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继新
不明原因发热(FUO)是内科常见疑难杂症,根据已有的病因分类考虑患者可能病因对临床医师有很大的帮助.现对在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FUO病例共71例进行病因分析.
作者:韦秋敏;兰枝东;卢荣羡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比较国产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与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D)治疗VSD的疗效、安全性.方法:对160例VSD封堵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并发症.结果:国产器械组及AVSDD组即刻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即刻残余分流率的比较国产器械组明显低于AVSDD组(P<0.05),但术后24 h,1、3、6、12个月不同时点随访残余分流率的比较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比较国产组少于AVSDD组(P<0.05).结论:国产VSD封堵器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AVSDD.
作者:黄群英;张智伟;李俊杰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腹腔灌洗引流(LPLD)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的早期应用效果.方法:急性重症胰腺炎41例,采用LPLD法治疗21例(腹腔镜组),剖腹手术治疗20例(剖腹组).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剖腹组,腹腔镜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剖腹组.结论:LPLD早期治疗SAP,具有创伤小、效果好、并发症少、安全简单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政华;贺咏宁;贺长春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46例.观察桡动脉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及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9%.46例患者53处靶病变成功植入53枚冠脉支架(药物洗脱支架43枚,普通支架10枚),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靶病变类型:A型病变4处,B型病变24处,C型病变25处.术后无出血、血肿、桡动脉闭塞、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可行,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术后无需卧床制动,痛苦少.
作者:李浪;李醒三;刘唐威;黄凯;朱立光;曾知恒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手提式B超床旁定位肾活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6例患者行手提式B超床旁定位肾活检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86例患者床旁行192次活检,取材一针成功率93%,二针成功率100%.并发症为镜下血尿158例,肉眼血尿4例;肾周血肿2~3 cm 56例,<2 cm 84例.未发生临床需处理的并发症.结论:利用手提式B超床旁定位行肾活检成功率高.且该方法灵活,方便,安全,病人易接受.
作者:方如美;陆恩峰;罗仕云;韦宇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为探讨自控镇痛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我们对35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剖宫产术后使用自控镇痛,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董林红;吴爱民;关燕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新型抗生素的不断生产、使用,与抗生素相关的伪膜性肠炎(PMC)的发生率逐渐升高.本文就我院2000年2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20例PM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PMC的认识.
作者:陈远能;邓德海;赖铭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成熟,手术安全性的提高,90年代后期有报道开始采用小切口行心脏瓣膜手术[1].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10月,选择性应用胸骨下段小切口于心脏不停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3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方海宁;谭伟;吴锋耀;陆浩;罗又桥;赖纪昌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患者,女,35岁.反复咳嗽、咳痰伴偶咳血丝痰1年余.体检:生命指征正常,血压16.8/9.33 kPa,呼吸13次/min,体温36.7 ℃.心、肺、腹未见异常体征.X线平片见左下肺后基底段大小为4 cm×5 cm分叶状、边缘光整肿块影.
作者:潘少咏 刊期: 2006年第06期
功能性胃排空障碍(Functional Delayed Gastric Emptying,FDGE)是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的胃排空延迟[1].长期以来,其命名不统一,有称之功能性胃排空延迟、胃瘫、胃麻痹、术后胃无张力症等,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若诊断治疗不当,常可引起严重后果.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有着重要意义.1995年6月至2004年9月我科共行425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出现22例胃排空障碍,现报道如下.
作者:曾繁余;王维良;唐爱民;洪钟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疾病,容易导致新生儿败血症,危及新生儿生命.2001年12月至2003年10月我院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丙种球蛋白佐治新生儿肺炎25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传凯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和胃黏膜HBsAg、HBcAg分布状况.方法:用ELASA法检测两对半,地高辛探针法检测血清HBV-DNA, 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和胃黏膜中的HBsAg、HBcAg.结果:肝、胃组织HBVM的检出与血HBVM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HBVM并不能完全反映肝组织、胃黏膜中HBV存在状况.HBV在肝组织、胃黏膜的分布和复制状态不完全相同.
