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昕;李敏;刘路宏;罗毅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出现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AF)可明显影响心功能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需要尽快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1997年以来,我们通过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伴快速心室率的AF患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符春晖;陈丽媛;严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指妇女妊娠后发生的糖尿病,由于其发生与妊娠期糖代谢,以及胎盘产生的多种激素具有抗胰岛素作用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有关,因此具有许多特点.妊娠期糖尿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是高危儿[1],必须引起临床重视.为了认识患此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神经行为特点,我们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46例妊娠糖尿病产妇所生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黄星;徐平;夏红卫;潘新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消化道癌转移至肺较为常见,但肺癌转移至胃尚未见报道.近我科收治经病理诊断为肺癌并胃转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晖;林瑶光;刘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人工流产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手术虽简单,但患者疼痛较严重,不能配合手术,甚至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随着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要求行人工流产的患者希望减少人流术前的恐惧及术中的疼痛而要求镇痛.我院2003年3~9月对自愿要求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200例采用两种镇痛方法进行人工流产术,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吴伟英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内科常见引起眩晕的原因之一,以阵发性眩晕为主要特征,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占颈椎病发病总数的20%~3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和椎间结构非特异性损伤,导致椎动脉受挤压,腔内狭窄,血管受牵扯,血流不畅,使脑供血不足[1].近年来,笔者用小针刀治疗本病,利用多普勒脑血流超声检测仪观察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贺铁豪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大量死亡,成纤维细胞增生修复,在心脏受损区形成瘢痕组织,梗死心肌重构,使心脏功能受到影响.另外,在与心肌梗死的瘢痕区域相接触的心肌组织中,缝隙连接分布紊乱,引起梗死后心律失常.尽管目前应用血运重建(心血管介入和外科手术)和药物治疗来阻止心功能的恶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但效果却是有限的.近年来,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可使干细胞在瘢痕组织内分化成有功能的心肌组织,以减少瘢痕组织的产生,改善心功能及减少心律失常发生,从而达到治疗心肌梗死的目的.目前,用于心肌细胞移植研究的干细胞有胚胎心肌细胞、骨骼肌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本文就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巫相宏;钟国强;刘唐威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简称甲亢性心脏病)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引起劳动力丧失,甚至死亡,是甲亢死亡的主要原因.充分认识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并及时防治对甲亢的预后非常重要.现对2003年1月至2003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甲亢性心脏病患者10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潘素琼;黎南中;赵子粼;谢纹;林鲜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在围产儿死亡原因中,胎儿宫内死亡占第一位[1].降低死胎的发生率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9 386例分娩中的72例死胎病例进行分析,尽可能寻找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期达到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提高产科质量的目的.
作者:蒙文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由于铁具有催化作用,因此,铁可作为血红蛋白的组成成分或许多酶的金属协同因子,在许多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但游离铁产生短寿命自由基,导致氧自由基性损害.在炎症情况下,铁贮存减少,铁的减少导致巨筮细胞活力变化,免疫反应增强.近几年,对瘢痕疙瘩病因形成有一种新的概念,认为是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特殊的免疫反应.目前,有关病理性瘢痕中Fe元素的研究不多,本实验就病理性瘢痕和Fe元素之间的联系作一探讨,为病理性瘢痕防治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李德全;李健邦;梁卫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经皮冠状动脉诊疗术是一种有效的冠心病诊疗方法,具有手术简便、创伤少、效果可靠等优点.但由于是一种有创手术,及术后抗凝药物的应用,假性动脉瘤常是介入诊疗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1998年1月至2003年11月我科行冠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7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卢云娟;阮芳;韦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0年1月至2004年2月57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结果:51例痊愈出院,6例死亡,病死率为10.5%,2例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2例死于术后无法控制的败血症,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另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42例随访3个月至10年,平均5.1年,4例再发感染,占7%,1例出现瓣周漏,占2.3%,1例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占2.3%.随访期间10例死亡,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0.9%、 70.1%.结论:掌握适当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指征、良好的技术及心肌保护方法、内外科联合治疗有利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成功.
