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清;韦翠芬
目的:应用分级液压脑损伤及骨折的大鼠模型研究脑损伤后大鼠血清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及其对脑损伤后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3组,空白对照组10只,单纯骨折组48只,脑损伤骨折组144只,脑损伤按轻重分成轻、中、重3组,通过侧方液压脑损伤及开放骨折建立模型,损伤后按设计取SD大鼠血清及骨折标本,通过放射免疫荧光、X线片及骨折端骨痂形成的直径及生物特性测量了解血清中CGRP的含量、骨折愈合情况、骨痂直径及抗应力的大小.结果:模型建立后,轻、中、重度脑损伤骨折组CGRP含量明显升高,第7天达高峰,分别为(72.38±17.45) ng/L、(196.73±54.98) ng/L、(275.12±109.55) ng/L,随后逐渐下降,单纯骨折组CGRP含量也升高,第5天达高峰,为(74.70±20.76) ng/L,随后下降;脑损伤骨折组中CGRP含量明显高于单纯骨折组,且高峰时间长,除轻度脑损伤骨折组伤后3 h及伤后14 d外,各组、各时间点血清中CGRP含量明显高于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损伤骨折组骨痂无论在影像学提示的愈合情况、骨痂直径大小及骨痂抗应力强度均大于单纯骨折组,术后3,4周X线片、骨痂直径及抗应力重度脑损伤骨折组明显大于中度、轻度脑损伤骨折组及单纯骨折组,而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大于轻度脑损伤骨折组且骨痂致密(P<0.05).结论:脑损伤骨折大鼠骨折愈合快于单纯骨折,且脑损伤越重血清中CGRP含量越高,骨折愈合越快,骨痂量越大,愈合时间越短,因此脑损伤轻重可能与血清中CGRP含量及骨折愈合速度有相关性.
作者:李兵;罗同青;胡朝晖;任占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790例脑梗死患者的年龄、糖尿病史、复发性脑梗死、梗死面积、肺部感染、意识状况、低蛋白血症及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血糖、电解质等因素,并行多项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790例脑梗死患者中82例死亡,病死率4.58%.其中首次脑梗死的病死率1.00%,复发性脑梗死的病死率3.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性脑梗死病死率为初发脑梗死病死率的3.58倍.结论:终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的因素有入院白细胞计数、意识状况、大面积脑梗死、复发性脑梗死、脑梗死的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肺部感染)是脑梗死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低蛋白血症的监测和治疗.
作者:陈雪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一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实验模型.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OPFM)与一般骨折模型组(CFM),每组15只.OPFM组行腰背部双侧切口手术入路摘除双侧卵巢,CFM组同样采用双侧腰背部切口手术入路,仅摘除卵巢周围少许脂肪;术后3个月,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证实OPFM组达到骨质疏松后,两组大鼠手术制造胫骨上段骨折,行髓内钉固定.术后1 d、5周X线观察所有大鼠骨折类型、骨折愈合情况.结果:①OPFM组大鼠的骨密度(BMD)与CFM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②术后1 d X线观察模型动物骨折位置、类型一致,内固定后骨折断端稳定;③术后6周X线观察CFM组骨折端骨痂致密,骨折线模糊;OPFM组骨折端骨痂较稀松,密度低,骨折线清晰可见.结论:本实验建立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动物模型方法可靠,易于复制,可应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研究.
作者:赵玉玺;宗少晖;韦波;曾高峰;熊春翔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3种不同缩宫药物用于预防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自然分娩的产妇900例,随机分为益母草组、米索前列醇片组、催产素组各300例,3组分别于胎儿前肩娩出后立即给予肌注益母草注射液40 mg,米索前列醇片600 μg口服,肌注催产素20 U,分别观察3组产后2 h及24 h的出血量.结果:益母草组、米索前列醇片组、催产素组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药益母草注射液更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而且作用时间长,无明显副反应发生.
