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胃肠声学造影对腹部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

蒋伟杏

关键词:胃肠, 声学造影法, 腹部肿块, 鉴别诊断, 住院病人, 对比分析,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应用, 门诊, 价值
摘要:对我院1991~1997年门诊及住院病人中,经常规超声检查发现腹部肿块者49例,应用胃肠声学造影法,观察造影剂对肿块的影响,并对结果作对比分析,以探讨胃肠声学造影对腹部肿块鉴别诊断的价值.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重症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药物治疗

    作者:杨卫文;杨景林;李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骨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附70例分析)

    目的:探索骨巨细胞瘤术前X线表现、病理分级与预后的关系,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对资料完整的70例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手术方法、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巨细胞瘤的X线分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理分级及预后,以瘤段骨切除体外灭活再植术疗效佳,但手术较复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结论:术前可根据骨巨细胞瘤的X线分度或结合病理活检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作者:宁晔;曾毅军;徐卓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颅骨瓣一次复位成形新法初探(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一次复位成形的新方法.方法:将颅骨瓣埋于相应的帽状腱膜下,并从骨瓣牵出3根丝线于头皮外,而后行手法推移颅骨瓣复位.结果:25例颅骨瓣复位成功,占83.3%,3例术后1~2 d再次出现天幕疝,行扩大去颅骨瓣及部分脑组织减压,1例复位的颅骨瓣随脑压变化而浮动,1例复位时丝线断裂.结论:对脑水肿需去颅骨瓣减压的病人,推移颅骨瓣减压,术后牵拉复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河清;陈家康;谭英华;彭小忠;文超勇;陆建吾;兰学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重型颅脑损伤68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5年2月至1998年7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6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8例中,男55例,女13例,年龄小5岁,大74岁.交通事故伤40例,坠落伤11例,打击伤13例.伤后昏迷程度,按GCS评分:6~8分42例;3~5分26例.伤后伴呕吐59例;出抽搐9例;瞳孔改变16例.

    作者:丁勇强;王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CD3AK细胞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初步观察

    目的:观察中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采用抗CD3单克隆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细胞)治疗的效果.方法:140例中晚期HCC患者分为3组:A组51例(CD3AK细胞加化疗);B组45例(单纯化疗);C组44例(单纯CD3AK细胞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作肝脏B超或(和)CT检查,并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结果:①A、B、C组的部分缓解率分别为45.1%、17.7%和20.5%.A、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免疫指标:经CD3AK细胞治疗的HCC患者的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有不同程度升高,sIL-2R水平显著下降.结论:CD3AK细胞治疗中晚期HCC安全可靠、有效、无明显副反应,并有提高HCC患者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罗小玲;梁安民;莫钦国;谢裕安;吴继宁;袁卫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子宫肌瘤64例临床分析

    作者:谢小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肺癌并发阻塞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作者:莫云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10例急重型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我院1993~1998年2月收治10例急重型胰腺炎,均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诊断依据:①发病急骤,出现持续性上腹部剧痛,并向腰背部放射;②腹部压痛反跳痛;③血清淀粉酶或尿淀粉酶增高;④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渗出液,并检测其淀粉酶在1000 IU(索氏法)以上;⑤B超显示胰腺增大,胰周围有渗出积液.

    作者:周威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经鼻盲探气管内插管新进展

    首例经鼻腔气管内插管报道于1902年,自1930年Magill发明了经鼻盲探气管插管(Blind nasotracheal intubtaion,BNTI)以来,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完善,这门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插管成功率不断提高.现仅就导管的改进、插管技术及辅助手段的改进以及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廖品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患者的血清CA125测定

    目的:探讨血清CA125测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放射方法(IRMA)对30例异位症,24例腺肌症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正常妇女血CA125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异位症组阳性率56.66%,均值为(65.87±59.90) ku/L,腺肌症组阳性率87.50%,均值为(101.86±68.21) ku/L.子宫肌瘤组、卵巢囊肿组及正常组阳性率分别为10.34%、9.09%及6.67%,均值分别为(13.14±12.99) ku/L、(16.51±11.12) ku/L及(11.92±9.93) ku/L.异位症组和腺肌症组均值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3组(P<0.05),而腺肌症组又较异位症组高(P<0.05).异位症患者随病程进展CA125增高,Ⅲ/Ⅳ期患者较Ⅰ/Ⅱ期患者明显增高(P<0.05).异位症患者术后一周血清CA125明显下降(P<0.05).结论:血清CA125测定对子宫腺肌症及晚期异位症有辅助诊断价值,且有助于与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的鉴别.

