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室间隔缺损的价值(与手术对比研究)

郭盛兰;朱性威;何云;张棣;龙伟吟

关键词:室间隔缺损, 彩色普勒血流显像, 二维超声
摘要:目的:与手术诊断对比研究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室间隔缺损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2DE)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检查148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选择过隔血流束清晰、宽切面、取左室面于VSD起始部测量其直径,进行定性、定位及定量分析.结果:148例术前超声诊断147例,符合率99.3%;定位符合率93.2%;超声定量测值在嵴上型与手术测值接近,而在嵴下型及隔瓣下型均较手术所见小.超声对合并症的诊断正确率达83.0%.结论:2DE和CDFI联合检查可显示VSD的部位、大小、形态,并可直观清晰显示VSD分流方向,同时对合并症的诊断亦有价值,是一种可靠的非创伤性术前诊断方法.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10例急重型胰腺炎的外科治疗

    我院1993~1998年2月收治10例急重型胰腺炎,均施行了外科手术治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诊断依据:①发病急骤,出现持续性上腹部剧痛,并向腰背部放射;②腹部压痛反跳痛;③血清淀粉酶或尿淀粉酶增高;④腹腔穿刺抽出淡红色渗出液,并检测其淀粉酶在1000 IU(索氏法)以上;⑤B超显示胰腺增大,胰周围有渗出积液.

    作者:周威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散发性脑炎71例分析

    作者:范中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隔核内注射吗啡对海马痛单位的影响

    目的:探讨隔核内阿片肽及相应的受体在隔核影响海马痛单位中的作用.方法:参照Sawyer兔脑图谱,用SN-2型推进器以2μm/s速度将玻璃微电极插入海马P2-5,L3-6,H6-9处引导神经元自发放电;在A3R1H2(外侧隔核)处插入钨丝刺激电极,作刺激隔核用;在A2R1H2及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P9.5R1H-1.5)处分别埋不锈钢微量注射套管,用牙托水配牙托粉固定,作脑室注射用.结果:共引导85个海马痛单位,选取35个对刺激隔核产生抑制效应的海马痛单位,观察隔核内注射阿片受体激动剂吗啡后抑制效应的变化.发现28个痛单位(80%)注药5 min后抑制效应开始增强,维持40 min;7个痛单位(20%)反应不明显.而静脉注射0.2 mg/kg或PAG注射2μg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后,均能不同程度阻断隔核内注入吗啡增强隔核对海马痛单位的抑制效应(P<0.005或P<0.001).结论:隔核对海马痛单位的调制作用与阿片肽及其相应的受体活动有关;隔核内阿片受体被激活即有明显增强隔核对海马痛单位的抑制作用,其作用传出途径可能通过PAG.

    作者:覃筱燕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颅骨瓣一次复位成形新法初探(附30例报告)

    目的:探讨颅骨缺损一次复位成形的新方法.方法:将颅骨瓣埋于相应的帽状腱膜下,并从骨瓣牵出3根丝线于头皮外,而后行手法推移颅骨瓣复位.结果:25例颅骨瓣复位成功,占83.3%,3例术后1~2 d再次出现天幕疝,行扩大去颅骨瓣及部分脑组织减压,1例复位的颅骨瓣随脑压变化而浮动,1例复位时丝线断裂.结论:对脑水肿需去颅骨瓣减压的病人,推移颅骨瓣减压,术后牵拉复位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黄河清;陈家康;谭英华;彭小忠;文超勇;陆建吾;兰学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76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收治肺心病166例,其中发生心律失常76例,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6例中男102例,并发心律失常52例,占51%;女64例,并发心律失常24例,占37.5%.年龄小43岁,大78岁,平均66岁.60岁以上98例,发生心律失常53例,占54.1%;59岁以下68例,发生心律失常23例,占33.8%.

    作者:叶凡朝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电离子治疗宫颈糜烂181例临床观察

    宫颈糜烂是妇科常见的疾病,尤以生育年龄妇女多见.采用单纯的口服或局部放置药物治疗疗效较差,1995年5月至1996年8月我们采用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治疗宫颈糜烂18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柳铭;徐红;蒋晓莉;徐文生;韩玲;李启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14例

    复发性髌骨脱位临床上并不少见,诊断亦比较容易,由于病因多而复杂,因此手术治疗的方法也很多.我院于1985~1995年采用综合手术方式对17例20个膝关节进行治疗,其中获随访14例16膝,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卓球;杨渊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MR胰胆管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磁共振(MR)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普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已在全身各系统的医学影像诊断中显示越来越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MRI装置软件的进步而发掘出来的MR胰胆管成像技术(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简称MRCP)为一种新的、无创伤的MRI胰胆管检查技术.在不注射任何造影剂的情况下,就能清晰地显示胰管、胆管系统的解剖结构,对发现胰胆管疾病,特别对阻塞性胆管梗阻疾病的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实际应用前景广阔.为了促进该项技术的广泛应用,加深MRCP的研究,本文结合新近文献,对MRCP的检查技术及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作者:黄仲奎;龙莉玲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2例临床分析

    作者:简赵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环丙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46例分析

    作者:耿小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6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也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人也随着增多.现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61例分析如下.