作者:陆丽琴;廖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发生率高、预后差,高龄DAI预后更差,目前尚缺乏明确的诊断手段和有效的治疗措施.我科2004年8月至2009年10月收治老年DAI病人32例.现就其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总结如下.
作者:杨红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染色技术及荧光PCR法,以3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为研究对象,2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检测其中IGFBP-3表达水平.结果: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BP-3阳性表达率为31.428%,过度阳性表达率为8.571%;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的IGFBP-3阳性表达率93.103%,过度阳性表达率55.172%,IGFBP-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子宫内膜癌组织中IGFBP-3 mRNA表达水平(0.684±0.544)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1.346±1.399)(P<0.05).结论:IGFBP-3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可能与IGFBP-3的表达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郭明华;徐红;吕旻彦;何中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广西地区2006~2009年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用药参考.方法:对69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检出病原体,按出现频度高低依次为普通细菌39例次,其次为真菌22例次,肺炎支原体血清学试验阳性8例次;结核杆菌3例次、衣原体血清学试验阳性3例次;巨细胞病毒抗体及基因阳性2例次;卡氏肺囊虫1例.检出病原体病例中,2种以上混合感染34例(69.4%).结论:广西地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病原体检出结果较其他类似文献有一定差异.可能与广西独特的地域气候条件以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城乡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关.了解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征,有利于及时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聂峰;孙煦勇;秦科;黄莹;马茜华;谭庆;赖彦华;董建辉;李壮江;胡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外周血单核细胞占全部白细胞的百分比(简称单核百分比)与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检测炎症程度不同的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型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型97例及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6例患者单核百分比[分别为(10.0±2.6)%和(11.6±2.5)%],较正常对照组[(7.0± 1.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单核百分比[(11.6±2.5)%],较慢性乙型肝炎普通型组单核百分比[(10.0±2.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核百分比不仅高于正常,且可能与慢性乙型肝炎炎症程度有关.
作者:原彤彤;玉艳红;吴继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正常人血浆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表达差异及Fg与急性STEMI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急性STEMI的患者血浆32例为急性STEMI组,同期行急性心肌梗死(AMI)筛查无异常的正常人血浆32例为对照组.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验证Fg表达差异.结果:Western Blot法测定急性STEMI组血浆Fg灰度值为(0.933 3±0.256 8),对照组为(0.786 0±0.203 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4,P<0.01).ELISA 法测定急性STEMI组Fg含量为[(14.202 1±3.913 0)g/L],对照组为[(3.315 0±0.891 5)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5,P<0.01).结论:急性STEMI组患者的F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Fg可能对急性STEMI的发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作者:郑慧蕾;韦恒;李浪;伍伟锋;黄伟强;黄凯;秦雪;谢丽;李若林;曾志羽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分泌白介素-8(IL-8)影响.方法:将6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培养传代后分为:对照组,H2O2组,NAC+ H2O2组.NAC+ H2O2组中先给予NAC预孵育4 h之后给予H2O2.通过MTT法检测NAC和H2O2对细胞作用合适浓度,通过ELISA法检测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清中IL-8的含量,并检测细胞中谷胱苷肽(GSH)的含量,通过凝胶迁移率阻滞实验(EMSA)检测核转录因子-κB(NF-κB)、激活蛋白-1(AP-1)的表达.结果:(1)H2O2 组中GSH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AC+ H2O2组GSH较H2O2组明显升高(P<0.01).(2)H2O2 组中IL-8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NAC+ H2O2组较H2O2组明显降低(P<0.01).(3) H2O2 组中转录因子NF-κB、AP-1的活性明显增强,NAC+ H2O2组NF-κB、AP-1的活性较H2O2组明显下调.结论:NAC可增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通过下调NF-κB、AP-1活性而抑制IL-8的合成.
