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蓉蓉;何重香;贺学宇;潘丽;叶啟发
从事影像诊断工作近30年,擅长腹盆部及器官移植影像诊断,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全国委员及腹部学组委员,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女医师协会医学影像专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放射分会常委,天津市放射学会副主委,天津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天津市应急管理专家组成员等;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等十余本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由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等单位主办,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医师协会等单位承办的2016中国器官移植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器官移植医师年会(2016 Chinese Transplant Congress [CTC]3rd Chinese Transplant Doctor’s Congress[CTDC])拟于2016年8月4~6日在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庄召开。本届大会是中国器官移植领域高级别的全国性会议,邀请了众多国内外著名的器官移植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对当前国内外移植领域的人文及学术议题进行广泛的探讨,会议的顺利召开将更好地发挥分会“服务、协调、自律、维权、监督、管理”职能,成为中国器官移植医师之家。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20世纪90年代以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30%~50%,病死率为20%~30%,是影响肝移植患者长期存活及导致移植肝脏丢失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被肝移植先驱Roy Calne称为“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2]。胆道狭窄是移植术后主要并发症,尽管微创介入方法已经取代了传统外科手术胆道重建成为一线治疗方法[3],但是较高的复发率、较长的治疗周期仍是困扰此类胆道狭窄治疗的难点。为此,肝移植术后胆道狭窄的防治被视为进一步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和远期疗效的关键。
作者:陈光;高海军;王浩;温连芳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移植肝脏重建血管的通畅是肝移植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它能够保障肝脏的有效灌注和排泄。儿童肝移植特点是受体血管直径较小,供受体不匹配,从而增加了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光;高海军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血氧水平依赖成像(BOLD)对移植肾急性排异反应(AR)和急性肾小管坏死(ATN)鉴别诊断价值,以期探寻无创、敏感的评价移植肾功能的方法。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进行异体肾移植术后2~3周的患者51例纳入本研究,所有受试者均于Siemens MAGNETOM Trio Tim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及脂肪抑制平面回波斜冠状面DTI检查(在6个非共线性方向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b值为0.300 s/mm2)及斜冠状面BOLD检查。患者分为三组:移植肾功能正常组、AR组及ATN组,其中AR组与ATN组均经病理穿刺证实。分别测量并计算各组移植肾皮质、髓质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及表观自旋-自旋弛豫率(R2*)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移植肾各组间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皮髓质ADC值及R2*值对AR组以及ATN组的鉴别诊断效能并确定佳诊断阈值。结果与正常组相比,AR组皮质ADC值、髓质ADC值、R2*值显著下降〔皮质ADC值(×10-3mm2/s):2.31±0.49比2.85±0.28,髓质ADC值(×10-3mm2/s):2.21±0.50比3.07±0.38,R2*值(1/s):19.5±3.3比22.7±3.3,均P<0.05〕。与ATN相比,AR组皮质ADC值、髓质ADC值、R2*值显著下降〔皮质ADC值(×10-3mm2/s):2.31±0.49比2.85±0.27,髓质ADC值(×10-3mm2/s):2.21±0.50比2.76±0.35, R2*值(1/s):19.5±3.3比23.6±2.8,均P<0.05〕;三组之间皮质、髓质FA值及皮质R2*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皮质ADC值、髓质ADC值及髓质R2*值对AR组与ATN组鉴别的佳诊断阈值分别为2.68×10-3mm2/s、2.73×10-3mm2/s、21.4/s,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在70%以上,鉴别诊断效能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TI、BOLD能无创、有效鉴别移植肾AR与ATN,其中皮髓质ADC值及髓质R2*值可作为鉴别诊断指标。
