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军;唐述文
目的 探讨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吸入性过敏原的分布情况,为变应性鼻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印迹方法定量检测185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7种常见吸入性过敏原的IgE抗体,并对过敏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5例常年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中,过敏原以户尘螨阳性率高(80%),其次是蟑螂(43.8%)和猫狗皮屑(31.9%).男女性别组间过敏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段均有检出,但以中青年患者居多.结论 户尘螨是诱导该185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病例的主要吸入性过敏原.
作者:曾文;罗福东;曾丽;闵玲;麦荣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预防基层医院产科婴儿被盗的护理安全措施.方法 在产妇家属中筛选1名主要责任人,分别在入院时、分娩后、夜间、出院前对其进行婴儿防盗安全教育,并签署书面知情告知书.结果 实施家属系统化安全教育以来,绵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未发生一起婴儿被盗事件,产妇及家属对护理安全管理的依从性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对产妇家属实施系统化安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可提高产妇及家属对安全管理的依从性,有效杜绝婴儿被盗事件的发生.
作者:黄仲萍;牟建容;邓兴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出生缺陷是指出生时就存在的人类胚胎发育紊乱引起的形态和结构、功能、代谢、精神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是导致流产、死胎、死产、新生儿死亡和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准确掌握出生缺陷资料、动态观察出生缺陷发生的消长等可为制定出生缺陷的预防措施及评价效果提供依据.现将无锡市锡山区云林社区成立以来2010-2012年度出生缺陷发生情况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月1日-2012年9月30日之间出生,由本地孕妇及在锡山区居住满1年流动孕妇分娩的孕28周至产后7天期间发现的出生缺陷围产儿(包括活产、死胎、死产、诊断性引产的胎婴儿);按照江苏省三网监测统一标准进行出生缺陷儿统计.
作者:张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地区淮河流域出生缺陷现状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辖区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和制度,进行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1日-2011年12月30日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出生的544例出生缺陷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出生缺陷的发生与孕妇的自我保护、孕产期保健、监测方法和手段有很大关系.结论 应加强妇幼保健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妇幼卫生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优生优育宣教及围产期保健工作,对减少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彭春燕;孙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邱隘镇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现状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提高辖区内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质量.方法 采取调查问卷形式对保健人员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4家托幼机构保健人员18名,保健人员配备不足,尤其医护专业的保健人员仅11.1%,专业构成不合理,年龄有老化趋势;部分保健人员无法胜任卫生保健工作.结论 托幼机构需按园规模,根据在园儿童数配备足够的专职保健人员,保健机构加强对保健人员的业务培训.
作者:徐银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产科人力资源配置现状,通过对产科人力资源分布的公平程度进行测量,为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对44个抽样地市的助产机构2010年产科人力资源配置与服务数量等情况进行信函调查,应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评价产科人力资源分布公平性.结果 2010年我国每万人拥有产科医务人员2.2人,每平方公里拥有产科医务人员0.05人;2010年我国产科医生、助产士及护士按人口分布的基尼系数分为0.196、0.204,按地理面积分布的基尼系数为0.499、0.518.结论 我国产科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结构欠合理;产科人力资源按人口分布公平性较高,按地理面积分布公平性较差.我国应加强产科人力资源的规划建设,有效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政策.
作者:胡文玲;金曦;杜立燕;罗荣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新生儿疾病筛查是一项政府统一规划、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群众参与、医疗保健机构实施的系统工程,是集预防保健、临床医学、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为保证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质量,确保各个筛查环节高效且准确的运行,我们自2010年起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信息平台,在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 建设背景1.1 信息平台是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有效手段新生儿疾病筛查是多部门协助、多环节运作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部门、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会影响筛查质量,甚至延误患儿的确诊和治疗,引发医疗纠纷.依靠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条码技术建立信息平台,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保证筛查质量的重要手段.
