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IGF1R3'UTR多态性位点rs3743249与miR-141结合差异与前列腺癌发展风险关系的研究

王慧敏;胡艳玲

关键词:前列腺癌, IGF1R, 多态性位点, miR-141
摘要:目的:探讨位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基因3'非翻译区(UTR)的前列腺癌(PCa)相关的多态性位点rs3743249与靶microRNA(miRNA)结合位点的改变对PCa发展风险的影响.方法:用miRbase预测与rs3743249结合相关的靶miRNA,分析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IGF1R基因mRNA和靶miRNA的表达数据,同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GEO数据集,对基于TCGA数据分析的靶miRNA结果进行验证,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对转染后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在体外检测rs3743249的不同等位位点对靶miRNA结合的影响.结果:rs3743249位于IGF1R的3'UTR第4 752个碱基,与其结合相关的靶miRNA为miR-141.用TCGA数据分析IGF1R基因显示,IGF1R在PCa组织显著上调(P<0.05);与配对的癌旁组织相比,miR-141在3套公共数据(TCGA、GSE23022和GSE36803)的PCa组织样本中均显著上调(均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miR-141与含rs3743249等位位点为G的IGF1R 3'UTR的结合更稳定,miR-141与IGF1R基因的结合起到稳定IGF1R基因表达的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结论:IGF1R 3'UTR多态性位点rs3743249等位位点G在促进PCa发展上风险性更大,遗传突变影响PCa的发展风险.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鼻咽部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

    目的:探索鼻咽癌患者在放射治疗过程中鼻咽部细菌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方法:取7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过程中不同时点的鼻咽拭子样本,利用T-RFLP技术对其鼻咽部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在放疗不同时点的鼻咽拭子样本中共获取115种末端限制性片段(T-RFs),其中以放疗前的数目多(91种),放疗结束时少(49种),片段62 bp、65 bp、77 bp、120 bp、146 bp、253 b p、333 bp、398 bp、400 bp、469 bp所代表的菌群贯穿于整个放疗周期中.鼻咽部菌群结构随放疗时间变化而改变,至放疗结束时T-RFs数量下降46%,香农指数(H)下降5%,均匀度指数(E)增高5%,辛普森指数(D)变化趋势不明显.结论:放疗可影响鼻咽癌患者鼻咽部菌群的生长,致群落中的T-RFs数目减少,优势细菌分布发生变化,菌群结构多样化程度下降.

    作者:张勇;黄婷婷;陈静珊;何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广西宜州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行气管切开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DT组和传统开放式气管切开术(TT)组,每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DT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及切口瘢痕大小均明显优于TT组(均P<0.05),且围手术期及远期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TT组(P<0.05).结论:PDT具有微创、操作简便、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重症医学科中推广应用.

    作者:唐建周;罗晖;韦明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正畸治疗前、后龈沟及口腔中细菌的变化情况分析

    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前、后牙龈沟及口腔中细菌菌群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9月湖北省荆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口腔正畸患者130例(正畸组)及健康人群60例(对照组),收集正畸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和对照组的牙龈沟液体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菌斑指数(PLI)、牙龈沟出血指数(SBI)牙龈沟出血指数(SBI)、探针测定探诊深度(PD)的差异.结果:正畸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PLI、SBI、PD显著高于术前及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前比较,正畸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球菌、杆菌、弯曲菌比例显著降低,梭状菌、螺旋菌、丝状菌比例显著增高,牙龈卟啉单胞菌、核酸杆菌、福塞类杆菌、放线杆菌检出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正畸治疗后口腔细菌繁殖增加,应注意维护口腔卫生,避免诱发炎症.

    作者:李艳平;李春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of exosome proteome derived from hepatic carcinoma HepG2 cells

