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无名;唐柳生;李勇;黄碧琳;卢瑞朝
目的:探讨经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桥小脑角肿瘤的效果。方法桥小脑角肿瘤62例,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开颅手术治疗组29例(传统入路组),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组33例(锁孔入路组),比较两组肿瘤全切率、面神经保留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均为100.0%;锁孔入路组面神经保留率为48.5%(16/33),传统入路组为51.7%(15/29),两组面神经保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孔入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传统入路组短(P<0.05),住院费用明显少于传统入路组( P<0.05)。结论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治疗治疗桥小脑角肿瘤疗效好,可缩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
作者:唐秀文;肖泉;叶劲;刘若平;钟书;蓝胜勇;梁有明;庞刚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感染状况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胎膜早破孕妇96例为观察组,同期无胎膜早破的健康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解脲支原体(Uu)、细菌性阴道病(BV)病原菌及念珠菌感染率,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Uu、BV病原菌、Uu+BV病原菌+念珠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念珠菌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早产者Uu、BV病原菌阳性率明显高于足月产者( P<0.05);观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肺炎、剖宫产、产褥感染及胎盘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胎儿窘迫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孕妇生殖道感染率较高,可增加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韦玉岚;黄秋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多裂肌间隙入路可扩张管微创系统( Quadrant系统)辅助下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单节段腰椎失稳症患者,采用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椎间Cage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根据日本JOA评分法评估术后疗效。结果切口长度平均3.3 cm,手术时间90 min,术中出血量140 ml;术后切口无感染、无皮肤坏死;平均随访时间24.3个月。术前JOA评分平均为12.24分,术后1年为26.03分。优2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3.75%。本组患者无螺钉松动、断裂及cage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Quadrant系统下多裂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钉结合对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腰椎失稳症,对脊柱后部稳定结构破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作者:卢家灵;谭家昌;杨有猛;徐鸿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各种条件下的体位固定材料在不同能量X射线路径上对放射治疗患者吸收剂量和体表剂量的影响,为临床放射治疗计划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专用模体中,用电离室测量不同能量下,模体上添加各种体位固定材料前后剂量的变化,得到体位固定材料在不同能量X射线路径上对放射治疗患者吸收剂量和体表剂量的影响。结果添加体位固定材料后使放射治疗患者的吸收剂量减少,随着X射线能量的增加固定材料对放射治疗患者吸收剂量的影响变小;同一能量,有机玻璃对吸收剂量的影响大,面膜、真空袋、碳纤维对吸收剂量的影响较小。不同厚度的面膜、真空袋对表面剂量影响不同,厚度越大,影响越大;面膜孔径越大对表面剂量影响越小。结论体位固定材料在X射线路径上对放射治疗患者吸收剂量和体表剂量有较大的影响,在治疗计划设计过程中应根据临床要求,进行补偿修正。
作者:韦汉荣;曾自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为了使学生适应医院卫生信息化的需要,构建适合医疗卫生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模块、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多种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多途径增加计算机教师医学知识储备,创新教学思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及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型医学人才。
作者:戴爱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DNA修复相关基因ERCC1与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0例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化疗药物耐药试验分为耐药组(30例)和敏感组(40例),采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两组患者ERCC1、BRCA1的表达情况。结果耐药组ERCC1、BRCA1阳性率分别为83.3%、80.0%;敏感组ERCC1、BRCA1阳性率分别为32.5%、35.0%;耐药组ERCC1、BRCA1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敏感组( P<0.05)。结论 DNA修复相关基因ERCC1与BRCA1在非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患者中异常表达,临床中可以依据其表达情况指导用药。
作者:赵光日;周明;戴璐;杨新彬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经乳晕入路腔镜与开放甲状腺切除术治疗良性甲状腺疾病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80例良性甲状腺疾病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腔镜组40例和开放组40例,分别采用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传统开放性甲状腺切除术治疗。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与开放组比较,腔镜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引流量少、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两组术后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两组随访时间为6个月,腔镜组患者均对手术的美容效果满意。开放组患者均认为手术瘢痕裸露影响美观。结论经乳晕入路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术后恢复快、美容效果好等优势。
