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Pusher综合征5O例

梁文锐;吴小平;张启富

关键词:综合疗法, Pusher综合征, 脑卒中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Pusher综合征的疗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采用以颈紧张反射和重心控制练习的综合疗法治疗,治疗前后平衡功能障碍评定采用Berg平衡量表,下肢运动功能障碍评定采用Fugl-Meyer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评定采用Barthel.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平衡、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疗法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下端梗阻8例

    目的:探讨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用于输尿管下端梗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8例输尿管下段梗阻患者.全麻,经腹腔建立工作通道,游离输尿管,于梗阻上方切断,自同侧10 mm trocar切口拉出腹壁,将输尿管开口外翻做一乳头,插入双J管并固定.膀胱半充盈状态下于膀胱侧后顶壁将输尿管与膀胱壁行再植.结果:本组8例均获成功.术中出血量10~70 mL,平均35 mL.手术时间105~190min,平均115 min.术后盆腔引流时间2~3 d,留置尿管6~7 d.术后住院时间7~8 d.术后1个月拔除双J管.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8~32个月,肾积水消失或明显减轻,无输尿管反流.结论:腹腔镜“乳头插入法”输尿管膀胱再植术治疗输尿管下段梗阻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宜在临床选用.

    作者:李兆民;李艾;王春玲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皮能快愈敷料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胫骨骨外露15例

    胫骨位于皮下,软组织覆盖少,高能量损伤致骨折的同时多伴有广泛的皮肤软组织损伤,加上局部血液循环差,易发生局部皮肤缺损、缺血坏死、骨外露、骨髓炎、骨不连等并发症,是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笔者2009年1月至2011年4月采用皮能快愈敷料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外伤后小面积胫骨骨外露创面15例,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勇;毛庆龙;杨小辉;唐哲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梗死灶周围SDF-1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再灌注模型.将48只造模成功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造模对照组(n=24)及康复训练组(n=24).另取24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康复训练组于术后48 h每天予以转棒、平衡木、滚筒等训练1h;造模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则置于普通笼内饲养,不予以任何针对性训练.每组随机分为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各取6只大鼠,分别于相应时间点进行神经行为学和运动功能评分后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各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SDF-1的表达.结果:造模术后第7天,康复训练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均低于造模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康复训练组与造模对照组大鼠脑梗死灶周围SDF-1阳性细胞于造模术后第3天增加,第7天达到高峰,并维持到第14天,第21天下降,且康复训练组在各个时间点较造模对照组增多,与第7天差异明显(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促进大鼠梗死灶周围SDF-1表达增加,改善神经功能.

    作者:苏丽;赵伟佳;余周伟;廖杨平;孔燕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即刻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初步探讨

    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07年10月至2010年12月共64例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患者的并发症情况.结果:共有1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23.44%(15/64).从重建方式上看,假体植入者为19.35%(6/31),皮肤扩张器植入者为16.67%(1/6),背阔肌肌皮瓣者为35.29%(6/17),腹直肌肌皮瓣者为25%(2/8),背阔肌肌皮瓣并假体植入者出现并发症为0.从构成上看,感染为13.33%(3/15),手术切口裂开为53.33%(8/15),血清肿为13.33%(2/15),血肿为6.67%(1/15),乳头乳晕坏死为6.67%(1/15).结论: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重建术并发症较高,值得我们注意.

    作者:李德全;刘剑仑;韦长元;莫钦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凝疗程评价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治疗的疗程.方法:系统检索PubMed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1年3月,并查阅纳入研究中的参考文献来补充.纳入所有研究为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长期抗凝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应用RevMan 5.0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并应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比值比(OR)及其95%CI.结果:共纳入6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6个月或更长时间抗凝组与3个月抗凝组的栓塞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亚组分析,特发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接受12个月或更长时间抗凝组与抗凝3个月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但更长时间抗凝组出血发生率高于短期治疗组(P=0.02).结论:延长抗凝时间与抗凝3个月相比,未能显著减低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栓塞复发率,可能3个月抗凝治疗足够;延长抗凝时间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作者:陈俊健;邹小英;孔晋亮;王可;简丽娟;吴海英;陈一强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非小细胞肺癌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研究

    目的:检测广西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两步法RT-PCR技术.检测来自于我院81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17例支气管扩张或肺大疱等手术切除的非癌肺组织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水平.结果:81例非小细胞肺癌癌组织和17例非癌肺组织中分别检测出26例(32.10%)和14例(82.35%)EML4基因表达阳性,全部标本中EML4-ALK融合基因1型表达阴性.结论:在广西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癌组织标本中未检测出EML4-ALK融合基因1型的表达,可能是EML4-ALK融合基因1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具有区域异质性.