    Objective: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ze the exosome proteome derived from hepatic carcinoma HepG2 cells and normal hepatocytes HL-7702,and look for the key factors in carcinogenesi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Methods:HepG2 and HL-7702 cells were cultured,and exosome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ulture supernatant and verified.LTQ-Orbitrap Elite mass spectrometry was applied to analyze and identify the exosome proteome derived from the hepatic carcinoma cells and normal liver cells,which was for seeking hepatic carcinoma cells specifically expressed proteins.Furthermore,gene ontology (GO),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 network,and pathway enrichment were constructed to analyze hepatic carcinoma cells specifically expressed proteins.Results:The exosomes of HL-7702 expressed 3,366 proteins,and the exosomes of HepG2 expressed 2,874 proteins,of which 1,224 were expressed specifically in HepG2 exosomes.102 target proteins were selected and going on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unique peptide was ≥1 and PSMs ≥10.GO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arget expression protein of HepG2 was concentrated on metabolism,proliferation,and localization adhesion function.76 target proteins were chosen and formed a PPI network;combining with pathway analysis,ACTN1,FN1,RAC1 and GSN were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important signaling pathways of HCC.The 26 target proteins which not in PPI network were analyzed pathway involved in,respectively.AKR1C2 and C5 were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differently important signaling pathways of HCC.Conclusion:Exosomes proteomics provides the sources of specific protein derived from hepatic carcinoma cell;when it combines with bioinformatics analysis,they are able to reveal the important molecules that are related to carcinogenesis of HCC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investigation of HCC biomarkers.

    作者:Chunmeng Wei;Jinghuan Deng;Jiagui Chen;Fengjie Wan;Yasi Li;Min He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窒息复苏后4h内气管内吸引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寻找减轻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病情的简易可行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6年5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MAS新生儿97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儿在入院时先予气管内吸引后,再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胸片病灶消退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抗生素使用级别、抗生素使用时间、胸片病灶消退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患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MAS窒息复苏后4h内给予气管内吸引术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和抗生素使用时间,降低抗生素级别,促进胸片病灶消退,降低新生儿PPHN的发生率.

    作者:冯瑾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013-2015年广西某医院PICU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加强PICU感染控制工作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送检的各类标本中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共103株,对其进行药敏试验,采用回顾性方法对其临床分布状况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近3年间本院PICU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大部分来源于痰标本,占51.46%.药敏结果显示:从PICU分离到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其他种类抗菌药物高,对亚胺培南与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9.13%、19.44%;耐药率较低的抗菌药物是左氧氟沙星及环丙沙星,分别为3.88%、5.83%.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常见的院内感染病原菌,对常见抗菌药物均产生程度不同的耐药性,应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遏制耐药性上升势头的同时,大力做好医院院内的院感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地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和传播,有利于保护PICU的儿童患者.

    作者:李萌;李泰阶;郭世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前期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脉压的影响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糖尿病前期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脉压的影响.方法:选取46例糖尿病前期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有氧运动组(A组)23例和对照组(B组)23例,A组以有氧运动方式对其进行干预,B组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不变,观察并比较干预前、后两组的血压及脉压水平.结果:干预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经过24周干预后,A组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A组的收缩压和脉压的下降幅度均优于B组(均P<0.05).结论:有氧运动能改善糖尿病前期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小其脉压.

    作者:罗祖纯;戴霞;麻晓君;张泰辉;韦春;陶湘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复方解酒晶提取工艺的研究

    目的:优选复方解酒晶的佳提取工艺.方法:以鸢尾苷含量、干膏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对不同提取溶媒、不同提取倍数、不同提取时间、不同提取次数进行优选考察,确定复方解酒晶的佳提取工艺.结果:复方解酒晶的佳提取工艺为18倍60%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h.结论:本试验方法简单,稳定可靠,为复方解酒晶提取工艺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作者:梁丹;龚月嫔;王志萍;刘辉;庞胜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塞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收治的ICVD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降压等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每月随访1次.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压控制率、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P<0.05).研究组治疗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合并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高血压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阿司匹林治疗ICVD的效果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具有降低血黏度、血脂、辅助降压、抗凝及改善肢体麻木、头晕、记忆力减退等功效,同时可预防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卢丹;阮海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脑梗死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D-dimer)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对脑梗死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在广东省陆丰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235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溶栓、抗血小板、抗凝和神经保护等常规治疗.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D-dimer和hs-CRP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梗死严重程度,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血清D-dimer和hs-CRP水平与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12个月,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脑梗死预后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35例脑梗死患者中,轻度75例,中度97例,重度63例;预后良好169例,预后不良66例.重度患者血清D-dimer和hs-CRP水平高于中、轻度患者(P<0.01),而中度患者又高于轻度患者(P<0.01).血清D-dimer和hs-CRP水平与患者脑梗死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647、r=0.5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梗死体积、NIHSS评分、D-dimer和hs-CRP水平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患者血清D-dimer和hs-CRP水平来判断患者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年龄、高血压、高血脂、梗死体积、NIHSS评分、D-dimer和hs-CRP水平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新东;朱志军;黄彦真;陈永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GF1R3'UTR多态性位点rs3743249与miR-141结合差异与前列腺癌发展风险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位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基因3'非翻译区(UTR)的前列腺癌(PCa)相关的多态性位点rs3743249与靶microRNA(miRNA)结合位点的改变对PCa发展风险的影响.方法:用miRbase预测与rs3743249结合相关的靶miRNA,分析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下载IGF1R基因mRNA和靶miRNA的表达数据,同时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GEO数据集,对基于TCGA数据分析的靶miRNA结果进行验证,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对转染后的人胚肾细胞(HEK293T)在体外检测rs3743249的不同等位位点对靶miRNA结合的影响.结果:rs3743249位于IGF1R的3'UTR第4 752个碱基,与其结合相关的靶miRNA为miR-141.用TCGA数据分析IGF1R基因显示,IGF1R在PCa组织显著上调(P<0.05);与配对的癌旁组织相比,miR-141在3套公共数据(TCGA、GSE23022和GSE36803)的PCa组织样本中均显著上调(均P <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miR-141与含rs3743249等位位点为G的IGF1R 3'UTR的结合更稳定,miR-141与IGF1R基因的结合起到稳定IGF1R基因表达的作用,而不是抑制作用.结论:IGF1R 3'UTR多态性位点rs3743249等位位点G在促进PCa发展上风险性更大,遗传突变影响PCa的发展风险.

