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化管理对病区护士戴手套工作手卫生情况的影响

卢燕琼

关键词:强化管理, 病区护士, 戴手套, 手卫生, 干预措施
摘要:目的:了解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后医院病区护士戴手套工作手卫生执行情况。方法对该院71名护士进行戴手套工作手卫生强化管理,比较强化管理前后手卫生执行情况。结果强化管理护士戴手套工作后手卫生执行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采取强化管理措施后,护士戴手套工作手卫生执行率明显提高,应定期强化手卫生管理措施。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目标性救治措施救治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目标性救治措施救治重症手足口病( HFM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在该院住院的138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研究组)采用目标性救治。同时将该院2010年未进行目标性救治(均按国家诊疗规范救治)的15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的病情加重率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的抢救成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的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或<0.01);研究组的高血糖和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1)。结论目标性救治措施为重症HFMD的救治提供了系统性、可操作性的救治方案,可显著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高血糖和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作者:卢继芳;王兆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连续性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影19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肺部混合磨玻璃结节影(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mGGO)的疾病构成、诊断技术及疾病与影像学特点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经病理证实的19例连续性肺部mGGO病例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包括病灶大小、边缘特征、GGO百分比、内部特征、邻近特征、结节外表现)。根据确诊结果分为良性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并比较上述观察指标。结果19例肺部mGGO结节中良性病变4例(良性病变组),恶性15例(恶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中CT表现分叶征(86.7%)、边界清楚(86.7%)和血管集束征(80.0%)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组。恶性病变组GGO百分比≤50%为14例,良性病变组仅1例(P=0.016)。基本临床资料、病灶大小、部位、内部特征、结节外表现及结节至壁层胸膜距离在良恶性病变组中均无差异(P均>0.05)。11例CT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均获确诊。结论肺部mGGO结节的CT表现对病变性质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经皮穿刺肺活检术对肺部mGGO结节确诊率高。

    作者:蒋玲玉;秦志强;王毅;韦海明;陈桂荣;段世焕;卢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脑损伤高危儿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0-09~2012-09该院住院脑损伤高危儿281例列为治疗组,将随访门诊监测脑损伤患儿232例列为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早期干预措施,对照组未给予干预措施,定期随访监测两组患儿,比较两组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中正常化86例(30.6%),显效138例(49.1%),有效57例(20.3%),无效0例;对照组患儿中正常化0例,显效17例(7.3%),有效152例(65.5%),无效63例(27.2%)。治疗组治疗后病情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对脑损伤高危儿进行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儿的病情进展。

    作者:张雪艳;徐淑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硬化治疗在良性卵巢囊肿中的应用进展

    硬化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在良性卵巢囊肿中广泛应用,硬化剂在硬化治疗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无水乙醇作为经典的硬化剂在临床使用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乙氧硬化醇作为国内新研发并得到药物使用批准文号的硬化剂逐步得到推广和使用,有望成为无水乙醇的替代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价值。该文就硬化剂在良性卵巢囊肿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易小宇(综述);余雷(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SELDI-TOF-MS 在筛选肝癌高发家系与无癌家系血清蛋白差异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肝癌高发家系患者和无癌家系患者血清蛋白质谱图,探寻两者间的血清蛋白差异。方法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 SELDI-TOF-MS)及CM10蛋白芯片对25例肝癌高发家系患者和25例无癌家系患者血清样本进行分析,将获得的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比较分析,建立高发家系患者和无癌家系患者的比较筛选模型。结果肝癌高发家系组与无癌家系组共有15个蛋白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筛选出4个蛋白峰建立诊断模型的灵敏度为96.0%(24/25),特异度为88.0%(22/25),准确率为92.0%(46/50)。结论肝癌高发家系患者组和无癌家系患者组的血清存在一定的差异蛋白, SELDI技术在特异性蛋白生物标志分子的筛选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邓敬桓;陈智平;李山;秦雪;黄东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结膜新月形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结膜松弛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结膜新月形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中重度结膜松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取结膜新月形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对27例(41眼)中重度的结膜松弛症患者进行治疗,术后随访1年。结果术后37眼裂隙灯下检查松弛的球结膜完全消除,结膜褶皱消失,结膜切口愈合良好,有效率为90.24%。结论结膜新月形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是治疗中重度结膜松弛症的安全可靠、疗效满意的方法。

