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来;修力军;丁作友;姚庆国;夏登胜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之一.继Masura等[1]首先采用Amplatzer PDA封堵器行PDA介入封堵成功后,先后出现多种介入封堵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随着操作技术及封堵器材料的不断发展,其临床疗效亦可与外科手术相媲美,甚至可逐步取代外科手术作为优选的治疗手段.基于大量的研究证实[2,3],对经导管介入治疗PD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取得共识,但对特殊类型PDA的介入治疗仍然存在争议,如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介入治疗的时机及封堵器型号的选择等.对特殊类型的PDA治疗,至今尚无较统一的方案.本文就封堵术后大量残余漏或再通的PDA、复合型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PDA、婴幼儿合并重症肺炎的PDA介入治疗新进展予以综述如下.
作者:陈其青;郭盛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处置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相应药效或毒性作用强度,因此,药物动力学的研究,在创新药物研发、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然而,所有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都依赖于生物样品的测定,可靠的方法才能获得可靠的结果.基于生物样品内源物质复杂以及药物含量低、样品数量多等特点,药物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对灵敏度、特异性、分析速度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属性比较强的方法学.目前国内外的生物样品药物分析方法有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酶标免疫法和微生物法等.本文将药物代谢动力学分析方法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徐红娟;刘雪梅;刘华钢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测定并比较不同地区人工栽培金银花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总黄酮的含量,考察广西金银花质量状况.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和木犀草苷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建立了金银花绿原酸、木犀草苷和总黄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广西不同地方栽培的金银花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结论:建立的绿原酸、木犀草苷、总黄酮测定方法简单、快捷、重现性好,可用于金银花的质量控制及定量分析;广西栽培品金银花的质量与道地产区相当.
作者:朱丹;李琼;张春花;贺琴;邓琛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与母亲怀孕年龄及血清中HMGB1水平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HIE患者60例为实验组,以同期60例正常新生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HMGB1水平,并记录其母亲怀孕年龄,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的母亲怀孕平均年龄显著高于对照组(t=3.01,P<0.05),实验组高龄产妇的百分比(46.7%)显著高于对照组(11.7%)(P<0.001),且妊高症的比例(45.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生后2h内实验组各种程度HIE患儿(重、中、轻)的血清HMGB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与母亲怀孕年龄及血清中HMGB1水平相关,母亲怀孕年龄越大越易导致HIE,且病情越严重,HMGB1在血清中的含量越高,可以作为临床检测HI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严语;刘永春;陈菲菲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吉非替尼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老年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放疗组和放化疗联合组,其中放疗组采用单纯放疗;而放化疗联合组在放疗组的基础上接受口服靶向化疗药物(吉非替尼).治疗8周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25(CA125)和癌抗原242(CA242)的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疾病控制率(DCR)和总生存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接受不同的治疗措施后,其血清肿瘤标志物如CEA、CA125和CA242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放化疗联合组治疗后较放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放疗组和放化疗联合组的DCR和总生存率分别为60.00% vs 82.85%和31.43% vs 57.14%;并且放化疗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86%,明显高于放疗组的3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放化疗联合组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白细胞减少和肺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放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NSCLC患者在接受放疗的基础上加服吉非替尼能够明显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治疗总有效率和DCR,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丹丹;周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57例脑血管疾病患者通过治疗方案进行营养治疗后,每日补充叶酸5 mg及维生素B12 0.5 mg,持续8周后,进行生化及血液检测,比较补充前后的变化.结果:57例研究对象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8周后,血浆中叶酸的含量从(7.3±2.1) μg/L增加至(22.7±7.2)μg/L(P<0.01),血浆中维生素B12的含量从(297.0±101.0)ng/L增加至(488.0±91.0)ng/L(P<0.01);血浆Hcy浓度由(15.2±3.9)μmol/L下降至(12.0±2.6)μmol/L(P<0.01),补充前后血浆Hcy浓度均与血浆中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补充叶酸前r=-0.651,补充叶酸后r=-0.427,补充维生素B12前r=-0.779,补充维生素B12后r=-0.524,均P<0.01);各种生化指标变化不大(P>0.05);血红蛋白含量由(126.0±8.6)g/L显著上升为(140.0±8.4)g/L(P<0.01),补充后血红蛋白与维生素B12成正相关关系(r=0.354,P<0.01),与叶酸则不具有相关性(P>0.05);红细胞值由[(4.0±0.6)×1012/L]显著上升为[(4.8±0.2)×1012/L)](P<0.01),血小板由[(176.0±49.0)×1012/L]显著上升为[(199.0±45.0)×1012/L](P<0.01),白细胞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补充叶酸及维生素B12后血浆Hcy浓度下降明显,贫血现象得到改善,认为叶酸和维生素B12对于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疾病是有益的,但是目前尚未有统一的B族维生素治疗方案,还需进一步探讨血浆Hcy浓度致病机理.