    作者:何文武;冼磊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低中心静脉压对肝叶切除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肝叶切除术中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对患者围术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择期全麻下行肝叶切除术肝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低中心静脉压(LCVP)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Ⅰ组患者在肝脏实质完全离断前将中心静脉压(CVP)控制在0~0.5 kPa,随后通过输液将CVP升至0.59~l.18kPa.Ⅱ组CVP维持在0.59~1.18 kPa.在麻醉前(T0)、关腹时(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术后72 h(T4)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和留取尿液测定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和尿αl-微球蛋白(α1-MG).结果:两组组内各时点BUN、Scr、和血α1-MG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点Ⅰ组尿α1-MG低于Ⅱ组(P<0.05).结论:LCVP可以减少肝叶切除术中出血量,不会对患者肾功能产生明显的影响,与传统方法比较,可能对肝叶切除患者术中的肾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钱卫;黄冰;潘灵辉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某炼钢厂接触噪声女工月经情况调查分析

    噪声是冶金行业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作业人员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除了听力损害外,可对人体产生多方面的损害,还可扰乱人体多个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为了探讨噪声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我院于2010年12月对广西某炼钢厂接触噪声的女工进行了妇科检查和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梁红;朱林平;杨艳云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57例诊治分析

    目的:总结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诊治经验,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7例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临床资料.结果:57例病理均确诊为移行细胞癌,术前确诊48例(84.2%),9例为术中确诊,50例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切除术,1例因对侧肾功能不全,行患侧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患侧肾造瘘术,3例因术中发现输尿管癌浸润髂血管及下腔静脉未能行肿瘤切除,只行肿瘤活检及患侧重度积水肾切除,3例因高龄且有膀胱多发转移未行手术治疗.结论:术前联合应用B超、CT、IVU、输尿管逆行造影、MRI、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膀胱镜、输尿管镜检查等不同检查手段可提高输尿管癌术前诊断符合率,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袖套切除术是治疗原发性输尿管移行细胞癌主要方法.

    作者:黄献宏;马勇;李盛宽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首诊儿童与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的临床比较分析

    目的:比较儿童和成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共性与特性,探讨儿童SLE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儿童SLE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有实用价值的经验.方法:采取同顾性研究的方法,总结2000~2010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儿科住院的50例首次诊断儿童SLE患者的年龄、性别、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免疫学特征等,并与同时期住院的357例首次诊断成人SLE的患者进行比较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结果:①两组病例均为女性发病率较男性发病率高.②首发症状中儿童组以面部不典型红斑发生率高,且较成人组高.③非首发的症状中,两组关节痛均常见,儿童组相对成人组发生率低.④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均为儿童组减少程度轻于成人.⑤两组病例ANA、抗ds-DNA、C3、C4降低以及肾脏损害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儿童SLE多发生在10岁以后,女童发病率高;性别比例与成人相似.②儿童SLE更易发生多系统损害,而且病情较成人严重.③儿童SLE首发症状中面部不典型红斑发生率高.④儿童SLE患者早期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减少轻于成人.⑤儿童SLE和成人SLE在性别、临床表现、内脏损害、常规实验窒检查、免疫学改变等方面具有较高相似性,因此其诊断和治疗均可参考成人SLE.

    作者:潘延斌;李建民;刘京平;林有坤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对不典型葡萄胎与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不典型葡萄胎与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特征,以提高超声对不典型葡萄胎的诊断符合率.方法:对63例不典型葡萄胎及66例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检测结果与其临床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不典型葡萄胎肌壁与包块之间血供及其内部血供均较丰富,而稽留流产所致胎盘水泡样变性周边血供及内部血供丰富病例少.不典型葡萄胎多普勒血流频谱可表现为多种形态,包括极低阻力型血流频谱,低阻力型血流频谱,高阻力型血流频谱,无舒张期血流频谱及反向舒张期血流频谱,而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常表现高阻力型血流频谱,HCG阳性时可为低阻力型血流频谱.结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频谱形态特征能为不典型葡萄胎与稽留流产胎盘水泡样变性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易健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甲状腺相关眼病误诊12例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 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误诊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误诊的12例TAO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被误诊为眶尖肿瘤的TA()的患者均缺乏典型的甲亢临床表现;甲状腺功能检查除2例TSH稍偏低外,其余各项甲状腺功能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且所有患者均有眼睑征,水平位CT在眶尖均发现一疑似肿瘤.结论:详细的眼部检查及常规CT水平位和冠状位结合扫描可有效避免TAO误诊.

