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在外泌体观察中的应用

马迪;夏仁品;冯志坚;杨筱燕;付珏兰;马各富

关键词:外泌体, 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 超高分辨率成像
摘要:目的 探讨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STORM)在外泌体观察中的应用价值,并介绍外泌体在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下的成像原理及方法 .方法实验中在肾性甲旁亢患者原代培养的甲状旁腺细胞的培养液上清中加入EXOQUICK-TC外泌体沉淀剂来获取细胞培养上清中的外泌体,将外泌体膜表面的特异性跨膜蛋白CD63作免疫荧光标记后利用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对外泌体行超高分辨率成像并测量外泌体直径.结果 实验中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成功的对继发性甲旁亢甲状旁腺细胞原代培养液上清中的外泌体行单分子定位、直径测量及超高分辨率成像.结论 因随机光学重构显微镜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并突破了光学衍射极限的限制,较传统光学显微镜,能获得20~50 nm的分辨率,可对外泌体行单分子精确定位、直径测量、超高分辨率成像.基于STORM的成像优势,相信STORM及其他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将在外泌体及外泌体参与的生物学过程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子影像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前哨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对中国乳腺癌患者的验证价值

    目的 评估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SKCC)、Louisville和SCH等3种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o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在中国人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构建新的no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220例在我院进行SLN活检阳性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患者.对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筛选出的non-SLN的独立预测因素建立1个新的no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使用所纳入的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对MSKCC、Louisville和SCH以及新建立的模型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及假阴性率,以评估各模型的区分能力和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所纳入的220例中国乳腺癌患者中,有97例(44.1%)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原发肿瘤大小、脉管癌栓有无、阳性SLN的数量以及阳性SLN/总SLN的比值是no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据此建立了1个新的non-SLN转移风险预测模型.在预测non-SLN转移风险时,MSKCC、Louisville、SCH以及新的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0.747、0.657和0.762.各模型的假阴性率调整到接近10%时,MSKCC、Louisville、SCH和新建模型分别将17.27%、20.00%、15.00%和33.18%的病人归类到低风险组中.结论 与MSKCC、Louisville模型和SCH模型比较,本研究建立的新模型在对乳腺癌non-SLN转移风险的预测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但在应用此模型前仍需更大样本的资料进行验证和修正.对于SLN活检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在应用非前哨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模型辅助是否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决策时需谨慎.

    作者:陆健伟;吴佩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体位在口服甘露醇结合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MSCTE)及体位选择对小肠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70例受检者口服2.5%等渗甘露醇2000 mL,检查前分4次口服,400~500 mL/次,充分充盈胃和十二指肠.随机分为2组,35例采取仰卧位,35例采取俯卧位.平扫后行增强扫描,通过多平面重建,观察和测量肠管宽度、肠壁厚度、肠腔黏膜,及肠管外病变、肠系膜血管、腹腔淋巴结,并对各组测量数据及评价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62例小肠充盈满意的患者肠管内外病变、肠系膜血管、腹腔淋巴结二组都显示满意,肠管分布、肠腔黏膜的显示,俯卧位优于仰卧位.结论 口服等渗甘露醇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俯卧位更有助于对小肠疾病的诊断.

    作者:邱永友;陈建春;陈铭;蒲书译;蔡映红;林秀琼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超声检查对胎儿脐带血管前置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胎儿脐带血管前置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我院产科进行产检并住院分娩后临床确诊为脐带血管前置的24例孕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以及孕妇和胎儿结局.结果 同期入院孕妇共8000例,前置血管发生率为0.3%.24例前置血管孕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正确诊断出20例,正确率为83.33%,其中超声检查漏诊1例,漏诊率为4.17%,误诊3例,2例误诊为脐带先露,1例误诊为脐带脱垂.24例前置血管孕妇中14例为脐带血管帆状附着型,5例为副胎盘型,4例为双叶胎盘型,1例为脐带胎盘边缘附着型.24例诊断为前置血管的孕妇均接受剖宫产手术,其中活婴28个,死胎6个,孕妇均健康出院.结论 产前超声检查能够直观显示孕妇子宫内脐带血管走形情况,并判断脐带血管与子宫颈内口的关系,在诊断前置血管上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前置血管筛查和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终降低胎儿围产期死亡率.