作者:谢明;姚彦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赖氨酰氧化酶(LOX)和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是否存在相互作用.方法:构建含有LOX全长及插入LOX基因序列C端的2个StrepⅡ和一个Flag标签的慢病毒表达载体GV303/EGFP(LOX-SF),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将其转染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使用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实验对细胞中重组蛋白LOX-SF进行检测.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LOX与XRCC5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关分析LOX与XRCC5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定位情况.结果:重组LOX蛋白在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中稳定表达.LOX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检测到XRCC5,同时XRCC5抗体免疫共沉淀下来的蛋白复合物中也检测到LOX.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分析,LOX与XRCC5在细胞核内存在共定位.结论:LOX与XRCC5在人乳腺癌细胞内存在相互作用,并且在细胞核内共定位.
作者:周文婷;刘剑仑;刘侠;杨华伟;韦薇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烧伤患者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16例烧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烧伤常规护理,干预组予以烧伤常规护理加认知行为干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结果:通过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及SCL90各维度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认知行为干预可有效缓解烧伤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并保障临床治疗的有序开展.
作者:赵锋;黄宾;谌煜;王建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对比分析经右前外侧及上腹正中二切口和左后外侧一切口两组切口入路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疗效.方法:将75例在我院心胸外科择期进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切口组43例患者采用经左后外侧切口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二切口组32例患者采用经右前外侧及上腹正中二切口入路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及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量、术后早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切口组淋巴结清扫数目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切口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一切口组(P<0.05).结论:经右前外侧及上腹二切口入路行开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疗效确切,淋巴结清扫彻底,利于术后病理分期,且术后疼痛较轻,利于术后患者恢复.
作者:周曼新;杨逊军;岑家福;邓宇江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椎管内用药联合双侧合谷穴按压法对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初产妇159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72例)和椎管内用药组(87例).联合组采用椎管内用药联合双侧合谷穴按压的方法进行镇痛,椎管内用药组仅采用椎管内用药,观察并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镇痛效果.结果:两组显效率相比较,联合组(70.83%)显著高于椎管内用药组(21.84%)(x2=38.375,P<0.001);两组椎管内用药1h后、第一产程末VAS评分联合组显著优于椎管内用药组(t=4.071,P<0.05;t =2.816,P<0.05);联合组产程显著短于椎管内用药组(t=3.264,P=0.023).结论:椎管内用药联合双侧合谷穴按压法对分娩镇痛的效果可靠,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远声;陈昌亮;温卫东;古素雅;朱建就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外原发恶性肿瘤(EHP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HCC合并EHPM患者的临床特征,包括诊断间隔时间、EHPM发生部位、治疗方法,并进行随访.结果:EHPM发生率为1.01%(62/6 120),其多发部位依次为胃、结直肠、肺部、鼻咽部;同时癌30例,异时癌32例,80.6%患者的第一恶性肿瘤与第二恶性肿瘤诊断间隔时间在3年以内.28例患者HCC发生于EHPM之前(H-E组),34例患者HCC发生于EHPM之后(E-H组).1年、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7.2%、6.4%、2.1%,异时癌组生存期长于同时癌组(P=0.006)、H-E组相比于E-H组患者生存期更长(P =0.033).结论:HCC患者合并EHPM发生率及生存率较低,定期复查,特别是对胃、结直肠、肺部等高发部位的筛查有助于HCC合并EHPM的诊断,对肝内外恶性肿瘤尽早采取根治性治疗可使患者生存获益.
