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改良的锇酸脂肪染色法

何忠;冯晓东;林俊莲

关键词:锇酸, 脂肪, 金属氧化物, 四氧化锇, 结晶体, 玻璃管, 无色, 密封, 价格, 包装
摘要:锇酸亦称四氧化锇,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为无色结晶体,价格昂贵.市售包装有0.5g和1g等,均以玻璃管密封.
中国法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法医文证审查案例分析

    法医文证审查,是检察机关法医参与诉讼办案、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手段.

    作者:徐秀英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正确理解和应用评残等级标准

    正确理解和应用评残等级标准直接关系到有关部门确定经济赔偿和定罪量刑.本文作者认为,在实际检案工作中,评残等级标准的有些条款值得商榷,并应制定出实施细则.

    作者:顾学安;朱小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双足霰弹性损伤致肺脂肪栓塞死亡1例

    在法医学检案中,肺脂肪栓塞常见于外伤性骨折,尤其是长骨骨折.由霰弹枪击伤双足及击碎短小的趾骨引起肺脂肪栓塞死亡比较少见,现报道1例.

    作者:马艺列;颜云寿;姚青松;刘永全;何忠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两例罕见的超生反应现象

    人体的死亡过程要经过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及生物学死亡期3个阶段,其中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呼吸心跳均已停止,循环中断,各种反射消失.在临床死亡期,作为统一整体的人体已经死亡,但躯体死亡后,其组织、器官对刺激还能产生一定反应,即超生反应.

    作者:洪渊;张力前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11个Y-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研究

    目的调查11个Y染色体STR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方法利用PCR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广州地区汉族群体无关男性血样进行11个Y-STR基因座的分型.结果11个Y-STR基因座在广州地区汉族群体分别发现3~5个等位基因,GD值低为0.3037(DYS434),高为0.8455(DYS390).结论11个Y-STR基因座在广州地区汉族群体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可应用于法科学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

    作者:孙宏钰;刘秋玲;童大跃;孙彦宾;陈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心脏神经病

    目的研究心源性猝死的病理形态学.方法用本组建立的CCS检查法对179例心源性猝死者作常规CCS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8例心脏神经或神经节内有出血、炎症或肿瘤浸润,伴神经组织水肿、变性、坏死,而其他病变不足以解释猝死.结论一切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神经病均可致猝死.

    作者:宋一璇;姚青松;祝家镇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国汉族成人胸骨多项测量值与身高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汉族成人胸骨多项测量值与身高的关系,建立以胸骨推算身高的方法.方法测量135例(男100,女35)已知身高的中国汉族成年人干燥胸骨的全长、柄长、体长、柄大宽、柄小宽、体大宽、体大厚、柄厚、柄大厚9项指标,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分别求出由男性(分年龄组)和女性胸骨的多项测量值推算身高的多元回归方程式.结果所建立的4个男性(分年龄组)和1个女性胸骨推算身高的多元回归方程式,其复相关系数(R)在0.6237~0.7350之间,标准差(s)在4.5720~7.0348之间.结论根据人体胸骨的多项测量值可以推算其身高,准确性略低于四肢长骨的同类推算;相同身高组的男女性胸骨多项测量值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胸骨柄长不能作为单因素推算身高的测量指标.

    作者:施华戈;赵会安;王晓卿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南粤地区青壮年猝死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青壮年猝死综合征(sudden manhood death syndrome,SMDS)[1,2]是一类迄今死因不明、主要累及青壮年男性的猝死综合征.

    作者:曾家乐;利焕祥;成建定;陈玉川;孔德晖;李杰;孔令贵;涂朝晖;陈兴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改良的锇酸脂肪染色法

    锇酸亦称四氧化锇,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为无色结晶体,价格昂贵.市售包装有0.5g和1g等,均以玻璃管密封.

    作者:何忠;冯晓东;林俊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广泛软组织挫伤后血中胆红素和肌红蛋白的改变

    目的探索法医临床学评定广泛软组织挫伤程度量化指标.方法采用改良的咖啡因法(J-G法)、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广泛软组织挫伤后的人和大鼠血液中的胆红素(Bil)和肌红蛋白(Mb)浓度.结果大鼠挫伤面积为6%、18%、30%,其血清胆红素浓度分别为4.86±0.4648、7.05±0.2915、8.52±0.1549μmol/l;肌红蛋白浓度分别为16.9140±0.9803、23.3435±1.3349、31.2490±1.8714 ng/ml.二者经统计学分析P<0.001,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测定血液中胆红素、肌红蛋白浓度有望成为法医临床学准确评估广泛软组织损伤程度的可靠量化指标.

