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信;井学超;王琳;甘珏方;杨伯宁
辅助生殖技术中通常要对患者的输卵管、宫腔形态、子宫内膜进行检查,传统的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子宫碘油造影、宫腔镜、腹腔镜或子宫诊刮病理检查等,虽特异性较高,但对患者的机体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损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始发于20世纪70年代的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成熟.它除能获得与二维超声一样的横断面结构外,其图像直观、清晰、立体,还能显示二维超声看不到的病变整体和表面形态,并精确测量容积与体积,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1].同时,它较传统的其它检查方式更具快速和无创的优点.现将三维超声技术在辅助生殖医学上的新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袁华;李慕军;李柳铭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静脉点滴酚妥拉明对糖尿病肾病患者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选择193例诊断为糖尿病肾病Ⅲ期(126例)、Ⅳ期(40例)和Ⅴ期(27例)患者静脉点滴酚妥拉明10 mg/d,疗程8~24 d,平均(13.2±3.4)d,观察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的变化及副反应.结果:①治疗后有153例24 h尿蛋白排泄减少,38例增加,2例不变.②治疗后有157例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减少,33例增加,3例不变.③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排泄变化: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Ⅴ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治疗前后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变化: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Ⅴ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静脉点滴酚妥拉明过程中5例(2.6%)患者出现体位性低血压,8例(4.1%)患者出现心悸,81例(41.9%)患者出现鼻塞、面部潮红症状,停止点滴酚妥拉明后症状消失.结论:静脉点滴酚妥拉明可减少糖尿病肾病Ⅲ期、Ⅳ期患者24 h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排泄,对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效果不明显.
作者:黄炫赓;苏宏业;潘海林;黎英荣;沈寒蕾;何玉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比较晚期口腔鳞癌术后同期联合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50例晚期口腔鳞癌术后给予同期放化疗治疗的病例,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放化疗)20例,对照组(单纯放疗)30例,两组手术及放疗方案相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存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0.0%,高于对照组的56.6%(P<0.05).1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患者为75.0%,对照组为70.0%;2年生存率联合治疗组为65.0%,对照组为36.6%,2年生存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和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晚期口腔鳞癌术后行同期联合放化疗可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
作者:吴训;蒙宁;巫家晓;王代友;梁飞新;麦华明;黄旋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和利培酮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53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阿立哌唑组、利培酮组.对入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情况进行评定,分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7项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CGI-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价临床疗效,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不良反应,同时检测代谢指标(空腹血糖、HbA1c、血脂).结果:共249例患者完成随访.治疗12周后,帕利哌酮组PANSS各项减分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0.05);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PSP评分均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P<0.05);3组的CGI-S无明显差异(P>0.05).3组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阿立哌唑组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和HbA1c)明显高于基线值,脂代谢中甘油三酯明显下降,其他指标无明显改变;帕利哌酮组糖代谢无明显改变,但高密度脂蛋白(HDL)明显下降,甘油三酯明显上升.结论:帕利哌酮、阿立哌唑和利培酮对于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均有效,疗效从高到低依次为帕利哌酮、利培酮、阿立哌唑.
作者:冯婉霞;陈婉珉;莫翠英;潘红珊;陈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创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伴肺挫伤导致连枷胸采用手术早期(72 h内)内固定方式与保守治疗模式的临床经验.方法:在6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中,按入院后根据患者的要求分为2组:治疗组A组30例(早期微创嵌入式Judet固定架钛合金材料,固定肋骨骨折联合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对照组B组30例(采取单纯胸带加压包扎或叠形胶布外固定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并发症、病死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疼痛程度、住院时间、脓胸、死亡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手术内固定综合治疗能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及时有效改善胸廓的畸形,减轻疼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快速恢复,减少严重并发症发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庆淮;谭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高压氧(HBO)舱内联合使用气控变压式多功能呼吸机的疗效和相应的特殊护理.方法:50例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HBO治疗组(HBO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25例,以高压氧治疗后第1个、第2个及第3个疗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治疗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和苏醒时间为疗效评定标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和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及苏醒时间.结果:HBO组治疗后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高于对照组,HBO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压氧联合舱内呼吸机及特殊护理治疗中青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可提高脑复苏成功率及明显缩短患者苏醒时间.
作者:吕妙;李亚范;韦芳玲;庞进军;余敏英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舌侧背板在树脂充填修复前牙缺损中的作用.方法:将45例(53颗)要求修复前牙缺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常规充填组23例(27颗),舌侧背板充填组22例(26颗),分别用常规树脂充填修复和使用舌侧背板后进行树脂充填修复.修复2年后复查,参考改良USPH/Ryge评价系统,对两组患牙修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共复查41例患者46颗患牙,舌侧背板充填组在修复体缺损情况、边缘密合性和边缘着色方面均优于常规充填组(P<o.05).结论:使用舌侧背板在充填修复前牙缺损时能提高修复远期效果.
