10.0%(2/20),P=0.163.结果表明,会阴支撑装置能够为盆底松弛患者排便时提供会阴部支撑,减轻患者出口梗阻,改善患者排便困难症状,值得进一步临床观察和应用.
作者:杜永红;金黑鹰 刊期: 2017年第06期
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呈贡新区医院普外科,采用改良混合痔剥扎术治疗以隆起肿痛为症状、病理类型呈血栓型混合痔患者273例,取得满意疗效,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朱兆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笔者将药物熏蒸治疗仪用于肛门病术后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98例患者中,男48例,女50例;年龄16~70岁.其中痔术后53例,肛周脓肿术后17例,肛瘘术后28例.方法:患者术后均采用药物熏蒸治疗仪治疗.药物组成及用法:荆芥30 g,黄柏30 g,苦参60 g,金银花30 g,大黄60 g,花椒60 g,川芎30 g,枯矾45 g,冰片9 g,水煎0.5 h后,患者清晨排便后坐于熏蒸治疗仪上熏蒸20 min,然后常规创口换药.
作者:刘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了对比分析干预措施前后,痔病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探寻痔病术后选用何种抗菌药物较为合理,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1 006例痔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干预措施后住院的542例痔病患者列为研究组,将干预措施前住院的464例痔病患者列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 、愈合时间、创面感染 、住院天数及抗菌药物费用等方面的情况.结果显示,2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均高,但用药时间、抗菌药物所需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痊愈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痔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痊愈时间的变化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多少和使用时间无必然联系.因此,减少使用不必要的抗生素药物可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减少抗菌药物滥用,也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作者:陈龙开;罗晓 刊期: 2017年第06期
高位复杂性肛瘘是指内口位置高,支管多,管道纵横交错重叠伴有窦道及腐败组织或经多次手术及有不同程度的组织缺损,被称为难治性肛瘘.手术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主要手段,关键在于探查瘘管内口,保护肛门功能等[1,2].因此,术前对病情的了解非常重要,要抓住3个要点:1)术前诊断明确.2)术中严格把关.3)术后观察细致.经长期临床观察,多次手术不愈必有因.肛瘘手术难度大、复发率高、疗程长,做到既治愈又不留后遗症是手术的关键.为此,本专题就高位复杂性肛瘘有关手术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可参考且有价值的理念.
作者:刘春贵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观察中药口服联合中药液保留灌肠治疗早期肛周脓肿的临床疗效,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肛肠科收治的60例早期肛周脓肿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口服仙方活命饮联合中药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头孢替安联合吲哚美辛呋喃唑酮栓纳肛.分别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疗程均为1周.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26/3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 % (20/3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中药口服联合中药液保留灌肠治疗早期肛周脓肿疗效显著,且费用更加低廉,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宋小平;闫骁春;杜小莉;陈显韬;祝琦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了探讨结直肠息肉患者经结肠镜治疗后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和效果,将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肛肠科,采用结肠镜治疗的100例结直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康复情况及满意度调查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康复情况及出院后满意度调查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的经结肠镜切除结肠息肉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科学,康复时间短、护理效果好,复发率低,治疗费用低,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赵永存 刊期: 2017年第06期
环状混合痔的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的环状混合痔切除手术,因手术创伤大,术后肛管狭窄发生率高等因素几乎被淘汰,而现代的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费用高、术后肛门坠胀、吻合钉裸露、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较多.本研究采取母痔切除加子痔注射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华洪君 刊期: 2017年第06期
近年来, 我国肛肠类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与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有很大关系.部分肛肠类疾病发病比较隐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电子肠镜技术的发展,对痔疮、息肉、肛乳头瘤及结直肠癌等肛肠疾病的诊断,尤其是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重大意义.目前内镜检查已经成为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金标准.研究表明,多数早期结直肠癌能够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90%,晚期治愈率不足10%.本研究为了探讨电子直乙结肠镜检查在肛肠疾病早期筛查及诊疗中的作用,对我院1541例行电子直乙结肠镜检查患者中的肛肠疾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继君;彭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吻合器的问世,推动了现代外科技术的发展,简化了肠道吻合手术操作,目前吻合器在胃肠道吻合中应用已相当广泛.随着吻合器的广泛应用,已在临床用于造口制作,但应用在造口术中并不普遍,大多数外科医生仍是采用手工缝合造口.本研究为了探讨肛肠吻合器在结肠造口术中的价值,应用肛肠吻合器对52例患者施行结肠造口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王昌波;吴世鹏;宁麒銘;朱一宁 刊期: 2017年第06期
张小元,主任医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名中医,全国中医肛肠名专家.从事肛肠病诊治和研究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诊治环状混合痔、复杂性肛瘘、习惯性便秘、直肠脱垂等疑难杂症.尤其在治疗肛瘘术后难愈性创面方面,采用辨证内外施治,屡获良效,颇有建树.本文就张小元教授治疗肛瘘术后难愈性创面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临床同道提供名医的丰富经验和前瞻性理念.
作者:胡春阳 刊期: 2017年第06期
为观察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固定术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Ⅱ、Ⅲ期内痔的临床疗效,将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医院收治的60例Ⅱ、Ⅲ期内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组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固定术结合消痔灵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痔结扎术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术后临床症状评分、创口愈合时间.结果显示,术后1、3、7 d痔脱出、出血、疼痛症状积分比较,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28 /30),而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0.0 %( 21 /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6,P<0.05).结果表明,直肠黏膜柱状缝扎固定术结合消痔灵注射可以有效改善Ⅱ、Ⅲ期内痔患者的脱垂、出血、疼痛等临床症状,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安全无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巫益珍;翟敏;张永安;张旗;徐慧磊 刊期: 201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