    作者:朱成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 随机选择2013年6月~2016年6月在解放军总院海南分院肝胆外科住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老年患者80例,分为ERAS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ERAS组采用加速康复围术期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围术期方法.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加速康复组与传统方法组比较,可更好地缩短住院时间(P<0.05)、降低住院费用(P<0.05),减轻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P<0.05).结论 加速康复外科治疗措施在老年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经济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案.

    作者:陈书德;纪文斌;罗英;梁斌;许声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体检分析的高校教职工健康管理——以广东省某高校为例

    目的 了解广东某高校教职工慢性病患病情况,为实施相应的健康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广东某高校教职工2013~2015年体检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2015年,该高校教职工血脂异常、肥胖、脂肪肝、肾结石、高尿酸、胆囊息肉、高血压、肝囊肿、心电图异常、高血糖检出率较高,教职工血脂异常、脂肪肝、肾结石、高尿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高校女性教职工乳腺增生、阴道炎、宫颈囊肿、乳腺退化不良、宫颈糜烂样改变等5种妇科疾病检出率较高,其中,宫颈糜烂样改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比较中,血脂异常、肥胖、脂肪肝、高尿酸、胆囊息肉、高血压、心电图异常、高血糖等8种疾病异常检出率连续3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均高于女性.不同年龄组比较中,肥胖、脂肪肝、肾结石、高血压、肝囊肿、心电图异常、高血糖等7种疾病异常检出率连续3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慢性病患病率较高.应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有效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郑普生;谭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二次手术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

    回顾分析1例主动脉夹层行血管腔内修复术后二期腔内再干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方法.此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余,未规律治疗,曾因胸主动脉夹层行胸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血压控制不佳,18月后复查发现腹主动脉段假腔增大,再次行血管腔内治疗.根据此患者的病情特点,给予个性化的整体护理干预,包括血压管理、疼痛护理、心理护理、预防便秘、预防跌倒及预防并发症等.经过2周的治疗及护理,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后继续给予延续性护理,指导其改善生活方式,完善自我监测,患者目前恢复良好.个性化的整体护理措施,对患者术后的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谢凤姣;王娟;钟素华;蒋飞娟;周忠信;熊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婴儿先天性肝门部囊性占位的超声鉴别

    目的 探讨超声用于鉴别先天性囊肿型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肝门区囊肿患儿31例,所有患儿均接受超声检查及手术治疗,依据手术结果 将这些患儿分为囊肿型胆道闭锁组(n=15)和胆总管囊肿组(n=16),对两组患儿的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纤维块、胆囊内胆泥沉积、胆囊形态异常、胆囊收缩不良发生情况、肝动脉内径、胆囊大小、囊肿体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囊肿型胆道闭锁组患儿的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内胆泥沉积发生率0%、6.7%(1/15)均显著低于胆总管囊肿组75.0%(12/16)、50.0%(8/16)(P<0.05),肝门部纤维块、胆囊形态异常、胆囊收缩不良发生率80.0%(12/15)、86.7%(13/15)、73.3%(11/15)均显著高于胆总管囊肿组0%、6.3%(1/16)、12.5%(2/16)(P<0.05),肝动脉内径长于胆总管囊肿组(P<0.05),囊肿体积小于胆总管囊肿组(P<0.05),胆囊宽径短于胆总管囊肿组(P<0.05),但两组患儿的胆囊长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用于鉴别先天性囊肿型胆道闭锁和胆总管囊肿的应用价值高.