    作者:王慧敏;胡艳玲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加外固定器治疗的术后护理及对患者精神心理影响

    目的:分析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行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加外固定器治疗的术后护理及对患者精神心理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在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100例,均进行VSD加外固定器治疗,按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50例.对比两组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焦虑、抑郁症状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对四肢严重开放性骨折患者采取VSD加外固定器治疗,并配合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亚英;王华;张萍;程艳琪;张兵;刘建荣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 12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研究组心绞痛治疗总有效率为93.0%,高于对照组的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31,P<0.05).心电图疗效评定中,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45,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低于对照组的1o.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07,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使用传统抗心绞痛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的疗效较佳,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且对心肌有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孟建宏;刘亚荣;王敏;张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肺部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腺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为肺腺癌的诊断及鉴别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腺癌患者(观察组)及80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肺炎性病变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的MSCT特征(胸膜凹陷、血管聚集征、边界清晰、分叶及晕厚度),以及不同类型肺腺癌的MSCT特征(密度、部位、数量、大小及形状).结果:观察组胸膜凹陷、血管聚集征、边界清晰、分叶及晕厚度不均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同类型的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腺癌的密度、部位、数量、大小及形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位腺癌、浸润性腺癌表现为接近同层面的血管的比例高,中心性、偏中心性生长,多为单发,直径>5 mm,呈点状或多边形、不规则形;微浸润腺癌表现为低于同层面血管比例高、偏中心性生长、多为多发、直径<5 mm、呈圆形和椭圆形.结论:MSCT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肺部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样腺癌的鉴别和诊断.

    作者:朱万荣;万柘君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枸杞多糖联合替莫唑胺对大鼠脑胶质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枸杞多糖(LBP)联合替莫唑胺(TMZ)治疗对大鼠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TMZ组和LBP+TMZ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3组分别于颅内接种C6脑胶质瘤细胞.TMZ组给予TMZ灌胃,LBP+ TMZ组给予TMZ及LBP分别灌胃,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干预28 d后测量肿瘤体积,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白介素-17(IL-17)水平,RT-PCR检测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6脑胶质瘤组织Th 17、Treg细胞比率.体外培养C6脑胶质瘤细胞,分为模型组、TMZ组和LBP+ TMZ组,培养72 h后检测细胞上清液Ib17水平和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治疗后,LBP+ TMZ组的肿瘤体积显著小于TMZ组(P<0.05).LBP+ TMZ组IL-17水平显著低于TMZ组(P<0.05).LBP+ TMZ组Foxp3 mRNA相对表达量较模型组、TMZ组显著降低(P <0.05).LBP+TMZ组Treg细胞比率较TMZ组减少(P<0.05),Th17/Treg比值显著高于模型组和TMZ组(P<0.05).结论:LBP联合TMZ可有效抑制大鼠脑胶质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细胞Th17、Treg的表达有关.