作者:李琼;任涛;谢双双;陈丽华;沈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危重患者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SSC-CIP)是胆汁淤积和内镜胆胰管造影(ERCP)表现为PSC样变化患者的重要鉴别诊断之一。作为近年提出的新概念,SSC-CIP的诊断常被遗漏。德国研究人员回顾性分析了1990年1月—2011年5月单中心2633例已接受(2473例)或等待肝移植手术的患者,旨在提高SSC-CIP的早期诊断、辨识其并发症。总计16例患者诊断为SSC-CIP,平均随访62.7个月。SSC-CIP的初体征为胆汁淤积,GGT是早升高的酶学指标。至少75% SSC-CIP患者出现高胆固醇血症,94%患者发生明显的体重下降(平均降低18 kg)。全部患者均经ERCP诊断,胆管造影特征可分为3个阶段:Ⅰ存在胆管铸型;Ⅱ进行性肝内胆管破坏;Ⅲ枯枝样改变。胆管铸型是SSC-CIP的特征,存在于87%患者。75%患者临床表现有胆管感染、胆源性肝脓肿、非结石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SSC-CIP患者预后较差,如不接受肝脏移植,平均生存时间约为40个月。基于严重并发症的高发比例和较差预后,本研究认为SSC-CIP应早诊断并与其他类型的硬化性胆管炎相鉴别,其特殊的影像学变化有助于识别SSC-CIP,一旦确诊,应尽早与肝移植中心合作并关注患者的胆道并发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肝硬化患者胃食管曲张静脉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且再出血风险较高。鉴于接受内镜、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抗菌药物等标准治疗的患者应用覆膜支架进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IPS)的病例资料有限,荷兰学者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72例胃和/或食管曲张静脉首次或第二次出血的患者经内镜、血管活性药物以及抗菌药物治疗,达到血流动力学稳定后,依据Child-Pugh评分随机分为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EVL)或注射黏合胶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35例)和TIPS组(37例)。以再次出血、患者死亡、治疗失败以及肝性脑病为终点,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中位随访23个月, TIPS组6例(16%)患者转为接受EVL联合β受体阻滞剂治疗(2例因肝细胞癌,1例因复杂Budd-Chiari综合征难以施行TIPS,1例因操作过程中发生室颤接受复苏,2例因严重的肝性脑病),内镜治疗联合β受体阻滞剂组6例(17%)患者转为TIPS治疗(5例因反复发生难以控制的曲张静脉出血,1例因顽固性腹腔积液),共12例患者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随访期内,内镜组患者中共10例(占29%)出现曲张静脉再次出血,而TIPS组患者均未再次出血(P=0.001)。两组患者病死率(TIPS组32%比内镜组26%,P=0.418)和治疗失败率(TIPS组38%比内镜组34%,P=0.685)均无显著差异。TIPS组患者早期(1年以内)发生肝性脑病的比例为35%,明显高于内镜组的14%(P=0.035),但长期随访两组患者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TIPS组38%比内镜组23%,P=0.121)。总结上述结果,作者认为肝硬化曲张静脉出血的患者经过内镜治疗成功止血后,TIPS植入覆膜型支架减少曲张静脉再次出血的效果优于内镜治疗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但并不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TIPS还伴随着较高的肝性脑病早期发生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切割球囊联合普通球囊扩张治疗成人肝移植术后胆管吻合口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应用切割球囊联合普通球囊扩张肝移植术后单纯胆管吻合口狭窄/闭塞患者10例,年龄为34~64岁,平均为(50.8±9.89)岁;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观察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患者预后等情况。结果切割球囊结合普通球囊扩张胆管吻合口狭窄的技术成功率为100%。临床成功率为90%(9/10),其中1例带管12个月的患者复查胆管吻合口仍狭窄,继续带管支撑引流。9例成功拔管患者带管时间为3~6个月,平均为(4.33±1.22)个月。10例患者切割球囊结合普通球囊扩张术后随访时间为5~16个月,术中有4例球囊表面带有血迹,术后随访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引流导管移位,未出现大出血、气胸、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患者经切割球囊联合普通球囊扩张是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技术成功率。
作者:高海军;陈光;王浩;伊正甲 刊期: 2016年第04期
巨细胞病毒(CMV)为疱疹病毒科β属DNA病毒,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人群中约有60%~80%曾感染CMV,但大多数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CMV感染是导致肾移植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l-2]。CMV感染可能是诱发移植肾急性和慢性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移植术后前3个月,活动性CMV感染的发生率为40%~70%,CMV感染可并发CMV肺炎、CMV肝炎、CMV视网膜炎等疾病,有10%~30%的患者出现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5],一旦发生严重的CMV感染,特别是间质性肺炎,其病死率高达65%[6]。加强对CMV感染患者的治疗及预防,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现将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磊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究“烟囱”技术在肾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治疗中保留移植肾血供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采用“烟囱”技术治疗2015年6月—2015年10月3例肾移植后假性动脉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3例患者均采用覆膜支架的“烟囱”技术获得成功,无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存在移植术后感染,于介入术后15天死亡。另外2例随访良好,随访CT血管造影(CTA)显示动脉瘤腔明显缩小,移植肾血供良好,肾功能恢复。结论覆膜支架的“烟囱”技术可有效隔绝肾移植术后假性动脉瘤,同时保留移植肾的血供,其中远期疗效尚需长期随访观察。
