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一株CA15-3单克隆抗体用于125I标记,另一株CA15-3单克隆抗体包被试管作为固相抗体,建立了双位点夹心肿瘤标志物CA15-3免疫放射分析法.CA15-3标准品以CIS公司免疫放射分析药盒标准品校正.小检测限为0.4 U/mL;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6.0%~6.2%和4.1%~5.9%;样品中加入已知量CA15-3测定,回收率为86.8%~118.6%;高浓度CA15-3的血清样品系列倍比稀释后测定,实测值和计算值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大于0.99;38 例健康女性血清样品测定值为5.7~23.7 U/mL.
作者:燕强奋;梁瑞鹏;王衍真;贺佑丰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用DNA合成仪将含酪胺的单体连接在18聚体寡核苷酸的5′端,并用氯胺-T法进行125I标记.该标记方法的标记率为80.7%,标记物放化纯度为98.7%,体外放置24 h放化纯度仍高于9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显示各时间点的条带与未保温的对照组平行,均未见异常条带.
作者:王荣福;邱峰;张春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采用薄层色谱和纸色谱法对不同的展开体系进行筛选,找到了三种适宜的展开体系,建立了测定18FDG注射液放化纯度的分析方法.这三种体系固定相分别为ITLC/SG、Whatman No.1层析纸和国产硅胶纸,相应的流动相分别为V(乙腈)∶V(水)=95∶5、V(甲醇)∶V(氨水)=9∶1、甲醇,三种展开体系的主产物18FDG与18F-均可较好地分离,精密度均<1%.
作者:叶肇云;齐秀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将组氨酸固载到氨基化磁性纳米微粒表面.以188Re的面式结构三羰基配合物fac-[188Re(CO)3(H2O)3]+为放射性标记前体,对磁性纳米微粒进行了标记.固载有组氨酸的磁性纳米微粒在70 ℃、pH 6.6下反应40 min ,标记率为(91.4±0.3)%,并且标记物在37 ℃的小牛血清中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72 h后放射性仍保留80%以上.
作者:曹金全;汪勇先;于俊峰;李世强;夏姣云;张春富;尹端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利用金属氢化物热力学和动力学参数测试系统对表面具有氧化层的钛膜进行了恒温吸氘和变温吸氘实验.结果表明:试样恒温吸氘时,吸氘速率随氧化层厚度的增加而变慢,达到吸氘平衡的时间也变长;试样变温吸氘时,在相同的升温速率和相同的初始氘气压力下,吸氘温度随氧化层厚度的增加而升高,表明钛膜表面氧化层具有一定的阻氘性能.
作者:刘文科;曹小华;彭述明;龙兴贵;杨本福;李宏发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以两种分散方法制备不同粒径分布的188Re-硫化铼混悬液,采用涡旋法制得的大颗粒混悬液,粒径大于5 μm的颗粒占55%,大于10 μm的占19%;超声法所得混悬液粒径小于5 μm颗粒占93%,大于10 μm的只占0.3%.两种方法所得混悬液粒径分布有显著差异(P<0.01).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涡旋法所得混悬液在6 min内稳定可靠,超声法所得混悬液在15 min内能均匀分散,此后取药需重新分散,且药物仍然均匀可用,颗粒度和放化纯度无明显变化.采用涡旋分散装置制备大颗粒混悬液时,操作简便,结果重现性良好,并同时避免了涡旋分散过程中因手动操作对人体造成的辐射损伤,减少了人为因素对颗粒度的影响.
作者:于延豹;汪勇先;董墨;于俊峰;胡伟青;周伟;杨学忠;尹端沚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放免仪短期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制作了本底个值质控图并应用于长期稳定性的监控.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作为放免仪长期稳定性考核、量化的一个手段.
