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绍斌
目的 研究广东地区622例猝死案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猝死的发病机制、鉴定指标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法医鉴定中心2009至2012年622例确诊猝死的案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一般情况、临床病历、法医学尸体解剖所见及病理学诊断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2例中心源性猝死为主要类型,占59.49%,以中青年男性多见(30~50岁男性占43.78%),冠心病为主要病因,发病呈年轻化(≤35岁者占17.89%);心源性猝死、其它系统疾病猝死、不明原因猝死3组之间心脏重量存在明显差异(P<0.05);青壮年猝死综合征与心源性猝死组中胸腺肥大或出血阳性率存在差异(P<0.05).结论 心源性猝死为猝死主要类型,发病呈年轻化,中青年男性为甚,冠心病为主要病因;胸腺肥大或出血引起个体应激系统障碍可能是致猝死机制之一.
作者:李明;黄京璐;王小广;盖连磊;盛立会;王怀勇;权力;成建定;陈忆九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乙醇对地西泮半数致死量及早期代谢的影响.方法 ①利用AOT425tatPgm程序测定雌性小鼠经口灌服地西泮单独或与不同剂量乙醇联合染毒时的半数致死量;②低、中、高剂量(50、100、200mg/kg)地西泮单独或与不同剂量乙醇联合染毒,HPLC法测定染毒后15、30、60min时小鼠心血中地西泮及其主要代谢物去甲西泮、奥沙西泮血药浓度,观察染毒早期乙醇对地西泮代谢的影响.结果 ①联合染毒使地西泮LD50值明显降低,且下降幅度随乙醇剂量增加而加剧;②各联合染毒组染毒15、30、60min时地西泮、奥沙西泮血药浓度较单独染毒时低;50、100mg/kg地西泮与乙醇联合染毒60min时去甲西泮浓度较单独染毒显著升高,但乙醇剂量影响不大;高剂量地西泮与低、中剂量乙醇联合染毒60min时去甲西泮浓度较单独染毒组时低.结论 ①地西泮与乙醇确有毒性协同作用,联合中毒时地西泮半数致死量变化与乙醇剂量有关;②染毒早期,乙醇可使地西泮及奥沙西泮血药浓度降低,同时抑制去甲西泮的代谢,使其药浓度升高,在毒性协同效应发生中有意义.
作者:王荣帅;庄冲;苏军;屈国强;许珊;潘超;刘良;刘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应用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PCR测序方法进行动物组织种属鉴定.方法 未知动物内脏样本8份,已知马鹿、北山羊、绵羊和鹅喉羚肌肉样本各1份作为对照.采用用常规酚-氯仿法提取模板DNA,分别用哺乳动物通用引物和4种已知对照特异性引物扩增16S rRNA基因片段,产物用2.0%琼脂糖电泳检测,并进行序列测定及与基因库已有的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 8份未知样本经哺乳动物16S rRNA通用引物扩增,均检测出阳性条带;用鹅喉羚特异性引物扩增,均检测出阳性特异性条带;用其他3种特异性引物扩增,均未检出阳性条带;未知样本扩增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及同源性比对,与鹅喉羚的同源性为96%~100%.结论 本文未知动物样本均为鹅喉羚内脏组织.本文方法可在动物检材种属鉴定中选用.
作者:阿依努尔·阿卜杜艾尼;古再努尔·孜比比拉;夏米西丁·阿不都热依木;马合木提·哈力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 张某,女,55岁.自称2013年3月某日与邻居因纠纷在田地内发生打斗,打斗过程中邻居挥动锄头打在其右外踝,只打一次,当即感右踝疼痛,不能活动,致踝部骨折.邻居曾某则否认用锄头打伤张某右踝.因无他人旁证,办案单位提请对张某右踝骨折致伤方式进行鉴定.
作者:黄新;邓国伟;郭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及临床经过蒋某,女,60岁.某日午餐后被人脚踢下腹部致疼痛肿胀4h入院,既往有腹痛、腹泻等腹部不适病史数年.查体:一般情况尚可,肠鸣音低,约1 ~2次/min,下腹部稍肿胀,压痛明显,会阴部肿胀,压痛明显.入院次日盆腔CT示子宫、直肠陷窝内有少量积液,即行剖腹探查术+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发现回肠有约20cm呈淤血性坏死状改变,近回盲部见2.0cm×2.0cm破裂口,周围肠管淤血、粘连;小肠全程扩张、水肿,腹腔内脓液、食物残渣及肠液约1 200mL.
