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芮亚非;王坚
<行政许可法>首次肯定了行政许可领域的合法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即政府实施行政许可行为必须诚实信用,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许可后,不得擅自改变已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机关应当对许可持有人是否法律和许可条件从事许可的活动进行监督,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注销程序是许可机关对被许可人的监督程序之一.本文就实际工作中注销食品卫生许可证的情况进行交流、探讨,供商榷.
作者:卢政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脑膜炎双球菌的菌型变迁以及耐药菌株等原因,至今流脑膜炎仍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传染病之一.目前国内由C群脑膜炎双球菌所引起的爆发疫情已频频发生.从2003年至2005年4月我们对本市范围内发生的疑似流脑样的临床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了病原学调查.共检测血液、脑脊液、鼻咽腔分泌物141份.现报告如下.
作者:时全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分析安徽省2004年实施肺结核病DOTS防治策略效果,为制定下一步结核病防治工作计划提供技术依据.方法对全省各县级结核病防治机构上报的2004年中国结核病控制工作季报表进行统计,分析实施DOTS效果.结果实施DOTS县(区)的活动性病人登记率、涂阳病人登记率分别是非DOTS县(区)的4.49倍和8.33倍;初、复治病人治愈率分别提高了14.76个百分点和5.36个百分点.结论实施DOTS是结核病防治工作的有效措施.要控制结核病,必需全面实施DOTS策略.
作者:刘洁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我省流动人口结核病发病与管理情况,为控制结核病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安徽省1999~2003年的法定传染病订正年报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近几年流动人口中结核病人绝对数逐年递增,流动人口中结核病人报告增长远高于全省结核病人报告增长,流动人口结核病的查痰率40%~70%.结论加强流动人口的结核病管理,是我省控制结核病疫情的一项重要工作.
作者:丁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掌握我省市售化妆品的卫生质量状况,加强化妆品销售市场的卫生监督管理,2004年4~8月,我们在全省范围对零售、批发经营市场和美容美发店销售使用的护肤类、发用类化妆品进行卫生监督抽检.全省有14个地市上报了抽检结果.现对此项抽检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吴立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托幼机构是幼儿聚集场所,其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为了解合肥市托幼机构的综合卫生状况,切实加强托幼机构的消毒管理及幼儿用餐卫生.合肥市卫生监督所于2005年3月对全市107家托幼机构食堂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张军 刊期: 2005年第06期
接种卡介苗(BCG)是预防儿童结核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有的儿产童接种BCG后会引起腋下淋巴结强反应.现对120例出现此类反应病例分析如下.
作者:王卓欣;薛植强;蔡思勤;朱新慈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推测由于乙肝病毒诱发男性不症患者精液精细胞核异常进行分析,探讨核异常分析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研究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乙肝不育症患者的精液细胞进行分析,并以12例未患过乙肝的不育症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患乙型肝炎组的精细胞核异常率、核碎解率、其它核异常率明显高于不患乙肝组(P<0.01);而精细胞微核率,核空泡率及核桥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精液量、精子密度、果糖含量、精子活率和畸形精子,在两组间亦无显著差异.结论核异常分析法可用于乙型肝病毒诱发男性不育症患者精液精细胞核异常研究.
作者:王安莲;王炳青;王秋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现状和水质合格率,为改善农村饮用水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安徽省地理、人口等分布情况,确定19个市、县作为调查点,开展农村生活饮用水水源类型、取水方式、水源污染情况、生活饮用水水质监测等调查;依据<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对水质卫生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共调查集中式供水单位303家、分散式供水单位189家;检测水样984份,其中集中式供水水样606份、分散式供水水样378份;生活饮用水水质合格率:二级水为40.96%,三级水为58.03%.结论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较低,水源污染较重,存在饮水安全隐患.
作者:孙玉东;王惠;马小燕 刊期: 2005年第06期
餐饮业是卫生监督的重点对象.我市自2004年4月成立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后,在不断强化权责一致的同时,实行目标管理.加大行政处罚的力度,彻底改变延续多年的卫生监管模式,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餐饮业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现探讨如下.
作者:张明;刘炳龙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太和县麻疹流行状况,为加速控制麻疹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太和县2000~2004年麻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及相关年龄麻疹和疑似麻疹的免疫史.结果疑似麻疹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比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多116.09%;疑似麻疹7~14岁占59.04%,13.03%无免疫史,26.06%免疫史不详.结论太和县疑似麻疹监测系统是敏感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监测系统工作质量,将是今后麻疹控制的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
作者:唐廷玺;闫建强;陶爱峰;王允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3年9月27日晚9:40时左右,一市级医院和某学院分别报告有4名学生出现发冷、出汗、头昏等症状,分别在校医务室和医院就诊治疗,初步怀疑是食物中毒.接到报告后市、区卫生防疫站立即派人去医院和学校进行调查并采集了相关样品进行检验.综合病人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 14938-94>认定这是一起食用菜农违规使用甲胺磷农药污染的青菜致4人食物中毒.