作者:宾雁飞;张伟;安向红;何志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检测80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4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IMP-1的表达.结果:TIMP-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50%,高于正常癌旁组织(25%)(P<0.05),在非小细胞肺癌中,TIMP-1表达随着肿瘤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增加而有增高趋势(P<0.05).TIMP-1的表达与有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TIMP-1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TIMP-1的表达可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级及转移和预后的指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戴磊;冼磊;陈铭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卵巢良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手术(观察组)103例,开腹手术(对照组)75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镇痛例数、肿瘤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除手术时间外,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镇痛例数均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01).两组肿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剔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术式,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作者:陈作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颅骨及脊柱软骨肉瘤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软骨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8例术前行MRI平扫检查,其中4例同时行MRI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及增强.结果:肿瘤发生于颅骨7例,分别位于蝶骨嵴、筛板、岩斜区、颈静脉孔区、乳突、翼腭窝及额顶部;发生于腰骶部3例.肿瘤体积均较大,CT为等或略低密度、MRI为等或长T1信号的软组织肿块影,其内可见钙化灶;增强扫描多数病变周边强化相对明显,病灶内可见不均匀环状、弓状或隔膜状强化.临床表现与病变发生部位、周边组织结构受压程度相关.结论:颅骨及脊柱软骨肉瘤较少见,CT及MRI检查有一定特征性,表现为体积较大的孤立性肿块,与周边骨组织分界不清,病灶内出现钙化,增强扫描见特征性的环状、弓形强化提示本病.影像学可为本病做出准确定位及给予术前诊断,确诊须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高杨;曾自三;符丹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IGFBP-3)、C肽(C-peptide)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在血清水平上检测36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患者及36例正常妇女血清中IGF-1、IGFBP-3、C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关系.结果:①血清IGF-1的表达量在子宫内膜癌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着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升高而升高(P<0.01).②血清IGFBP-3表达量在子宫内膜癌组及正常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IGFBP-3与糖尿病、高血压、绝经情况、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联(P>0.05).③血清C肽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清C肽表达与糖尿病、高血压、绝经情况、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无关联(P>0.05).④子宫内膜癌组和正常对照组的Logistic回归方程P=1/[1-e-(-14.808+0.319×C肽+0.177×年龄+0.088×体重)].血清C肽、年龄、体重均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ORC肽=1.376,OR年龄=1.193,OR体重=1.091,均P<0.10).结论:血清IGF-1、IGFBP-3可能不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影响因素,但随着血清IGF-1的增高,子宫内膜癌病理分级越高.血清C肽和年龄、体重是子宫内膜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合年龄、体重,检测患者血清C肽的水平可用于评估其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
作者:吕旻彦;徐红;况燕;郭明华;何中慧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蛋白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08年2月资料完整的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标本103例,所有病例均有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术前均未行新辅助化疗、放疗或内分泌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标本中TopoⅡa蛋白的表达情况,用卡方检验分析TopoⅡa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TopoⅡa蛋白在HER2阳性乳腺癌组织标本中的阳性率为38.8%,TopoⅡa蛋白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转移个数密切相关(P<0.05),而与病人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HER2、ER、PR、P53、P16状态无相关(P>0.05).结论:TopoⅡa蛋白在HER2阳性乳腺癌病人中的表达可作为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淋巴结局部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张垒;王强;李富;黄燕萍;曾健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肝外胆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肝外胆管癌与超声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对比分析.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将50例胆管癌患者按肿瘤所在部位分为上段(34例)、中段(7例)、下段(9例)胆管癌.结果:超声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0%(42/50)、90.0%(45/50).上段胆管癌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与中、下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能较早地发现肝外胆管癌,可作为术前诊断肝外胆管癌的有效检查手段.