    作者:李晓飞;刘劲睿;廉晓宇;王德超;张明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三维共培养模型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对T24膀胱癌细胞侵袭、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

    目的: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对T24膀胱癌细胞侵袭、迁移及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构建HUVEC和T24膀胱癌细胞的Trans-well共培养模型(共培养组),与T24膀胱癌细胞非共培养组进行比较,分别应用Trans-well小室、Matri-gel胶及CCK-8法比较两组细胞的侵袭、迁移及增殖能力.结果:侵袭实验24 h后,共培养组与非共培养组的侵袭细胞数目分别为(93.22±27.35)个、(52.04±22.54)个,共培养组侵袭细胞数显著高于非共培养组(P<0.01).迁移实验24 h后,共培养组与非共培养组的迁移细胞数目分别为(183.62±62.07)个、(66.80±23.36)个,共培养组迁移细胞数显著高于非共培养组(P<0.01).在增殖实验中,共培养组和非共培养组的吸光度(OD)值在第3、第4、第5天分别为(1.128±0.125)、(0.866±0.068)、(1.536±0.098)和(1.103±0.153)、(1.910±0.139)、(1.550±0.177).共培养组的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非共培养组(P<0.01).结论:在三维共培养条件下,HUVEC对T24膀胱癌细胞的侵袭、迁移及增殖能力均有促进作用.

    作者:高超;王琪;刘翰楠;吴健勇;李宇虹;庞波;梁霞;唐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美托洛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COPD合并CHF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加用美托洛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后的肺功能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采用St.George's呼吸疾病问卷(SGRQ)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肺功能指标[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与预测值的比值(FEV1/pred)及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的FEV1为(1.51±0.42)L,FEV1/FVC为(66.08±10.11)%,FEV1/pred为(51.38±5.67)%,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33±0.42)L、(57.88±7.08)%、(46.33±5.1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SGRQ评分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肾功能异常等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论:美托洛尔联合乌司他丁治疗COPD合并CHF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未明显降低患者肺功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岑永艺;陈锋;梁政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盐酸利托君对先兆早产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宫颈分泌物FFN、IGFBP-1、MMP表达水平的影响

    目的:研究盐酸利托君对先兆早产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宫颈分泌物胎儿纤连蛋白(FFN)、磷酸化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BP-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4月于河池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68例先兆早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硫酸镁治疗组(对照组)和盐酸利托君治疗组(观察组),每组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保胎成功率、治疗前、后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宫颈分泌物FFN、IGFBP-1和MMP的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保胎成功率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59%(P<0.05);治疗前两组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分泌物FFN、IG-FBP-1、MM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治疗后24 h、48 h及72 h观察组血清Th1细胞因子、FFN、IGFBP-1、MMP、白介素(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血清IL-4及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利托君对先兆早产患者的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及宫颈分泌物FFN、IGFBP-1、MMP表达水平有积极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保胎成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梁婵玉;朱燕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声诊断体系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目的:借鉴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建立超声诊断体系,并探讨其在乳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 637例患者(1 895个病灶)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UE)检查,借鉴BI-RADS建立超声诊断体系对肿块进行分类评估:参照Adler半定量法判断病灶的血供情况,根据改良5分法进行UE评分.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BI-RADS分类与超声诊断体系对乳腺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1)诊断乳腺癌阳性预测值较高的二维超声(2DUS)征象依次为:毛刺或蟹足征、与皮肤不平行、微钙化、成角征、后方回声衰减等.(2)超声诊断体系诊断乳腺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高于BI-RADS分类(0.894 vs.0.92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诊断体系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减少不必要的术前活检.

    作者:陈圆圆;李智贤;廖新红;曾健;韦康来;王斯达;黄雪;王缉寒;卢柳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EORTC评分系统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建议的膀胱癌预后评分系统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的107例NMBIC患者,根据EORTC评分标准对患者的预后风险进行评分,并按术后复发和进展评分进行分组(复发总分分为4组:0分组、1~4分组、5~9分组、10~17分组;进展总分分为0分组、2~6分组、7~13分组、14~23分组).随访1年和5年后,将各组的实际复发率和进展率分别与EORTC评分系统的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各组1年实际复发率和5年实际复发率分别与EORTC风险评分系统的1年预测复发率和5年预测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1年实际进展率和5年实际进展率分别与EORTC评分系统的1年预测进展率和5年预测进展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ORTC评分系统能准确预测NMIBC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颜海标;谭宝飞;甘兆凯;付伟金;刘德云;米华;汪小明;李天宇;梁艺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