作者:张涌泉;许景洪;黄文文;李立志;甘雨;唐毓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尘肺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T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水平及意义。方法尘肺患者63例,健康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regs、T细胞亚群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TNF-α水平。结果尘肺组外周血Tregs、CD4+T细胞水平、CD4+/CD8+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T细胞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CD3+T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尘肺组外周血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尘肺组外周血Tregs水平与CD4+T细胞水平、CD4+/CD8+比值及TNF-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CD8+T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CD3+T细胞、IL-6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结论尘肺患者外周血Tregs水平明显增高,影响了T淋巴亚群分布和TNF-α、IL-6水平,导致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陈志军;张健杰;李冬红;邓立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术中灌注化疗在Dukes C期直肠癌根治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Dukes C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在根治性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TME)中行直肠上动脉、肠系膜下静脉、肠腔及腹腔灌注化疗;对照组40例单行TME。两组术后均采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方案规范化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癌胚抗原( CEA)水平;术后1、2、3、5年生存率、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结果观察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77.2%、71.7%、44.8%,对照组分别为69.8%、46.6%、38.8%、11.1%,观察组1、2、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CEA水平降低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术后5年观察组局部复发率27.5%、远处转移率17.5%,均低于对照组的50.0%、37.5%( P<0.05)。结论 Dukes C期直肠癌TME术中灌注化疗安全有效,可降低术后复发率、远处转移率,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林荣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术后镇痛对老年人腹腔镜术后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5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术后镇痛组(镇痛组)和术后未镇痛组(未镇痛组),每组25例。两组分别于麻醉前(T0)、术毕(T1)、术后5 h(T2)、术后第1天上午8点(T3)以及术后第2天上午8点( T4)5个时间点采静脉血6 ml,分别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与免疫细胞CD14+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 HLA-DR)分子的表达率。结果镇痛组与未镇痛组血清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皮质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与否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未镇痛组血清皮质醇水平的改变较镇痛组明显( P<0.05)。两组HLA-DR分子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HLA-DR分子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镇痛与否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P<0.05),未镇痛组HLA-DR的改变较镇痛组明显(P<0.05)。结论术后镇痛能有效减轻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后疼痛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及免疫抑制,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意义重大。
作者:龚拯;栗俊;唐莹;马利;张行;黄爱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脏应变率显像( SRI)技术评价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及AIDS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价值。方法 AIDS患者43例,HIV感染患者43例,健康对照组43例,采用SRI检测技术检测3组左心室6个室壁基底部、中间部和心尖部收缩期峰值应变率( S-Sr)。结果 AIDS组各室壁S-Sr均低于HIV组( P<0.01),HIV组各室壁S-Sr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SRI技术为定量、准确评价AIDS与HIV感染患者左室局部心肌收缩功能提供了新的方法。
作者:王庆荣;孟繁坤;张欣;观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方法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组47例和常温组49例,亚低温组术中采用亚低温,监测肛温于33℃~34℃后,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常温组49例术中未进行亚低温处理,监测肛温36.5℃~38.5℃,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及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亚低温组术中轻度脑膨出24例,中度脑膨出15例,重度脑膨出8例,常温组分别为9例、24例、16例,亚低温组术中脑膨出程度较低( P<0.01)。术后90 d,亚低温组死亡17例(36.2%)、良好15例(31.9%)、中残8例(17.0%)、重残4例(8.5%)、植物生存3例(6.4%),常温组分别为29例(59.2%)、8例(16.3%)、6例(12.2%)、3例(6.1%)、3例(6.1%),亚低温组预后好于常温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施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中采用亚低温,可降低急性脑膨出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李如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前脑钠肽( Pro-BNP)水平对阵发性房颤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后成功的预测价值。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94例,接受电生理检查以及环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治疗直至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术后患者接受心脏超声检查,并测定血清Pro-BNP浓度。结果随访12个月,94例患者消融成功72例,复发22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成功组Pro-BNP水平和左心房直径均呈下降趋势,而复发组Pro-BNP水平则呈上升趋势。以Pro-BNP水平比基础水平降低>25%为消融远期成功的标志,其敏感性为69.4%,特异性为86.4%,准确性为73.4%。结论血清Pro-BNP浓度降低可以作为房颤消融术后远期成功的预测指标。