    作者:张遇乐;王娜;关步云;陈金卫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腹部术中输尿管实时识别研究进展

    在腹部外科手术过程中,医源性输尿管损伤虽然较罕见,但是一旦发生损伤将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腹腔感染、输尿管瘘、肾衰竭等.为了降低腹部术中医源性输尿管损伤的风险,术中实时在体输尿管可视化的医学成像技术被广泛地研究与应用,如预防输尿管导管置入术(或发光输尿管支架置入术)、gamma探测技术、荧光成像技术.然而这些技术目前仅有荧光成像技术可以达到无创、无电离辐射、可实时在体获取输尿管的位置信息.相关研究已证实了应用荧光成像技术结合外源荧光染料的使用在腹部术中实时在体可视化输尿管位置信息的可行性,并取得重要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应用荧光成像技术和外源荧光染料(荧光素钠、亚甲基蓝、吲哚、CW800-CA、ZW800-1)在腹部术中输尿管实时识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黄陆茂;辛学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两种输尿管扩张方法治疗输尿管下段狭窄的效果对比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扩张输尿管的方法 在输尿管下段狭窄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0~2017年收治的36例输尿管下段狭窄合并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在做输尿管镜下碎石时发现输尿管狭窄,分别采取直视下输尿管钳撑开缓慢扩张法和球囊扩张法.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0~71岁,平均45岁.输尿管下段结石者22例,输尿管中段结石者14例,结石大径为6~20 mm,平均11 mm,患侧肾功能轻度受损者6例,中度受损者27例,重度受损者3例.术中均用Wolf F 8/9.8输尿管镜入镜失败.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19例,运用直视下输尿管钳撑开缓慢扩张法扩张输尿管;B组17例,运用球囊扩张法扩张输尿管,终两组经过扩张后均能顺利入镜并碎石成功.留置双J管6周后反院拔管并入镜输尿管下段镜检狭窄情况.结果 两组扩张对输尿管均有不同程度损伤,轻度损伤如粘膜撕裂A组高于B组,较重输尿管损伤如肌层撕裂、输尿管穿孔A组偏低.A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出血及术后疼痛情况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周后输尿管镜检均能顺利入镜,穿孔位置黏膜光滑.结论 两种扩张输尿管方法均可安全有效的治疗输尿管下段狭窄,为输尿管结石腔内碎石提供保障,其中输尿管钳缓慢扩张法是在直视下缓慢进行的,相对球囊非直视下扩张引起输尿管撕裂、穿孔几率小,并且费用低廉,适合基层医院开展,为输尿管狭窄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提供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卢运田;郭晓辉;曹朝晖;文卫军;曾桓聪;严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对患者妊娠的影响

    目的 探究LEEP刀技术对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入的CINⅢ患者,采用LEEP手术治疗,1年后怀孕的80例患者为观察组,与8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妊娠及胎儿并发症情况、分娩方式、胎儿情况.结果 观察组在妊娠糖尿病、胎儿窘迫、子痫前期、羊水量异常发生率上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妊娠成功率高于观察组(100%vs 83.57%,P<0.05),观察组胎膜早破(13.43%vs 2.50%)、宫颈裂伤(10.45%vs 1.25%)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在妊娠分娩方式上,观察组早产、顺产、剖宫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体质量比对照组低(P<0.05),低体质量儿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4.93%vs 5.00%,P<0.05).结论 宫颈CINⅢ患者采用LEEP手术治疗后,患者保留生育能力,妊娠时胎膜早破、宫颈裂伤发生率较高,且低体质量胎儿发生率较高,临床应密切关注此类妊娠患者,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作者:李燕;李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实践