作者:周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 某男,39岁.某日9时许,被发现死于水泥公路上.经调查,死者吸冰毒过量致死后约半小时被人背至现场,自然滑落至地面.尸表检验 尸长167cm.双侧瞳孔缩小,直径3mm;左上、右上眼睑结膜点片状出血;口唇发绀.左颞顶部头皮出血5.5cm×5.5cm,呈圆形,其下缘有一条形创口2.2cm,伴创周表皮剥脱2.5cm×0.6cm,创缘不整齐,创腔可见组织间桥;其相应部位颅骨见一腰长6cm、底边长3cm的等腰三角形凹陷区,两腰骨质隆起约0.4cm,形成两条骨嵴(图1).左足第二趾趾尖擦伤1.5cm×1cm,第三趾趾尖擦伤1cm×1cm,出血均不明显.余未见损伤.
作者:吴坤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 石某(女),某香菇种植基地女工,于2011年1月22至24日,连续3d在接菌帐内工作(8h/d).25日出现头痛、恶心和呕吐,以“急性中毒”入院治疗.26日出现呼吸困难、双眼视物不清、各种神经反射消失和意识障碍,30日血压下降至7.0/3.4kPa(53/25mmHg),血氧饱和度下降至30%,经抢救无效因呼吸功能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作者:侯丰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自动化工作站与Chelex-100法对不同浓度血液样本的检验效果.方法 取新鲜血液,按倍量稀释法制成2~1 024倍10种不同浓度的血样本,分别采用自动化工作站和Chelex-100法提取模板DNA,应用IdentifilerPlus试剂盒进行扩增及毛细管电泳检测,并对电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稀释2~32倍的血样本,采用两种方法的检验成功率均可达到100%;稀释64倍的样本,Chelex-100法成功率为41.3%、完整分型数为78.3%,自动化工作站成功率为13.0%、完整分型数为43.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稀释128倍的样本,成功率在Chelex-100法(8.7%)和自动化工作站(2.4%)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稀释256倍以上,两种方法均无法获得分型结果.结论 自动化工作站适用于一定浓度血样的检验,而对于微量血样,Chelex-100法的效果可能更优.
作者:刘冰泉;巴华杰;朱爱华;马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检验1.1 简要案情2001年5月某日,郭某(男)的出租车在田间路上被焚烧,其本人右侧颈总动脉破裂失血性休克死亡在车内.2013年9月底案件侦办单位要求对距离现场600m处提取的折叠不锈钢刀进行DNA检验,并与死者分型进行同一认定.1.2 DNA分型检验检验方法 经鲁米诺试验检验,发现刀盒内侧和刀刃与刀盒结合部有浅蓝色荧光.
作者:刘亚举;张俊涛;贾环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09年8月,重庆某县2名矿工误服怀疑含硒化物的饮用水后出现不适,随即报警并入院治疗.临床表现为腹胀、呕吐,昏厥,抑郁,呼吸困难、两肺哮鸣声;血液分析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比例下降;尿常规检查见蛋白尿;血气分析均为Ⅰ型呼吸衰竭,急性呼吸性酸中毒;胸部DR未见异常,心电图、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在现场提取矿泉水瓶的残留水样,大量呕吐物进行毒物分析检验.
作者:王力春;马健;罗敬锋;郭东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检测8种合成大麻素,并对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甲醇提取及超声处理样本后,采用GC/MS法检测JWH-203、JWH-250、RCS-4、JWH-018、JWH-019、JWH-122、AM-2201和JWH-210等8种合成大麻素,并对色谱柱、初始温度、升温速率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 使用中等极性的DB-17MS色谱柱(30m ×0.32mm ×0.25μm),采用起始温度200℃,以20℃/min速率升温至280℃,以10℃/min速率升温至300℃的条件进行检测.8种合成大麻素能够很好的分离,检测限达到20μg/mL;应用该方法对未知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对各类合成大麻可能的质谱碎裂途径进行分析.结论 本文方法具有分析简便、快速、灵敏的特点,可以用于实际案件的检测.
作者:钱振华;乔宏伟;花镇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简要案情 死者男性,68岁.某日与他人争吵数分钟后,突发声音嘶哑、音低,数秒后口吐白沫、昏迷倒地,急救人员现场检查时发现已死亡.解剖检验 体表未见外伤.解剖见右颈部肌群及软组织血肿形成,范围为10cm×5cm×6cm,涉及颈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分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内侧、食道间沟等处;右颈总动脉全段及颈内动脉起始段管壁内、外膜分离并动脉夹层形成(图1),其上段内膜见横行裂隙状破口,外膜及周围软组织大片状出血;右颈总动脉至颈内、外动脉全段管壁见散在粥样硬化斑块.