作者:付艳龙;赵荫农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分析肺表面活性蛋白C(SP-C)启动子变异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方法:以SP-C启动子上的3个SNP位点(rs8192321,rs8192335和rs8192337)为研究对象,应用质谱分析技术对207例早产儿[其中RDS123例(病例组),非RDS84例(对照组)]进行基因型分型,比较两组的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并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的基因型频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rs8192321位点和rs8192335位点上未发现变异;rs8192337位点在对照组中检出1例杂合基因型,其余及病例组均无变异.所有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经与HapMap数据库中其他种族比较,欧洲人群的变异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中国广西人群.结论:SP-C启动子3个位点在中国广西早产儿中变异频率较低,不构成早产儿RDS发病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艳明;张树英;韦秋芬;唐尚英;宁辛未;陈玉君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护理实习生对于手卫生认识的现况,探讨执行不彻底的原因,同时找出相应的管理对策.方法:对本研究中随机抽取的96例护理学实习生进行手卫生相关的操作考核、现场暗访以及问卷调查,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了解现况以及探讨对策.结果:实习生手部卫生的考核合格率为80.2%,而现场暗访的合格率为45.8%,且问卷调查发现手部卫生的依从率为76.0%,问卷调查与现场暗访结果显示,只是在接触患者的分泌物后实习生洗手率基本保持一致之外,其他环节两者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实习生手部卫生的依从性比较低的原因有认为自己工作忙,严格依据七步洗手法会浪费时间;接受相关培训不到位;老师未起到表率作用;保护患者意识较差;管理者不够重视;监管不力等方面.结论:护理实习生的手卫生执行力比较低,学校应该重视卫生知识宣讲,实习的医院更应该加强护理实习生的岗前卫生培训,提高带教老师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加强卫生监督作用,以提高护理实习生的手卫生状况合格率以及临床依从性.
作者:刘燕妮;刘静;王静;孙凤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自发性气胸(PSP)治疗后复发的多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3年10月接受治疗的201例PS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电话随访治疗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并统计分析可能影响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201例PSP患者,终随访186例,35例复发,复发率为18.8%.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PSP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体重、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与PSP治疗后的复发相关,其中体重指数、肺组织受压比例、治疗方式为预测PSP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谭军涛;张剑锋;曾光;赵会民;阳诺;唐华民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与神经内镜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疗效比较.方法:将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开颅手术治疗手段清除脑血肿;研究组予以神经内镜治疗手段清除脑血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肿清除率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镜较开颅手术在清除颅内血肿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方面,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血肿清除率高、预后效果良好的优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罗俊杰;戴永建;吕伟;林毅;田学成;曲新国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羟孕酮辅助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予以甲羟孕酮辅助TCRP治疗,TCRP术后5d开始服用甲羟孕酮,每天10 mg,连续服用20 d,以后每次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重复上述方法6个月.对照组仅予以TCRP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失血图评分法(PBAC)评分,治疗后6个月月经周期正常率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6、12和24个月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和PBAC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月经周期正常率为9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甲羟孕酮辅助TCRP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可在减少月经量和子宫内膜厚度的同时,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复发,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作者:倪明燕;李芳;田艳红;魏慧芳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评价孤立性肺肿块的可行性.