    作者:杨文娟;班胜刚;何剑峰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地奥司明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评价地奥司明结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膝关节滑膜炎患者87例,给予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和地奥司明片治疗14 d,治疗前后运用膝关节肿胀评级和膝关节评分法(KSS)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膝关节肿胀减轻,膝关节肿胀评级由治疗前的1.63±0.68改善为3.22±0.81,KSS评分从治疗前的64.21±15.62升高到84.14±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奥司明片结合非甾体抗炎药对治疗膝关节滑膜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熊春翔;宗少晖;肖增明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健脾化瘀药膳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血清胰岛素和瘦素的影响

    目的:观察健脾化瘀药膳对单纯性肥胖大鼠模型血清胰岛素、瘦素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纳入实验,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预防干预组,低剂量健脾化瘀药膳组,中剂量健脾化瘀药膳组,高剂量健脾化瘀药膳组,肥胖模型对照组.对各组进行相应的灌胃给药治疗,实验3个月后,自尾静脉取血,放免法检测血清胰岛素、瘦素.结果:预防干预组、高剂量和中剂量健脾化瘀药膳组的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比肥胖模型对照组低(P<0.05),但低剂量健脾化瘀药膳组与肥胖模型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瘀药膳的预防干预和高、中剂量健脾化瘀药膳的使用均可降低大鼠血清胰岛素和瘦素水平.

    作者:曾高峰;张志勇;宗少晖;熊春翔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大白兔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培养

    目的:探讨以简便、高效的方法获取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为相关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切取兔胸主动脉,组织块法培养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并进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E染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95%的组织块存活,5代的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纯度达98%以上.组织块于接种后6~8 d即有细胞以垂直方向从组织块边缘迁移游出,呈放射状排列.2~4周出现“峰”、“谷”状生长特点,倒置显微镜、HE染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均示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结论:组织块培养方法可简便、高效地培养、扩增并传代胸主动脉壁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

    作者:付建华;赵曼;杜桂英;杨达宽;黄云超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小鼠肝细胞的分离与原代培养

    目的:探求一种简易、经济的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方法.方法:采用非灌注法分离小鼠肝脏,利用0.2%Ⅳ型胶原酶对肝脏消化来获取肝细胞,以DMEM培养基对肝细胞进行单层培养.结果: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原代肝细胞培养,并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结论:此方法适合一般实验室开展小鼠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赖静;杨天燕;韦锦斌;王乃平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锁定钢板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LCP)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将入选的152例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LCP组和DHS组各76例,比较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LCP组优良率90.8%,DHS组优良率8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HS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均较LCP组明显缩短或减少(P<0.001);LCP组并发症发生率1.3%,DHS组并发症发生率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和DHS都是老年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有效内固定装置,各有优缺点,LCP整体结构稳定,内固定疗效优于DHS,且并发症少;而DHS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较适合EvensⅠ、Ⅱ型的股骨转子间骨折.

    作者:韦赤勇;杨有猛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在血管性痴呆(VD)大鼠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建立VD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30只).模型组按手术时间又分为4,6,8周组,每组n=10只.应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表达;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数目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术后4,6,8周学习记忆能力明显下降(P <0.05).海马CA1区细胞排列疏松,数目减少,细胞形态异常.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表达于缺血4周时表达明显,6周和8周表达缓慢下降,但与假手术组比较仍处于较高水平(P<0.05).结论:VD大鼠认知功能、记忆功能减退与Aβ和Tau蛋白表达增加有关,并可能参与缺血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是构成VD的机制之一.

    作者:梁国聪;石胜良;毕桂南;刘莹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MCP-1、IL-10和hs-CRP水平的改变与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置入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10(IL-10)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瑞舒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接受支架置入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1次/晚,32例)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1次/晚,38例),疗程共14 d.于术前及术后24 h、14 d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MCP-1和IL-10水平.结果:①ACS患者支架术后24 h hs-CRP、MCP-1水平升高(均P<0.01),术后14d低于术后24 h(均P<0.01),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1).②2组IL-10水平术后24 h升高(均P<0.01),术后14 d进一步升高(均P<0.01),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2组MCP-1/IL-10比值术后24 h增高(P<0.05),术后14 d下降(P<0.01),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支架置入术增加ACS患者血清hs-CRP、MCP-1、MCP-1/IL-10水平,降低血清IL-10水平,他汀类治疗能促进ACS患者支架术后hs-CRP、MCP-1和MCP-1/IL-10水平下降和IL- 10水平升高,瑞舒伐他汀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作者:陈广琴;王强;曲楠;韦卓 刊期: 2011年第05期

  •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方式及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产妇的分娩方式、分娩结局及母婴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再次剖宫产(RCS) 56例,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VBAC)30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剖宫产(PCS) 60例,非瘢痕子宫阴道分娩(VBNC)50例进行对照.结果:①86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38例阴道试产,其中30例试产成功,占34.9%,再次剖宫产56例,占65.1%;②VBAC组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发热、新生儿窒息和住院天数均比RCS组明显减少(P<0.05);③VBAC组产后24 h出血量、术后发热、新生儿窒息率、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VBNC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RCS组产后24 h出血量较PCS组明显增多(P<0.001),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阴道分娩与剖宫产相比利多弊少,符合阴道试产条件者,严密监护下阴道试产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王国芬;农红映;韦湛影 刊期: 2011年第05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