作者:张伟;张曦彤;田玉龙;王维伟;郝俊山;管宇珩 刊期: 2016年第04期
##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胆总管(CBD)损伤是胆囊切除术的严重并发症,其远期预后的数据资料较少。美国学者基于纽约州患者登记及研究合作系统数据库,开展了对需要接受手术干预的CBD损伤患者远期预后的研究,观察其死亡率以及接受肝移植比例。2005年-2010年纽约州因胆石症共施行156958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总计125例患者发生CBD损伤,随访时间4~9年。结果发现,患者接受修复手术时间为损伤后0~363天(平均46.44天),31例(24.8%)患者接受肝切除,40例(32.0%)接受肝肠吻合术,54例(43.2%)接受胆管修补术,11例(14.2%)接受了上述多种联合手术,1例(0.8%)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8天接受了肝脏移植,并已存活4.3年。全部患者CBD损伤后30天内无死亡,病死率为20.8%(26例)、死亡发生时间为0.18~4.37(1.64±1.08)年,该组病例较年龄校正的人群预期病死率高出8.8%。与全因病死率显著相关的因素包括年龄>61岁、Medicare保险、男性、白种人、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术后肺部并发症,而手术干预的时间和方式并不影响病死率。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其属支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及其对活体肾移植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行多层螺旋CT增强的肾移植供者左肾静脉的解剖结构及汇入左肾静脉的属支情况。采用大密度投影、曲面重组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总结左肾静脉解剖变异及属支情况并分类讨论。结果多层螺旋CT动脉晚期和静脉期图像均显示左肾静脉主干,发现环主动脉左肾静脉解剖变异1例,左侧下腔静脉1例。每例供者发现肾上腺静脉0~1根,腰静脉0~2根,生殖静脉0~2根。结论左肾静脉属支中,腰静脉数目变异较多,生殖静脉肾有时会出现多根。在左肾切除术中要仔细处理静脉属支,避免大出血的发生。
作者:陶舒敏;张喆;吉秋;孔祥;张龙江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移植肝非肿瘤性重度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CT表现与临床意义。方法2004年1月—2014年3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例肝移植术后受体在术后CT随访中发现重度非肿瘤性APS。结合其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临床转归,回顾性分析2例患者的移植肝CT征象及其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结果2例患者增强CT检查均见门静脉一级分支及其远侧分支动脉期显著强化,强化程度高于近侧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伴动脉期周围肝实质显著的一过性强化。病例1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反向,肝穿活检诊断慢性排斥反应,病灶超声随访中发现肝门部胆管血供欠佳。经抗炎、抗排斥等治疗后,CT检查发现肝内APS消失,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左支血流恢复,胆道血供恢复。病例2为极重度肝动脉狭窄介入治疗导致的医源性APS,1年后复查发现仍存在APS,同时出现显著的缺血性胆管炎表现。结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也可能为高流量APS的重要原因,大量的肝动脉血分流到门静脉系统,不仅可能导致门静脉高压症,还可能引起移植肝胆道缺血性损伤。
作者:陈炳辉;谢佩怡;谢斯栋;全力;朱俊颖;孟晓春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总结肝移植术后随访患者的饮食指导。方法对82例肝移植术后随访患者进行饮食指导,饮食原则以低盐、低糖、低脂肪、高维生素和适量的优质蛋白(动物蛋白)为主,少食多餐。通过运动与饮食,将体重的增长水平控制在移植前体重的10 kg以内。结果随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体重的增长均控制在10 kg以内,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均在相对较为理想的范围内。结论有效的健康教育及正确的饮食指导,有助于维持肝移植术后随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减少并发症,保护移植肝功能,是肝移植术后的重要治疗部分。