    作者:李戈;吕俊苞;朱小曼;姚青松;王丁;胡丙杰;罗斌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电击死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实验观察

    目的研究电击死大鼠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为电击死和电损伤的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取大鼠12只,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只.应用SABC法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应用常规染色作比较.结果电击死心肌内出现纤维连接蛋白的阳性,与对照组差别有意义(P<0.01).结论心肌组织中纤维连接蛋白的强阳性表达对电击死的法医学鉴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欧桂生;竞花兰;姜富学;李艳容;谢秀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脑干枪弹伤的电镜观察

    目的研究脑干枪弹伤的超微改变及其分子水平的致死机理.方法用一例颅外损伤与2例头部枪伤作对比,于死亡后25min切取其脑干部组织块,相当于弹道处主要取自中脑被盖部与脑桥的被盖部和延脑的第四脑室底深部灰质部的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1)脑内的枪弹伤病理改变包括烧灼伤、冲击和压力伤等.(2)枪弹伤虽在中脑而病理改变波及整个脑干.(3)损伤特点是神经轴突广泛和损伤严重,神经胶质纤维次之,神经元受损又次之.(4)轴突烧灼伤表现髓鞘、轴浆及其内线粒体浓缩、变性,轴浆、轴索水肿;冲击、压力伤呈现轴突扭曲、变形、融合、挤压、缺损、破(断)裂及错位,轴浆内容外流或缺失,轴索内线粒体、神经微丝和微管偏向一侧位等.结论脑干网状结构严重广泛性神经轴索损伤可能与致死有着重要关系.

    作者:姚青松;宋一璇;何靖;程海鹰;林俊莲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公安法医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

    公安法医检验工作的好坏在较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侦察破案、案件的起诉和审理.本文作者现就公安法医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探讨.

    作者:欧桂生;余彦耿;周健;廖信彪;金洪年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广西地区回族人群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调查

    应用AmpFISTR Identifi1erTM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286例广西回族无关个体血样DNA进行15个STR基因座的多态性调查,获得了广西回族群体遗传学调查数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长晖;杨电;汪萍;朱少建;刘超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3例血气胸的法医学鉴定

    血气胸是胸部损伤中常遇见的损伤并发症.根据现行的损伤鉴定标准,引起血胸和气胸的损伤可能达到轻伤或重伤,介定轻伤还是重伤的分界线是损伤是否并发呼吸困难.

    作者:黄安海;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526例法医学活体损伤检验鉴定分析

    整理1999年4月至2001年11月526例活体损伤鉴定材料,就其伤者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东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中国5个群体D20S85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目的了解中国5个群体D20S85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数据,比较它们之间的遗传学差异,探讨其在法医学应用中的意义.方法分别收集5个群体622名无关个体的血样,Chelex-100快速抽提法或饱和酚/氯仿法抽提DNA;扩增后经PAGE垂直板电泳、银染,进行D20S85基因座分型.结果在5个群体622名无关个体中,共检出9个等位基因,并首次在广东汉族和广西壮族群体中检出等位基因14;每个群体基因频率大于0.05的均为6个,D20S85*6为常见等位基因.5个群体共观察到35种基因型,群体内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氏平衡,各群体问基因型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140次减数分裂未发现突变.各群体的期望杂合度为0.7720~0.7912;非父排除率,在三联体为0.7538~0.7594,二联体为0.3988~0.4297;个人识别率为0.9175~0.9272;多态信息含量为0.7442~0.7656.应用于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案例,效果满意.结论D20S85基因座是法医学应用价值较高的遗传标记系统.

    作者:陆惠玲;张炜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胸部外伤和脓胸的死因分析1例

    损伤和疾病关系复杂,易引起死因争议.通过详细的尸体解剖、组织学检查与案情调查和对损伤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可以明确死因.现报道1例.

    作者:石河;姚青松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232例水中尸体检验分析

    本文作者对1993年至2001年检验的水中尸体案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就法医学检验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作者:李学军;郭向东;董明瑞;朱志武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性窒息死亡1例

    1案例资料周某,男,53岁.某日早吊死于家中二楼客厅内.据家属反映,当时死者头戴黑色女式假发,坐在木凳上,用黄色布条呈U形固定于竹杠,下端从前方套于颈部.

    作者:郭新华;李子良 刊期: 2002年第05期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中国法医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

主办:中国法医学会 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