    作者:蒙健军;赵晓琴;郑文军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小切口二尖瓣置换术(附20例报告)

    目的:为了减少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方法:采用右胸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20例二尖瓣病变患者施行二尖瓣置换术(MVR).结果:MVR 20例.手术经过顺利.这种小切口,不切断胸部大片肌群,不切除肋骨,不劈开胸骨,保存了胸廓骨梁完整性和稳定性,术后疼痛小,利于咳嗽排痰,更好地保护了患者呼吸功能和循环功能.结论:胸小切口常温心脏不停跳的MVR,具有小创伤、小痛苦、高疗效的优点.切口隐蔽性强,符合美容要求.

    作者:韦世锋;曾建业;吴文森;韦涌初;郑陈光;廖寿合;冼磊;李世康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原发性胆囊癌的超声诊断及误诊分析

    原发性胆囊癌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缺乏特异性,与常见的良性胆道疾患鉴别较为困难.我院1986~1996年共收治原发性胆囊癌患者28例,现对B超在诊断原发性胆囊癌中的价值和常见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何云;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肺癌并发阻塞性肺炎46例临床分析

    作者:莫云秋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严重小儿麻痹后遗症的手术治疗(附7例报告)

    小儿麻痹症累及的肢体瘫痪大多是单侧肢体,双下肢甚至上下肢均受累的则较少,故对严重小儿瘫的手术矫治报道尚不多.我院自开展矫治小儿瘫手术以来,收治小儿瘫病人306例次,其中有35例属严重型或较重型.现就其中的7例广泛性瘫病人的治疗作一分析.

    作者:江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克拉霉素干混悬剂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目的:探讨克拉霉素新剂型--干混悬剂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应用稀释法及临床分离所得的285株致病菌对克拉霉素干混悬剂和阳性对照药红霉素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的测定,并考查了细菌接种量,血清浓度和培养基pH值对克拉霉素干混悬剂小抑菌浓度(MIC)的影响,同时测出受试药克拉霉素干混悬剂的杀菌曲线.结果:克拉霉素干混悬剂具有与红霉素相同的抗菌谱,对红霉素敏感的菌株其抗菌活性与红霉素基本相同,对耐红霉素的葡萄球菌、粪肠球菌等阳性球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但对大肠杆菌、克雷伯氏菌等阴性菌与红霉素抗菌作用不明显;在培养基pH偏碱条件下,其抗菌作用增强,血清浓度的改变对该药的抗菌作用影响不明显.杀菌曲线显示:克拉霉素干混悬剂对金葡球菌及化脓性链球菌的杀菌速度比红霉素快.结论:克拉霉素干混悬剂无论从其抗菌效果还是剂型改进方面均优越于红霉素,是一具有开发前景的新药.

    作者:朱莲娜;林军;黄万清;吴晓宁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再手术治疗31例

    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已成为一种常规方法,一般效果较好.但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有8%~25%[1]的病人术后仍忍受着腰腿痛或再发术前症状.这类病人经保守治疗失败后多需再次手术治疗.我科1986~1995年对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作了再次手术治疗.现分析如下.

    作者:肖增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腮腺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附52例分析)

    目的:探讨手术及综合治疗对腮腺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科1981年1月至1996年12月手术及综合治疗52例腮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10、1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54.96%、38.96%.单纯手术5年生存率为65%,术后辅助治疗5年生存率为68.75%.结论:早期治疗、首次治疗的成功,原发灶的彻底切除及术后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182例临床分析

    作者:陆昀 刊期: 1999年第01期

  • 联合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8例临床观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内科常见的多发病,大量资料表明,虽然国内外采用的抗泌酸药物,如H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等可使溃疡迅速愈合.但复发问题并没有解决,一些资料表明,消化性溃疡一年的复发率仍为50%~90%[1].因此,寻找一条效佳、安全、方便、廉价的治疗方案很有必要.我院1996年10月至1998年8月采用联合用药方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08例,治愈率达95.38%,一年复发率9.26%.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小玲;王卡琳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广西医科大学

主办:广西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