作者:李竹;刘江金;黄映康;王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法医毒物学检验工作的需求,已从单一种类毒物检验逐渐转向多目标毒物筛查和常见未知毒物筛查.免疫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及未知物筛查技术是目前常用的毒物筛查技术和方法,这些方法和技术都有其特点.本文综述了目前已开发的毒物快速筛查技术和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价,希望能为法医毒物学检验工作中毒物的快速筛查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常靖;王芳琳;张泽楠;张云峰;董颖;侯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出台后引起广泛的关注,新标准的执行无疑使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和规范.但在新标准实施的一段时期内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作者针对其中的某些提出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相关使用和今后对条款的补充修订所参考,亦可为进一步深入讨论和分析提供意见.
作者:汤家全;刘建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分析人肺癌组织19个常染色体STR及性别基因座等位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收集72例人肺癌组织和相对应的癌旁正常肺组织,采用Chelex-100法提取DNA,Golden eye 20A试剂盒进行PCR扩增,3130XLDNA遗传分析仪检测STR型别.结果 72例癌组织中有30例(41.67%),在19个常染色体STR基因座及Amel基因座上检出83次变异,其中等位基因增加11次、变更2次,杂合等位基因完全性丢失20次,部分性丢失50次.常染色体基因座检出变异次数多为D3S1358和CSF1PO(均8次),Amel基因座检出2次变异,TPOX基因座未检出变异.杂合等位基因部分性丢失常见,占总变异次数的60.24%,在同一肺癌组织中多个基因座可同时发生变异.结论 恶性肿瘤组织较常发生等位基因变异,进行STR分析时应慎重判型.
作者:钟巧娥;王景舟;王红梅;张建华;陈丽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分析大麻性别连锁SCAR标记对于中国大麻性别的特异性,为植株性别鉴别研究积累资料.方法 分别收集中国云南、新疆、甘肃、山西等4个不同地区大麻雌雄植株各15份,共计120份.参考文献设计合成SCAR标记引物,对样本进行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并随机抽取样本进行盲测验证.结果 120份已知性别的大麻样本经检测,其中113份样本结果正确,总正确率94.2%;16份随机盲测样本经检测,15份结果正确,正确率为93.8%.结论 SCAR323与SCAR119标记可被用作中国大麻性别的鉴别.
作者:张贵芹;冯涛;凃政;彭建雄;裴黎;白雪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蒋某,男,50岁.2010年11月15日驾驶摩托车与轿车相撞,致头面部及全身多处损伤,1h后送往医院.查体:血压14.9/8.7kPa(144/95mmHg);神志欠清,呼之不应;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0.25m,光反应存在;下颌见1.0cm伤口,胸部压痛(+).头部CT示左侧额颞顶叶-基底节区脑出血,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略向右侧移位.予以降颅压、促醒等治疗,次日14时转上级医院.
作者:杨帆;施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资料1.1 简要案情2013年6月13日在某村鱼塘中发现1具尸体,经辨认死者系江某(男,37岁).案件侦破后嫌疑人供述,其用两根端口均裸露的自制电线分别连接电源(经检测电压为165V)的火线、零线,趁江某不备,用两根电线另一端多次戳击江某头面部至其倒地、口吐白沫后,用3根细绳勒其颈部,随后用“蛇皮袋”套裹江某并将其抛于附近鱼塘内.
作者:周美新;牛鑫;程昱翰;王俊杰;田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1 案例检验1.1 检材实际案例中提取的电工胶带3份,其中1号检材为某敲诈案犯罪现场(办公室)内针孔摄像头上缠绕的电工胶带;2号检材为某持枪抢劫案现场提取的碎裂枪头碎片上缠绕的电工胶带;3号检材为某爆炸案现场提取散落的电线末端上缠绕的电工胶带.
作者:黄玥蕾;肖泉;陈海英;唐金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本文采用Identifi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江苏地区583名汉族无关个体15个STR基因座遗传多态性进行调查,为相关人群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权鉴定提供基础数据.1 材料与方法1.1 样本583份无血缘关系汉族个体口腔FTA卡样本(男495份,女88份),均为本实验室DNA数据库和日常检案积累.
作者:王鑫;李景辉;周如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