方法:69例孤立性肺肿块患者,病灶数共69个,采用双源CT常规平扫及双能增强扫描,获得肿块常规平扫与虚拟平扫(VNC)图像CT值、常规增强CT值及碘分布图CT值,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肿块常规平扫分别与VNC(A)、VNC(V)图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静脉期常规平扫与VNC(A)图像CT值均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性系数分别为r=0.91及r=0.93,均P=0.00.常规平扫图像SNR较VNC图像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NC图像质量较常规平扫图像稍差,两者图像质量评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肿块增强CT值与碘图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增强与碘分布图CT值显示高度一致性(相关系数r=0.89,P=0.00).常规增强扫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及ED总量分别为(43.68±3.89)mGy、(1 130.21±109.87)mGy·cm及(15.82±2.03) mSv,双能量扫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及ED总量分别为(29.23±3.11)mGy、(738.69±90.46)mGy·cm及(10.34±1.37) mSv,两种扫描方式患者接受CTDIvol总量、DLP总量及ED总量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双能量扫描患者辐射剂量较常规扫描降低约33.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增强扫描一次能获得VNC图及碘剂分布图,在不影响图像质量下用VNC能够代替常规平扫对肺部孤立性肿块性质进行评价,同时能明显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作者:邓东;彭业胜;李凯;张小波;黄福灵;李春兰 刊期: 2016年第01期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32岁,全身散在丘疹半年,患者半年前发现腰骶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散在绿豆大小淡红色丘疹,无痛痒等不适,后皮疹逐渐增多,部分扩大融合,泛发至躯干、四肢等其他部位(图1).既往曾发现血脂及血糖升高.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情况:颈项部、躯干以及四肢可见泛发的绿豆大小淡黄色丘疹,对称分布,光泽透亮,部分融合成簇.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空腹血葡萄糖21.25 mmol/L;血脂中,总胆固醇22.82 mmol/L,甘油三酯19.3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05 mmol/L,载脂蛋白AⅠ (apoA Ⅰ)0.730 g/L.组织病理表现: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中层可见弥漫性泡沫样细胞为主组成的结节性团块,部分细胞呈泡沫化改变,其内胶原纤维增生,见Touton巨细胞,其间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化:S-100(一),CD68(+).诊断:①发疹性黄瘤病;②高脂血症;③Ⅱ型糖尿病.
作者:李文宇;韦高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临床特点,提高对SSS的重视程度及处理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SSS的5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48例SSS患者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2)40例患者存在后循环缺血、同侧上肢缺血等症状,及脉搏减弱或消失、双上肢收缩压差>2.66 kPa、锁骨上窝血管杂音等体征;(3)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发现Ⅰ期SSS患者17例,Ⅱ期SSS患者27例,Ⅲ期SSS患者12例;(4)对比48例SSS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与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0.650);(5)所有SSS患者给予积极药物治疗,11例SSS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SSS的主要病因,后循环缺血症状常见,TCD、CDFI是诊断SSS的有效手段,SSS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吴霖浦;秦超 刊期: 201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在脑微出血(CMBs)中的诊断价值及脑微出血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CMBs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与病例组相匹配的8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组,对病例组采用常规磁共振(MRI)平扫、T1加权、T2加权、T2LFAIR、弥散加权及SWI序列扫描,对比分析不同扫描方法诊断CMBs的检出率差异,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定量表(MoCA)对病例组(不同CMBs程度)、健康组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结果:SWI检出294个CMBs病灶,其中多的分别是基底核区128个(43.54%)、大脑皮质及皮质下79个(26.87%),SWI扫描检出CMBs数量显著的高于T1加权、T2加权、T2LFAIR、弥散加权扫描序列(P<0.05).病例组患者的视空间执行能力、抽象能力、定向力、注意力、命名、语言、记忆力、MoCA评分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不同病情的病例组患者的MoCA各维度及总分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者的视空间执行能力、抽象能力、定向力、注意力、语言、记忆力、MoCA评分与CMBs数量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SWI技术检测CMBs的检出率较高,CMBs病灶会对患者认知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认知功能与CMBs数量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高晓嵘;高亚军;高慧;薛艺东 刊期: 201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