作者:孙建文;张勤;王叙馥;王国明;左书耀;李雨升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采用枸橼酸三钠还原氯金酸制备胶体金颗粒,标记甲基苯丙胺单克隆抗体,制成免疫层析测试条,建立了一种简易快速、自测式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并用于尿液中甲基苯丙胺的检测.尿液中的甲基苯丙胺与测试条上金标记抗体结合后沿着硝酸纤维素膜移动,与膜上的固相二抗或抗原结合,根据是否出现肉眼可见的红色线条判断人体尿液中是否含有甲基苯丙胺.结果显示,甲基苯丙胺免疫层析测试条只与甲基苯丙胺发生特异性反应,符合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制定的检测甲基苯丙胺标准品的标准,灵敏度为1 000 μg/L,与典型的麻醉药物和镇静药物无交叉反应.甲基苯丙胺免疫层析测试条检测尿液中的甲基苯丙胺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结果显示清楚、快速、简便、省时、实用等特点.
作者:江静;刘一兵;周棱;宋玉庆;郭伟正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采用89SrCl2 加99Tc-MDP(云克) 联合治疗与89SrCl2单项治疗方法,分别对106例骨转移癌患者进行治疗.结果表明,2种方法疗效均较好,但两者相比,联合治疗法治疗骨转移癌导致的骨痛总有效率达88.2%,明显高于89SrCl2单项治疗组(65.4%),两组相比P<0.05.原发灶中以乳癌疗效佳,总有效率达100%,按组织学类型分析,其疗效依序为浸润性癌>腺癌>鳞癌.因此,联合治疗应以乳癌(尤其是乳腺浸润性癌)转移性骨癌导致的骨痛为首选病例.联合治疗产生的毒副作用并不多于89SrCl2单项治疗;对生存质量及体力状况的改善,联合治疗组亦明显高于89SrCl2单项治疗组.
作者:李建刚;谭清和;龚振夏;陈忠;陆小鹏;刘莉;刘云;张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阐述了以模型为基础的受体显像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动力学法、绘图法和平衡法,并对受体显像定量分析中的几个技术问题,如示踪剂体内代谢的校正、血池放射性的校正以及组织内不可置换配体浓度的估测等进行了简述.
作者:付占立;王荣福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参照94版(美国)国家电气制造商协会(NEMA)标准和国外同类产品技术标准,按照NEMA标准制作的国产测量模型以及相应的放射源(99Tcm、131I)对SPECT系统进行全面测试,其固有空间分辨率为3.8 mm,固有非均匀性为±(2.1%~3.2%),固有空间非线性为0.1~0.6 mm.结果显示,其固有性能优于企业产品标准,计算方法科学,图像分辨率等数据结果好,测量指标达到或接近国外同类产品.
作者:刘自来;田嘉禾;张锦明;陈英茂;邵明哲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的优点.本工作对14C-UBT向环境释放14C的活度与天然宇生14C和各种其他人工活动向环境释放14C的活度进行比较.假设每年实施1 000万次27.75 kBq的14C-UBT,且永久使用的极端情况下,14C-UBT每年对地球环境释放14C的量与天然宇生14C的年产量相比仅占其0.028%,其带给公众的年有效剂量极限高值仅为3.33×10-3 μSv,即14C-UBT对环境的影响极小.
作者:马永健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为评估人体内O-(2-18F-氟代乙基)-L-酪氨酸(FET)吸收剂量,选择小鼠作为模型.由小鼠尾静脉注射FET后,在10、30、60、120和180 min 时处死动物,测定小鼠体内各脏器放射性分布,换算至标准人体内分布数据,按标准医学内照射吸收剂量(MIRD)计算法,估算人体内FET辐射吸收剂量.结果表明:人体骨内照射吸收剂量高,其值为4.78 pGy/Bq,脑和全身内照射吸收剂量低,约为1.6 pGy/Bq,其它脏器内照射吸收剂量为1.6~3.5 pGy/Bq,有效剂量为9.0 pSv/Bq.按一次静脉注射FET注射液370 MBq估算,有效剂量为3.3 mSv,其值处在常规核医学研究中可接受的有效剂量范围之内.
作者:唐刚华;唐小兰;王明芳;罗磊;甘满权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