作者:李劲;许胜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调查了解接受全冠、固定桥、活动义齿3种传统口腔修复治疗患者的修复效果满意度,探讨患者年龄、性别、学历及其对修复治疗满意度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274例(有效问卷占比91.24%)接受传统口腔修复治疗患者就诊主要原因、修复状况、修复方式和治疗效果,并就调查信息进行相应统计描述与相关分析.结果:(1)患者的年龄与全冠和固定桥两种修复方式的牙列状况、美观、颜色和咀嚼功能满意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全冠修复的总满意度呈负相关(rs=-0.142,P<0.05);与活动义齿修复的牙列状况、美观、颜色的满意度呈正相关(rs=0.271,0.256,0.298,均P<0.01),与活动义齿修复的咀嚼功能恢复的满意度呈负相关(^ =-0.037,P<0.01);与3种修复方式的美观、颜色的满意度呈正相关(rs=0.170,0.180,P<0.01).(2)女性患者对全冠修复的颜色满意度(P<0.05),活动义齿修复的牙列状况、美观、颜色、咀嚼功能的满意度呈负相关(rs=-0.235,-0.205,-0.173,-0.208,-0.253,P<0.05或P<0.01),对3种修复方式的美观、颜色满意度和总体满意度(rs=-0.136,-0.208,-0.155,P<0.05或P<0.01).(3)患者的学历与修复治疗方式的各项满意度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活动义齿能有效的改善口腔的外观,但其咀嚼效能的恢复仍未达到天然牙的咀嚼效能;女性患者对口腔修复治疗方式各项满意度较低.
作者:陆建志;黄冬梅;张天;覃媛;廖红兵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更昔洛韦(GCV)在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胆汁淤积性肝炎的抗病毒疗效.方法:将155例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胆汁淤积性肝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治疗组给予GCV抗病毒治疗,对照组未予GCV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痊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GCV治疗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相关性胆汁淤积性肝炎不能增加临床好转率及肝功能改善情况.
作者:黄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儿科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30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进行痰培养,对分离出194株阳性菌株的构成比及对抗生素耐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300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痰培养阳性183例,阳性率61%;培养出菌株194株(有11例患儿培养出2种菌株),检出革兰阴性(G-)菌131株(67.5%,131/194),其中主要为卡他莫拉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G+)菌63株(32.5%,63/194),其中以肺炎链球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表皮葡萄球菌3例.G+菌3种细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为95%以上,对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克林霉素、复方新诺明等药物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G-对哌拉西林、阿莫西林及头孢呋辛的耐药率在60%以上.结论:本院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细菌以G-菌、G+菌为主,对常用抗生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临床上应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谢丽冰;唐柳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人脂肪与肥胖相关(FTO)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61例结、直肠癌以及相应59例癌旁组织、68例肝癌以及相应67例癌旁组织中FTO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FTO在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93%(39/61)、37.29% (22/59),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TO在肝癌与癌旁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24% (43/68),88.06% (59/6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TO基因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发挥作用.
作者:张斌;廖芝玲;向邦德;刘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MGMT和hMLH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免疫亚型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100例初治DLBCL患者肿瘤组织中MGMT和hMLH1的表达情况,分析两者与DLBCL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MGMT及hMLH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PI)、病理免疫亚型密切相关(均P <0.05).MGMT在non-GCB亚型中的表达与生存率有关(P<0.05);hMLH1在GCB亚型及non-GCB亚型中的表达均与生存率有关(均P <0.05).MGMT与hMLH1表达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MGMT和hMLH1检测有助于判断DLBCL临床亚型和预后.
作者:陈军;谭晓虹;覃思繁;林思彤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HCG注射后至黄体中晚期连续监测血清雌二醇(E2)的变化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个长方案IVF-ET周期,在HCG注射日、ET日、ET后4日及ET后8日连续监测E2值,采用单个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分析E2在各个时点的变化规律.计算不同时点E2下降的幅度,分析其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HCG注射日至ET后8日,E2值在妊娠组与未妊娠组均呈下降趋势,妊娠组在各时点的E2水平均高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T日、ET后4日E2的下降幅度在两组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妊娠组在ET后8日E2的下降幅度明显小于未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雌激素水平是不利于妊娠结局的,推测IVF-ET中,ET后8日E2的下降幅度可以预测妊娠结局.
作者:韦静;黄彦妮;范艳香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评价聚桂醇注射液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体表血管瘤进行次数不等、剂量不同的瘤腔内注射聚桂醇注射液,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通过6~24个月的观察,判断其疗效.结果:150例中,治愈111例,占74.4%,显效37例,占24.7%,无效2例,占1.3%,总有效率98.4%.结论:聚桂醇瘤体内注射联合小针高频电凝治疗体表血管瘤病变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好,毒副作用小.