    目的 探索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方法 针对80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八年制)在南方医院骨科实习的学生采用PBL教学模式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6份,其中72名(94.7%)认为PBL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71名(93.4%)认为PBL教学模式吸引力强,69名(90.7%)认可其有效性.大多数学生认为PBL教学模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包括培养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综合运用能力、提高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创新性思维等.结论 PBL教学模式在骨科教学的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显著的优势;但在国内目前的医学教学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李涛;史占军;吴宣平;陈昊;傅丽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肿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 总结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囊肿(HHC)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106例HHC患者的上腹部增强CT,观察其临床特征、囊肿的直径、所在肝段、CT值等,并以109例无合并原发性肝癌的肝硬化肝囊肿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与无合并肝癌的对照组比较,HHC组的年龄偏大(P=0.039)、肝炎合并比例高(P=0.036)且肝硬化病程长(P=0.043);HHC组的囊肿为2~9个,而对照组为1~5个,两组的囊肿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HC组患者囊肿直径3~11 cm,而对照组为2~6 cm,两组的囊肿直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CT值多在15 Hu以内,而HHC组约半数超过15 Hu,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HC组的囊肿病灶总体以右半肝为主,尤其是S6段及S8段偏多,左半肝则以S3段偏多;对照组患者囊肿病灶以左半肝为主,尤其S3及S4偏多,两组的囊肿肝段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72,P=0.011).结论 年龄、肝炎、肝硬化可能是原发性肝癌患者合并肝囊肿的危险因素;多发、右叶多见、直径大、易发生坏死,是HHC患者的囊肿形态学特征.

    作者:钟景云;梁满球;聂悦富;黎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分次与单次口服肠道准备方案的清洁效果和耐受性比较

    目的 比较结肠镜检查患者分次与单次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进行肠道准备的清洁效果和耐受性.方法 将进行结肠镜检查的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A组(单次口服)和B组(分次口服).A组于检查前5 h单次口服3 L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B组于检查前夜和检查前4 h分次口服1.5 L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结肠镜检查时分别对结肠的3个解剖分段处(左半结肠、横结肠、右半结肠)进行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并在检查结束后记录120例患者服药期间的耐受性、依从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肠道准备方案均达到结肠镜检查要求,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相似(P>0.05),但B组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较A组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患者耐受性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结果显示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分次口服聚乙二醇电解质溶液的肠道清洁准备方案在取得满意的清洁效果同时患者耐受性更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佳璇;杨新魁;雷国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基于搜索引擎数据的流感监测预警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网络覆盖率的提高,搜索引擎日益成为人们查询生活信息的主要渠道,搜索关键词直接地反映了查询人的意图,且搜索数据可实时统计,因此网络搜索数据成了流感监测的理想数据源.在实际应用中,结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官方监测数据,可实现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及早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降低疾病传播风险,减少国家及人民的财政负担.与传统的疾病监测相比网络搜索数据具有响应快、易获取、低成本等特点,但数字化疾病监测仍然面临着如网络用户行为的不确定性、搜索关键词获取的不准确性,网络覆盖的不全面性等诸多挑战.因此,未来的相关研究应着眼于如何校正提高互联网搜索数据的准确性,探讨如何将搜索引擎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利用时空大数据进行传染病预测预警.解除数据模块间的壁垒,一面多点,多面多点的采集数据,更好的实现大数据的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及监测预警的准确性.

    作者:温丽;蔡永铭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对其后代儿童期肥胖症的影响

    目的 评估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对其后代儿童时期肥胖症发病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入院生产的137名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妇女,对接受治疗与未接受治疗的孕妇后代进行追踪研究,研究指标包括身高、体质量、血压、腰围、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甘油三酯含量和高密度脂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结果 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后代体质量指数>P95(肥胖)的例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8%和9.5%(P=0.79),体质量指数>P85(超重)的例数占总人数的16.8%和19.7%(P=0.65).其中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值、甘油三酯含量、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血压值、胰岛素抵抗值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与未治疗组女性后代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2).结论 尽管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可以降低其女性后代的空腹血糖值,但总体而言并未降低儿童时期肥胖症的发生率.

    作者:钟成秋;万绪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儿童肥胖并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肥胖儿童并发脂肪肝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住院的肥胖儿童,并通过肝脏B超的检测,将肥胖儿童分成单纯肥胖组和肥胖合并脂肪肝组.计算体质量指数和体内平衡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共186例患者纳入研究,单纯肥胖组和肥胖合并脂肪肝组均为93例.肥胖合并脂肪肝组的男性比例、年龄、腰围、体质量指数水平比单纯肥胖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HOMA-IR和尿酸是肥胖儿童发生脂肪肝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男性、大龄、HOMA-IR和尿酸高的肥胖儿童更容易出现脂肪肝.