作者:朱建胜;邢朝阳;杨林新 刊期: 2005年第06期
在工业生产的塑料加工过程中,常使用一些沸点较低的有机溶剂[1].由于其极易挥发,易对作业者的呼吸器官乃至全身造成危害[2].如在磁带涂渍的作业中常使用的甲基异丁基酮、丁酮、甲苯和环己酮,这4种物质对人体有严重的生理影响[3].由于它们性质相似,一般化学方法难以进行分离检测.现采用气相色谱FID在合适的条件下能将4者很好地分离直接进样[4]检测.
作者:戴震;范琼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安徽省流脑流行特征和流脑菌群变异状况,为控制流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在2003~2004年度流脑疫情处理过程中,采集病人脑脊液2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700份,用卵黄双抗琼脂培养基直接分离置37℃5%~10%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18~24h,取可疑菌落进行血清学鉴定及生化、药敏试验.结果从病人脑脊液和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C群脑膜炎奈瑟氏双球菌74株,A群脑膜双球菌11株,B群脑膜双球菌19株.结论安徽省2003~2004年的流脑疫情是以C群流脑为主的流行.先锋V等青霉素类药对C群流脑菌株敏感.
作者:陆美娟;胡万富;撒楠;郭仁荣;李春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对芜湖市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临床及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C群流脑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2004~2005年C群流脑个案调查进行分析.结果C群流脑发病以13~17的中学生为主,占68.18%;病死率较高,为22.73%.死亡病例病情进展迅速,从发病至死亡平均时间为21h,短的仅5.5h.传染源以隐性感染者为主,所有病例均没有同班级及居家集中现象,发病时间呈现不连续的3个时间段,时间段间隔超过长潜伏期.发病由开始的局部爆发地区向周边地区扩散,成散发状态.10岁以下小年龄组发病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有54.55%的病例皮肤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点、瘀点、瘀斑;50%的病例血象白细胞总数超过20×10 9/L,88.33%的病例中性粒细胞超过80%,少数病例超过90%.结论C群流脑病例大多病情较重,尤其是小年龄组儿童,病情进展较快,病死率较高.C群流脑疫情发生时,要及时、规范、积极地救治病人,对危重病人应就地治疗.要减少高危易感人群聚集,对易感人群及时提供免疫保护.
作者:程周祥;汪思银;钱邦群;倪进东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造成本次严重矽尘危害事件的原因及危害程度,探讨小型石英粉加工企业矽尘危害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深入作业现场进行卫生学调查,了解作业环境职业卫生状况,对矽肺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厂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全部超标,高达187mhg/m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高达96.28%.全部28名接尘工人中已诊断矽肺病18例,患病率为64.29%.结论硅粉生产由于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粒度细、致肺纤维化作用强,是一个职业病危害极大的行业.应加强预防性卫生监督管理,在项目立项时应避免不符合条件的企业从事硅粉生产,对已投产的矽尘危害大且整改后仍不符合职业卫生要求的企业予以关停或转产,以保护劳动者健康.
作者:方新;芮亚非;王坚 刊期: 2005年第06期
2005年1月8日晚22时左右接120急救电话报告,马鞍山市雨山区王某一家3口疑食用蛋糕引起食物中毒,被送往医院抢救,马鞍山市卫生监督所即派人进行调查.
作者:陈健;范亚平;刘洋;马辉;贾淑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超声雾化吸入疗法(以下简称雾化)是应用超声波声能使药液变成细微气雾,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稀释痰液,帮助驱痰,消除炎症,湿化气道,解除支气管痉挛,改善通气的目的.我科2002~2004年收治的8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应用超声雾化吸入作为辅助治疗,并经精心护理均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简介如下.
作者:柳玉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为了解目前大学生对艾滋病及性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以便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进行及时、有效、适度的教育,我们于2004年12月1日,对我校部分大学生进行艾滋病/性知识、态度及行为(KAP)的问卷调查.
作者:王棉娟;刘福星;姚会武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滁州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探讨麻疹控制策略.方法对滁州市2004年17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滁州市2004年麻疹发病率4.04/10万,高于1999~2003年平均水平,3~6月份为麻疹高发季节,≤2岁和7~9岁为麻疹高发年龄组,学生和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对麻疹病例免疫接种史分析表明,接种MV者占40.57%,未接种者占12.57%,不详占42.86%;未满8月龄7例,占4.00%.结论应进一步加强MV基础免疫与强化免疫工作,提高免疫覆盖率,同时应考虑对大年龄组人群接种MV.
作者:许学伟;陈卫国;韩茂昌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