作者:秦成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某女,43岁,因放置宫内节育器10余年,反复不规则阴道流血多次,于2010年10月就诊.患者平素月经周期规律,10/30天,经量正常,无痛经,无血块,2000年4月患者在当地镇医院放置宫内节育器,型号为活性165中号,术后每年妇女查体均显示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有性生活20年,顺产后18年,近5年于月经间期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腰酸,阴道分泌物水样,量多,带血,无异味.以往在当地医院及区级、市级多家医院就诊,均给予B超检查,常规妇科检查后止血消炎处理,未做过宫颈癌相关检查.病情时好时坏,疗效不明显.患者来烟台开发区妇幼保健站时为月经干净4天,要求取环.体格检查:患者一般情况尚可,查体合作,五官正常,四肢活动自如.全身皮肤无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腹部无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型,阴道通畅,宫颈内口7~8点处充血,表面光滑,无明显宫颈糜烂,子宫前位,大小活动度好,双附件未扪及异常.阴道分泌物化验正常.腹部B超:膀胱充盈可,子宫前位,大小正常,肌壁回声无异常,子宫内膜清晰,0.5cm,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
作者:陈中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孕母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对新生儿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82例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孕母的新生儿在出生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及甲状腺自身抗体水平.结果 82例孕母患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的新生儿中,2.44% (2/82)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低下,30.49% (25/82)曾出现一过性高TSH血症,67.07% (55/82)甲状腺功能正常,未发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患儿.25例高TSH血症的新生儿全部在出生后3个月自动恢复正常.孕母甲状腺自身抗体和妊娠期间药物剂量调整与新生儿甲状腺功能无明显相关.结论 患AITD的孕母分娩的新生儿常常在出生的第1~3个月轻微的TSH升高,FT4水平正常.但大多数的新生儿的TSH水平无需干预能完全恢复正常.对该类新生儿在出生1~3个月内进行甲状腺功能的监测,及早发现问题,及时干预.
作者:周永贤;闵玲;赖有行;林倩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衡阳市2006-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变化以及主要死亡原因动态变化趋势,探讨相关因素,从而提供有效的科学干预措施以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 收集衡阳市2006-2011年所有5岁以下儿童死亡个案卡,并进行个案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1年,衡阳市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且年龄越小,死亡率下降幅度越大.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前五位分别是意外死亡、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肺炎和出生窒息,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总数的79.18%.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预防意外死亡,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
作者:王珍;段永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在我国人工流产(人流)作为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早已被广泛接受,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流术中的镇痛需求越来越高.在行人流术时临床医师都在积累经验,寻找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以减轻患者病痛,降低手术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性.介休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从2010-2012年采用两种无痛可视人流术,即:局部浸润麻醉(宫颈旁阻滞麻醉)下可视人流术及静脉推注丙泊酚麻醉,取得了良好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并确诊为早孕要求人流的孕妇,按《妇产科学》[1]中人流术适应证和禁忌证选择100例患者,年龄18~42岁,停经≤70d.随机分为两组:局麻组50例,用利多卡因在宫颈旁作局部浸润麻醉;静脉麻醉组50例,手臂静脉推注丙泊酚麻醉.两组孕妇的年龄、身高、体重、停经天数及孕产次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作者:刘秋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头位难产的关系及护理.方法 对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卫生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338例头位妊娠且无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产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胎膜早破者44例.结果 胎膜早破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升高(P<0.01).结论 胎膜早破与头位难产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对胎膜早破者应积极处理,加强临床观察与护理,以尽可能减少母婴并发症.
作者:吴玉宇;王红延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子痫前期是指孕20周后出现高血压和尿蛋白量≥0.3g/24h,伴或不伴多器官受损.大多数子痫前期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和/或分娩后48h内.表现为高血压和蛋白尿等典型临床表现[1].然而,有些子痫前期并不出现上述典型表现,也不在上述时间段内出现,这些病例称为不典型子痫前期[2].患者在妊娠20周以前或分娩48h以后发病,出现子痫前期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特征,但缺乏典型的高血压和蛋白尿.这些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以根据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解释,只有终止妊娠能够终治愈,延误诊断可能导致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本文介绍子痫前期的主要发病机制和不典型子痫前期-子痫的临床特征和处理原则.