作者:梅陈玲;何云;杨红;廖新红;叶桂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生物性肺减容术糜蛋白酶代替胰蛋白酶的合适剂量、国产生物蛋白胶中纤维蛋白原与凝血酶的佳配比、706代血浆替换小牛血清的可行性.方法:9头健康约克幼猪(体重16~22 kg)分别标记1~9号.第一阶段用不同剂量(A,B两种)糜蛋白酶和不同配比(A',B'两种)生物蛋白胶配伍加上小牛血清通过纤维支气管镜给药于1~4号猪.观察术前、术后1周,术后1,3个月肺部影像学改变及测定肺容积,术后3个月时取出动物肺脏,观测形态学及病理改变.第二阶段根据以上结果用佳的糜蛋白酶和生物蛋白胶剂量配伍给药于5~9号猪,但用706代血浆替换小牛血清.结果:①使用糜蛋白酶剂量较小的1,2号猪3个月后靶肺段无显著缩小,质地柔软,病理未见肺组织纤维化改变;3号猪采用文献中生物蛋白胶原配方发现蛋白胶很快凝固且阻塞支气管腔,造成肺脓肿破溃后移至膈肌上引起广泛粘连;术后3个月,4号猪右肺容积/总肺容积于术前56.8%下降至51.6%,且靶区有纤维化表现,病理见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肺不张和炎症细胞浸润.②使用706代血浆替代小牛血清实验可使实验动物的靶目标肺段容积/总肺容积于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和明显纤维化改变.结论:生物肺减容术中糜蛋白酶可以替代胰蛋白酶,706代血浆可以替代小牛血清,糜蛋白酶B+706代血浆+生物蛋白胶B'的配伍用药可使试验动物的靶目标肺段塌陷和肺纤维化且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从而达到肺减容的目的,以上肺减容术方法有望在临床应用.
作者:罗美群;黎雨;柳广南;黄斯明;苏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氯化两面针碱、白花丹素、紫杉醇在体外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方法:大鼠肝脏经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消化,进行体外肝细胞培养.经糖原染色法(PAS)鉴定后,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氯化两面针碱、白花丹素、紫杉醇对肝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氯化两面针碱、白花丹素、紫杉醇对肝细胞IC50分别为(3.501 5±0.672),(13.289 1±1.165)和(2.163 9±0.748)mg/L,且高抑制率均超过80%,从而说明氯化两面针碱、白花丹素和紫杉醇均对正常肝细胞有毒性作用.结论:氯化两面针碱、白花丹素、紫杉醇可抑制肝细胞的增殖,对肝细胞有一定的毒性.
作者:黄巨恩;徐雅玲;刘华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与纤维组织/癌细胞(Fibrous/Cellular,F/C)比值、组织学分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依据后方回声衰减超声征象预测组织学分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IDC患者110例二维超声声像.记录病灶大小、超声形态、有无微小钙化、后方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度及超声诊断结果.进行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组织学分级相关性分析.结果:在IDC 110例患者中病变直径0.7~4.0 cm,平均(2.36±0.82) cm.病灶后方回声增强7例,后方回声衰减103例,其中衰减Ⅰ度48例、Ⅱ度36例、Ⅲ度19例.IDC组织学分级:Ⅰ级29例;Ⅱ级66例;Ⅲ级15例.F/C比值:(+)61例;(++)38例;(+++)11例.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与F/C比值呈正相关(rs=0.149,P=0.134),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s=-0.179,P=0.07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DC后方回声衰减度与病灶病理组织成分相关;IDC病灶后方回声衰减度对组织学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示作用.
作者:李艳宁;李智贤;廖新红;杨红;韦敏怡;田桂湘;施丹伟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36例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适形放射治疗单次剂量2 Gy,1次/d,总剂量60~80 Gy.结果:完全缓解16.7%(6/36),部分缓解52.8%(19/36),稳定27.8%(10/36),进展2.8%(1/36),总有效率69.5%.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5%,28%,7%.1,2,3年肿瘤相关生存率分别为62%,40%,13%.急性放射性肺炎2级3例,晚期放射性肺炎1级12例,2级2例.结论: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高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朱海生;严浩林;谭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