作者:覃家锦;何巍;罗玉忠;郭建极;冯旭;冼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柔红霉素(DNR)联合阿糖胞苷(Ara-C)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AML)的首选方案(DA方案).但由于化疗药物的毒性作用,使约80%被治疗的患者发生局部刺激性疼痛症状和无菌性静脉炎.既增加患者的痛苦,又增加护理工作量,影响化疗质量及护理质量.为减轻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炎症程度,减轻疼痛,作者对静脉注射的给药方式进行改良,经临床观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邓旭;梁金清;蒋和玲;周贻振;刘燕晔;梁梅梅;朱柳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对可能生育α地中海贫血(地贫)高危胎儿的夫妇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通过绒毛膜穿刺、羊膜腔穿刺及脐带血穿刺获取胎儿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进行α地贫产前基因诊断,并于分娩后取胎儿脐带血检测Hb Bart's含量.结果:771对夫妇的胎儿检出Hb 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73例,Hb H病47例,东南亚(SEA)缺失型α地贫-1杂合子251例,α地贫-2(-α3.7, -α4.2缺失型或非缺失型Hb CS)杂合子85例,α珠蛋白基因正常315例,及2例纯合子α地贫-2.胎儿合并重型β地贫21例,轻型β地贫45例.误诊Hb H病1例.结论:广西地区α地贫携带者夫妇的基因型组合较为复杂,合并β地贫亦较常见.本文所实施的产前基因诊断可有效检出Hb 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Hb H病胎儿,及各种α地贫杂合子.
作者:陈萍;龙桂芳;李树全;林伟雄;许代娣;李琪;李敏清;庞丽红;唐霞;金琪;蒙春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探明红脖游蛇(Rhabdophis subminiatus)咬伤中毒引起出血的机理.方法:采取临床观察结合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PLT)及试管法凝血时间(CT)等实验室捡查,其中3例进行了抗凝血酶原Ⅲ活性 (AT-Ⅲ)、α2-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PI)、纤维蛋白原浓度(Fg)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FDP)测定的血液学研究.结果:所有的病人PLT均在正常范围,但CT明显延长,3例病人的AT-Ⅲ、α2-PI活性明显下降,其中α2-PI为甚;纤维蛋白浓度(Fg)明显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含量(FDP)明显增多.结论:红脖游蛇咬伤可引起患者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而继发纤溶亢进完全脱纤维蛋白状态的类DIC样血液学改变.
作者:李其斌;黄光武;金城记代彦;渡庆次贺博;中村真理子;小杉忠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马尔尼菲青霉基因特征及与致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AP-PCR技术,以P235′-AGTCAGCCAC-3′,P1055′-AGTCGTCCEE-3′,P120 5′-GGGAGACATC-3′为单引物对12株竹鼠分离的马尔尼菲青霉及3株临床分离菌株进行DNA指纹分析.结果:①菌株DNA指纹图谱呈多态性,主要带型相同;②引物P23扩增竹鼠分离菌株与临床分离菌株DNA带型有较大差异.结论:马尔尼菲青霉基因差异可能与致病力相关.
作者:曹存巍;梁伶;韦义萍;韦高;刘晓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对慢性乙型肝炎(CHB),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拉米夫定(lamivudine)是一种胞嘧啶核苷衍生物.自1998年12月21日我国批准拉米夫定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以来,在临床上已取得良好疗效.现将我们应用拉米夫定治疗CHB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蒋绍香;肖萍;罗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与病毒含量及BCP变异的关系.方法:分别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PCR)和酶标法(ELISA),检测207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乙肝病毒血清标记物(HBVM);其中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检测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A联合突变.结果: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407 0±2.383 0和105.079 7±3.538 9拷贝/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74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感染者中检出BCP区T1762A1764突变24例(32.4%),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发生率为42.9%(18/42),显著高于HBeAg阳性病例18.7%(6/32)(P<0.05).结论:HBeAg阳性是乙型肝炎病毒体内复制的指标;但HBeAg阴性不能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停止,定量HBV DNA可以真实反映HBV感染、复制的情况.
作者:黄力毅;玉艳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临床上单药治疗高血压往往不能够达到目标血压.近年高血压的治疗提倡小剂量降压药物联合应用加控制心率.美托洛尔与硝苯地平缓释片已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本文探讨两药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生理盐水组、肝素组、bFGF组(又分bFGF1组、bFGF2组、bFGF3组),每组10只.于大鼠的股静脉分别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肝素钠(1 200 U/kg)以及bFGF大、中、小剂量组分别为80 000、40 000、1 U/kg,给药后5 min,于动脉内插管下方进行电激,直至血压曲线的消失,记录电激开始至压力曲线消失的时间,即血栓堵塞时间.结果:肝素组和bFGF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平均堵塞时间延长(P<0.01);肝素组与各bFGF组之间比较,肝素的平均堵塞时间明显较长(P<0.01).结论:bFGF可以延长大鼠动脉血栓形成的时间,并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
作者:胡世凤;黄巨恩;谢露;李校坤;莫书荣;覃小燕;郭维坚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库尔特公司TT-R1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110例脑梗死、5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性期、恢复期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参数值,与120例健康同龄人比较.结果:PLT在脑血管病急性期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在发病急性期及恢复期均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PCT在急性期、恢复期及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W在脑血管病急性期、恢复期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监测有助于了解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观察病情演变.
作者:邓树荣;梁涛;李洪韬;何光银;谭并志;李仁保;陈开慧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