    作者:赵康路;居红珍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壁冠状动脉检测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壁冠状动脉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临床纳入49例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收治疑似冠心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冠状动脉曲面重建并进行分析,观察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结果 49例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有21例存在壁冠状动脉,其中发生于前降支及其分支患者13例,发生于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患者3例,剩余5例患者为多支病变.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率较高,对心肌桥的长度、厚度检出率较高,具有无创优势,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冯庆瑜;阮卫锋;李焯洪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饮食习惯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不同饮食习惯下血脂与血尿酸改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无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91例,其中珠海市患者164例图木舒克市患者127例.检测两地患者血液中的尿酸(UA)、总胆固醇(TC)与甘油三酯(TG)水平,同时用颈动脉超声测定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作为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结果 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珠海患者并发高尿酸血症的比例较高,图木舒克患者并发高脂血症的比例较高(P<0.05).尿酸与总胆固醇是两地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共同危险因素(P<0.05).在海珠地区尿酸(r=0.420)与患者CIMT相关性更高,而图木舒克地区总胆固醇与患者CIMT相关性更高(r=0.286).结论 珠海地区高尿酸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需减少膳食中嘌呤的摄入;图木舒克地区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密切需减少膳食中油脂的摄入,将可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有效的减缓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作者:李华;卢吴柱;程林;邱春梅;洗建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3种不同口腔慢性炎症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锥形束CT比较

    目的 比较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引起牙源性上颌窦炎(OMS)的影像学特征,探讨3种口腔慢性炎症导致的骨质破坏情况与上颌窦粘膜的形态学变化.方法 选择未经治疗的3种口腔慢性炎症引起OMS患者各50例,对其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精确测量,记录病源牙及其周围骨质破坏情况、上颌窦炎性肥厚的大厚度值(DSM),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种OMS中,病源牙为上颌第一磨牙者多,占35.33%;其次为上颌第三磨牙,占27.33%;再次为上颌第二磨牙,占20.00%;病源牙超过2颗者占14.67%.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上颌窦粘膜DSM为9.04±5.04 mm,高于无颊/腭侧骨壁破坏患者的6.94±5.03 mm(t=2.560,P=0.011);上颌窦底壁瘘患者上颌窦DSM为11.49±6.68 mm,高于无上颌窦底壁瘘患者的6.67±3.75 mm(t=5.541,P<0.001).单纯慢性牙周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及慢性根尖周炎上颌窦底壁瘘发生率分别为40%、34%和2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03,P=0.259).单纯牙周炎源性(9.26±5.33 mm)和牙周牙髓联合病变(10.24±4.93 mm)的DSM显著高于慢性根尖周炎(4.26±2.49 mm)(F=26.157,P<0.001).结论 单纯慢性牙周炎和牙周牙髓联合病损骨质破坏范围较广,上颌窦粘膜炎性肥厚改变的程度较重,相对于慢性根尖周炎更易发生牙源性上颌窦炎.

    作者:李晓敏;陈蕾;张治勇;包丽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及MRI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总结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及脑部MRI表现特点,以提高对其认识及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临床确诊的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简易乳酸运动试验、脑部MRI表现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大者39岁,小者13岁,7例均有长期反复发作四肢抽搐病史,伴视物模糊1例,肢体乏力1例;7例患者行简易乳酸运动试验,6例患者高于正常参考值;7例患者脑部MRI均显示为大脑半球受累,6例为双侧大脑半球,其中颞、顶、枕叶较额叶多见,3例皮层受累为主,4例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受累,1例累及双侧基底节区及右侧小脑半球,出现软化灶及脑萎缩;6例患者行多体素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5例局部病变区可见乳酸峰;5例扩散加权成像提示病变区轻度扩散受限;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病变区皮层呈脑回样强化.结论 以癫痫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及脑部MRI特点多不典型,易于与其他疾病相混淆,诊断较困难,综合分析病史、简易乳酸运动试验、脑部MRI表现特点,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肖靖;江利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分子影像学杂志

分子影像学杂志

主管:广东省教育厅

主办:南方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