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敏;杜佳慧;释孝文;伍昕宇;杨溢;欧阳婉璐
现代医学细化分科促进了医学的进步,也带来了相应的弊端.整合医学将各领域先进的知识和各专科有效的实践经验加以有机整合,使之成为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早期诊断和疗效的控制都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单一的、分裂的思维方式难以完全应对肿瘤的防治,这就需要用整合医学的思维,将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主流医学与非主流医学进行整合,建立基于整合医学的扶正抗癌并举的个体化治疗新模式,将为肿瘤治疗开辟新的方向.
作者:赵彪;潘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在医疗领域的运用愈发成熟、广泛.这一技术在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引发了如人体器官犯罪、非法器官买卖等诸多问题,挑战着医疗秩序、社会稳定和道德底线.早在2010年,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就已明确非法器官买卖这一罪名,但时隔多年,器官移植领域并未得到有效规范,相关案件层出不穷,情形不容乐观.本文对人体器官犯罪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此类案件屡禁不止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整治对策.
作者:封欣蔚;杨小丽;杨咪;李立红;谌业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现在人们信赖并热衷于注射各种疫苗,并希望通过它们去防治病毒感染.笔者认为感染某些病毒不一定是坏事,过多地注射疫苗也不一定带来好处.以水痘疫苗和麻疹疫苗为例,虽然接种这些疫苗能够极大地降低其发生率,但是,有极少数人成为水痘或麻疹的隐性携带者,病毒深入骨髓,在某些外界的物理化学诱因下发展为白血病.建议除非针对致命性病毒,一般应尽量减少疫苗的接种.好的疫苗就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精神状态.
作者:罗安明;戎志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分析我国目前人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困境及导致器官移植供体短缺的社会影响因素,发现民众普遍缺乏器官移植及捐献流程的相关知识.欲缓解器官移植供体紧张,扩大供体来源,必须要赢得公民的广泛支持与理解,才能保证器官捐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构建人体器官捐献社会宣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探讨进行人体器官捐献宣传教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为科学地进行器官捐献的宣传教育提供建议与参考.
作者:曹翠萍;黄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基于医疗分工与协作的双向转诊制度是健全、完善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医疗体制分割、居民就医观念僵化的现实国情下,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困境.契约机制是一种合乎情理的经济和法律手段,可以有效激励、约束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行为,确保双向转诊制度的有效实施.因此,探索契约化模式下双向转诊的内涵、发展的必要性及实现方式,对提升我国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医疗卫生保障有现实意义.
作者:冯杰;吴文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探讨小夹板治疗骨折的原理、骨不连与小夹板固定关系,提出了应公正地认识和评判中医小夹板技术.对治疗骨折方法应从文化、技术、费用、推广、护理、责任等多方面综合评价.
作者:李引刚;韩少锋;刘艳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面对“看病难、看病贵”和“行医难、行医畏”的问题,我们的医改总是步履维艰,达不到理想境地.为此,中国工程院根据中央和国家的要求,启动了“全民健康和医药卫生事业国家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历时两年研究,写出了一份较为完整的综合报告.樊代明院士作为这个项目首席科学家,通过该报告的部分数据,特别是经过他本人的认真思考,形成了很多重要的观点和看法,并撰写了“加减乘除话医改”这篇文章.全文共分为8个部分:①资源配置,倒塔会倒塔;②卫生法律,正塔靠立法;③疾病预防,上医治未病;④医学研究,源头供活水;⑤人才培养,看病靠医生;⑥药品研发,治病靠好药;⑦器械研发,善事先利器;⑧中医发展,老本不能忘.文中谈到的“加减乘除”不是说医改简单,而强调医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考虑,全面推进.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医改这道难题.
作者:樊代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通过介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应对药物短缺的机构设置、法规制定和提高自由裁量权,以期为我国提供借鉴,终改善药物短缺状态,提高药物可及性,保障用药需求,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王志刚;田侃;喻小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临床实验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对于传染性肝脏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过程的监测、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是,赖氏(Reitman-Frankel)比色法检测ALT的活力单位套用的是卡门(Karman)单位,而不是赖氏单位.赖氏比色法检测ALT所采用的“标准曲线”,从57 U以后即呈一明显的抛物线型,也并非一直线.
作者:廖远泉;廖安琪;段玉方;王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专家直觉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无意识的快速思维决策过程.在时间紧迫、压力巨大的决策情境中,专家直觉能够较好地解决决策者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描述了专家直觉的内在心理机制,分析了专家直觉有别于逻辑思维的诸多特点,阐述了研究专家直觉在医疗实践领域的现实意义.
作者:孙慧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大脑是机体的神经调控中枢,主宰机体一切功能活动.肿瘤细胞同机体的其他细胞一样,都源自于同一祖细胞,其发生发展和演进同样摆脱不了大脑的调控.因此,笔者认为治癌应从调控大脑入手.
作者:吴秋芳;吴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我国医患关系近年来异常紧张,医患双方和政府机构都认为自己的处境艰难.是什么导致目前的状况呢?我们过去所理解的医患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作为一名基层医生,不断思考后发现:改革开放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国民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医患关系构建的要素如医学教育、社会环境、体制、道德的影响依然存在,但各自发挥的作用和所占比重在新时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因此,只有深刻理解现代医患关系的内涵,我们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国家医疗改革才能有的放矢,运用现代医疗模式才可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大众的健康.
作者:芦兰;师幸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眼底病已成为威胁国人视觉健康的重要疾病.传统医学对于眼底病治疗效果有限,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新的药物引领眼底病治疗进入新的层次,虽然部分患者从中受益,但更多患者仍受困于疾病.整合医学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结合先进检查设备和治疗手段、中医的辨证施治、科学精细的护理、合理的社会心理干预,个体化的诊疗方案,达到医患都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郭斌;王莉;范钦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人类是高级生物,但适用于人类社会的生物理论却很少.生物相对论是指生命的两个基本性状即繁殖力和寿命间的反向关系.本文试用这一关系分析人类社会从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到少生、不生的丁克家庭和独身主义的社会风俗时尚转变的生物学基础和必然性.撰写过程中,还意外地发现了“北方人为什么比南方人高”这一有趣问题的解释.
作者:王瑞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尽管中国的现代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是传统文化中就具有生死智慧与临终关怀实践.基于血缘性、地域性、多元文化的特点,有家族型、医院型、社会型的临终关怀模式.基于主体、客体的不同,中国传统的临终关怀方式从正面、自我到反向三个层次,彼此联系且层层递进,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个性.本文就中国本土临终关怀的特有模式及其深刻内涵进行总结提炼,希望能促进中国本土化、体系化、社会化、制度化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
作者:聂敏;杜佳慧;释孝文;伍昕宇;杨溢;欧阳婉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解决的方式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本文在综合不同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并从医院教育角度研究其解决对策.
作者:张虹;刘志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我国精神残疾患者人数众多,其家庭普遍贫困,社会保障严重缺失.其主要原因是传统家庭责任观念的影响及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缺陷.基于我国总体缴费能力低但社会保障需求巨大的基本现状,精神残疾患者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应谨遵“底线公平”原则,既要保证其基础性需求得到满足,也要防止保障水平刚性上升而超出国家财政承担能力.
作者:谌业维;杨小丽;李立红;封欣蔚;杨咪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