    作者:宋晗;韩素珍;王洁;马艳波;马秋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6例主诉打鼾患者,根据睡眠呼吸监测的结果,分为OSAHS组( A组)139例和非OSAHS组( B组)67例,观察OSAHS患者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变化情况。结果 A组高血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 P<0.05),其血压多呈非勺型。 OSAHS患者经过有效的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NCPAP)、手术等治疗后,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OSAHS患者经有效治疗后血压等趋向于正常,可预防、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作者:韦华清;韦岑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桡神经浅支端侧吻合修复尺神经高位损伤的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感觉神经移位一期联合修复尺神经高位(肘关节以上)损伤,手内在肌组织学变化及吻合口神经病理学变化。方法选用成年雄性猕猴6只,以上肢为研究单位,6只动物双侧上肢随机分为3组,每组4侧上肢。 A组(实验组):于上臂上段切断尺神经,再重新端端吻合。于远端切断桡神经浅支,移位于腕部与尺神经(外膜开窗)作端侧吻合。 B组(对照组):于上臂上段切除尺神经3 cm,两断端分别折叠结扎,腕部处理同A组。 C组(对照组):上臂部尺神经处理同A组,腕部不作神经移位。观察术后猴尺神经所支配的手内在肌萎缩程度。取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猴尺神经支配的手内在肌端侧吻合口、端侧吻合口以远的神经干及小鱼际肌组织,做成切片,光镜下观察其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术后12个月观察到A组雄猴手内在肌恢复自主活动,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不明显;B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萎缩,程度较C组轻;C组术侧手内在肌肌肉明显萎缩。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A组神经纤维数量、密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 B组术后神经纤维数量、密度达到一定数值后无明显变化,但未见肌肉出现变性坏死现象。 C组神经纤维数量明显减少,肌纤维数量亦明显减少,终大部分肌纤维萎缩伴玻璃样变,间质出血,肉芽组织形成。结论感觉神经移位能有效防止手内在肌萎缩、变性、纤维化,为高位损伤修复后的尺神经的再生、长入创造了良好条件。

    作者:梁斌;李荣祝;韦绍仁;刘勇;韦爱仙;莫冰峰;楚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疾病组,根据梗死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轻度梗死47例,中度梗死35例,重度梗死38例;同时选择同期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近似的120名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疾病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并比较分析检测结果,评价超敏C反应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价值。结果健康体检者、治疗前轻度梗死者、中度梗死者、重度梗死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32±0.46) mg/L、(8.87±3.72)mg/L、(18.52±6.33)mg/L、(32.51±11.25)mg/L。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受试者,且随着脑卒中梗死程度的加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基本回复到正常水平。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具有灵敏度高且快速的优点,可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

    作者:黄晓春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因多态性与 PCOS 发病机制相关性研究近况

    多囊卵巢综合征( PCOS)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以及多囊卵巢为特征的病变。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在基因多态性领域,基因研究表明胰岛素作用、类固醇激素的合成与代谢、性激素功能失调、卵泡形成等相关影响基因以及慢性炎症因子均可能参与PCOS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敏(综述);王琳(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手术切口细菌分布及抗菌药物应用的比较研究

    目的:了解基层医院手术切口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盲方法,对某基层医院住院治疗的246例患者手术切口提取物进行细菌培养,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与国家卫生部、中华医学会等制定的合理用药相关规定和有关文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46例患者手术切口检出病原菌79株,其中大肠埃希菌53株(67.09%),表皮葡萄球菌24株(30.38%),铜绿假单胞菌2株(2.53%)。医生对246例患者均不考虑手术切口类别而经验性使用了6类14种抗菌药物417例次,抗菌药物使用率100%,使用频次多的是二代头孢菌素(50.60%)。大多数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无适应证用药、药物选择混乱、用药疗程过长、用药时间把握不准、载体溶媒配伍不当等问题。结论基层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的革兰阳性细菌主要是表皮葡萄球菌;目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依然普遍不合理,应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刚性干预和监管措施,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作者:范先伟;梁爱婵;罗海慧;王思洁;练文玲;陈伟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神经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25例体会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采用神经内镜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患者25例,对术后治疗的效进行评估。结果23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为92%,无效2例。结论神经内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是治疗脑积水有效方法。

