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富
采用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的方法,对河南省义马市义马煤业(集团)2×50MW跃进电厂采空区和斜风井巷道进行了勘探,获取了采空区、影响区以及斜风井巷道的准确位置.说明,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的方法在采空区和斜风井巷道的探测中是行之有效的;煤矿采空区和斜风井巷道内在没有水体存在时,电阻率层析成像二维测量成果图中反映的一般都是高阻异常封闭圈.如果有水体存在,其异常则表现为低阻异常封闭圈.同时,根据该区的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地面建筑的有关参数等资料,分析和计算了斜风井巷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①主控楼受斜风井巷道的影响较大,是不稳定的,也是不安全的,必须采取妥善的加固措施;②主厂房不受斜风井巷道的影响,是稳定的,可以不采取加固措施.
作者:李清林;谢汝一;王兰甫;秦建增;张建志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估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对20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脑血管三维重建,显示病变解剖关系.结果:全部20例病变其中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8例,脑血管狭窄2例均经手术及DSA证实.其中一例动脉瘤手术证实,DSA未检出.结论: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可全方位显示脑血管,具有微创、安全、可靠、费用低廉等特点,适合于手术计划制定、术前定位及随访.
作者:霍健伟;靳文毅;尹晓明;吴戈;邓刚;王军;常鑫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中国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使我们想起,1945年之后,德国对于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采取了承认历史事实,承认错误和罪过,向受害的人民谢罪,和承担赔偿损失的义务. 以史为鉴,我们应当从二战以后的历史中得到某些启示.
作者:曲韵笙;郭履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分辨率测试卡是客观描述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分辨率和实时成像检测图像分辨率(包括射线照相底片分辨率)质量指标的重要器具,本文概述了图像分辨率测试卡的结构和正在制订的<射线透视检测用分辨率测试卡>行业标准进展情况.
作者:曾祥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针对ICT图像序列,研究了基于Facet模型和基于矩的亚体素表面检测算法,并通过引入基于Otsu的阈值分割预处理环节,大大减少了待处理体素的数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原始算法的处理速度.后在对航空发动机叶片仿真数据的实验中,对比了算法处理效果,结果表明两算法检测精度均可达1/5个像素以内,预处理环节的引入可将原始算法速度提高约4倍.
作者:王凯;张定华;赵歆波;黄鹤龄;刘晶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第八届三维图像重建及核医疗学国际会议于2005年7月在美国盐湖城召开.该会议是在CT、PET及SPECT图像重建领域负盛名的会议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在本次会议上提出的几种新锥束CT精确重建算法,包括MD-FBP算法、R-line算法等;还讨论了这两种精确锥束重建算法的各自优点,并对CT图像重建领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作者:陈志强;李亮;康克军;张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高频高压发生器是CT高压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介绍高频高压发生器的组成和原理、高频逆变器脉冲控制的FM和PM方法、高频磁芯材料的选择、绕组的设计、损耗的计算、电磁兼容的考虑、高压整流电路的设计.研制20KHz和50kHz高压发生器的体会.
作者:王秀彬 刊期: 2005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3期
CT血管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它的检查作用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重点综述主动脉-髂动脉和下肢动脉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临床新进展.
作者:李大胜;孙永光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转移瘤的特殊CT表现,提高CT对转移瘤诊断能力.方法::对3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有原发肿瘤,头部、盆腔、肝脏、肺部出现转移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头部转移瘤的特殊表现为结节状及斑片状钙化性转移;盆腔、肝脏转移瘤斑片状钙化性转移;肺转移瘤的特殊表现为钙化性转移、空洞及空泡样转移.其中头颅结节状钙化性转移15例,斑片状钙化性转移5例;盆腔及肝脏斑片状钙化性转移各1例;肺空洞样转移6例,空泡样转移4例.结论::结合临床和CT征象,可对表现特殊的转移瘤做出正确诊断.
作者:李晓阳;张德江;赵林;李骥;邢国凤;胡文俭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扇束滤波反投影(Fan-beam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 FFBP)算法理论公式中,投影成像平面位于旋转中心;而实际CT扫描系统中,投影成像平面与旋转中心都存在一定距离.考虑到实际投影成像平面位置,本文推导了它的FFBP算法(即IFFBP-Improved Fan-beam Filtered Back Projection算法),比较了此两种情况下(即忽略成像平面与旋转中心距离)FFBP、IFFBP算法重建质量.计算机模拟和实验结果证明了IFFBP算法的正确性.
作者:裴晓东;张全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X射线CT在工业无损检测、医学、安检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检测中,CT系统重建的图像存在各种伪影.本文从CT的系统整体设计、X射线管和探测器等角度综述了影响伪影形成的各种因素,并对每种伪影的成因作了归纳;针对这些伪影,跟踪近些年文献中主要的校正方法作了介绍,并对这些校正方法作了比较、讨论和小结.
作者:谷建伟;张丽;陈志强;邢宇翔;高河伟 刊期: 2005年第03期
随着国内大型高能工业CT技术的进步,这种直观、可靠和快捷的无损检测技术正逐步应用于航天飞行器固体发动机的装药质量检测.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高能工业CT在固体火箭发动机装药质量检测方面的应用现状、适用范围及工艺特点.
作者:丁国富 刊期: 2005年第03期
本文简要介绍了数字实时成像技术与X射线胶片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从几个方面对两种技术的特点做了比较分析,并初步讨论了X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动向.
作者:贠明凯;刘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国际能源环境与灾害学术大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Environment and Disasters,简称INCEED, 2005)于2005年7月24日至30日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CHARLOTTE)召开;该次会议设有台湾海峡建设通道的专题会场(Taiwan Strait Tunnel Project (TST)-Passage special session),系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全球能源及环境系统学院(GIEES)主办,UNESCO、国际环境地学技术协会(ISEG),全球减灾联合会等17家机构合办与协办.会务秘书处提供了两张会议进程和学术论文或摘要光盘.会上有能源生产与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与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途径与技术领域的16个专题论坛的交互式讨论.内容涵盖能源基础系统,海啸,洪水,地震及飓风,早期预警与应急系统;环境污染与治理,水与污水处理、建立全球监视系统,环境安全与风险评估等,来自53个国家地区学者700余人参与,提供论文469篇论文,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学者提交46篇,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及台湾海峡建设通道可行性研究.
作者:魏富胜;郭履灿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霉菌的CT、X线征象,评价肺霉病在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病例采用GE公司生产的HiSpeed NX/I 型CT机及日本岛津产的1250型X光机,对34例肺霉菌病在CT、X线中的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34例肺霉菌病中19例为白色念珠菌,10例为孢子群菌霉菌球,均经痰培养及细菌学检查鉴定,5例为新型隐球菌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论肺霉菌病是一种较少见的肺部病变,通过对CT、X线征象的分析,结合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对霉菌病可做出明确诊断,使影像学在肺霉菌病的诊断中又摸索出一定的经验,在指导临床用药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张丽波;李鹏 刊期: 2005年第03期