作者:胡正斌;周鑫;仲福顺;熊艳;叶啟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经内镜并行植入多个塑料支架是大部分良性胆道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而采用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cSEMS)可能会减少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s)的操作次数。为此,美国学者开展了一项多中心、开放、平行、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价cSEMS对胆道狭窄的缓解效果是否不劣于塑料支架。2011年4月—2014年9月,8个医学中心共纳入了112例首次接受治疗的良性胆道狭窄患者,其中73例为原位肝移植术后、35例为慢性胰腺炎、4例为手术后损伤。排除标准包括胆管直径小于6 mm,保留有胆囊且胆囊管可能被cSEMS覆盖。112例患者随机分为多个塑料支架组〔55例,(57±11)岁,女性17例〕和单个cSEMS组〔57例,(55±10)岁,女性19例〕,支架植入后定期进行内镜检查评估胆道狭窄的缓解程度(塑料支架组每3个月复查,cSEMS组每6个月复查),缓解后继续随访12个月以评估胆道狭窄有无复发。结果显示,塑料支架组胆道狭窄缓解率为85.4%,cSEMS组为92.6%,两组差值为7.2%〔单侧95%可信区间(95%CI)为-3.0%~∞,P<0.001〕。基于预设的非劣性标准-15%,cSEMS效果劣于塑料支架的假设被拒绝了。cSEMS组胆道狭窄获得缓解平均需接受2.14次ERCPs,而塑料组则为3.24次(均值差1.10,95%CI为0.74~1.46,P<0.001)。综合上述结果,作者认为,良性胆道狭窄、胆管直径≥6 mm且金属覆膜支架未覆盖胆囊管的患者,cSEMS治疗12个月后胆道狭窄缓解率不劣于植入多个塑料支架,金属支架对此类患者是合适的治疗选择。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4期
肝移植是终末期肝病患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慢性肝病的发病率高,供肝资源匮乏尤为严重[1]。为了扩大供肝资源,1988年Raia等[2]开创了首例活体肝移植,随后,该技术在亚洲得到迅速开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功能肝质量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变异率也较高,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手术的难易程度和供受体的存活率。因此,为了确保手术的成功率,术前需要对患者的这些变化进行全面评估。
作者:谢双双;沈文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对肿瘤患者肝移植术中回收自体血细胞进行形态学及病理学研究。方法原位肝移植患者124例,其中肿瘤患者55例。术中应用自体血回收仪(Cell Saver5或5+)进行血液回收,全自动洗涤一次红细胞容量为225 ml,对洗涤后的血细胞进行涂片分析及病理学观察。结果55例术前肿瘤患者中,有36例患者回收血量少未洗涤,19例患者自体血回收、洗涤,回收血液总量为225~13900 ml。失血量<1000 ml的7例患者自体血未回输,失血量>1000 ml的12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回收血液多,洗涤次数超过5次,终有10例回输自体血,有2例因为术中切除肝脏肿瘤,怀疑肿瘤破裂终未输注自体血。所有血样涂片红细胞形态正常,偶有挤压的中性粒细胞、少见淋巴细胞。肝癌细胞在低倍光镜下排列成小梁状、实性巢状、假腺样或腺泡样结构,细胞排列成3~4层厚的小梁或细胞索;高倍镜下,癌细胞大小不一,形态怪异,胞浆丰富,嗜酸性,核圆形,核仁清楚,深染,可单核或多核,偶见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病理学检查未发现肿瘤细胞。结论回收自体血无论从红细胞形态学、肿瘤细胞病理学方面均未发现肿瘤细胞,在术中肿瘤未破,失血超过1000 ml的患者可以考虑回输。
作者:袁莉;闫伟华;饶伟;薛欣;李如霞;朱孔娟;臧运金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静脉逆向封堵治疗肝移植术后残留脾肾分流的技术安全性和临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肝移植术后残留脾肾分流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皮肝门静脉穿刺造影、测压,经股静脉逆向于脾肾分流道远端植入房间隔封堵器,对患者临床资料、影像随访资料、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和预后等情况进行总结。结果介入治疗的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CT发现脾肾分流静脉完全闭塞,且术后1周及1个月复查超声显示门静脉血流量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1例患者因胆道并发症接受二次肝移植,在平均4个月的随访中,该2例患者的肝功能、门静脉血流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经静脉逆向封堵治疗肝移植术后残留脾肾分流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微创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浩;陈光;高海军;伊正甲;温连芳;王鹏辉;杨颐馨;张莉 刊期: 2016年第04期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由移植物所含供者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抗原致敏增殖分化,然后攻击宿主消化道、皮肤等器官所产生的病理损伤。GVHD主要见于小肠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中[1]。GVHD是肝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其发病率在2%左右,但病死率极高[2-3]。随着国内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移植的开展,肝移植学科迅猛发展,但其术后发生GVHD的机制目前医学界尚未明确,同时缺乏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GVHD的早期发现及科学的护理方法,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术后生活质量。本文分析和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者的经验,就GVHD的临床观察及护理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汪蓉蓉;何重香;贺学宇;潘丽;叶啟发 刊期: 2016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