    作者:陈亚钦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精液处理前后精液参数对夫精人工授精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精液处理前、后精液参数对以男性因素为主的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30个以男性因素为适应证在我中心接受IUI治疗的临床资料,按处理前、后的精子前向运动数和精子回收率进行分组,比较各组临床妊娠率。结果(1)根据处理前前向运动数分成三组:<20×106/ml组、>20~<100×106/ml组和≥100×106/ml组,各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08%、12.79%和12.50%,各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处理后前向运动数分成三组:<10×106/ml组、>10~<20×106/ml组和≥20×106/ml组,各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8.42%、10.59%和12.57%,各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处理后精子回收率分成两组:<25%组和≥25%组,两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45%和12.76%,两组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UI的妊娠率随着精液处理前、后前向运动精子数和精子回收率的升高逐渐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王世凯;黄莉;覃捷;何冰;成俊萍;薛林涛;陆建柳;玉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MicroRNA 及其异常表达在支气管哮喘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

    MicroRNA( miRNA)是一类内源性高度保守的单链小分子非编码RNA,长度约18~22个核苷酸(nt),具有组织特异性和时序特异性,在转录后水平调控靶基因的翻译或表达。 miRNA在细胞生长、增殖、代谢、凋亡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表明, miRNA与支气管哮喘(哮喘)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关系,现已发现,若干miRNA,如Let-7家族、miR-125家族、miR-26家族、miR-155、miR-21、miR-133a、miR-26a、miR-221等的异常表达与哮喘相关。该文综述miRNA在哮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其以持续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塑为特征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彭秋香(综述);谭毅(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DVH 参数比较及对心电图的影响

    目的:比较胸部肿瘤调强放射治疗(IMRT)与常规放射治疗(CRT)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参数及动态心电图( DCG)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72例胸部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IMRT组和CRT组,每组36例,分别于治疗前、中、后进行24 h DCG监测,分析两组DVH参数及DCG改变情况。结果 IMRT组心脏V30、V40、V50均明显低于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IMRT组及CRT组治疗前、中、后DCG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治疗中、后IMRT组DCG异常发生率均低于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引起DCG改变,但在相同剂量照射时,IMRT组心脏受照体积减少,对DCG影响更小。

    作者:杨苏萍;覃晓波;蒿艳蓉;张琴;陈甲信;莫晓云;肖和卫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 CT 检查对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气道异物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门诊收治疑似气管异物患者56例,给予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支气管镜检查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共检出气道异物患者52例,1例误诊为肺炎,后经气管镜检查并取出异物,漏诊2例,假阳性1例。多层螺旋CT检查及气管镜对气道异物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 P >0.05)。以支气管镜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螺旋 CT 灵敏度为96.23%,特异度为66.67%,诊断符合率为94.64%。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气道异物,具有灵敏度高、符合率高特点,诊断时应结合病史、临床体征,以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儿童检查应以低剂量扫描,避免辐射损伤。

    作者:金勤剑;曾少良;祖孝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的初探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及炎症反应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05~2013-04在该院住院治疗的132例冠心病患者,彩超检查颈动脉显示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93例(观察组),不伴有颈动脉斑块39例(对照组)。均常规检测总胆固醇( TC)、低密度胆固醇( LDL-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胆固醇( 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结果观察组血清TC和LDL-C均高于对照组( P<0.05或<0.01),而两组的hs-CRP、TG及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结论冠心病患者中高TC和高LDL-C可能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关,而hs-CRP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关联。

    作者:陆智东;潘庆登;黄永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作者:《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编辑部启事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 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对常压吸氧患者血压的影响

    目的观察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对常压(0.1 MPa)面罩吸氧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30例,在常压下(0.1 MPa)面罩吸氧1 h,吸氧前测基础血压后,每侧鼻腔滴入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3滴,分别于滴药后15 min、30 min、60 min测量同侧上肢血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滴麻黄碱后患者血压出现波动,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是先升高后下降,在滴麻黄碱30 min后达高点,收缩压上升幅度高为4.71 mmHg,舒张压上升幅度高为0.61 mmHg,滴药后各时间点与滴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无临床意义。结论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对常压(0.1 MPa)面罩吸氧、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极微弱,血压变化无临床意义。血压控制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可使用1%盐酸麻黄碱滴鼻液,但要按药物说明书使用。

    作者:孔磊;谢金萍;宋献丽;黄剑平;樊秋萍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中国临床新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