作者:张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危重症患者血清1,25羟-维生素D3[1,25(OH)2D3]水平与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态Ⅱ( APACHEⅡ)评分及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老年危重症患者196例,检测入院第1天血清1,25(OH)2D3水平及住ICU第1个24 h的APACHEⅡ评分。根据APACHEⅡ评分分为3组:A组67例( APACHEⅡ评分≤15分),B组89例( APACHEⅡ评分16~25分),C组40例( APACHEⅡ评分>25分);根据追踪结果,分为存活组54例与死亡组142例。结果血清1,25(OH)2D3水平依次为A组>B组>C组(P <0.05)。器官衰竭数量依次为 A 组<B 组<C 组(P <0.05)。 A、B、C 组院内死亡率分别为2.99%(2/67)、30.34%(27/89)、62.50%(25/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院内死亡率依次为A组<B组<C组(P<0.05)。死亡组血清1,25(OH)2D3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APACHEⅡ评分、器官衰竭数量明显大于存活组(P<0.05)。老年危重症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关系(P<0.05),与院内死亡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血清1,25(OH)2D3水平结合APACHEⅡ评分可作为评价老年危重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杨宇宁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 LCOS )的危险因素。方法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老年患者150例,其中术后发生LCOS 39例(观察组),术后未发生LCOS 111例(对照组)。对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确定LCOS的影响因素,再利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COS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体重指数、合并肾功能不全、心胸比、肺动脉压力、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循环时间、失血量比、术后心律失常、呼吸机辅助时间、重症监护时间是术后发生LCOS的影响因素( P均<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体重指数<19 kg/m2、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失血量比>20%、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为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结论体重指数<19 kg/m2、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失血量比>20%、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为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LCOS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毅君;邓盛;熊荣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在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50例原发性肺癌(腺癌23例、鳞癌14例、肺小细胞癌9例、肺大细胞癌4例)组织、癌旁组织及21例来源于胃肠道或卵巢转移性肺腺癌组织标本中TTF-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TTF-1在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腺癌、鳞癌、肺小细胞癌、肺大细胞癌、转移性肺腺癌组织TTF-1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9%(17/23)、0、77.8%(7/9)、50.0%(2/4)、0,腺癌、肺小细胞癌组织 TTF-1表达阳性率较鳞癌高( P<0.05)。原发肺癌的癌旁组织中,正常或增生肺泡上皮大部分不着色或较淡,阳性细胞少(<20%)。继发性肺癌的癌旁组织中TTF-1表达均为阴性。肺癌组织TTF-1表达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均无明显关系( P>0.05)。结论 TTF-1可作为一个鉴别原发性或转移性肺腺癌的理想指标,并且TTF-1在原发性肺癌的组织类型判断上也能提供一定参考。
作者:黄克锋;冼磊 刊期: 2014年第06期
宫颈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局部晚期宫颈癌的标准治疗模式是外照射结合近距离腔内放疗,但如何更好地提高肿瘤靶区放射剂量同时减少周围组织受照剂量一直是妇科放疗研究的焦点。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等精确放疗新技术可很好提高靶区放射剂量同时降低周围组织放射剂量,本文主要就这些新技术的优点、应用情况及疗效进行综述,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王洪乾;蒙富斌(综述);陈甲信(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自动可更换加压位址的气囊止血带在骨科四肢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使用气囊止血带的骨科四肢手术患者2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采用常规止血带,观察组120例使用自动可更换加压位址的气囊止血带。比较两组使用不同止血带的止血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止血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动可更换加压位址的气囊止血带,能到达预期的止血效果,并降低止血带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黄国雄;陈尔英;林雨;潘振斌;张培丽;苏霞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实时弹性成像应变率比值( SR )对不同大小乳腺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乳腺肿块患者40例(56枚肿块),其中肿块直径≥2.0 cm有24枚(A组),肿块直径<2.0 cm有32枚(B组),对比并分析2组SR;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SR为结果,建立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ROC曲线图显示AUC为0.846,选择约登指数大值0.786为临界点,确定SR临界值为3.21。恶性肿块的SR为(5.2±1.2),明显大于良性肿块的(2.1±0.2)(P<0.05)。 A组良性肿块SR为1.04~4.66,恶性肿块SR值为1.87~11.33;将SR为4.76作为临界值,AUC为0.878。 B组良性肿块SR为1.05~3.11,恶性肿块SR为1.22~8.85;将SR为2.58作为临界值,AUC为0.889。 A组AUC明显小于B组(P<0.05)。结论对于不同大小乳腺肿块患者,实时超声弹性成像SR能准确鉴别乳腺肿块性质,操作简单、无创,重复性好。
作者:李坚;刘雪玲;伍业冬;雷蓓;聂小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目的:对比关节镜手术与保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4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2例采用关节镜手术,对照组72例采用保守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膝关节功能活动、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7.78%(P<0.05);两组治疗后膝关节Lyschol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但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观察组复发率为1.39%,低于对照组的9.72%(P<0.05)。结论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创伤小,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卢永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