    作者:胡晓霞;王孟龙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手术治疗31例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一种常规方法,一般效果较好.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有8%~25%[1]的病人术后仍忍受着腰腿痛或再发术前症状.这类病人经保守治疗失败后多需再次手术治疗.我科1986~1995年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作了再次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肖增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发性脑干损伤48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死亡率高,治疗效果差.我院1992年10月至1997年8月收治原发性脑干损伤48例,死亡35例,死亡率为72.9%.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42例,女6例.年龄1.5~70岁,平均32.5岁.车祸32例,跌伤8例,打砸伤8例.入院时GCS评分3~5分40例,6~7分8例,持续半小时至60d.

    作者:吴全理;杨朝华;李齐广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微波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110例

    生殖道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一种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 近年来,尖锐湿疣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我院门诊应用微波治疗女性生殖道尖锐湿疣11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芙滨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严重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手术治疗(附7例报告)

    小儿麻痹症累及的肢体瘫痪大多是单侧肢体,双下肢甚至上下肢均受累的则较少,故对严重小儿瘫的手术矫治报道尚不多.我院自开展矫治小儿瘫手术以来,收治小儿瘫病人306例次,其中有35例属严重型或较重型.现就其中的7例广泛性瘫病人的治疗作一分析.

    作者:江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气质与脑电图的相关关系

    目的:探讨气质与脑电图的相关关系.方法: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然后选择109例四种典型气质类型的被试者进行脑电图测定.结果:发现不同气质类型的被试者其脑电图在频率、波幅、发放率和串长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胆汁质α频率为10.5~12 Hz,发放率平均为40%~60%,串长多为1.5 s.多血质α频率为10~11.5 Hz,发放率平均为50%~80%,串长时间多为2.8 s.粘液α质频率为9~10.5 Hz,发放率平均为90%~98%,串长时间多为4 s.抑郁α质频率为10~11.5 Hz,发放率平均为30%,串长时间多为0.8 s.结论:气质类型特性与脑电图的测定结果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脑电图的测定结果可为气质测验提供神经生理学依据.

    作者:苏思慧;王晓燕;冯丽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滑动机制直丝弓矫治技术临床应用初探

    滑动机制直丝弓矫治技术是Mclaughlin和Bennett于1989年共同推出的一种矫治原理更科学,临床操作更简捷的直丝弓矫治技术[1].目前,该技术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应用越来越广泛[2].国内临床应用报道较少.我科1997~1998年应用杭州新亚的MINI直丝托槽完成了16例患者的矫治,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旭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骨膜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26例

    股骨颈骨折是外伤中常见的骨折,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虽不常见,但由于局部解剖上缺乏丰富的侧支循环,损伤后容易发生骨折不愈合,终导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978年,Finley[1]首先报道使用带血管蒂的骨膜移植治疗胫骨骨缺损并获成功,自此,大量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实了带血管骨膜的优秀成骨能力[2],之后带旋髂深血管蒂骨膜移植被人们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我院1993~1997年将此方法应用于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耀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体外循环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改变

    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于1953年由Gibbon首先运用于临床心内直视手术,它使成千上万的心脏病患者获得了有效的手术治疗.但是,体外循环并不是生理性的循环状态,它的应用对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以及内环境的稳定有很大的影响.对此,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探讨研究.其中,对CPB期间的血浆肾素(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 A)、醛固酮(aldosterone Aldo)的改变也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作者:冼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子宫腺肌病82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5年5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82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年龄:年龄小27岁,大56岁,平均41.4岁,以30~35岁为多,占73.2%.其中<30岁5例,30~34岁7例,35~39岁15例,40~44岁31例,45~49岁14例,≥50岁10例.

    作者:蒙玉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中重度营养不良高危因素分析

    作者:王莉莉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