作者:廖明德;陈石海;殷国前;韦强;于海生;蒙旭昌;马珂;覃朝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生明显呈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将年龄≤35岁的宫颈癌患者称为年轻宫颈癌患者.早期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行宫颈癌根治术[1],术后患者永久丧失生育能力、生活质量下降,夫妻间产生隔阂,给患者的心理、生理与社会功能带来较大影响,尤其是年轻宫颈癌患者症状更加明显[2].因此,其生活质量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年轻宫颈癌患者实施全程连续性的护理干预,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余丽;黄一华;施贵宁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高血压冠心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Lp-PLA2)活性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51例拟诊冠心病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是否伴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冠心病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比较不同组间Lp-PLA2水平,并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Lp-PLA2水平的影响因素和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冠心病组、冠心病组和高血压组的Lp-PLA2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冠心病组Lp-PLA2水平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PLA2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吸烟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高密度脂蛋白(HDL-C)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和饮酒无明显关联.高血压、男性、吸烟、Lp-PLA2水平升高、FBG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PLA2是冠心病和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其风险预测作用可能更大.
作者:杜文涛;李亚;史素芳;赵兴全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阿奇霉素(AZM)联合左氧氟沙星(LFX)对腹膜透析(PD)管大肠杆菌(E.coli)生物膜(BF)的影响.方法:(1)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AZM、LFX对临床分离E.coli低抑菌浓度(MIC)及低杀菌浓度(MBC);(2)建模3d后对各组分别进行处理.A组:空白对照组;B组:1/8 AZM MIC组;C组:lLFX MBC组;D组:1/8 AZM MIC+1 LFX MBC组.经药物作用12h,各组分别以连续稀释法行BF内活菌计数,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PD管表面BF结构.结果:(1)B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比较活菌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与C组比较活菌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D组E.coli BF结构体积较A组减少.结论:AZM可增强LFX对PD管表面E.coli BF内细菌抗菌效应.
作者:邹龙涛;伍巧源;李艳林;廖蕴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头部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在颅脑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行颅脑幕上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头部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S组)和单纯静脉全麻组(C组),每组40例.麻醉诱导插管后S组用0.596%甲璜酸罗哌卡因行眶上神经(2 mL)、滑车神经(2mL)、耳颞神经(5 mL)、枕大神经(5 mL)和枕小神经(5mL)阻滞,对侧头钉所在的位置作相应的区域神经阻滞.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浓度3~3.5 mg/L和瑞芬太尼血浆浓度2 μg/L维持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上头架(T2)、切头皮(T3)、分离骨膜(T4)、去骨瓣(T5)、术中(T6)、缝皮下(T7)、缝皮结束(T8)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血糖(GLu)的变化,麻醉镇痛药的用量以及清醒拔管后0.5h、2h、6h、12h、24 h、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值.结果:与T1时点比较,T2~T4时点、T7时点、T8时点C组SBP、DBP明显升高(P<0.05);T2时点、T8时点C组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S组SBP、DBP在T2时点、T7时点、T8时点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T2时点、T8时点C组GLu明显升高(P<0.05),T6~T8时点S组GLu明显升高(P<0.05);T2~T8时点两组Cor明显降低(P<0.05);T2时点C组AⅡ明显升高(P<0.05),T2时点S组AⅡ明显降低(P<0.05);T3~T8时点两组AⅡ明显降低(P<0.05).与T6时点比较,在T7时点、T8时点两组SBP、DBP、Cor、AⅡ、GLu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5).与C组比较,T2时点、T7时点、T8时点SBP、DBP、HR、Cor、AⅡ明显降低(P<0.05);T2~T8时点S组GLu明显降低(P<0.05);瑞芬太尼用量和手术清醒后0.5h、2h、6h、12 h、24 h、48 h VAS值S组明显少于C组(P<0.05).结论:头部周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血流动力学和应激反应影响小,并能减少全身麻醉性镇痛药的用量,减轻术后疼痛,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脑手术.
作者:庞德春;廖振南;梁琛;梁友君;杜林;吴明伟;张济源;陈铎鑫;马慧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纺锤体观察仪在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IC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12月因男方因素行ICSI助孕的患者共216例,以ICSI操作中是否使用纺锤体观察仪分为实验组54例,对照组162例,比较两组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多精受精率、妊娠率以及种植率.结果:两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多精受精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纺锤体观察仪应用于ICSI可以避免损伤纺锤体,使ICSI更加安全可靠,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的发生率,但不能改善其妊娠结局.
作者:孙燕萍;牛向丽;方伟芬;陈自洪;公方强;黄华;乃东红;施丽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静脉自控分娩镇痛与硬膜外分娩镇痛在阴道试产过程中对产程的影响,为临床开展分娩镇痛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足月临产孕妇接受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B组)或罗哌卡因联合枸橼酸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C组)在阴道试产过程中情况,记录孕产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SPO2)及胎心率,使用药物情况(缩宫素,山莨菪碱),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不良反应以及新生儿结局,并随机选取同时期正常分娩的10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A组)分别进行比较.结果:3组在产程、药物使用、产后出血、产后尿潴留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娩镇痛麻醉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硬膜外麻醉增加剖宫产概率(P<0.05),剔除产程中未使用药物例数后3组再次比较产程及产后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静脉自控分娩镇痛和罗哌卡因联合枸橼酸芬太尼硬膜外分娩镇痛都是安全和有效的,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产程进展,及时处理产程异常,可增加阴道试产成功率,减少产后出血发生.
作者:魏菲;林珏瑛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