作者:樊尚荣;李健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山东省荣成地区近6年出生缺陷情况及干预措施,为下一步决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主要畸形手册》中制定的24类主要出生缺陷的诊断标准,由市妇幼保健院审核全市近6年《出生缺陷报告卡》、产前筛查资料和围产保健册.对该地区2006-2012年出生缺陷资料进行分析,重点讨论分析2009年实行农村妇女免费服用叶酸重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后的资料.结果 出生缺陷有明显下降趋势,全市出生缺陷发生率2006年为41.98/万,2007年为54.71/万,2008年为81.25/万,2009年为68.22/万,2010年为71/万,2011年为48.24/万,2012年为45.00/万.结论 继续加强优生优育知识、婚前保健知识的指导,扩大孕前及孕早期服用叶酸的覆盖面,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把握当地政府民生工程的惠民政策,为孕中期妇女免费提供产前母血清筛查和超声大畸形筛查,以提高孕中期出生缺陷的检出率,及早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作者:邓爽;于俊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水平与先兆流产(Threatened abortion)的关系,及其在判断先兆流产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0例先兆流产患者(先兆流产组)、40例正常早期妊娠妇女(正常对照组),以及46例保胎成功患者(保胎成功组)、14例保胎失败患者(保胎失败组)血清中的IL-6、IL-8水平.结果 ①先兆流产组血清IL-6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先兆流产患者保胎成功组治疗后血清IL-6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胎成功组治疗后血清IL-8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血清IL-6水平降低、IL-8水平升高可能与先兆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IL-6、IL-8可作为判断先兆流产预后的参考指标.
作者:宫晓玲;张江萍;赵丽萍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绝经前期妇女避孕情况,寻找适用的避孕方式.方法 收集早孕要求人工流产(人流)或药物流产且年龄超过40岁的妇女298例,采取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 40岁以上要求人流妇女占同期人流总数的8.4%.未采取避孕措施和避孕失败是主要原因,其中无避孕措施的109例,占36.6%;避孕失败181例占60.7%.结论 医务人员应指导绝经前期妇女知情选择适合的避孕措施,减少意外妊娠.
作者:田禾;宋华勤;魏欣;王莉;唐增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陪伴分娩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从2012年1-8月间在桓台县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26例足月妊娠产妇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使用陪伴分娩,对照组64例无陪伴分娩.结果 观察组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在产后出血发生率低,产程缩短,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陪伴分娩减少了产妇对分娩的不适、疼痛和焦虑,给产妇增加了信心和安全,促进产程进展,增加阴道分娩率,减少产后出血,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
作者:许会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1例患者在第1个月月经来潮后第2~5天,按照操作指南由专人行宫内放置LNG-IUS术(德国拜耳公司产品).结果 24个月后,与放置LNG-IUS前相比,51例患者的痛经全部得到改善.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体积、盆腔囊肿体积、子宫内膜厚度、血CA125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值显著升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良反应:出现痤疮7例,月经间期出血12例,全身肿胀2例,面部色素沉着2例,脱发1例.结论 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抑制子宫内膜增长,改善患者痛经、性交痛、慢性盆腔痛等临床症状,副作用少,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安全、有效.
作者:刘冬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方法 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儿科病房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融入人性化护理.结果 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改善了护患关系.结论 通过实施人文护理,为患儿提供个性化的护理关怀,让患儿及家长处处都能感受到护士所给予的关爱和温暖.
作者:姜凌燕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美洛西林用于剖宫产术前预防性感染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71例剖宫产术前30~60min一次性应用美洛西林7g静脉滴注,并与同期的100例术后预防性应用美洛西林3.5g静脉滴注1日1次共5次的两组病例进行临床观察和研究分析对比.结果 术前组在易感因素明显高于术后组的情况下,使术后病率从12%降至5.63%,切口感染率从7%降至1.41%,子宫内膜炎发生率从10%降至2.82%(P<0.05),有统计学意义;呼吸道感染及泌尿道感染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新生儿无明显不利影响.结论 足量美洛西林在剖宫产术前一次性应用可有效预防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对新生儿无影响,且用药时间短,抗生素用量少,无肠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或念珠菌增殖现象,值得推广.
作者:马永琴;王香枝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