作者:玉艳红;江建宁;周桂英;韦敏怡;梁秀就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3种不同术前辅助治疗方法对低位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91例低位直肠癌病例分为4组,A组19例进行术前区域动脉灌注化疗(Preoperative regional intra-arteral chemotherapy,PRAC)联合放疗,B组30例进行术前腔内热疗(preoperative endocavitary hyperthermia,PEH)联合放疗,C组15例术前单纯放疗,D组27例术前未行任何辅助治疗.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每例治疗前及手术后的凋亡细胞. 结果:全部施行根治性切除术.所有4组治疗前的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es,AI)之间无明显差异.A、B、C 3组治疗后AI均明显高于各组治疗前AI(P<0.01).治疗后的4组AI相比,A组(5.389±0.517)%、B组(4.985±0.428)%、C组(2.757±0.251)%,均高于D组(0.877±0.139)%,A组和B组AI又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AI无明显差异.结论:低位直肠癌PRAC联合放疗与PEH联合放疗均可以明显促进癌细胞凋亡,提示术前通过这两种方法治疗直肠癌可收到更好的效果.
作者:郭云;唐宗江;刘小健;唐卫中;甘嘉亮;张小龙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获取p73 OD (oligomerization domain)区重要功能蛋白.方法:应用多聚酶联反应扩增目的基因,把目的基因插入质粒PET-29a(+),构建成C末端含6个组氨酸的重组体,原核细胞表达并通过镍离子-多聚组氨酸亲和法纯化该目的蛋白.结果:成功构建p73(344~382)-PET-29a(+)重组体;该重组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高度表达;纯化后的p73(344~382)蛋白质形成四聚体,在磷酸盐缓冲液(PBS)、Bis-Tris和洗脱缓冲液中性质稳定. 结论:p73(344~382)构建在PET-29 a(+)中有融合蛋白情况下才得到高度表达.获得较纯的p73(344~382)蛋白.
作者:石焕焕;Ranajeet Ghose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对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表达状态,与 E1B缺陷型腺病毒(简称H101)治疗恶性肿瘤疗效关系的研究,来探讨H101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6例 H101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病例进行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检测,分析肿瘤组织突变型p53基因蛋白表达与H101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突变型p53基因蛋白总阳性表达率均为69.4%(25/36);36例应用H101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61.1%(22/36).其中p53+患者有效率72.3%(18/25),而p53-患者有效率36.3%(4/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101对突变型p53基因蛋白阳性表达恶性肿瘤患者疗效高于突变型p53基因蛋白阴性者.
作者:李永强;胡晓桦;谢伟敏;刘志辉;周文献;岑洪;廖小莉;陆永奎;谭晓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血糖一级亲属(简称FDR)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测定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血糖一级亲属(分为正常体重组和肥胖组)和30例健康人,检测其血清脂联素、血脂、空腹胰岛素水平,采用稳态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功能(HOMA-B).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HOMA-IR是影响血清脂联素水平的重要因素(β=-0.4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存在血清脂联素水平的下降,脂联素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
作者:余劲明;刘红;颜晓东;林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通过鼻胃管喂养可解决早产儿吸吮无力.但因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未完善,胃管喂养时可出现喂养不耐受.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提出非营养性吸吮(NNS)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发育.本文对我院儿科18例早产儿给予NNS,观察其对胃肠蠕动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玉红 刊期: 2006年第06期
1996年2月至2005年2月,我们对50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患者行自体颅骨瓣原位再回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韦向亮;庞赤宇;李皿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家族性Fahr病的遗传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一家系3代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改变.结果:家族性Fahr病主要表现为言语和智能障碍、锥体外系损害、共济失调、双侧对称性基底节区钙化.结论:对于慢性发病,智能障碍, 锥体外系损害症状突出,双侧基底节区对称性钙化,结合家系调查,应考虑家族性Fahr病.头颅CT对家族性Fahr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对头颅CT有双侧对称性基底节钙化灶而无临床症状者,应警惕家族性Fahr病,注意进一步追踪.
作者:罗杰峰;秦超;李伟雄 刊期: 2006年第06期
目的:通过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并与5-Fu联合作用,观察其对两种鼻咽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克隆有野生型p53基因的pUHD10-3-p53质粒,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介导分别转染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同时在培养液中加入5-Fu,用四甲基偶氮唑(MTT)法分析细胞生长情况.结果: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分别加入含5-Fu的培养液后,第4天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9.46%、54.85%.CNE1和CNE2细胞分别转染wt-p53基因后,第4天生长抑制率分别为47.14%、45.90%.人鼻咽癌CNE1和CNE2细胞分别转染wt-p53基因后应用5-Fu处理,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第4天分别可达到84.74%、85.82%,其生长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野生型p53基因与5-Fu联合作用,对人鼻咽癌CNE1及CNE2细胞生长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作者:黄文君;赖祥进;翁国庆;陈凤坤;彭娟 刊期: 2006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